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9.30KB ,
资源ID:66550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550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文宇宙知识奇观2.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文宇宙知识奇观2.docx

1、天文宇宙知识奇观2天文宇宙知识奇观2 天文宇宙知识奇观21、业余天文学家观测发现:天王星大气层有超级风暴 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天王星大气层存在强风暴,但并未解释神秘风暴的形成原因。 观测显示,天王星表面存在超级明亮斑点,暗示着大气层中存在超级风暴 天王星风暴最早发现于今年8月,直到近期才公布该图像,同时,天王星风暴云层非常明亮,甚至业余天文爱好者也能从天王星蓝绿色大气层中看到相应的迹象,据悉,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地球和太阳距离的30倍。 业余天文学家最新观测显示一个明亮的风暴,科学家认为这是大气层深处存在活跃风暴的可靠证据。十分有趣的是,在近红外线范围下基克望远镜观测到的极端明亮风暴与业余天文爱

2、好者看到的并不一样,它位于大气层较深区域,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天王星大气层顶端包含甲烷-冰云层之下的特征。 法国业余天文爱好者马克-迪克拉斯(Marc Delcroix)负责处理这些照片,并证实另一位天文爱好者拍摄的照片上发现天王星存在明亮斑点。他说:“我吃惊地发现在天王星大气层也存在着这样的风暴活跃性,通常我们能够观测火星、木星和土星,但是观测天王星和海王星对我们业余天文爱好者而言却是一个新的领域,我并不想错过。” 天王星的直径是地球的4倍,被氢气和氦气大气层包裹着,同时大气层中的甲烷使其具有蓝色调。由于天王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大约是地球和太阳距离的30倍,天文学家很少观测到天王星表面的详细状况

3、。天文学家认为,明亮云层可能是甲烷等气体在天王星大气层中升高以及甲烷气体压缩进入高反射性甲烷冰云层所致。2、天文学家发现“水星” 200度高温依然存在液态水 如果太空中有水,那么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就会大些。近期天文学家在太空发现了一颗名符其实的“水星”,该行星被命名为GJ1214b,科学家已确定在这颗行星上存在液态水 据了解,GJ1214b体积是地球的2.7倍,然而质量却达到地球的7倍之多,它围绕着距离地球40光年外的一颗红矮星转动,两者距离仅2万公里。虽然GJ1214b行星的表面温度达到200摄氏度,但液态水依旧存在,科学推测有第三种神秘材料混入其中,但是什么还不得而知。 天文学家认为GJ12

4、14b应该划入一个全新的行星分类里,因为它既拥有地球上一样的岩石,又拥有木星上一样的巨量气体,还拥有天王星上一样的巨量冰块。 其实,GJ1214b行星早在2009年便进入了天文学家的眼界,当时美国“M-地球”项目组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它,但它周围布满浓厚的气体,就如围绕土星转动的土卫六一样,并没有引起天文学家们的足够重视,但随后在哈勃望远镜的观测中发现,这颗行星竟是以水作为基础构成的。 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伯塔教授介绍说:“GJ1214b是我们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行星,它由大量的水构成,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了奇特的材料,比如热冰和超级流水,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物质。”不过,对这颗行星的观

5、察研究还仅仅是个开始,天文学家将继续探测更多有关它的信息。3、宇宙母恒星濒死释放力量 行星遭殃被撕为两块 一颗大质量系外行星在其濒死的母恒星的作用下可能已经分裂成两块地球大小的碎块。这一罕见现象将为我们了解其它行星和恒星如何演化提供独特视角。 科学家们所观测的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编号KIC 05807616的恒星运行,这颗行星目前已经分裂成两片碎块,科学家们谨慎地认为这两片碎块的大小稍小于地球。这颗行星之所以发生分裂,是因为其中央的母恒星已经演变为一颗红巨星,受轨道拖拽效应影响,行星的运行轨道越来越低,强大的潮汐力终于将行星体撕裂。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碎裂的碎块中的一些竟然似乎再次获得了稳定

6、的运行轨道,研究人员们表示,这一现象说明行星的生命史并不总是以那么合乎常规的方式开始或结束。 恒星KIC 05807616曾经也是一颗和太阳类似的主序星,然而随着它逐渐临近生命的尽头,它开始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其气体外壳迅速膨胀,将周围的一切物体吞噬其中,包括过分接近的行星。 然而一颗气态巨行星或许可以逃过被彻底摧毁的命运,它可以扮演一颗伴星的角色,当它巨大的“身躯”穿行在膨胀的恒星外层气体内部时,它将会把大量的气体物质搅动并抛射出去,导致恒星损失质量,从而使其体积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与此同时,强大的潮汐作用让这颗巨行星不堪重负,它至少分裂成了两块比地球稍小一些的碎块,分别被编号为KOI 5

7、5.01 和KOI 55.02,这两颗“新的”行星分别在距离母恒星90万公里和110万公里的轨道上运行,这一距离远远近于水星轨道,这里的温度太高,完全不可能维持水的存在。4、早期的宇宙信息或已丢失 形成神秘“视觉空洞” 天文学家对于宇宙的研究可追溯到130亿年前,仅是大爆炸发生后的五亿年左右,这个时期内宇宙的第一代恒星和星系逐渐开始形成,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当第一代星系完全诞生之后,早期宇宙的信息已经丢失,因此观测“宇宙扰动”的最佳时期应该是恒星开始形成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甚至将无法窥探到这一宇宙时期,形成“视觉空洞”。 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目前所在的宇宙极为奇妙而且复杂,其中充满了数千亿个星系

8、以及神秘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有着具有137亿年的历史。在宇宙诞生之时,微小的扰动对未来宇宙的演化存在很大的影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宇宙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扰动都在未来的宇宙中放大。 哈佛大学的理论宇宙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通过最新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显示目前理想的观测宇宙时期能触及到130亿年前的宇宙事件,该时间段位于大爆炸之后的大约五亿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最佳观测时间逐渐往后,我们也将失去早期宇宙的详细信息。阿维勒布对此认为:“我很高兴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成为一名宇宙学家,我们仍然能恢复一些关于早期宇宙的线索。”而对于最佳观测时间,目前科学家有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一个理论认为年轻宇宙的

9、视界最为靠近我们,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宇宙信息。 另外一个理论认为随着宇宙年龄的增加,我们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来自遥远宇宙空间的光线。然而,在年龄更大或者其他新加入的宇宙中,物理学家发现坍缩使得引力如同在宇宙池塘中,这段时期的宇宙被喻为“泥潭水域”。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似乎都相互作用,但第一个的问题明显要好于第二个竞争理论。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研究宇宙扰动的最佳时间为大爆炸之后的五亿年,也就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与星系形成之时。 由于第一批星系诞生之后,关于早期宇宙的信息很可能随之丢失,而查看宇宙扰动的最佳时期是宇宙第一批恒星诞生之时。现代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射电望远镜检测了早期宇宙存在的各种物质,比如

10、氢气。当这些无线电波在130亿年之后抵达地球,保留着原有的信息记录,我们仍然可以观测到早期宇宙会发生何种事件。理论宇宙学家阿维勒布认为射电望远镜是我们调查宇宙的最大希望,通过在大尺度上观测氢元素,我们可以洞察到早期宇宙中发生的事件。5、宇宙形态新理论 时空本身为液态超流体 空间是空洞的,亦或是充斥着某种介质,因此光子,电磁波和其他物质可以从中穿行?这是一个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尝试解答的问题,而现在,一项最新的理论认为时空本身可能是一种“液态的超流体”。这一新奇的理论名为“超流体真空理论”(SVT),但其实它也并非完全算是新的理论,因为至少在半个世纪之前便已经有人提出这一理论了。不过来自意大利国际先

11、进研究院(SISSA)的斯特芬诺立波拉蒂(Stefano Liberati)教授以及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卢卡马可尼(Luca Maccione)是第一批对这种设想中的流体的粘度性质进行研究的科学家。这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了解这种“流体”究竟有多么粘稠,结果是,他们发现这一粘稠度几乎为零。在一篇名为普朗克尺度下耗散现象的天体物理学约束的论文中,他们探讨了有关宇宙流体论的相关问题。他们所做的尝试是建立一个模型,将引力与量子论相结合,构建一种“量子引力”。理解宇宙的一大难题是要了解物质是如何在其中穿行的。想象一下波是如何穿过水体的?波会在水中扩散,它利用水作为一种媒介或载体。就我们目前所知的情况,能

12、量的传递需要借助某种媒介,比如说声波的传播需要空气,热的传播需要通过金属等等。那么像电磁波,光子等究竟是如何穿越宇宙的?如果那里什么也没有的话?关于空间中的媒介,更为人所熟悉的说法是以太,但证明它的存在或是否定它的存在都将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在立波拉蒂和马可尼的研究中,他们提出所谓的以太实际上就是一种超流体。他们表示时空就像是某种“经典”物体,是一种整体。但我们应当将其视作仅仅代表了流体“可见”的一面。请考虑,我们是如何看待水的?我们感觉到它是一种流动的液体,但实际上它是由大量H2O分子构成的整体。他们表示,时空也是类似,拥有自己的H2O分子,尽管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性质我们仍然不甚了解。围绕他们

13、这项理论的核心问题便是自然界的4种基本力,即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以及引力。量子力学可以解释所有这些力,除了引力。研究人员表示,对于最终统一量子论以及引力的模型中,这种超流体理论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要想构建一个流体的模型,你就要知道其粘度,也就是它有多粘稠,而研究人员的估算结果是接近于零。立波拉蒂表示:“如果时空是一种液体,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其粘度以及其他与扩散效应有关的因素,而此前这些都从未得到认真的考虑。”立波拉蒂指出:“我们可以看到从数百万光年之外的距离上传递过来的光子。而如果时空是一种流体,那么根据我们的计算,它必须是一种超流体。这就意味着它的粘度将会极低,接近于零。”

14、他说:“我们同样也对其他影响更弱的扩散效应进行了测算,我们预计未来的天体物理观测将会证实这些预测。如果这些得到证实,那么我们将获得支持这一时空新理论的强大证据。在现代天体物理学技术的帮助下,时间正逐渐将量子引力从仅仅是一种猜测性的设想逐渐转变为一种更加现实的可能性。现在是研究引力学的最好时机。”6、暗物质神秘光晕或源自流浪系外恒星 宇宙中的辐射无处不在。近日研究人员称,恒星与其它星系碰撞后脱离自己的主星系可能会被投掷到巨大不可见的暗物质蚕茧里,这或可能解释天空中弥漫的神秘辐射。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发现表明,环绕在星系周围的暗物质可能并不黑暗,或可能包含小部分的恒星。在最近几十年间,卫星望远镜观

15、测到天空发出了大量的红外光,远远超过了已知星系可能产生的亮度。科学家认为这种奇怪的光可能来自某些因为太昏暗而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光源比如,最古老最遥远的星系。如果这些多余辐射的确来自这种原始星系,那么原始星系存在的数量远远超过科学家之前的估计,潜在的改变我们对宇宙是如何进化的根本观念。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了天空足够大范围的地区,这或者可以帮助解释这些红外光的来源。研究人员发现,就所观测的太空范围而言,无论是原始星系,还是昏暗的矮星系,都无法解释多余辐射量的波动。 “我们对红外发光地区重新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红外光亮的强度比最初星系高好几个数量级。” 这项研究的带头人、美国加

16、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宇宙学家阿萨塔库雷(Asantha Cooray)这样说道。恰恰相反,研究人员认为暗物质庞大的球形晕区的游星可能是这些神秘光亮的“罪魁祸首”。 物理学家认为隐形的、尚未证实存在的暗物质组成了整个宇宙所有物质总量的85%。“这些光漫射的恒星可能可以解释缺失的红外天光。” 库雷说道。这些恒星很可能是在与其它星系发生碰撞时,与它所在星系的主体脱离,它也可能是被其它星系通过引力作用强行拖拽撕离原始星系,就像月球的引力会引发地球上的海洋产生潮汐现象。 通常情况下,这类恒星只会被流放到自身星系最遥远的边缘地带,并不会被甩出进入星际空间,受到环绕星系周围的暗物质的引力作用。星系存在于比自身大

17、的多的暗物质晕里;当星系合并,恒星和气体将会陷入结合形成光晕。7、我们的宇宙起源于哪里?四维恒星塌缩 关于宇宙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宇宙大爆炸模型,它说的是宇宙爆发自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但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现有的物理定律根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而有的宇宙学家推测,一颗四维恒星塌缩为一个黑洞时,喷射的残骸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关于宇宙大爆炸模型,科学家们很难解释如此激烈的大爆炸留下的宇宙何以拥有一个几乎完全均匀的温度,这是因为自从宇宙诞生以来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温度平衡。 对于大部分宇宙学家而言,有关一致性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宇宙形成后不久,一些未知的能量形式使年轻的宇宙以超过光的速

18、度膨胀。这样便得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温度大致均匀的宇宙。但Afshordi强调:“宇宙大爆炸太过混乱,因此很难搞清是否真的存在这种膨胀现象。”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物理学家GiaDvali在内的研究团队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假设。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的三维宇宙是一张膜,漂浮在具有四个空间维度的“体宇宙”之上。 如果体宇宙包含有其自身的四维恒星,那么其中的一些恒星会塌缩,最终形成四维黑洞这与我们的宇宙中大质量恒星的运作方式是类似的。这些四维恒星会像超新星一样爆发,并猛烈喷射出其外层物质,而它们的内层则塌缩为一个黑洞。 在我们的宇宙中,一个黑洞被一个名为视界的球面联系起来。鉴于普通的

19、三维空间需要一个两维的物体(一个表面)来创建一个黑洞内部的边界,那么在体宇宙中,四维黑洞的视界应该是一个三维物体一种被称为超球面的形状。研究人员模拟了四维恒星之死后,他们发现,喷射的物质能够在三维视界周围形成一个三维膜,并缓慢膨胀。 研究人员假设,我们生活的三维宇宙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膜,而我们探测到的膜的生长被认为是宇宙的膨胀。 这一模型同时自然而然地解释了我们的宇宙的一致性。由于四维体宇宙可能在过去已经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因此它有足够的机会使不同区域的四维体宇宙达到一种平衡,而我们的三维宇宙则很可能继承了这一点。8、霍金:人类须寻求宜居星球 宇宙粒子真实存在 据国外媒体报道,著名宇宙学家斯蒂芬

20、霍金周二晚上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了一次演讲,题目为“宇宙的起源”,进场的听众队伍长达四分之一英里。霍金探讨的问题类似于“创世神话”,比如宇宙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等,他认为许多人都在追求着宇宙起源的答案,曾经有人问霍金:如果宇宙大爆炸中没有上帝,那么上帝在“创世之前”在做什么?上帝是否在为问这个问题的人准备地狱?霍金在解释宇宙起源时则快速概述了科学史上的宇宙理论,其中包括霍伊尔和托马斯戈尔德的稳态理论等。这些宇宙论认为宇宙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星系不断地形成聚拢宇宙物质,创造出新的天体,而恒星爆发后又将物质元素释放到宇宙空间中,进入新的循环。但是霍金认为这样的理论无法得到空间望远镜最新观测

21、发现的支撑,在20世纪80年代,他和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共同证明了当宇宙开始收缩时就无法扭转结束的结局。宇宙大爆炸后时间出现了起点,即导致时间出现的事件可能只发生一次,目前的宇宙年龄为138亿年,比过去认为的有所提高。对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则发布通告反对科学对上帝创世一刻的研究,因为这是神圣的事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对宇宙学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比如量子力学与路径积分,此前霍金则试图对M理论进行“全能”性的概述,认为该理论可成为支配万物理论的定律。根据M理论,宇宙存在十一个维度,而“弦理论”认为宇宙有十个维度,在经过超弦革命后,M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霍金还强调人类必须进入太空

22、,1000年后的人类必然需要太空作为栖息场所,否则地球将变得更加脆弱。对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霍金也承认自己打赌失败了,他曾花100美元打赌希格斯玻色子不存在。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法瑞边境上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未来有望揭开超弦理论,霍金认为该理论是宇宙学关注的重点。在暗物质与暗能量问题上,霍金认为这是宇宙学家面临的两个关键性挑战,尽管最近似乎有发现暗物质粒子的消息,但是该理论还未被证实存在。9、科学家称银河系或曾有外星生物发射神秘电波 外星生物究竟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科学家数百年,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外星人存在,但是似乎又有一些超乎寻常,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屡屡发生,使得外星生物的

23、存在之谜始终无法解开。银河系是我们正在生存的星系,在这里是否有外星人呢?除了银河系,更加浩瀚的宇宙中,又是否有其他生命体的存在呢?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寻找外星智慧生物”(SETI)计划的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我们的太阳系被淹没在无数恒星的世界中,如同一个茂密的森林,一个文明去寻找另一个文明如同大海捞针,但是作为宇宙的一种智慧生物,查看周边的森林中是否存在其他生物却是有意义的,寻找外星智慧文明的证据。即便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仙女座大星系都要以百万光年的单位来衡量,按无线电方式等以光速进行通信的想法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当我们接受到消息时,另一个文明可能已经灭亡了。为此,在寻找外智慧生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另一

24、种方法来间接推断它们的存在。例如观察这片森林中“最高的树木”,由于高级外星文明的存在将对星系产生无法用当前已知常规天文现象来解释的作用,甚至可影响到星系的自然背景,但是超级宇宙文明很可能会通过我们无法理解的技术使得星系看起来像是还处于原始状态,这样的改造活动将在数百万光年上产生作用。在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设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级,通过掌握不同能量控制技术进行文明等级的划分。 能控制所在行星系统中的恒星能量的宇宙文明被划分为第二类文明类型,这样的文明可控制超过我们100亿倍的能量,获得一颗恒星的全部能量输出。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就提出了一个“球形能量源”的概念

25、,即可以在一颗恒星周围建立起球形结构,获得最大化的恒星能量。这个超级能量壳体就是所谓的“戴森球”,虽然这是一个传奇式的构想,但天文学家们通过一些红外空间望远镜也发现了类似特征的天体,问题是处于尘埃团笼罩的恒星看起来很像一个“戴森球”。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广域红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巡天调查就曾发现笼罩在宇宙尘埃团中的恒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天文学家们进行一项对全天25万个天体的红外巡天调查,发现了17个类似戴森球特征的天体。根据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理查德卡里根介绍:“我们可以想象宇宙超级文明首先将能量殖民范围从自身所在的行星系统开始,获得最大化的恒星能量。”卡里根希望能在附近的星系中观察到

26、巨大的“戴森球”痕迹,对于卡尔达舍夫第二类宇宙文明而言,其不仅对一颗恒星进行戴森球化改造,可能会对一个恒星集群进行能量殖民,所带来的影响将会被我们观测到。比如,我们将会探测到在银河系中出现反常的黑暗空隙,恒星的部分能量将会以红外波段的形式泄露出来,使得在红外线空间望远镜上可观测到明亮的发光现象,也可将其认为是戴森球体表面的热辐射。科学家认为猎犬座M51螺旋星系是一个理想的戴森球体寻找场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与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将对星系中的无数恒星世界进行观测,通过可见光与红外照片的叠加跟踪被尘埃团笼罩的恒星。但是卡里根粗略估计在M51星系中应该不会存在无法解释的“泡沫”或者空

27、间。由于巨型椭圆星系不存在尘埃团的干扰,如果其中出现了不寻常的黑暗空隙,那么从整体上看就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但距离我们较近的椭圆星系至少有6000万光年,因此需要更大的空间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目前可提供足够的分辨率。在卡尔达舍夫文明体系中,可利用最高能量的宇宙文明为第三类文明,足以控制整个星系中的所有能量,但现有的天文观测并未发现整个星系的能量发生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第三类文明要么不存在,要么至少目前还未出现。10、研究认为平行宇宙切实存在且能够相互影响 据外媒报道,物理学家称,“平行宇宙”的确存在,给不同版本的“我们”提供生存空间。不仅如此,平行宇宙之间还会相互影响,所以才会出现微观层面种种奇怪

28、的物理学现象。平行宇宙英国格里菲斯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学者联合提出上述理论。他们认为,平行宇宙不仅存在,而且相互影响,并非各自独立地发展变化;而相互作用,恰好能够解释微观物理研究发现的粒子奇怪的反应。格里菲斯大学物理学教授霍华德威斯曼说:“大概在1957年左右,量子物理学界出现了平行宇宙的想法。照此推断,量子测量每进行一次,一个宇宙就会产生出新的分支宇宙。所以就产生了无数的可能性在有的宇宙里,陨石没有砸中地球,恐龙们幸存下来。再换一个宇宙,澳大利亚就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了。威斯曼接着说:“不过,有人质疑其他宇宙究竟是否存在,因为它们似乎对我们自己的宇宙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在这一方面,我们认为平行宇

29、宙之间能够相互影响,所以我们的理论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此前,学者休艾福利特发现量子粒子能够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因此提出了粒子以不同状态在不同世界同时存在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粒子在两种状态、两个世界之间不必二选其一,而是可以二者兼得。相互影响威斯曼和同事们认为,我们的宇宙不过是浩如烟海的众多的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这些宇宙同时存在,有的和我们的相似,有的则大不相同。威斯曼还表示,比较“靠近”的宇宙会相互排斥,增加相互之间的差异。格里菲斯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迈克尔霍尔说:“我们的理论好就好在,如果只有一个宇宙,我们可以缩小到牛顿物理学,如果极多宇宙同时存在,还可以往大了说量子物理学。我们的理论在两

30、者之间,既不是牛顿物理学体系,也不是量子物理学。”威斯曼补充说:“对我们来说,这没什么不可思议的。对科幻迷来说,他们对平行宇宙之间相互交流的设想似乎不那么遥远了。”11、黑洞周围有恒星形成 距离银河系2光年 对于围绕在黑洞周围的气体物质来说,会受到黑洞旋转产生的强大切向力作用,在如此靠近这种引力巨兽的环境中,气体物质还能够维持在一起,这几乎是无法想象得。但是,已有证据表明,在距离我们银河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2光年的地方有恒星形成。 天文学家Farhad Yusef-Zadeh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阿塔卡马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列(ALMA)和联合毫米波天文学阵列(CARMA)在这颗超大质量黑洞

31、附近观测到了一氧化硅(SiO)的发射谱线。 实际上,在分子云中发现一氧化硅并不能确切知道是否有恒星形成,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氧化硅是如何在空间运动的。天文学家根据一氧化硅的发射谱线判定,这片分子云团以非常高的速度在运动,并且出现向外的物质流溢(outflows),这种向外的物质流溢在恒星形成区域非常常见。一氧化硅发射谱线的强度也非常符合恒星形成的假设。 天文学家在找到恒星形成的证据后,就力争摸清婴儿恒星所在的位置。他们利用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强大的红外观测能力,发现了两处恒星形成的候选区域。红外线可以穿透气体和尘埃,看清恒星的形成过程。 但是,在如此靠近一颗700万倍太阳质量的大黑洞附近,是如何

32、形成恒星的呢?天文学家给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可能是,有一些炽热的恒星飘荡在黑洞周围,它们发出的强烈紫外辐射压缩气体云团,直到它们变得不稳定,进而坍缩成恒星;第二种可能是,分子云中密度较大的一些区域能够发生不断碰撞,最终导致足够致密后形成恒星。此次发现对科学家研究黑洞和恒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12、欧洲天文台发布金牛座及原行星盘图像 国际在线消息:天文学家在测试和检验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ALMA)新的高分辨率性能的时候,在一颗新生恒星周围拍到了迄今最清晰的行星形成景象。这张革命性的新影像,揭示了金牛座HL周围行星形成盘的惊人细节。这颗类似太阳的恒星位于金牛座中,距离地球大约450光年。ALMA在这个恒星系统中发现前所未见的特征,包括多个同心圆环,相互之间被边界清晰的环缝隔开。这些结构表明,在这颗相当年轻的恒星周围,行星形成过程已经在顺利进行了。ALMA副主管斯图亚特科德(Stuartt Corder)说:“这些特征几乎是年轻的行星状天体在物质盘中成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让人相当惊讶,因为金牛座HL的年龄还不到100万年,没有人预料到这么年轻的恒星会拥有这么大的行星类天体,能够产生出我们在这张影像中看到的这些结构。”天文学家认为,所有恒星都是气体尘埃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而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恒星周围的尘埃颗粒会粘连在一起,聚集形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