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2.08KB ,
资源ID:65930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930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力与运动单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力与运动单元教学设计.docx

1、力与运动单元教学设计表3-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填写说明:文档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主题单元标题力与运动作者岳国庆学科领域 (在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八年级 下学期所需时间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章初步探讨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2、。从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当物体不受力是,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力是则改变运动状态.进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建立了惯性的概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显然不受力的情况在自然界是不存在,让学生认识到平衡力和平衡状态,提出问题: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受的力是什么关系哪?原因是作用效果抵消了,或者平衡了。进而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条件(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学习摩擦力时,实际是对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的应用,难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重点是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本章学习重点:二力平衡时的条件 本章学习难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本章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了解伽利略以事实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2、知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4、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5、会解释

4、惯性现象。6、能够识别两种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7、理解二力平衡条件,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8、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9、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10、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学生亲身体会以实际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得出结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思想方法。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5、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6、通过对

5、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2、通过对理想实验的推理,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理想实验法。3、.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5、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

6、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攘力,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力和运动的关系?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专题划分专题一:牛顿第一定律 ( 2 课时)专题二:二力平衡 ( 1 课时)专题三:摩擦力 ( 1 课时)其中,专题 (或专题 中的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牛顿第一定律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概述: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

7、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目标:1. 通过实例和实验观察认识到,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2. 对实验分析,能够理解,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3. 能够在实验基础上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4. 认识到惯性是一种属性,影响因素是质量,能用惯性解决生活问题专题问题设计1.通过实例和实验观察认识到,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2.对实验分析,能够理解,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3.能够在实验基础上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4.认识到惯性是一种属性,影响因素是质量,能

8、用惯性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1.信息化资源:PPT(演示大量生活中的运动的场景);2.斜面,三种表面布,小车,惯性演示器材;3.多媒体投影仪;4.身边的生活用品:花,风扇,粉笔盒,衣服,水盆水盆洗手等(演示惯性在生活中)学习活动设计一、 新课导入:力和运动有关系吗?(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活动一:用风扇对吊兰吹风,有风时吊兰叶子动;没风时,吊兰叶子停止晃动: 活动二:关掉风扇电源,风扇慢慢停止转动,看视频,关掉发动机的汽车运动情况:讨论:1.吊兰,有风就动,没风就停止运动,说明力和运动什么关系? 2.没有动力的电扇和汽车停止运动,说明力和运动什么关系 3.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 说明

9、: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并且利用身边的其他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二、牛顿第一定律活动三:伽利略斜面实验,让斜面越来越光滑,观察小车滑行距离的远近讨论:1.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2.小车滑行的距离与阻力的关系是? 3.理论推导,如果斜面越来越光滑,小车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如果理想情况,阻力为零,小车的运动情况有时怎样 4.小车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在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同时回顾开始时提到的吊兰和风扇以及汽车的例子结论: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当木板的阻力越来越小,小车滑行的越远,是推导,小车不受阻力

10、的时候,小车就不会停止,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进一步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三、课堂总计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难点,我的突破点是利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促进学生的理解, 最后的小结,要带领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启发与感悟方面面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第二课时 :惯性一、复习引入回忆并回答:1、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成立的条件、结论是什么?2、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二、惯性演示实验1:惯性演示器活动1、使小红球静止在木片上。让学生猜想:如果用力将木片弹出去,小红球会怎样运动?活动2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用

11、力拨动弹簧片,使木片飞出去,结果小红球没跟着飞出去。分析和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告诉学生:物体有这种性质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学生活动:将多个硬币或象棋子等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钢尺等物件瞬间水平击打最下面一个,观察现象。(要求动作要快,手要稳。这个活动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活跃气氛,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问题:是不是只的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没有惯性?活动3、视频:飞机投弹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归纳:任何物体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现象:(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

12、有的属性。(2)物体由于具有惯性,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运动状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3)一切物体、任何情况下,指的是受力的和不受力的、运动的和静止的所有物体;(4)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或是否运动无关,只与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活动4、视频,大卡车和轿车刹车和启动时的情况讨论:惯性的影响因素结论:质量三、惯性的利用和防止活动5、学生活动:旅游途中。方法:一人到教室前面扮演司机,选出四个同学做观察员,其他同学坐自己座位上扮演四组乘客。司机带着乘客出门去旅游,从车辆起动、前进、加速、减速、急刹车到停车,司机每

13、做一个动作都要发出明确有口头指令,其他乘客则要作出各种动作予以配合。以组为单位,由观察员评出动作出错率最少的一组为优胜组。(目的:一是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加深对惯性理解。)学生举例:如:1、拍打衣服上的尘土;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泼水;紧锤头;甩干手上的水;摩托车飞跃断桥;人在走路时踩到西瓜皮易摔倒;汽车右转弯人向左倒学生描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惯性作用、惯性力、受到惯性”等词语,要注意强调:惯性不是力,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观看视频并分析、讨论原因:1、鸡蛋落杯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教师组织学生从知识与技能

14、、过程与方法、启发与感悟、疑问与困惑等层面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1、完成作业中相应的容。2、收集生活中见到的惯性现象并加以解析。评价要点1.学生展示并说明所设计的证明浮力存在的实验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现场演示(或描述自己在家做过)的实验过程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解释实验现象怎么能证明浮力的存在 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 学生展示并说明用称重法测浮力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弹簧测力计使用规(调零、读数、手持稳定) 能说明物体受到了浮力 能写出浮力的表达式小组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3.学生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能说

15、明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能说明物体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并且下表面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向下的压力 能说明浮力是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的差浮力本质其实是液体压强,由此认识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含着的奥秘,领会理性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魅力,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感,产生理智带来的满足感。专题二二力平衡所需课时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概述: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和分析,认识到,受力的物体也可以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2.通过实验分析,二力平衡时的条件是什么3.能够分析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物理所受到的力的关系4.能初步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专

16、题问题设计1.通过实例和分析,认识到,受力的物体也可以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2.通过实验分析,二力平衡时的条件是什么3.能够分析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物理所受到的力的关系4.能初步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1.信息化资源:PPT(演示大量生活中的静止和运动的场景);2. 演示 滑轮、钩码、细绳等;3.多媒体投影仪;4.身边的生活用品:粉笔盒,水杯,灯学习活动设计一、引入新课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容。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活动1. 学生例举生活中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吗?讨论:他们受到力的作用吗?这些力满足什么关系哪?让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对力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猜想和

17、预测二、二力平衡平衡状态物体受了力仍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所受力称为平衡力。活动2.列举身边的平衡状态和平衡力,加深概念理解活动3.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第一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第二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第三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第四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抽1-2个小组同学说出方案。学生做实验,收集证据。1.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情况,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2.提问:刚才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

18、反,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三、拓展:活动4:实例分析,列举生活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分析所受的平衡力四、课堂总结组织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启发与感悟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评价要点1.学生展示并说明所设计的证明浮力存在的实验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现场演示(或描述自己在家做过)的实验过程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解释实验现象怎么能证明浮力的存在 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 学生展示并说明用称重法测浮力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弹簧测力计使用规(调零、读数、手持稳定) 能说明物体受到了浮力 能写出浮力的表达式小组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勇于展示并

19、发表自己的观点3.学生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能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能说明物体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并且下表面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向下的压力 能说明浮力是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的差浮力本质其实是液体压强,由此认识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含着的奥秘,领会理性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魅力,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感,产生理智带来的满足感。专题三摩擦力所需课时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概述: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和分析,认识到,受力的物体也可以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2.通过实验分析,二力平衡时的条件是什么3.能够分析生活中的静止和匀

20、速直线运动物理所受到的力的关系4.能初步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专题问题设计1.通过实例和分析,认识到,受力的物体也可以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2.通过实验分析,二力平衡时的条件是什么3.能够分析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物理所受到的力的关系4.能初步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1.信息化资源:PPT(演示大量生活中的静止和运动的场景);2. 演示 滑轮、钩码、细绳等;3.多媒体投影仪;4.身边的生活用品:粉笔盒,水杯,灯学习活动设计一、引入新课 活动1.学生推着桌子在教学楼大厅里前行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位置和方向?总结出摩擦力的定义:二、初步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活动2.

21、 推着桌子前行,第一次,推着课桌在大厅里前行;第二次,推着课桌,上面坐着一名同学在大厅里前行;第三次,推着课桌,上面坐着一名同学在柏油路上前行猜想: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三、活动3.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1猜想: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4是否与材料有关?5是否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2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选用合适器材,证明论点,利用“控制变量法”。完成后找同学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利用平衡力的知识,只有在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下

22、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4小组交流 实验完毕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及结论并组织学生讨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的探索精神。5得到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活动4.学生列举生活中有摩擦力的地方,如何做到增大和减小摩擦的讨论:在压力和粗糙程度方面的变化结论: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变化五、课堂小结组织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启发与感悟、层面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评价要点1.学生展示并说明所设计

23、的证明浮力存在的实验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现场演示(或描述自己在家做过)的实验过程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解释实验现象怎么能证明浮力的存在 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 学生展示并说明用称重法测浮力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弹簧测力计使用规(调零、读数、手持稳定) 能说明物体受到了浮力 能写出浮力的表达式小组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3.学生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指标:能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能说明物体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并且下表面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向下的压力 能说明浮力是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的差浮力本质其实是液体压强,由此认识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含着的奥秘,领会理性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魅力,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感,产生理智带来的满足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