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9.60KB ,
资源ID:66865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865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八湖南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八湖南省.docx

1、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八湖南省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八湖南省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八 湖南省 何宗海 湖南省地处中国长江流域中部。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代宗广德2 年(764 年),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置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地名;亦因有湘江纵贯境内,别称湘。远古时为三苗、百濮与扬越之地。夏、商、西周属禹贡所记载的九州之一荆州南境。春秋属楚。战国时,楚国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秦昭王 27 年(前 280 年),秦伐楚,30年(前 277 年),秦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始皇 24 年(前 223 年),秦灭楚,初设楚郡,后又析黔中以南置长沙郡,所辖地域主

2、要在湘江流域的岳阳、长沙、衡阳、湘潭、株洲、邵阳、娄底、郴州、永州一带及广东的连县等地,郡治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西汉属荆州刺史辖区,有长沙国及桂阳、武陵、零陵 3郡,国、郡下辖 38 县。桂阳郡治郴(今湖南省郴州市),武陵郡治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零陵郡治泉陵(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东汉时大部分属荆州,小部分地区属交州;复长沙国为长沙郡,另改湘南县为侯国。三国时属吴国荆州;赤壁之战后,荆州分为南北两部,魏国得南郡以北,吴国据南郡以南,湖南属南荆州。长沙、桂阳 2郡属吴,武陵、零陵 2 郡归蜀;献帝建安24 年(219 年),吴取荆州,武陵、零陵 2郡归吴。之后,吴析长沙郡地置衡阳、湘东

3、 2 郡,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门郡,析零陵郡地置昭陵郡。此时,境内有: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昭陵、桂阳共 8郡。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时分属荆州、沅州。北周承前制,又置北衡州,治崇义(在今湖南省桑植县)。隋初曾置潭州和永州2 总管府,不久即废;文帝开皇 3 年(583年),改地方为州、县两级;炀帝大业 3 年(607 年),又改州为郡,境内有 8 郡,共领 34县。唐前期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高祖武德 7年(624 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太宗贞观 10 年(636 年),分全国为 10道

4、;玄宗时(712-755 年),增为 15道,境内分别属于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黔中道(治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等;睿宗景云 2 年(711 年),升辰州为都督府,督锦、业、巫 3州;玄宗开元 27 年(739年)废;代宗广德 2 年(764 年),置湖南观察使,驻衡州(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领衡、潭、邵、水、道 5 州,大历 5 年(770年),湖南观察使徙治潭州(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僖宗中和 3 年(883 年),湖南观察使升为钦化军节度使;昭宗光化元年(898 年),置武贞军节度使,治澧州(在今湖南省澧县),领澧、朗、溆 3 州。至五代更名为武平军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

5、马殷占据湖南,立楚国,都长沙,在境内设有 13 州和 1 监,置 46县。宋初隶江南道,后道改为路,分属荆湖南路、荆湖北路,路下共辖 12 州郡、3 军、59县。元代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湖广行省,小部分隶属四川行省。湖广行省始设于世祖至元 11年(1274 年),治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4 年(1277 年)改治潭州(在今湖南省长沙市),18年(1281 年),复迁鄂州。湖广行省分置江南湖北道、岭北湖南道、岭南广西道、海北海南道,下辖 30路、13 直隶州、3 直隶府、15安抚司、3 军;地域包括现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大部)各省;省境内分隶江南湖北道和岭北湖南道,共置有

6、14路、3 直隶州,计47 县、12 州,在诸溪峒则另设土司;12州中有 11 州为宋故县改置,另有沛溪州,析慈利县置,即今桑植县。明代属湖广省,治武昌;境内有 7府、8 州、56县,民族地区仍设土司。7 府为:岳州府(治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府(治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长沙府(治长沙,在今湖南省长沙市)、衡州府(治衡阳,在今湖南省衡阳市)、永州府(治零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宝庆府(治邵阳,在今湖南省邵阳市)、辰州府(治沅陵,在今湖南省沅陵县);8州为:澧州(隶属岳州府)、茶陵州(隶属长沙府)、桂阳州(隶属衡州府)、道州(隶属永州府)、武冈州(隶属宝庆府)、沅州(隶属辰

7、州府)、郴州(直隶布政司)、靖州(直隶布政司)。清初承明制,属湖广总督和湖广布政使司,总督、布政使均驻武昌(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圣祖康熙 3年(1664 年),分湖广右布政使驻长沙,为湖南建省之始;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7 年(1729年),置永顺府,升岳州府属澧州为直隶州,10年(1732 年),升衡州府属桂阳州为直隶州,均直隶布政使司;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升辰州府属沅州为府;仁宗嘉庆 2 年(1797 年),升辰州府属乾州、凤凰、永绥 3厅为特别行政区,22 年(1817年),析沅州府芷江县地置晃州直隶厅。1晚清的湖南省,所辖区域东界江西

8、省,西连贵州省,南邻广东、广西 2省,北毗湖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省会长沙、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全省辖长沙、岳州、常德、永顺、辰州、沅州、宝庆、衡州、永州共 9府;澧、靖、郴、桂阳共 4 直隶州;永绥、乾州、凤凰、晃州、南州共 5直隶厅;茶陵、武冈、道共 3 散州;共辖64 县。长沙府 地处湖南省中部及东部。夏代属古三苗国。商、周时代属扬越之地。春秋属楚国。战国时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秦始皇 25年(前 222 年),秦军南下,楚亡属秦。秦置长沙郡,为 36 郡之一,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治所在临湘县(在今湖南省长沙市)。西汉初封开国功臣吴芮

9、为长沙王,建长沙国,临湘为国都。东汉光武帝建武 2年(26 年),封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后改封为临湘侯,废除长沙国,改为长沙郡。三国时置长沙郡,属吴国荆州。两晋时仍为长沙郡,属荆州。隋前期撤郡,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唐代置潭州,先后属江南道、江南西道。五代十国时期曾为楚国国都。宋代置潭州。元世祖至元 11 年(1274 年),改为潭州路,属湖广行省,系行省治所所在地;文宗天历 2年(1329 年),因“天子临幸”改名为天临路;元末改置潭州府,为府治所在地。明初改为长沙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承明制。2省会所在地。府治长沙、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区东界江西省吉安、袁州、南昌 3

10、府,西连辰州府,南邻衡州府,西南毗宝庆府,北滨洞庭湖,东北通岳阳府,西北与常德府接壤。下辖:长沙(县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南部)、善化(县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北部)、湘潭(县治在今湖南省湘潭市区)、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市)、宁乡(今湖南省宁乡县)、益阳(县治在今湖南省益阳市区)、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安化(今湖南省安化县)、醴陵(今湖南省醴陵市)、攸(今湖南省攸县)共 11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1 散州。岳州府 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古称通衢。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时为麋、罗 2 国地。战国时属楚国。周敬王 15 年(前 505年),筑西糜城,是境内建城之始。

11、秦代,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大部属长沙国下隽县和罗县,小部属南郡古华容县和武陵郡孱陵县。东汉献帝建安 15年(210 年),吴国置汉昌郡。三国时,属吴国。大帝黄龙元年(229 年),分孱陵县南部(今湖南省华容县一带)置南安县,撤消汉昌郡,改汉昌县为吴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分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分长沙郡北部置建昌郡,辖蒲圻、下隽、吴昌、巴陵四县,郡治设于巴陵县城;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废建昌郡,并入长沙郡。南朝宋文帝元嘉 16 年(439 年),分长沙郡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县和江夏郡的沙阳县置巴陵郡。隋文帝开皇 9 年(589 年),废郡为州

12、,建为巴州,撤消吴昌县、湖滨县,并入罗县;又废岳阳郡,将玉山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改岳阳县为湘阴县,11年(591 年),改巴州为岳州,18 年(598 年),改安南县为华容县,隶属岳州;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肃宗至德年间,曾改岳州为巴陵郡。五代时后唐改昌江为平江县。宋太宗时将湘阴县改属潭州,不久分巴陵县东北部建为王朝县,后改称临湘县,属岳州;哲宗时将沅江县改属鼎州,岳州辖巴陵、临湘、平江、华容 4县。北宋仍置巴陵郡,仁宗庆历 6 年(1046 年)9月 15 日,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南宋绍兴 25 年(1155 年),改岳州为纯州,后又恢复旧称。元世祖至元 13年(1

13、276 年),改岳州为岳州路。明太祖洪武 2 年(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30 年(1397 年),将澧州改属岳州府。清代仍置岳州府;世宗雍正年间,将澧州析出。3府治巴陵(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辖区东界江西省南昌府,西滨洞庭湖,南连长沙府,北邻湖北省武昌、汉阳、荆州 3府,西北与澧州直隶州及南州直隶厅接壤。下辖:巴陵(县治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区)、平江(今湖南省平江县)、临湘(县治在今湖南省临湘市陆城镇)、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共 4县。常德府 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北。秦置黔中郡,郡治在沅陵县(在今湖南省)。西汉初置武陵郡,属荆州。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县,孱陵县改

14、为孱陆县,仍属荆州。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县,孱陆复称孱陵县,建平郡复称武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属吴。南朝刘宋(420479年)时期,改属郢州;萧齐(479502 年)时期,武陵郡治迁往沅陵,萧梁(502557年)时期,武陵郡治仍迁回临沅,并升武陵郡为武州;陈朝(557589 年)时期,析原武陵郡所属沅水中上游地区的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成、酉阳、潕阳 7 县设置沅陵郡,郡治沅陵;沅水下游地区的临沅、沅南、汉寿、龙阳 4 县为武陵郡,郡治临沅。隋文帝开皇 9 年(589年),灭陈,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炀帝大业 3年(607 年),又将朗州更名为武陵郡。唐高祖武德 4 年(

15、621 年),置朗州;玄宗天宝元年(724年)改为武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朗州;昭宗年间(889-904年),以澧、朗 2 州为武贞军。五代时期,后梁太祖开平 2 年(908 年,升朗州为永顺军;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明宗天成 2 年(927 年),改为武顺军;后周太祖广顺 3年(953 年),升为朗州大督都府。宋太祖乾德 2 年(964 年),军降团练;真宗大中祥符 5年(1012 年),朗州改为鼎州;徽宗政和 7 年(1117 年),于(鼎)州置常德军。南宋高宗建炎 4年(1130 年),升鼎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1131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

16、,治鼎州,领澧、辰、沅、靖州;孝宗乾道元年(1165 年),升州为常德府,府治武陵县。元世祖至元 12 年(1275年),置常德府安抚司,14 年(1277 年),改为总管府,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明代仍置常德府,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 4县,属湖广行省。清承明制;圣祖康熙 3 年(1664 年),属湖南布政使司。4府治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辖区东滨洞庭湖,西连辰州府,南邻长沙府,北毗澧州直隶州,东北与岳州府及南州直隶厅接壤。下辖:武陵(县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桃源(今湖南省桃源县)、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沅江(今湖南省沅江市)共 4 县。永顺府 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战国时属

17、楚之黔中地。秦时,属黔中郡。西汉高帝元年(前206 年),置酉阳县。三国时,初属蜀汉;献帝建安 24 年(219年),属吴。晋属武陵郡。南北朝宋时属武陵太守;齐梁复属武陵郡;陈属沅陵郡。隋代,置辰州,废酉阳,属沅陵郡。唐武后天授 2 年(691 年),析辰州置溪州,永顺地属溪州大乡县;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改溪州为灵溪郡,后复名溪州,隶黔中道。五代时,后梁太祖开平 4年(910 年),属楚之溪州地。永顺属地有中溪州、下溪州、溶州、渭州、永顺州。永顺地名始于此。宋代为下溪州、南渭州、溶州等羁縻州地,属荆湖北路。元代,境内置永顺宣抚司,属四川行省;置麦著土村、会溪、游溶感化州和腊惹峒、驴迟峒

18、,属湖广行省思州军民安抚司(治今贵州风岗);又设南渭州,属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治今贵州贵定)。明太祖洪武 2年(1369 年),置永顺军民安抚司,6年(1373 年),升为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清世宗雍正 5年(1727 年),永顺土司彭肇槐请求纳土,改设流官,7 年(1729 年),置永顺县,治所在今治灵溪镇,属辰沅永靖道永顺府。5府治永顺(在今湖南省永顺县)。辖区东界澧州直隶州,西连四川省酉阳直隶州,南邻辰州府及永绥、乾州 2直隶厅,北与湖北省施南府接壤。下辖:永顺(今湖南省永顺县)、龙山(今湖南省龙山县)保靖(今湖南省保靖县)、桑植(今湖南省桑植县)共 4 县。辰州府 地处湖南省中部偏西

19、。西汉高帝 5年(前 202 年),置沅陵县,隶于武陵郡。新莽时期(923 年),更名沅陆县,光武中兴后恢复原名。三国末,吴析沅陵、零阳县地置即阳县。西晋时,析沅陵、零阳县地置酉阳县。南北朝梁时,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梁武帝天监 10 年(511 年),析沅陵县置夜郎县(今吉首市)及卢州(今泸溪、花垣县地)。至陈复并入沅陵县。陈宣帝太建 7年(575 年),置沅陵郡,治沅陵。隋文帝开皇 9年(589 年),废沅陵郡,置辰州;炀帝大业 2 年(606年),改辰州为沅陵郡,治沅陵。唐高祖武德 3 年(620 年),析沅陵县置卢溪县,又析沅陵、辰溪县地,置麻阳县;睿宗景云2 年(711 年),置都督府

20、于辰州;代宗大历 4年(769 年),置辰巫溪锦业五州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治辰州。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置辰州卢溪郡军事于沅陵。元世祖至元 2 年(1265 年),设界亭驿、马底驿,12年(1275),改辰州为辰州路,治沅陵;顺帝至正 24 年(1364 年)12月,朱元璋遣将徐达克辰州,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明太祖洪武 14 年(1381 年),设辰阳驿;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设辰沅兵备道,驻沅陵;武宗正德 5 年(1510 年),王守仁自贵州赴江西卢陵任知县,途经沅陵,寓龙兴寺,传授“致良知”学说,6 年(1511 年),辰州知府戴敏于城东门内创办崇正书院;世宗嘉靖 12年

21、(1533 年),设湖北分守道,治沅陵。清圣祖康熙 3 年(1664年),属湖南布政使司,12年(1673 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沅陵属吴三桂势力范围;43 年(1704年),以府境镇溪所地置乾州厅;48 年(1709 年),以镇筸镇地置凤凰厅;雍正 9年(1731 年),以吉多营地置永绥厅。嘉庆 2 年(1797 年),均升直隶厅,直属湖南省。仁宗嘉庆 24年(1819 年)6 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出巡经沅陵,下榻辰州府 3日,给知府张明书楹帖一联:“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6府治沅陵(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辖区东界长沙府,西连乾州、凤凰 2直隶厅,东南邻宝庆府,西南毗沅州府,北

22、通澧州直隶州,西北抵永顺府,东北与常德府接壤。下辖:沅陵(今湖南省沅陵县)、泸溪(今湖南省泸溪县)、辰谿(今湖南省辰溪县)、溆浦(今湖南省溆浦县)共 4县。沅州府 地处湖南省西部。古属“五溪蛮地”。商周属楚黔中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巫中地、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秦昭王 30年(前 277 年),置黔中郡,旋即又归楚。秦始皇 21 年(前 224 年),重置黔中郡。秦始皇 33年(前 214 年),取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古镡成,属象郡。西汉高帝 5年(前 202 年),置无阳县。东汉废县,并入辰阳县。西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置舞阳县,隶属武陵郡。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

23、418 年),县治迁镡城(在今湖南省洪江市)。南朝梁时(502-557 年),改舞阳县为龙檦县,隶南阳郡;陈武帝永定 3年(559 年),改隶沅陵郡。唐玄宗先天2 年(712 年),置潭阳县,属沅州。宋神宗熙宁 7年(1074 年),筑沅州城,改潭阳县为卢阳县,州县同治沅州城。明太祖洪武 9年(1376 年),废卢阳县入沅州。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 年),升沅州为沅州府,置芷江县附廓沅州府,属湖南布政使司。7府治芷江(在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辖区东北界辰州府,东南连宝庆府,南邻靖州直隶州,西通晃州直隶厅及贵州省同仁、思州、镇远 3府,北与凤凰直隶厅接壤。下辖:芷江(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

24、)、黔阳(县治在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麻阳(县治在今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共 3县。宝庆府 地处湖南省中部及西南部。周代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代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西汉初,始设昭陵县,属于长沙国零陵郡,为境内有县级建制之始。三国初属汉。吴大帝黄武元年(222年)属吴,5 年(226年),吴国置昭陵郡,隶荆洲,下辖昭陵、昭阳、夫夷、都梁、高平、新城共 6县;乌程侯宝鼎元年(266 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因避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北塔湾。析都梁为武冈县、建兴县、都梁县,加上邵陵、邵阳、夫

25、夷、高平,邵陵郡所辖增为 7县,改隶湘州。后相继被改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贞观 10年,636 年)和敏州。唐代设邵州,辖邵阳、武冈 2县。宋徽宗崇宁 5 年(1106年),置武冈军。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 年),升邵州为宝庆府,用以纪念潜龙之地。元代设宝庆、武冈 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 2 府,后降武冈为州。8府治邵阳(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区)。辖区东界衡州府,西连沅江府及靖州直隶州,南邻永州府及广西省桂林府,西北毗辰州府,东北与长沙府接壤。下辖:邵阳(县治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区)、新化(今湖南省新化县)、新宁(今湖南省新宁县)、城步(今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共 4县;武冈

26、(州治在今湖南省武冈市区)1 散州。衡州府 地处湖南省东南部。古属三苗、杨越,战国时为楚国所辖,为楚南重镇。秦代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属于长沙郡。西汉高帝 5年(前 202 年),始建酃县(治今珠晖区酃湖乡,西汉至隋初酃县指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宋至现代指炎陵县),后设立钟武侯国、重安侯国。三国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在酃县(在今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西晋置衡州,治衡阳。东晋、南北朝先后设湘东郡、衡阳王国、湘东王国等。隋文帝开皇 9 年(589 年),隋灭陈并改郡为州,改湘东、衡阳 2郡为衡州。唐玄宗天宝年间

27、,又将衡州改称衡阳郡,肃宗至德 2年(757 年),置衡州防御使,领衡、涪、岳、潭、郴、邵、永、道 8州,乾元元年(758 年),复改为衡州。宋代为衡州衡阳郡。元代设湖南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明代置衡州府,属湖广行省。中后期设桂王藩国,都衡阳。清代湖广行省分为左、右布政使司,圣祖康熙 3年(1664 年),置衡永郴道,驻衡州府,13年(1676 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周,称衡阳为应天府(国都)。9府治衡阳、清泉(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区)。辖区东界江西省吉安府,西连宝庆、永州 2 府,南邻郴、桂阳 2 直隶州,北与长沙府接壤。下辖:衡阳(县治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区东部)、清泉(县治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区

28、西部)、衡山(今湖南省衡山县)、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常宁(今湖南省常宁市)、安仁(今湖南省安仁县)、酃(今湖南省炎陵县)共 7县。永州府 地处湖南省南部。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秦代零陵县。西汉武帝元鼎 6年(111 年),置零陵郡辖零陵(今广西全州、灌阳县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兴安、灵川、永福、永宁等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县部分地)、钟武(今衡阳县地)等 7县和泉陵(今永州、冷水滩、祁东、祁阳和东安、双牌县部分地)、都梁(今洞口、绥宁、武冈、城步县地)

29、、夫夷(今新宁、邵阳等县地)、舂陵(今宁远地)4侯国。孺子婴居摄元年(6 年),改零陵郡为九疑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 年),恢复零陵郡及所辖各县原来名称;顺帝永建 3 年(126年),改钟武县为重安侯国;此时,零陵郡辖零陵、营道、泠道、营浦、洮阳、都梁、泉陵、湘乡等 8 县和夫夷、始安、重安、昭阳、忝阳等 5 侯国。三国吴末帝元兴元年至天纪4 年(264-280 年),析泉陵县置祁阳县、永昌县,分零陵县置观阳县(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境内),析泠道县设春阳县;乌程侯宝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置营阳郡。西晋惠帝时(290-306 年),析泉陵县西北置应阳县(今东安县地),零陵郡辖泉陵

30、(今永州、冷水滩、双牌县部分地)、祁阳、永昌(今祁阳、祁东县地)、零陵(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观阳、营浦、营道、泠道、春阳(今宁远、新田县地)、应阳 ll县。东晋时(317-420年),改春阳县为舂陵县,析零陵郡置营阳郡。南朝梁武帝天监 14年(515 年),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隋文帝开皇 9年(589 年),改泉陵为零陵;隋末改营道县为梁兴县。唐高祖武德 4年(621 年),析零陵县复置祁阳县,冯乘县置江华县,改梁兴县为唐兴县,营浦县为营道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祁阳县入零陵县,4 年(630 年)复置祁阳县,7年(633 年)撤永阳县入营道县;中宗嗣圣元年(

31、684年),改江华县为云溪县;武后长寿 2年(693 年),改唐兴县为武盛县;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武盛县复为唐兴县,云溪县复为江华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营道为宏道,唐兴为延唐,永阳为永明。代宗大历二年(767),析延唐县置大历县。五代,湘源、灌阳划归全州。后梁改延唐为延昌,后唐复为延唐,后晋高祖天福 7年(942 年),改延唐为延熹。宋太祖建隆 3 年(962 年),改宏道为营道,乾德 3年(965 年),改延熹县为宁远县,撤销大历县并人宁远县;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升零陵县东安场为东安县;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永明县并入营道县;哲宗元桔元年(1086 年),复置永

32、明县。元代改为永州、道州 2 路。明太祖洪武 9 年(1376年),道州由府降为州,并将营道县并人;思宗崇祯 12 年(1639 年),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永州府辖道州、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江华、永明、新田等一州 7县。清承明制。10府治零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辖区东界桂阳直隶州,西及西南连广西省桂林、平乐 2 府,南邻广东省连州直隶州及连山直隶厅,北毗宝庆府,西北与衡州府接壤。下辖:零陵(县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祁阳(今湖南省祁阳县)、东安(今湖南省东安县)、宁远(今湖南省宁远县)、永明(今湖南省江永县)、江华(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新田(今湖南省新田县)共 7县;

33、道(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1 散州。澧州直隶州 地处湖南省北部。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春秋战国属楚,秦属慈姑县,隶黔中郡。两汉时期为孱陵、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时,始属蜀,后属吴零阳、作唐县,分隶天门郡、南郡。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始置澧州。隋文帝开皇 9 年(589 年),罢天门郡,复置澧州;炀帝大业 3 年(607年),废澧州置澧阳郡,治澧阳(今石门)。唐高祖武德 4 年(621 年),再改澧阳郡为澧州,隶属江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复改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又改为澧州。宋代属荆湖北路。元代置澧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治澧阳。元至元 12年(1275 年),置澧州安抚司,14 年(1277 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年(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明太祖洪武 9 年(1376 年),降澧州府为澧州,裁澧阳县入州治,属常德府,30年(年),改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