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1 ,大小:90.12KB ,
资源ID:66903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903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1、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 言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和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精神,结合洛阳实际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发展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背景第一节 “十一五”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2、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和“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抢抓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发展之路,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多数目标提前或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321.2亿元、35788元和142亿元,实现了比“十五”末翻一番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年均收入、规模以上工业

3、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税总额、粮食年平均产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取得重大成效,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788.7亿元,超过规划目标一倍以上;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工程和项目顺利实施,全市工业领域实施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4783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39.1亿元,奠定了持续增长的基础;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实现倍增式提升。装备、有色、石化等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硅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风电轴承、叶片和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

4、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43.8亿元,比2005年的566.1亿元翻了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4亿元,比2005年的359.8亿元增长了1.82倍,五年年均增速20%,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市荣膺“中国制造业名城”、“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超亿元的达598家,其中:超300亿元1家,超100亿7家,50-100亿元4家,10-50亿元

5、29家。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三大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粮食产量连续5年维持在230万吨左右。牡丹、核桃、蔬菜、烟叶、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集中区和产业基地,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7%,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52%。服务业发展提速,产业整体实力得到增强。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7.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4%。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金融证券等

6、高端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物流初具规模。旅游景区建设日益完善,旅游商品不断丰富,牡丹花会规模和档次逐年提升,城市知名度显著提高,先后荣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郑西高铁客运专线建成通车,洛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竣工投用,连霍高速加宽工程快速推进,洛栾、洛卢高速和洛吉、洛偃、洛宜快速通道等干线公路开工建设,区域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73.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909.85万千瓦;初步形成了城市以500千伏为主干网架、辖县(市)以220千伏为主干网架、110千伏为

7、主力配电网架的环网或辐射网络供电格局。安阳至洛阳天然气管线项目、西气东输二线洛阳境内干线工程顺利推进,实现了气源建设的飞跃。供热技术改进、覆盖半径扩大,居民集中供热户数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完成41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引黄灌溉二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前坪水库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积极实施“村村整治、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油(砼)道路通组通户、居民用电户户通、饮水安全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镇化加速推进。市区沿洛河两岸对称发展,新区

8、开发建设和洛北旧城区升级改造同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形象大幅提升。新区核心区道路交通、生活设施、绿化工程逐渐完善,完成了全市行政中心向新区的转移,“成规模,聚人气,出形象”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拓展区规划建设取得初步成果,路网、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旧城区升级改造进展顺利,“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道北二路、九都西路等城市干道以及瀛洲桥、凌波桥建成通车,西苑桥、洛阳桥加宽改造顺利竣工,拉大了城市框架,打通了连接洛河两岸产业集聚区的物流通道,方便了群众出行。城市面貌和功能的提升大大增强了我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9、建设目标正逐步实现。“十一五”期间,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大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制定实施了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措施,推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加快了农民向城镇转移,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四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获批,实现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批;中信重机技术中心、中钢洛耐研究院技术中心、洛阳LYC技术中心等3家企业技术中心跨入“全国企业技术中心百强”行列。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各类研发机构1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

10、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位居河南省前列。科技成果丰硕,五年共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513 项,其中国家和省级奖168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位居全省第一);专利授权量4044件。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并服务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先后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及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意识大大增强,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缩减,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加快推

11、进,公用事业改革成效显著。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扎实推进,一批重大扩能扩产、改造升级项目在洛实施,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劣势企业市场退出力度加大,企业政策性破产、破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速,准入领域和行业逐步放宽,呈现出规模扩大、增速提升的良好态势,已经撑起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整合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一批经营型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72.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8.9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3家企业成功上市,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大;5年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

12、金108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7亿美元,提前3年实现了“十一五”的预期目标。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大型企业走出去,对外多方位合作取得进展。牡丹花会的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功能不断增强,成功举办了2009世界邮展,创下了世界邮展史上参展成员最广泛、邮品贸易量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纪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强力推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节能降耗和环境整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按期完成省定指标,5年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均超过310天,荣获“全国节能减排二十佳

13、城市”称号,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国家验收。民生改善取得较快进展。免费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扩展计划顺利推进,通过资源整合,职业教育规模和层次显著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五年累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3万套;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74.3万人次以上;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39元和5680元,是2005年的1.81倍和1.96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14、,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一批重大文化体育工程建设实施,有力提升了全市文化体育公用设施服务水平;一批文化艺术精品项目正在形成,主题文艺演出和大型文体活动屡掀高潮;成功举办了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城乡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日趋繁荣;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改善,平安洛阳建设稳步推进。专栏1 洛阳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指 标2005年“十一五” 目标值 2010年“十一五”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12.422002321.214.6人均生产总值(元)1748633000357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61120142三次产业结构9.9:58.3:31.86:58:368.1:60.1

15、:31.8/年末户籍总人口(万人)641.7665662城镇化率(%)384846旅游总收入(亿元)104.8220302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万人次)2145300060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72015000176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90340005680粮食总产量(万吨)年均190.8年均195年均232.2/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2.6453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26529231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20森林覆盖率(%)27.13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542500578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40.7680808.

16、8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981038.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7.215.44其中:出口总额(亿美元)7.241410.5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55050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41.86048.4城镇登记失业率4.54.5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42.54074.3备 注 内的数字为五年累计数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可以概括为:总量不够大、质量不够好、机制不够活、收入不够高。突出表现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缓慢,产业层次低、链条短,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档次低、经营效益不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高资源消耗、高能耗工业比重过

17、大;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粗放增长方式没有实质性改变;服务业发展不快,生产性服务业受“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模式影响发展严重滞后;历史文化、山水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有效发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层次和品位有待提升;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尚未有效破解;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企业经营、招商引资和人才成长环境亟待改善。总之,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得以解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任重道远。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形势继续发生深刻

18、变化,我市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将面对诸多的风险和挑战,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机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为中部地区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家出台实施系列支持中部地区崛起和促进生产力布局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措施,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机遇。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连接中西部的重

19、要节点城市,洛阳经济腹地宽广、产业基础雄厚,劳动力资源充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巨大改善,已成为东部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十二五”期间,更要紧抓机遇,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机遇。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为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能,推进消费升级拓展了空间,更为我市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消费品供给行业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增加创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机遇,为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增添了动力和政策保障。城镇化加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十一五”末,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迈

20、入了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洛阳新区建设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县(市)新区建设积极推进,为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了空间;新区拓展区快速发展,洛偃一体化进程加快,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为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更好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为加快推进中原崛起,省委、省政府积极谋划建设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中原经济区,并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区域副中心城市,迎来了加快提升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增长板块的机遇。国家级产业基地获批带来的机遇。我市分别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认定为“新

21、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我市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文化发展,打造“华夏文化传承中心”带来的机遇。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主流文化,国家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市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河洛文明,带来了绝好的机遇;国家加强文物保护和加大遗址保护、展示力度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我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增加了更多支撑。面临的挑战:应对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层次低,主要依靠“两高一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并未根

22、本改变,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发展模式已成为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挑战。深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体制机制问题是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难以有效解决的根源,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在经济、社会和行政体制等各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内生活力和效益。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羁绊,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当前,改革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改革深化将触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同类城市发展增速带来的挑战。国内许多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对我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构成挑战。社会矛盾凸显带来的挑战。

23、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一些领域还比较薄弱,就业总量压力和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并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必然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总的来说,“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但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要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和巨大潜能,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全市改

24、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节 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综合考虑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要素结构、就业结构等现状,我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和国际化加快推进阶段、综合配套改革攻坚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阶段性主要特征:一是经济社会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要素需求旺盛,而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日趋强化;二是发展方式转型迫在眉睫,国内消费增长强劲,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性逐步提高;三是创新型社会发展加速,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四是群众对公平、民主的诉求更加强烈,对改善民生和提高幸福指数的期望更加迫切,新旧矛盾交织。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走向全方位。第二章 指导

25、思想和原则在战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更加广阔的视野,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现实,谋划未来,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市”为总体目标,坚持“四个重在”,推进“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着力调整结构,着力

26、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第二节 指导原则坚持解放思想促发展。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克服自满和封闭,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模式转变,将解放思想贯穿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的有机统一。坚持结构优化促发展。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心,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效益型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坚持创新驱动促发展。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构建自主创新

27、体系,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服务,集聚创新要素,形成创新合力,将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强力推动市政公用等行业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效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28、,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宏观政策指导和服务,实现改革与开放的有机统一。坚持统筹协调促发展。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将统筹协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坚持改善民生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宗旨,将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的立足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亲民、安民上,实现福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第三

29、章 战略导向、战略定位和基本路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与供给结构重大变化、增强经济抵御各种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第一节 战略导向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有效有序地推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全方位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制造业改造、升级、重组的调整力度;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30、提升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破解产业结构演变痼疾,形成有强大竞争优势、统筹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拉动力的消费模式和结构。加强扩大内需的战略性引领。长期以来,投资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过大,消费比重偏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保障机制,处理好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我市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31、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大出口,发展对外劳务经济,形成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在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把保障公平正义摆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和提高各级管理部门的社会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模式和方法;高度重视人口安全性和性别比,全面加强平安洛阳建设,确保社会的安定和谐及良性发展。强化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科学评价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加

32、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导向,壮大市场主体,继续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坚定不移地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等制度的改革完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内容的改革。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监督管理。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重点内容,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形成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