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30.21KB ,
资源ID:66610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610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单元月考卷.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单元月考卷.docx

1、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单元月考卷一、单选题1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A 社会转型缺乏动力B 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C 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D 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知,明清时期商人经商致富之后,并没有把资金用来扩大再生产,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A项正

2、确。材料没有体现徽商“亦官”的特点,而是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排除B。材料反映经济领域的现象,与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而是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排除D。2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C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D 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禁令之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

3、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且海禁政策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瓦解,而是强调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排除C。明代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而不是没有真正实行过海禁,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海禁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得出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

4、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体现了南京云锦的生产目的是为官用,且“其织造工艺高超”,从而可以推断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答案为D;ABC三项所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作为官用,且产品没有官营手工业精美,故排除ABC三项。4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一变化的

5、主要原因是A 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 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 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 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宋代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来看,宋朝时期的城镇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善,这是宋代城市工商业发展带来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户籍管理制度与居民独立意识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5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6、,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A、D两项的表述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原因”不符;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的表述错误。6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直接原因是A “海禁”政策的保护B 中国棉纺织业相当发达C 英国棉纱、棉布的质量差D 小农经济的天然抵制力【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1795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的清政府严格执行“海禁”政策,阻止了

7、英国的棉纱、棉布进入中国市场进行销售,所以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故选A;当时中国的棉纺织工业依然是手工劳作,生产力是比较低下的,所以不能说是发达的,故可排除B;英国此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棉纺织工业较为发达,产品质量也较好,故C的说法违背史实;小农经济的天然抵制力应是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可排除D。7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锋翠色来”(秘色越器)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

8、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答案】B【解析】“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反应了对市的管理,与商品经济有关;“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说明了商人的足迹遍布天下;“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说明了商人很多,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ACD三项都与商品经济有关,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可排除;“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锋翠色来”说明了越窑烧瓷技艺高超,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这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选B。8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B 民族政

9、权并立,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C 城市经济的发展,夜市的繁荣D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形成一日三餐习俗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可排除A;在宋代,确实出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但少数民族没有一日三餐的习俗,故可排除B;材料中讲到了到了在宋代,“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是因为宋代市场经营时间范围扩大,原先严格的市坊制度被打破,城市经济繁荣,带来饮食业的发展和人们饮食习俗的变化,故选C;在中国宋代,中国受到了西方影响并不大,故D的说法不准确,故可排除。9“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

10、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亲耕”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耕”为天下农民作出榜样,鼓励农民勤于农业,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C;AB两项与农业生产无关,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抑商”的内容,所以D项的说法也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10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

11、)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A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C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强调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商业街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城市已经仍然是政治中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均不是工商业市镇,即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市镇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

12、,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涉及到城市的格局也涉及到城市的功能。11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 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答案】B【解析】“强土弱之”、“弱土强之”说明中国古代通过各种方法增加单位亩产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技术,故A项错误;

13、中国古代没有形成农业科学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12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令宫廷画工精心绘制的四十六幅描绘劳动者辛勤耕作纺织的的画面。耕图包括浸种、布秧、灌溉和入仓、祭神等内容,共23幅图画;织图包括浴蚕、采桑、采茧和练丝、染色、剪帛、裁衣等内容,同样是23幅图画。这主要反映了A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B 古代社会缓慢而优雅的生活图景C 古代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D 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小农经济最大特点是男耕女织,材料中的耕织图正是小农经济模式的体现,故A项正确;实际上小农经济下民众生活时困苦的,并不是优

14、雅的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劳动者辛勤耕作纺织的的画面,并不能说明生产效率非常高,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时期才实行,并不是一直实行,故D项错误。点睛:“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13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

15、。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B 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C 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D 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有的朝代有所松动,这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封建政权只是适应了时代要求而进行了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破

16、产,一直在发挥作用,A项错误。中国古代统治者都没有从根本上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执行力度上有时候比较紧,有时候比较松,而不是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B项错误。中国古代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应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与商业自身的发展和商人地位提高的冲击没有必然关系,反而是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提高的重要促进因素,C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14历史学者王家范曾经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

17、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它”指的是A 官营手工业B 民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田庄手工业【答案】A【解析】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官府和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所以说是假性商品经济,A正确;B属于民间私人手工业;C属于小农经济中手工业模式;D属于地主田庄经济。15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A 英国和中国B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C 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D 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

18、完成,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开始对亚非拉国家进行瓜分活动,导致了广大亚非拉国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故材料中“城市”是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农村”是指广大亚非拉国家,故C项正确;英国和中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对比,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比喻方法,不是具体城市和农村,故B项错误;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并不单独是欧洲国家,故项错误。16从1868年到1900年的32年间,英、美、德、法四国的钢产量从24万吨猛增到2355万吨。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世界经济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这主要是由于A 技术革命引发人口迁移B 火车和蒸汽机的发明C 技术创新推动资本集中D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

19、答案】D【解析】从时间上来看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是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口迁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火车和蒸汽机的发明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二次工业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资本集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7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为代表的全球历史观的开创者,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这反映了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B 欧洲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过程C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D 近代史上野蛮和文明进程的交织【答案】A【解析】1500年左右新航路开辟成功,以西欧为

20、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产生;1900年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答案为A项。1500年并非欧洲的兴盛时期,排除B项;1900年之后资本主义仍在发展,排除C项;1500年之前并非就是野蛮时代,排除D项。18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A 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B 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C 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D 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答案】C【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技术的革命提高了劳

21、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圈地运动在15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排除D项。 19据统计,现今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大约有1/3起源于美洲。16、17世纪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东半球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人们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世界市场的形成B 工业革命的开展C 商业革命的影响D 各地人口的膨胀【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开始直

22、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美洲的许多作物传播到其他地方,形成材料反映的“餐桌革命”,这是属于新航路开辟导致的“商业革命”的内容。故答案为C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重大变革,出现世界市场雏形、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一系列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等现象,具体表现在:商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规模的扩大。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产生,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新航路开辟

23、后,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特别是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传播到欧亚大陆。像玉米这一美洲的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非洲和东南欧。土豆、烟草、可可等也从美洲传到亚、欧、非各洲。贸易中心的转移。贸易中心的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衰落了,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发展起来。20某位同学对新航路开辟做了如下评价:“它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之路;它是人类文明交融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该同学的评价中分别使用的史观是A 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B 文明史观

24、、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C 社会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D 社会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可知关注社会生活,属于社会史观;材料中的“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强调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属于全球史观;材料中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之路”强调对欧洲近代化的意义,属于近代化史观;材料中的“是人类文明交融之路”强调了文明的交融,属于文明史观,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点睛:本题实际上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

25、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21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 18世纪中后期B 19世纪初期C 19世纪中后期D 20世纪前期【答案】C【解析】注意提干中的有效信息:“电报”、“火车”,火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报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题干中的限定词语为“最早

26、可能出现于”。故答案为C。221969年12月18日,基辛格在年终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对其他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特别像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的意识形态为依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想要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是因为A 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不复存在B 认识到与中国结盟将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C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D 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处于弱势,想利用中国抗衡苏联,此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也想利用美国对抗苏联,因此中美关系缓和符合两国的国家利

27、益,故D项正确;1969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发表上述言论,表示美国愿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但两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依然存在,排除A项;美国并非同中国结盟,故B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C项错误。23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里的“群雄竞起”A 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B 推动了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C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群雄”指“一超多强”,“一

28、超”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个阶段,美苏两极格局已不复存在,A项说法不对;B项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一超多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C项说法是正确的;“群雄竞起”不可能促进政治一体化,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项。24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在2014年已占到全球经济的21%,在2005-2014年的十年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这表明A 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展到金融领域B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C 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的主导者D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答案

29、】B【解析】从材料中的“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来看,说明金砖国家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经济一体化现象,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点睛: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但到目前为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的国际局势是处于由旧格局终结向未来将要形成的新格局的转变过程中。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两极格局终结对多极化的影响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

30、有出现单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在加速发展,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多极化中的“化”,就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25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A 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C 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 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表明世界经济格局

31、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经济格局多极化决定政治格局多极化,故A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落符合史实,但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B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排除D。26“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 马歇尔计划与美苏“冷战”B 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C 马歇尔计划与战后“新经济”D “北约”成立与美苏“冷战【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可知是马歇尔计划。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的经济避免共产主义势力在西欧扩大的计划,故选A。杜鲁门主义强调是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进行遏制,是扩张的宣言书,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排除B;材料未涉及战后“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