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9.09KB ,
资源ID:664391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439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docx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 1、学习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准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

2、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

3、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

4、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理解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

5、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相关的技巧。 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所以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 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6、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约8分钟) 提示:能够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

7、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究竟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 二、讨论问题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个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

8、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 (5)对国君实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个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

9、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个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升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

10、”“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 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 1、

11、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的注解。士为知己者死! 3、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4

12、)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个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相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2、合作讨论: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报先帝,忠陛下”呢? 3

1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

14、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实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

15、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

16、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的。) 3、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

17、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准确的。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 四、小结 1、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2、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五、作业: 1、背诵全文2、配套练习习题 篇二 教学目标: 1.解题、

18、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相关资料,了解“表”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相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19、。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相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

20、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度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实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

21、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

22、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课题:出师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具: 教学过程

23、: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

24、“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准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理解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

25、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水平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

26、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课题: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

27、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个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

28、,“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绝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 3.写作特点:(讲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

29、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本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 四、朗读指导,实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堂上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A类 崩()秋()阙()驽()钝()驱驰()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类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 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 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六、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实行) B、熟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