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8 ,大小:78.67KB ,
资源ID:66571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571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最新修改稿.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最新修改稿.docx

1、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最新修改稿. 前 言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这种在共同生存基础上构筑起来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是人类走向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奏。显然生态市的建设过程是逐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是适应世界“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规律的最佳体现。生态市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建活动必将使我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更有力地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生态市是社

2、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一、建设生态市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全面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工作的延续。池州在1997年被列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1999年1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不论就其内容或标准来看,还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全国

3、很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创建生态市的要求。为此,池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呼应安徽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迅速提出建设生态市。这是我市主动融入国际潮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并为后代人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根本之举。二、建设生态市是发挥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我市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主,是受绿色贸易壁垒制约的重点领域。我市是安徽省“两山一湖”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域,正在打造世界级旅游观光、休闲和度假基地。建设生态市,是主动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我市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实施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举措。三、建设生态市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我市地处皖江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建设生态市,发展生态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完全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四、建设生态市是“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建设生态市,是促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山川更秀美、人民更幸福

5、的凝聚民心、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也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由市政府组织编制,市生态办和池州师专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具体承担编写任务。它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论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国家环保局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原则,借鉴、吸收原池州行署与中国科技大学组织编制的池州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的成果,并紧密结合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编制而成。随着生态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政府将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本规划以整个池州

6、市域(一区三县)为规划范围,规划基准年为2004年,规划期为2004到2020年,20042010年为近期,20112015年为中期,20162020年为远期。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一、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南岸,东与铜陵、芜湖两市交界,东南是黄山山脉与九华山山脉的结合地带,西南同江西省接壤,西北濒临长江,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2004年,人口15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41%。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二)自然条件池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是中低山区,中部为低山丘陵区,北部

7、为沿江平原区,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5%。 池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约16.5,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mm,集中在5-10月份,年均日照率约45%,年均无霜期达227天。池州市地表水系主要由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组成,长江池州段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本市145公里,从北部边缘通过,多年平均径流量9000亿立方米。香隅河、尧渡河、秋浦河、白洋河、九华河、青通河等河流直接注入长江,黄湓河经升金湖注入长江,龙泉河流入鄱阳湖通长江,市域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达71.9亿立方米。全市有8个中小湖泊,377座中小水库和上万个蓄水塘坝(参见附图:池州市地表水系分布图

8、)。池州市土壤类型多样,在江心洲和沿江的滩地上,以石灰性潮土为主;在沿江冲积平原和湖滨平原上,多分布各种类型的水稻土;在岗丘地和山区广泛分布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和红壤等地带性土壤。 生物资源丰富,全市共有乔木1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达26种;共有陆生脊椎动物43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9种;共有药用植物280多科13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几十种。有林地达413556公顷,林木蓄积量为14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 池州市矿产资源丰富。据普查勘探,已发现矿产资源40余种,矿床、矿点、矿化点351处,查明工业储量产地233处。主要金属矿有金、银、铜、铅、锌、锰、钨、钼

9、、锑、铌、钽等,非金属矿有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白云石、石英石、瓷土、硅石、石膏等,其中金、银、铜、锌、钼、锰、硫铁矿、石灰石、白云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二、基础与优势(一)生态建设成绩突出,环境管理能力显著提高1996年被列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1997年被列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1999年1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带领全市人民在各个领域和行业开展试点示范。九年来,通过争取国家和省扶持、争取银行贷款、争取国际援助等多种渠道,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先后开展了江堤除险加固、移民建

10、镇、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沼气、工业清洁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生态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生态项目建设。我们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沼气池3.1万口,沼气户占农户数的10;共建设省、市、县级生态村65个,开发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40个,加固长江堤防177公里,治理小流域15处,移民建镇2.1万户,界定防护林及特种用途林160万亩,退耕还林34万亩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观,经济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的好势头。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农业方面,完成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改造,建立了粮、油、棉、茶、果、林等各类生态示范基地,实

11、施了水资源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了生态渔业名牌战略项目和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绿色农业的兴起使池州40多个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生态工业方面,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否决了一批影响环境的待上项目。采取以新带老、扶大关小的方式整合了一批环保型的企业;通过源头治理和污染防治,使一批企业获得了新生。通过招商引资,一批科技含量高、工艺先进、无污染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始落户池州。生态旅游方面,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等措施,以九华山旅游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形象逐步提升,生态园林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在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30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我市的贵池农业科技示范园、天

12、方茶业集团、东至龙泉农业生态旅游区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东至玩具工业城被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生态城乡建设方面,以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清溪河综合治理工程,着手启动城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池州有色等企业的搬迁工程,优化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城市面貌。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开展创建生态示范户、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使一批乡镇、村和农户成为田园风景中的绿色明珠。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以九华山佛教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挖掘“尧舜文化”、“傩文化”、“目莲戏”、诗文化等文化宝藏,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提升了

13、池州生态文化的品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各类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2.54%,工业企业基本完成达标排放任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也在同步跟进。通过多年努力,环境管理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环境管理的设施与能力已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与环境管理、监测和技术服务相配套的市、县两级环保工作网络,具有较强的独立执法、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相继制定了池州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施办法、池州市关于切实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由各县(区)主要领导人参加的全市环保工作会议,签订环保责任

14、状。市人大、市政协每年多次组织专项视察,检查和了解环境质量、环保执法以及企业污染防治情况。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发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生态经济知识,不断探索生态经济建设模式,开创了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局面。(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色经济发展初见成效池州在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以来,特别是在近几年,在大生态、大旅游和大项目的带动下,经济发展呈现逐年加快的良好势头,开始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经济稳步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安居乐业。2004年,全市GDP达到 92.43亿元,人均5948元;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8.98亿元,人均5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

15、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4元。近年来,池州经济能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在于充分开发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打好“三张牌”:一是打“生态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农业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好,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棉、特色水产品、家禽生产、中药材生产和有机茶叶生产等基地,努力做到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化、农业产品生产无害化、农业发展产业化,涌现了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品。在工业方面,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推进规模化开采和深度加工,坚持开发和保护为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打“九华牌”,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旅游,促进全市旅游经济的大发展

16、;三是打“长江牌”,充分利用长江水运优势,大力发展长江岸线经济,通过大项目带动、规模开发和集约利用资源,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三)具有滨江和临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池州地处长江下游西段,占据长江在皖五分之二的岸线,是沟通我国东西大通道的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咽喉地带,具有承东接西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池州距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只有300-500公里,随着沿江高速公路和铜九铁路的贯通,池州将迅速成为长江三角洲产业向外围转移和辐射的重要节点(发展极)。三、制约因素(一)经济总量偏小,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池州市是安徽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除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外,其它人均水平均低

17、于全省平均水平(见下表)。表1: 2004年度池州市与安徽省、全国主要经济指标比较指 标池州市安徽省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64824992936人均生产总值 (元)5948744910502人均财政收入 (元)5788062028(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矛盾依然存在池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还不高,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状态,加之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不深,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还没有很好地做到有机统一。传统工业化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和消耗资源为主,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18、(三)城市功能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城镇发育程度不高,战略拉动能力相对较弱。全市现有城区一个贵池区、县城三座东至、青阳、石台,建制镇31个,集镇71个。城镇主要沿公路干线分布,其中沿长江岸线分布的城镇10个,沿318国道分布的城镇12个,沿206国道分布的城镇10个,沿S103省道分布的城镇9个。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市区目前仅有15万人口。基础设施状况较落后,城镇道路狭窄、公用设施简陋、对外交通通达性差;长江黄金水道及港口优势利用欠佳;自来水普及率偏低,人工绿地缺乏,生活污染较明显,系统改造的任务比较大。(四)企业文化及市民消费理念相对落后由于受经济利益机制

19、驱动,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关注如何降低成本,但对于如何提高资源与能源的使用效率、如何减少污染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或通过ISO14000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考虑得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消费心理也在变化,呈现节约型向享受型过渡。现行的管理体制与生态市建设不完全协调,一些社会生态管理工作很难开展。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社会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

20、现代化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 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基本原则(一)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可持续之上。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把结构性的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治理区域性的污染和推动生态工业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循环经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保障和途径。循环经济是一种理念、思路,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先进的经济模式,更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和经济革命的实

21、现形式。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总结和摸索,积极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二) 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现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在以湿地水面、滩地资源为基础的地区,主要发展水产养殖业;对于丘陵山区可以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对于自然资源基础良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开发,发展旅游业。总之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选择条件成熟的领域和区域突破。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三)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生态市建设要充分依靠池州公众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广泛参与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普及和提高, 进而推动

22、社会的全面进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发挥政府的指导、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的相互合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生态市建设。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

23、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200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2002) 生态县

24、、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2003) 安徽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 安徽省池州地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1999) 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四、规划目标(一)总体建设目标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全市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类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真正把池州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经济社会与资源

25、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生态市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五大体系:一是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生产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城乡互益的生态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二是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培育和保持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三是建立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系。稳定人口出生率,减轻资源承载力,创建生态城镇,打造绿色社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村庄。四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产观,弘扬绿色消费观,崇尚文明生育观。五是

26、建立保障有力的科教支撑体系。注重科技开发创新,开展生态技术的基础研究,推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建立健全生态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加强生态市建设的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二)阶段建设目标1. 近期建设目标(2004-2010年)为生态市建设的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基本形成以生态系统工程为主的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基地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态主导产业,奠定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框架。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推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产品。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止。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生态的环境综合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法规,初步形成生态市建设良性

27、决策机制,为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2. 中期建设目标(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进一步加强系统管护、产业深化和生态宣传,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经济结构,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体系,自然和谐舒适的城乡生态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保障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等生态建设体系的框架。树立以绿色资源、生态产业群、生态城镇群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品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和公益设施进一步完善,把池州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重要城市。3. 远期建设目标(2016-2020年)为提高完善阶段。五大体系建设趋于

28、完善,生态市建设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各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省前列,全市生态文化氛围全面形成,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较强,政府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实现资源与能源消耗动态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三)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根据安徽生态省建设规划指标体系,结合池州实际,我们选择了24项指标,见表2。表2:池州生态市建设指标指 标单位2004年实际值2010年2015年2020年经济发展部分人均生产总值元/人5948137502240035300人均财政收入元/人57813752240353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26484

29、000560080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697411000165002490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4.239.14145.7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451.51.481.4单位GDP水耗M3/万元28.56080100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17202530社会进步部分恩格尔系数农村%48454240城镇%44424040人均预期寿命岁7173.574.575城镇人均居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22.1253032人口自然增长率3.9663.5城市化水平%27.5374250基尼系数%0.290.290.310.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1222530教育、科技经费支出相当于

30、GDP的比例%3.23.356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分森林覆盖率%57586163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2121518退化土地恢复率%71758590SO2排放强度千克/万元127.145.455COD排放强度千克/万元11.26.435.14.5主要水体国控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83.3095999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100100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天/年354365365365第三章 复合生态系统区划 根据池州市的地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方向作为主要划分指标,遵循生态完整性、社会环境结构对环境影响的相似性、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性等原则,将池州市划分为三个复合生态区,即西北沿江平原复合生态区、中部丘陵复合生态区、东南部山地复合生态区。一、西北沿江平原复合生态区本区主要由平原、洲滩两种地貌构成,间杂丘陵和江河湖汊,地势低平、河湖星罗棋布,耕地和水域分布集中,土质为江河冲积物或堆积物,土壤肥沃,热量高,无霜期长,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是全市农产品等主产区;包括贵池、东至西北部和青阳北部,总面积10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7%。本区是重点开发或以开发为主的区域,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经济密度是三个区中最高的,在长期的人为作用下,森林覆盖率却最低,环境质量有所下降,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