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一)理论背景1、时代的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
2、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 “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2、课改的要求 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3、学生的要求中共中央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二)、研究现状和趋势“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人触目惊心。面对人们感恩之情、感恩之德、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的缺乏,人们呼吁立即补感恩教育这一课。
4、我们不仅反思:感恩教育靠补是否可行?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期是培养价值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研究表明,97的孩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的品性的。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应从小开始,越早越好。二、关键词的解读:感恩教育界定为: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所以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理想教育。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因
5、而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实践: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能动地探索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和表达,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育技能。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1、生活教育观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要想继承和发扬“感恩”这一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诱发生命的感动,
6、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就必须走进生活。2、科学实践观全面思考,重新定位,加快学校科学发展步伐。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三个”重点出发,运用科学发展观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打造优质教育、创建品牌学校”的共同愿景,确立学校“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情智和谐、德艺双馨”为核心,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化教育和幸福教育融合的方式及途径,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
7、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广后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四、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与途径1、课题研究的措施(1)健全组织机构。我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组织领导。课题成员年龄结构均衡,业务能力较强,素质较高。采用课题专人负责制,由校长亲自主抓,德育主任具体抓,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全体成员在研究中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形成领导重视,师生协同作战的
8、课题研讨氛围。(2)理论提升。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实现对课题研究的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监督。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强化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教师读书自学、专题讲座等。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多次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建构充实的理论框架,促进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内化。教师们在不断学习研究、交流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了理性认识。(3)享受过程、关注评价。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研究过程,加强课题资料的研究、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4)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我校注重校内外环境建设,建立民主平等
9、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及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各实验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5)关注信息交流。我校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扩大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积极开发信息资料,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6)保证课题研究必要的经费,加强软硬件的建设。课题研究经费,全部用于购置课题研究资料和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之中,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本阅读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感恩教育的文献收集和研究,尤其关注我国传统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调查分析法:在课题
10、实施阶段,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调查分析我校的现状等,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研究每一种具体做法的效果。(4)、个案研究法:对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5)、经验总结法: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提炼、提高认识。3、课题研究的途径:(1)、教育阵地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辟教育阵地。 (2)、课程国学味。通过开设书法、武术、民乐、经典诵读等国学课程,让课程充满国学味。 (3)、礼仪外显化。除了在品生、品社课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还逐步改革一些日常礼仪。 (4)、范围全员化。按不同层次在
11、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这一教育行动。(5)、展示规模化。全校学生会唱弟子规,六年级毕业生能背出百篇诗文,能编课本剧、讲传统美德故事,演练武术操,展示书画作品,进行陶艺创作。五、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建立课题组、落实分工、加强理论学习、拟订总课题方案、构建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实施准备。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根据本方案的研究内容和策略落实研究计划,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举行实践研讨整合意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推广,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3、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对预期目
12、标进行评估,作课题总结;整理物化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提请有关部门进行课题鉴定。六、课题研究成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回顾我校一年来的实验经历,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位专家的引领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1、 在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中,现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做如下显示:调查内容实验前实验后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知道76.8%90.3%只知道其中一位15.7%9.7%不知道7.5%0你知道父母每天早晚的上下班时间吗?知道88.5%95%不知道,但觉得应该知道0.8%5%不知道,我觉得无所谓10.7%0面对家务事,你如何对待?常主动帮忙68.6%80.6%空闲时才去帮忙30.8
13、%19.4%父母给钱才帮00我从不管家务0.4%0你对父母发过脾气吗?很少脾气76.4%93.6%父母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时会发脾气22.9%6%经常对父母发脾气0.7%0.4%你厌烦老师的说教,甚至恨老师吗?老师的说教是对的94.1%98.1%不喜欢父母说教,但是不会恨5.6%1.9%讨厌说教,有时恨老师0.3%0你在父母生日时表达过祝福吗?每年都会76.1%90.2%有时会19.6%9%偶尔会2%0.8%从来都不会2.3%0从上述比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此课题开展已经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及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孩子们从过去大部分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到现在已经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
14、还能采用亲自做贺卡、送祝福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尤其部分学生在对待家长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体谅父母,也不乱发脾气了。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中,参加实验的孩子们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没有学生因老师的说教而怨恨老师,更是体现了这些孩子们也开始理解老师,并能够与老师合作完成好每一件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三大工程 全面实施感恩教育第一 诵读古典诗文 彰显少年君子风貌诵读古诗文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我校以诵读古诗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感恩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我们以“两结合、三机制、三延伸”的诵读模式,扎实有效地
15、开展了诵读系列活动。四结合,即特色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修建了刻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假山,配有潺潺的水流,醒目的字迹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诵读经典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结合弟子规日常生活力行表的设计,将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活动表现一律纳入此次教育行动中,完成了三维一体的整合,使学生明白了感恩无处不在。使全体师生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相互学习,共同感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地迎接明天。第二 礼仪童子功奠基工程开发礼仪校本课程,自编了小学生礼仪校本教材。通过每周礼仪广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各科教学之中不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
16、的引导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到书店、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举行邀请函设计、感恩语言描绘、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第三 思源归真普及工程我校开展“让爱传递、让梦飞翔”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递梦想 快乐阅读”的读书周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读书、读好书并用绘画、诗歌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梦想,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真爱梦想图片、视频宣传,让学生了解山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号召学生为他们捐款捐书,为帮助山区孩子实现读书梦想献上一份爱心,和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共同成长。让我们的孩子们从读书中享受到快乐,对读书
17、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捐书”并非仅仅是赠送这么简单,“捐书”是一个纽带,让“捐书”和“受书”的学校、小集体和个人之间从此建立长期的友谊关系,今后将开展许多相互有益的快乐读书活动,如交流读书心得、互通学习经验,各自向对方介绍本地民风民俗,邀请对方交换考察,共同举办夏令营活动等等。开展快乐“读书捐书”活动,必将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使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学校开展特色大课间活动,我们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懂得感恩”的指导思想、在大课间中全校师生共同完成口语操让爱传出去,使学生懂得感恩,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感谢父母给予生命,从而必发自内心的情感会自然的随着
18、音乐流露出来。在以维吾尔族音乐为背景的舞蹈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踏着优美的舞步,摆动着可爱的小脑袋,孩子们就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感受新疆地域的多民族化,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与民族同学手拉手,肩并肩,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清明节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感恩教育的极好时机。通过祭扫烈士陵园活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了解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激发队员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珍惜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使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今年,我校开展了主题为“网上祭英烈,共铸中
19、华魂”的清明网上公祭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爱国主义网站“民族魂”网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发表祭拜感言等以这种特殊的祭扫方式缅怀先烈。通过此次活动让全体少先队员感受到胸前红领巾的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与爱护,用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添光彩。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民俗风情、参加社会实践,感受祖国之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如:参观吐鲁番火焰山、坎儿井、沙漠公园等,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又如:参观蔬菜大棚、草莓基地等,整个活动过程有张有弛,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营造出紧张、活泼、欢乐、和谐的气氛。通过实践锻炼,同学们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享受了成功的
20、喜悦、懂得了友情的珍贵,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回校后,学生还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下了真实的感言。我校还利用陶艺做画话的契机,通过“赏陶艺-设计陶艺-制作陶艺-画陶艺-话陶艺-写陶艺”等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陶艺课程成为学生的至爱、学校的品牌,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真正体现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大语文观。最后学校还将自己亲自制作的陶艺作品送给来校参观的领导、送给了社区的孤寡老人等。这样的活动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让孩子们学会了关心他人。七、课题研究的问题思考及展望:课题研究开展到今天,我们也发现:课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室;实践:已不是简单的活动。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帮助者,要和学生一起在广袤的信息原野上驰骋。学,然后之知不足;研,更加知困惑。“感恩”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究还不够深入,还需下大力气继续研究。我们相信,有这样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有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我校的德育教育科研之路将是一条永无止境、硕果累累的丰收之路。乌鲁木齐市二十二小学课题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