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孕育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要想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就必须学会阅读文言文。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语言本身的变化发展,以及语言环境的不同,文言文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偏重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而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因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成了老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让学生能够轻松的、愉快的学习文言文,掌握好这把打开民族文明
2、宝库的金钥匙呢,关键是要导之以法、激之以趣、促之以情。一、反复诵读,导之以法。 从人类自身的发展来看,学会学习已经成了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未来社会的强者,不是以力取胜者,不是捷者,而是智者。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作为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认知派学者认为,教是用来激活和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事件的安排,学是由于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的变化。而经验在于积累,只有学习主体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才能真正悟出学习的规律,掌握学习的方法。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经过数千年教学实
3、践验证过的。不过这反复诵读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逐步深入的。按照人们的习惯,阅读任何文章都要先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才能理解文章内涵。而阅读文言文首先就要解决文字障碍,疏通文意,然后才能探讨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文言文的阅读过程可以设计为仿读-解读-悟读-品读-美读五个步骤。其中仿读就是让学生先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自己模仿、试读,解决读准字音和把握语句停顿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解读就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疏通不理解的词句;悟读主要是结合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师生共同分析、探讨, 研究文章主旨,这一步不求精深,只求让学生知道;
4、品读就是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美读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力求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将文章的内涵传达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贯穿始终,居于重要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探求真知、寻求规律的鼓动者和督促者。当然,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积极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促成学生感悟创新,有所发现。在仿读、解读这两个环节中,学生自学讨论之后,教师要通过检测、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矫正补偿,同时帮助学生总结语
5、言规律,还应该重点强化对关键句的掌握。例如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既存在着断句的困难,又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同时又是把握全文主旨的关键,教师一定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为下面的品味奠定基础。而在悟读、品读这两个环节中,教师的点拨就更重要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从而促成学生深入探究。在美读中,教师应让学生们明确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文的不同,应该语气舒缓,注意停顿,要带点文气,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的意境。二、创设情境,激之以趣。 构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
6、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认知理论也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可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还要从挖掘课文本身入手。有故事情节的,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复述,或者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有对话的,可以分角色朗读;介绍物品或描绘风景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图,然后为全班同学讲解;还可以通过小竞赛、或综合活动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论那一种形式,都要力求多样,而且要经常变化,富有
7、新鲜感,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学习公输时,让学生通过试读,分析墨子、公输、楚王三人说话时的心理变化,并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的不同,细心揣摩他们说话的语气、语调,从而把握人物性格。又如核舟记一文,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按照课文内容画一幅核舟的示意图,并提醒同学们要仔细研究文中的说明,这样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步了解文意了。在学习蒲松龄的山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叙述山市的奇景,力求生动逼真;再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山市形成的原因,并写成小论文,在同学们中间交流。学习荔枝图序,让
8、学生顺便调查调查荔枝保鲜的方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文言文的创作时间离我们遥远,而本身语言优美,谋篇布局精巧,内涵深刻独到,学生学起来就倍感吃力。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全部搞定,然后句句疏通,将字词连起来,翻译成准确通顺的现代文句,最后按信、达、雅的标准,连成一篇准确通畅的现代文。这之后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我认为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映现的,已不再是文言文,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篇现代文了,也许这就是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难学的原因吧。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呢,我作了一些尝试,觉得效果不
9、错。现总结如下,供大家批评指正。一、 读。读,读到六分懂。我认为文言文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我在教学中并不急着翻译,急着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内反复读课文,直读到口齿伶俐、抑扬顿挫,甚至熟读成诵了不可。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诵读课文也要讲究方法,一般我先范读,较难的文章有时领着学生一句一句来读,有时还给课文配上图画或音乐来读,以减弱学生反复诵读古文的枯燥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比如教三峡,我给课文配了许多三峡的精美图片,教口技,我为学生播放了现代人表演的各类口技的录像,教小石潭记,我则以图文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法,美景、美文、美图、美乐,使学生诵读时不禁
10、沉醉其中。通过读,学生能达到六七分懂,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再引领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二、 品。品,品到八分透。对文言文的品析我一般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因为我觉得学生对新授课的兴趣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教学陋室铭,我以一个陋字贯穿全课的线索,设计了三大版块,陋室之陋-陋室之乐-陋室不陋,偶尔穿插一些知识点(如比兴的手法,对偶的修辞,典故的运用等)和训练点(想象陋室之陋,描述陋室之乐,评价陋室之主等),点线面结合,学生兴趣很大。教学口技围绕一个善字体会口技人的表演技巧之高超,教学送东阳马生序则由文末最后一名切入贯穿。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
11、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而且尽量将古文教学与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赋予其时代新义。如陋室铭中所表达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在当时特定的专制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出世态度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相对自由平等同时又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这样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三、 译。译,译到十分熟。在读与品后再进行译,集中进行字词、句、篇的翻译,这样难度也就不大了。教学中我尽量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及词句所出现的具体语境,使学生举一反三。翻译时在原则上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通畅,按信、达、雅的标准将原文改成一篇准确通畅又不失优美的现代文。课后必做的一份作业是整理笔记,将文言文与现
12、代文翻译一一对应起来,使其清晰无误,一目了然。当然,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等,可促进知识的巩固和保持。将所学的每一篇文言文译到十分熟十分必要,这样,在进入下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时,就会产生令人惊喜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通过这样的读、品、译的训练,学生对文言文已不再视为洪水猛兽了,在熟记、理解了大量字词的含义和活用现象后,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做课内外阅读理解题就游刃有余了。并且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大大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语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
13、法,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其从中体会文言文蕴涵的民族精神,学会用现代社会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价值体系,进而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为了改变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只有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生读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东与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许多参考资料上都认为这两个词是名词作状语,课文注释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
14、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在深入讨论、探究该句的内部结构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一个封是名词作动词,可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理由不充分,这里的西应该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西不存在活用现象。所以,通过讨论,反复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扩大思维层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方能破其卷而取其神(袁枚随园诗话)。朗读时,除要求学生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还要学生初步领略作品内涵、认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用连贯与间歇标识句
15、子的组织结构与前后句的分界,方能达到识记达意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发展,文言文中许多字、词、句的组合搭配及其特殊意义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语言的积累不是对课文简单的随意肢解,而在于教师与学生对文章语言探究、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意识、语境意识,使其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够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从文化与思想的层面解读文本,让学生汲取文言文的精神营养。如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的关系,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统一,魏晋人士的生死观等等。除此而外,品味鉴赏古人为文之妙也相当重要。阅读教学不能仅
16、仅停留在读懂就行的低级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含英咀华、学习借鉴,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写作能力。总之,教无定式,学无定法。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调整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能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在优美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尽情遨游,以充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最令人头痛的是遇到文言文单元,只要老师一布置预习某某课,就会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唉声叹气,就会看到学生们脸上的难言表情。有时,经常会遇到有的学生直接向我提出疑问:老师
17、,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干嘛非要学那些文言文呢?什么之乎者也,别别扭扭,难懂死了-这时,我便给他们解释:文言文的阅读篇目,里面承载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人生的启迪-可是,我们既不用文言文说话,又不用文言文写文章,那么多优秀的现代文多学点不就行了吗!由此看来,学生的确不愿意学习文言文。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听到自己的学生对文言文这么反感,我的内心感到非常的不解。回想一下多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也实在是不容乐观。每到文言文教学时,我细心备课,从作者到时代背景讲透讲细,从句式语法到翻译确保无一疏漏,然而,文言文的课堂上仍然是死气沉沉。学生们多数忙着抄记
18、笔记,主动参与的寥寥无几,要么只叫那几个举手的,要么就直接点名。结果呢,被点到的要么不出声,要么拿起一本参考书照着念。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累得昏昏沉沉,师生双双疲惫至极,何谈什么会学、乐学、创学呢?面对这一持续很久的状态,我感到了难以解决的困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教材选的没有教育意义?不,文言文教材篇篇都是我国古代作品中的精品,篇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极深哲理性的代表。那又是为什么呢?我想到了自己所遵循的教学理念,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是不是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重新认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
19、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以往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过于注重文言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更严重的是根本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只是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力求质量的提高,结果是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成了被动求知的接收器,至于强化课文内容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进而丰富学生文言文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审美请趣更是无从谈起。找到了问题症结,我一改以往文言文教学思路,在初三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岳阳楼记一
20、课的教学中做了有效尝试。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贬居邓州时,应朋友滕子京之托而写的一篇抒发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的千古佳作。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可读性非常强,对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来说,是一篇难得的古代散文名篇。文章内容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富有深刻的政治见解,为学生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如何借助这篇千古名篇的自身优势,走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关注了学生对名胜古迹的情感体验。在导语中我借助家乡的名胜景观,让学生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并谈出自己游览时的真实感受。没想到,
21、我的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马上就高高地举起了手,甚至有的学生直接站起来就说:牡丹峰景色秀美,神女泉泉水让人心醉。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壮观无比,雷鸣般的响声震撼山谷。更有一名小有才气的男生竟然也用上了文言词语镜泊山水美如画,到此一游,真乃感悟之极也!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看到了他此时激动的表情是发自内心的。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老师注重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时,他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就像一潭死水投进了石子,激起了千层浪花,让我终于看到了久困于文言文阅读课堂的希望之火。面对一篇离我们久远的古代散文名篇 ,我们应该运用情感的关注和体验,超越时空的隧道,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进作者心灵的空间,共同去感受那流传千古
22、的旷达胸襟。 撞击学生思维拓展的火花 当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时,对于一堂课来说,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关键是教师怎样引导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主动探究意识,自主合作积极进取,促使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我在学生情感体验的激情中,抓住有利时机创设情境,运用配乐朗读以情感染,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学生随着那时而气势恢宏,时而低沉悲伤,时而其喜洋洋,时而又充满豪情的感情变化,自觉地产生了对作品内容的反复思索,体会 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时的学生不再是对文言文的厌学,而是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大意,因为他们从内心里要想搞清楚:为什么要写滕子京?为什么要写洞庭湖?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什么又悲又
23、喜?古仁人之心又是怎样?作者为什么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我引导他们借助书上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又补充介绍了有关作者的一些情况,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理解的文章的主旨。在理解的基础上,我注意了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避免陷入以往大讲语法句式的文言文套路之中,抓住学生对景物感受至深的情绪,再次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以图渲染,扩展思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对画面的阅读促使想象趋向深入,进入角色,进而达到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当学生看到春日洞庭洞庭月夜的画面时,他们所感受到的是形象化了的语言文字,特别是作者的图像及警句也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全班的学生反映更加强烈,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
24、作者寄寓在文字之间的深刻情感。从入境到入情 ,由入情再到动情,直到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激情表演这一过程结束,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当我再提到古人尚且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那我们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应该如何对待忧和乐呢?的问题时,学生的回答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此时,我感受到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积极地跳跃,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容器,而是有着自己主见的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他们对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产生了争议之时,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无疑都来自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的选择。课后反思岳阳楼记的教学实践,不
25、仅是一次发挥教材优势,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探索,更是一次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实践。在这一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主宰课堂的主讲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者,为学生学习创设了优化的教学情境,推陈出新,披文入情,一改以往文言文阅读教学古板式串讲翻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课后许多学生对我说:这样学习文言文,我再也不感到厌烦了,我会受益终生的。 是的,如果我们能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一堂好课就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章,在这个特定的情感与哲理的世界中,
26、师生共同收获成功的果实,共同感受学习的快乐,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思考 时下文言文教学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教法单一、陈旧、无效。具体说来,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串讲加分析。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
27、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二、来自学生的问题 1、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学生,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 2、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
28、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培养语感与学会迁移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
29、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地学习中提高文言素养,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
30、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指导学生诵读,有助
31、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
32、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吸收养分。 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