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9 ,大小:54.14KB ,
资源ID:66203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203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心理学》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心理学》提纲.docx

1、初中心理学提纲第一章 绪论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心理事实2、揭示心理规律3、预测和控制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2、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3、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4、有助于促进自身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程序: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4、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2、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

2、法。4、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第一节 感觉一、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客观条件: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二、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的灵敏程度)。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

3、别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三、 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1、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其他刺激影响着该感受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类。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多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由于同时受到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作用具体包括:(1)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3)联觉3、视觉后像(对感

4、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4、感受性的发展第二节 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二、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一部分刺激物进行清晰反映,而对其余刺激物进行模糊反映的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刺激不完备时,根据一些个别对象而知觉到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特性。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1)知识经验(2)刺激物的组合特点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

5、性: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如距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三、知觉的种类(一)物体知觉:是指人们对物体特性的知觉。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形式有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和对时间的预测。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和位置移动速度的反映。(二)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1、他人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

6、的外部特征们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影响他人知觉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2)知觉者的观点和态度方法。在他人知觉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其主要表现:(1)第一印象:是指于陌生人初次接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有:一方面是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2)晕轮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3)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有的看法。(4)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反应。2、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

7、ihe心理活动的知觉。3、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人际知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和别人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知觉;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知觉。(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包括: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一)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了解观察能力高低的几条标准: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三

8、)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四)观察之前要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五)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1、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选择观察方式;2、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3、充分运用已有经验;4、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六)对观察活动全过程进行自我监控:1、让思维监控观察全过程;2、做好观察记录;3、对观察的内容作盒里解释。二、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感知特点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中教学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直观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以便更好地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知识,并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

9、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过程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师爱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2、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3、消除刻板印象4、重视近因效应。总之,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防止社会知觉中可能发生的偏差,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第四章 记忆第一节 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二、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1、形象记忆:以

10、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记忆;2、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二)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一、识记的规律识记是人们识别比并记住事物的过程。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以及对材料本身是否理解,又可以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识记效果与下列因素存在内在、规律性的联系:

11、1、识记的目的;2、对材料的理解;3、识记材料的数量;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5、主体的情绪状态。二、保持与遗忘的规律保持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和再认或是错误地回忆和再认的现象。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一)遗忘曲线: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二)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3、识记材料的性质;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三、再认或回忆的规律(一)再认:是

12、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才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二)回忆: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2、联想线索: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3、干扰的影响;4、主体的情绪状态第三节 记忆的策略一、记忆策略的概念记忆策略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记忆策略的基础是记忆方法。记忆策略的核心是本剧预定目的,通过自我意识对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调控,把记忆方法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保证最佳的记忆效果。二、识记的策略识记策略是符合识记规律的有效的识记

13、方法。1、有目的的识记2、先理解后识记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4、保持良好的情绪。三、复习的策略1、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边复习边思考3、在复习中要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四、提取的策略记忆术提取要依靠线索,一靠联想二靠记忆术。1、直观形象记忆法:把抽象材料加以形象化、直观化的记忆方法。2、歌诀记忆法:把识记材料编成合辙押韵的歌诀的记忆方法。3、特征记忆法:对无意义的材料人为地寻找特点来记忆的方法。4、谐音记忆法:利用谐音为中介的记忆方法。5、比较记忆法:通过辨别事物之间异同来记忆的方法。6、重点记忆法:将复杂材料简化,抓住重点的记忆方法。7、自编提纲记忆法:指在学习长篇材料时,分段落、抓主体

14、、拟提纲的记忆方法。8、图表记忆法:对复杂材料用图表简化的记忆方法。第四节 记忆的品质与记忆力的培养一、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指的是识记速度的快慢,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记住内容的多少来衡量。2、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识记的事物保持时间的长短。3、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识记的材料记得是否准确。4、记忆的准备性:是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库中提取所需的信息。二、记忆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提取出来为己所用。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手: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2、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

15、法4、讲究记忆卫生第五章 思维与想像第一节 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思维的间接性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遇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思维的概括性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思维与感知的关系:思维与感知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二、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可把四诶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

16、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持的思维。也称实践思维。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加以认识的过程。(二)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可将思维划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是只不具有明确的逻辑形式或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是指思考时信息朝一个

17、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的认识过程。主要功能是:求同。发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起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三、思维的过程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的过程。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二)比较和分类比较是在认识上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的过程。

18、分类是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过程。(三)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四)具体化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和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四、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不经过专门教学,而通过日常焦急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在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

19、念。五、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它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和创造性。所谓问题,包含了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条件,二是问题的目标状态,三是障碍。(一)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觉情境的影响2、功能固着的影响3、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4、原型启发5、定势的作用6、情绪与动机7、迁移的作用第二节 想象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表象是感知观察之后在头脑里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产

20、生的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其极端形式是梦。一、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描绘回图形符号的示意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再造性想象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1、学生必须正确理解作者和教师使用的语言、符号的含义;2、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表象储备。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四、幻想幻想是个人渴望的、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包括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科学幻想是有一定科学成分的幻想。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空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和不可能实现的幻想。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概

21、念创造性思维是指其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一)创造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是按照是否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标准来进行分类的两类思维。(二)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从同一输入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二、创造性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可分为以下阶段: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一)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形式1、横向思维2、逆向思维3、多向思维4、直觉思维: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快速识别、直接地理解

22、和整体地判断的过程,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非分析性。5、灵感思维:是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的思维质变,即思维活动渐进过程中的中断和升华。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1)头脑中要有一个待解决的重新问题。(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观察资料的积累。(3)对于渴望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考。(4)搁置(5)灵感的产生。(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1、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1)创设适宜的条件:A为创造性行为提供大量机会,安排新颖性工作,提出要求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采用专门用以改善创造力的策略等。B重视独特的问题、想法和问题中的关系。C想学生证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D营造一

23、中非评价的、安全的气氛。E避免同伴的评头论足。F提供感受环境刺激的经验。G避免提供限制思维的例子或模式。H偶尔根据能力分组。I允许时间和课程安排的灵活性。(2)发散性提问模式:步骤:A制定现场规则B提出问题或难题C记录每个人的回答,允许并鼓励补充或综合他人的观点D制定标准E评价与标准不符的回答(3)通过自我指导提高创造力:A让学生观看教师执行创造性任务,由教师大声报告自己完成的方式,示范自我指导的状态。B让学生执行创造性任务,并大声报告自己完成的步骤指导自己。C学生执行创造性任务,先是以小声的言语自我指导,然后是用内部语言自我指导。2、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案的制定(1)对偶法(2)创造性问题解决法

24、:A发现目标B发现事实C发现问题D发现解决办法E接受发现(3)智力激励法:A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B默写式智力激励法C三棱式智力激励法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人到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之间为中介。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1、情绪和情感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观体验。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而把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2、情绪带有极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3、情绪的

25、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以内心体验形式存在,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4、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不仅是人类所具有,动物也常发生。情感则是高级的复杂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情绪和情感紧密地相联系:一方面,由于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基本上是统一的,情感作为比较稳定、深刻的态度体验,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情绪的表现。一个人的情绪在各种情境中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其已经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另一方面,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人的情感则无从表现。由此可见,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三、情绪和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有

26、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没有认识,情绪和情感就无从产生。另一方面,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和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使认识活动具有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使人对客观事物趋向或回避的反应更明确,更符合人的需要。第二节 情绪的特性与情绪、情感的功能一、情绪的特性情绪是情感领域中醉活跃、研究最多的方面。(一)情绪的生理特性主要表现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外分泌系统以及脑电、皮肤电反应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二)情绪的外显特征情绪性的身体外部变化称为表情。人的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两大类。言语表情是通过一个人亚于时的音高、音响、音速、停顿等变化阿里反映其不同的情绪。非言语表情又

27、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人的表情本身也有一系列特点。第一,表情具有先天共性。第二,表情具有后天习的性。第三,表情具有可控性。(三)情绪的两极性人的情绪在极性、性质、强度、紧张度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两极状态,这就是情绪的两极性。(四)情绪的情境性人的情绪会随着所处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一)动力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二)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三)信号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情感的信号功能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第一,加强语言的表达力。第二,提高言语

28、的生动性。第三,替代言语。第四,超越言语。第五,认识事物的媒体。(四)保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五)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六)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此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的种类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一)心境心境是一中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心境具有渲染性和弥散性。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情绪中的认知因素则是心境持续的主要原因

29、。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心境影响个体的动机。其次,心境影响人们记忆的选择性。再次,心境也影响利他行为。保持良好心境的主要条件是:消除过重的自私心理;保持适度的名利欲望;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宽容别人和自己;学会宣泄不良情绪。(二)激情激情是一中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激情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消极的激情常常对机体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过分的冲动,作出不适当的行为。积极的激情往往与冷静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相联系,成为激发人的正确行动的巨大动力。(三)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二、

30、情感的种类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将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一)道德感: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二)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三)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个人根据所掌握的美的标准评价客观事物时产生的。美感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第四节 情绪和情感在教育中的应用一、 情绪和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情绪和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推动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一)要在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教师的情感包括教师对

31、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及其有关知识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主导情绪状态和情绪表现(即表情运用状况)等。学生的情感包括学生对学校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课程及其有关只是内容的情感、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情感、主导情绪状态、课堂气氛和情绪表现等。情感目标需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基本上应包括:(1)让学生处于愉悦、感兴趣、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二)以知促情具体做法: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2、巧妙组织教学内容3、择优采用教学形式(三)以情促情1、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方法有(1)情感迁移法(2)言语情趣法(3)拟人比喻法(4)轶事插入法(5)美感引发法2、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在这方面教师要注意两种调控:一是教师情绪状态的调控。二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情感调控。3、师生情感的交流具体方法:(1)施爱于细微之处(2)施爱于需要之时(3)施爱于意料之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