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75KB ,
资源ID:66319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319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方法探讨.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方法探讨.docx

1、教育方法探讨1 如何激发孩子对于正面事物的内部动机?比如,如何提升学习主动性问是几乎所有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2 如何削弱孩子对负面事物的内部动机?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个人以为并非完全如此。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出现嫉妒、独占自私的倾向,而豁达、分享等品质都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也许这种特性来源于人的生物本性,那么如果抑制这种内部动机并帮助他们建立起符合社会道德的内部动机,这是教育者需要面对的另一类问题。,因为教育者难以直接操纵内部动机,我们只能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去激发或抑制内部动机。“非必然的外在奖励(即活动结果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得到的奖励)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即只要

2、活动就能获得的奖励)对内在动机更少地造成损害效果,更多地产生促进作用;未预料到的奖励较预料到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无形的外在奖励(如口头的、社会的)较有形的奖励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与更少的削弱作用;为个体提供明显的胜任与能力感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多积极的效果;被期待的有形的奖励会削弱高初始兴趣活动中被试的内在动机,而对很少或无兴趣活动中的内在动机不产生影响。说明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所产生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把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中,我的体会是:教育者应该更多地观察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在他没有期待的时候给与精神上的鼓励,而这种鼓励,又能让孩子对自己形成正面的内部评价。那么这种外部

3、动机就能最好地转化为内部动机。“我的父亲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是我高中时的任课老师。家、国不曾相通,师、父确是并举的。喝过酒到六七分,他的话题偏偏就要落在从事终生的教育上。他对中学教育的总体评价是不及格,批语是:“毁人无数”。以下是他的原话:好成绩(的人)往往太听话,受害最深,丧失灵性。那些调皮的、捣蛋的,从小学到中学,紧箍咒箍上十来年,差不多都给毁了,一个个唯唯诺诺、充满奴性。只有少数人意志坚强,有反叛精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加上被老师忽略,反而有空间生长。结果捱了过去,还能成器。(摘自王怡在作弊中慢慢成长)”用孙老师今天的观点来解释恐怕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好学生受害最深?因为他们更多地

4、受到老师的精神控制,因此也更多地丧失了倾听心灵召唤的能力! 早就听说,美国的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正面行为不表扬,对负面行为也少批评,当时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今天虽仍不认为这是理想的教育方式,但却多了几分理解与感悟。不平等的观念,官本位的思想,形成的必然是人治的社会;平等的观念,民本位的思想,才有可能走向法制的社会。 教师节之际,当别人不断向我们祝福与感恩之时,谨以此文与同行们一同反思与共勉。在作弊中慢慢成长因为作弊,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而自愿接受的代价。是少数人躲过枪林弹雨、借此顺利通过十余年暗无天日的教育隧道的途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如果你已经不想把自己完全出卖给教育者,那就甚

5、至是唯一的途径。五年来,我自知育人不够,但始终记得父亲的话,以不能毁人为宗旨。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希望帮助每一位杀出重围的中学生进行碎片整理。告诉他们那些曾经被毁掉或者从未在心中生根的价值。并在心中坚持,终其一生,和教育者留下的大粪为敌。但是更多的“生在大粪中”的种子,他们有几个能开出“一朵学会思想的花”?外部动机先行,激发内部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儿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不会凭空的产生,一个人或动物刚生下来就会本能的去找母乳,如果第一次找到乳头却没有奶水,第二、第三次依然如故,那么他们就回失去兴趣,不再去找乳头;如果反之,他

6、们一有机会就会钻进母亲的怀抱,寻找乳头,乐此不疲。学生也是如此,在学习中,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刚开始可能没有,特别是刚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时,由于对学科的无知,他们不可能有太强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通过外部学习动机,比如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正确的表扬与批评、营造良好的氛围、反馈学习结果信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通过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不断的失败与成功,学生就会开始对学习(或某一科目)本身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内部动机。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德西的过分肯定实验一、引言 有一位犹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工作者。纳粹分子鼓动一群孩子去骚扰老人

7、,在他的屋外大叫“犹太佬”。老人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些零钱去给这些孩子,并对他们说:“我一个人挺寂寞的,以后你们每天来喊几声,我都付点钱给你们。”就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与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少付一点给你们了。”见此情形,这些孩子挺不乐意,他们说:“不干了,就这么一点钱,谁高兴天天来叫!”就这样,老人的奖赏使这群孩子改变了对骚扰行为意义的感受,本来是自己取乐,后来变成了为别人卖力,将自主性的行为演变成了受控制的行为。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过分肯定现象。 过分肯定理论(或过分奖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莱珀(Lepper)提出的。该理论主要讨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内部动机有四

8、种来源:挑战、好奇、控制、幻想。除了最后一种,其余几种都已被许多内部动机研究证实。前面提到的许多理论都认为动机部分来源于个体控制环境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内部动机。当人们受到内部动机激发时,他们是将活动本身作为目的的。相反,当人们受到外部动机激发时,他们只是把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活动以外的原因如某一物体、分数、反馈或表扬等。当个体从事一项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内部动机)时,给予个体一种奖励(外部动机),使活动成为达到目的(获得奖励)的一种手段,那么,个体以后从事这种活动的兴趣就会降低。 二、实验介绍 1.实验目的 证明过分肯定现象的存在,即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奖

9、金),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2.实验过程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以心理系的24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该实验分三个阶段,分三天完成,每天实验时间为一个多小时。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人。实验第一阶段实验组和被试组任务相同。当被试进入实验室,就被安排坐在桌前。他们正前方放着测试工具,左边放着图纸,右边放有纽约时报花花公子等杂志。主试坐在桌子对面。主试告知被试三个阶段都要作智力测试,智力测试使用的是索玛测试(Soma),该测试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智力测试,以保证大学生被试有足够的内部动机。该测试类似于搭积木游戏,由7块塑料部件组成,根据图纸组合成不同形状。 在实

10、验的第二阶段,实验组每按照图纸完成一个图形就给1美元的奖励,而控制组没有奖励。在实验的第三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只做实验,没有奖励。 为了测量动机,主试在实验的每个阶段都要中途离开8分钟。被试被告知本次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问题解决的。当主试离开时,主试告知被试:“我要离开几分钟,我离开期间,你们可以随意做你们想做的事情。”他们可以读杂志,继续作智力测试,也可以在实验室随意走动。动机的测量指标就是在主试离开的8分钟内,被试用在作智力测试的时间。主试离开后,可以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被试行为,并记录时间。 在实验每个阶段的最后,被试要求作一个关于被试对测试态度的9点评分,询问在被试看来智力测试是否有趣。

11、3.实验结果 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有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期间明显失去了对解题的兴趣,即出现了过度奖励现象。 三、实验应用 根据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动机,造成了明显的过度肯定效应,使奖励组被试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的解题行为,导致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于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来说,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奖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肯定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着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

12、看起来合理,总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作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 过度奖励现象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经常发生。奖励是对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认同,是对学生取得进步和改正错误的强化和激励。奖励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的体验越丰富,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事物就越有热情,成长得也就越快。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顺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做。但是过度的奖励会让孩子把应有的目标抛弃,甚至使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有关学者把这种现象

13、称为“德西效应”,即随着奖励的逐渐减少,也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奖励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在进行奖励时如何帮助孩子把动因关注到对自己的发展上,是教师与家长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误用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应当有所节制,不能频繁、过度地使用。如果奖励过于频繁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父母使用的奖励方法也不能简单化,给了奖品就完事。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奖励吸引孩子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慢吸引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事实上,如果学习进步了,孩子本身就能产生愉悦感和自我成就感,再加上父母和教师的表扬

14、和鼓励,孩子渐渐就会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了,父母就要淡化并慢慢撤出物质奖励,进而强化学习本身带给孩子的快乐。 第二,要重视孩子的内部奖励从活动本身获得满足。人格的成熟是对外在奖励的依赖转向对内在奖励的依赖的发展过程,有的人虽然长大了,但还非常依赖外在的、他人的“赞扬”,只要他人说“不好”心里就会非常难过,这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奖励孩子时要注重激发内在动机,即对从事活动本身的兴趣。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一旦发现良好行为并给予褒奖时,要注意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要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例如,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如

15、果有体育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球队;如果有文艺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乐队、合唱团、舞蹈团,或为他们举办演出等;如果在写作、发明创造等方面有成果,可以为他们举办成果的公开展示等。这些措施都可以使学生从自己进行的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成长,慢慢对活动本身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内在动机。“过分肯定效应”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摘要“过分肯定效应”对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儿童的学习是内外部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掌握了“过分肯定效应”,就能在孩子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激发、不良行为的矫正以及对孩子的奖励与处罚、表扬与批评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措施。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过分肯定效应儿童教育指导

16、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10-02 在教育领域,教育家时常提倡要多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也常常使用言语、实物或其他类型的奖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业适当行为。但是,一些研究认为在教室和其他某些特定情形下,奖励可能会对行为带来消极影响。在没有外在奖励时个体积极从事任务或活动,此时引入对积极活动的外在奖励,可能会让个体在这些奖励撤销后,内在动机降低,对任务缺乏兴趣,这就是所谓的“过分肯定效应”。国外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过分肯定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内对此也做过一些介绍和研究,试图改善教育中的不良情况。 一、过分肯定效

17、应 “过分肯定效应”指附加的外在动机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动机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使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附近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

18、吵闹。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过分肯定效应”。孩子追逐打闹这一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是兴趣快乐,而后来老人给这种行为加上报酬。这样以来,孩子的追逐打闹便转向了对报酬的追求,报酬成了外在的过度理由。孩子的打闹逐渐由兴趣使然转向报酬控制。后来老人取消了报酬,孩子们觉得不公平,失去了追逐打闹的兴趣。从而吵闹得到治理。 二、“过分肯定效应”的相应研究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起初,对解答智力难题的所有学生均不给予奖励或表扬。接着,把这些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在每解答出一个智力难题后,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在解答出难题后则不给予任何

19、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自由活动或休息时间里进行观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受到奖励的那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继续自觉地解答问题。未受到奖励的那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在继续解答未解答出的智力难题。也就是说,受到奖励的学生对解答难题已渐渐失去兴趣,而未受到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却越来越浓。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国内也翻译为“过度效应”。 不久,认知学派心理学莱珀(1973)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一些儿童自由活动,看哪些儿童从事“绘画”活动的时间最长。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一直在表扬和鼓励的儿童绘画兴趣反而逐渐下降,因为这些儿童已经把绘画当做了

20、达到受表扬的手段。而从事绘画时间最长的则是那些真正喜欢绘画的孩子,他们不需要什么其他外界的因素。这一试验验证了德西的结论,莱珀并将这种现象正式命名为“过分肯定效应”。他们从自我知觉的理论出发来解释这个效应:“个体对活动的动机可能会因为诱导他将这项活动作为达到一些外在目标的方法而降低。” 三、“过分肯定效应”的成因 从“过分肯定效应”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的行为最初是由内在的动机,如兴趣爱好等支配控制的,这时人们的行为和认知之间是协调的,于是就倾向于持续保持某一行为。但是如果出现更大吸引力的动机(如金钱、奖励等外部动机),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分肯定”,这会使人们用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动机来解

21、释行为,相应地,减少或放弃原来的内在动机。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由于行为的真正力量和持久动力只能是主体内部的态度,外在约束对人的作用是一时的。当某些外在的原因(如外在的表扬、金钱奖励等)不存在了,人们失去了从事行为的动机,认知产生不协调,便会停止进行这种行为,来获得认知的平衡。从而就产生了“过分肯定效应”。 四、“过分肯定效应”的影响 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一味使用外在的刺激和表扬,从而产生“过分肯定效应”,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使儿童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本来是为了儿童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培养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一味依靠物质利诱的方法刺激儿童学习,使其产生了为获得表扬

22、或某种利益而学的思想,一旦没有了表扬和物质利益,就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二)使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降低 教师和家长都经常对孩子做得好的事情进行表扬和奖励,也许孩子本来就热爱那些事情。所以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兼得的时候,并不会使孩子的动机增加,其效果反而会降低。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孩子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孩子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从而使孩子本身内在的学习动机减低。 (三)使儿童滋生一些错误思想 孩子刚学习或进行某种行为的时候,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态度认真,结果也不错。但有的孩子随着学习或进行时间的发展,动机和成果不断下降。若是一味地用物质给予刺激,可能

23、使孩子滋生拜金思想,一切以钱为标准,来进行学习和活动。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和家长及教师的关系发展,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五、“过分肯定效应”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过分肯定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诱导儿童依从的迂回式方法。这种方法在儿童教育中,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激发、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要正确利用它。 (一)儿童兴趣的培养和保持 儿童行为的真正力量是其内部理由,是其对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在对儿童进行兴趣培养时,应通过引导、榜样示范手段来形成内在兴趣,而不应通过命令、强迫等外部控制来培养、保持其兴趣。如今,许多老师和家长家长逼迫孩子参加某些活动和一些辅

24、导班,孩子学得不好,便有责罚。孩子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身心受到伤害,更造成双方关系的僵硬。这造成了外部控制的消极后果。 外部控制作为一种控制因素出现时,让孩子感觉到从事这项活动是出于外界压力而不是自愿的,对从事的活动作出外部归因,从而削弱对活动的内在兴趣。所以对孩子的兴趣活动给予奖励,会使得他们将原来感兴趣的活动变成一种期待奖励的活动,奖励停止,其对活动的兴趣将会大大减退甚至衰退至不再进行这些活动。所以不应过多的使用外部控制和奖励。 (二)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 儿童的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出于其内在需要、内在兴趣的动机,外部动机把活动本身作为手段,追求与活动本身无关的其他

25、外在报酬,如表扬、物质奖励等。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互作用,过高的外部动机会削弱内部动机。关键的是,孩子行为的真正、最有力的力量是其内部动机,为防止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时,应主要培养其内部动机。 更要注意的是,老师和家长在激励孩子的学习动机时,必须淡化外部控制作用。当孩子从事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内部动机和兴趣时,应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奖赏和评价,即使表扬也要适度,并针对孩子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传达对孩子的肯定,而不是引起孩子对表扬和奖励的渴求,从而避免削弱内部动机。 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如果孩子从事活动的内部动机很弱,那么就有必要运用奖赏、表扬等外部控制因素来

26、提高孩子参加活动的兴趣。当孩子获得完成活动需要的能力,就要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减少外部控制因素,使孩子的行为逐步由外控转向内控。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控制 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老师和家长可施之以额外的“过分肯定”,即过度的外在刺激,如奖励、表扬。孩子的行为将逐渐从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这时再逐渐减少直至取消这种刺激,使其失去了解释行为的理由,认知产生不协调,便会终止这种行为。但这一方法,具体效果要视具体对象、环境、具体做法等,不能盲目套用。 (四)对儿童的奖励与处罚、表扬与批评 表扬以及各种奖励如果过于频繁,一方面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就会受到削弱。如果孩子的学习完全出自外部动机,就很难从

27、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行为的持续性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倾向于去做那些他们认为可以得到表扬和奖励的事情,回避那些老师和家长不喜欢的事。这会使孩子变得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指导能力,长久下去,将无法发展足够的自主性,很难主宰自己的生活。 因此,表扬不应过于频繁,而且应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认为他们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是为了发展技能而不仅是为了讨好老师和家长、获得表扬和奖励等。 对于“过分肯定效应”的研究,强调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相互转化和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对孩子原本就感兴趣的正确行为和动机,应该避免出现“过分肯定效应”;而对于儿童的那些不良现象,则应该通过对“过分肯定效应”的合理利用去减弱消除。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适度并具有针对性,对孩子的奖励应该增强其内在动机,以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全面掌握并正确利用“过分肯定效应”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才能做好儿童教育,使其健康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