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73KB ,
资源ID:65923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92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精品.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精品.docx

1、最新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精品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上下凡五千余言,充满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1,如大小、有无、祸福、贵贱、上下、难易、利害、强弱等等,皆是其真实的思想精髓所在。尤其是老子的有与无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二元论特征。虽然有人会说,这是拿西方哲学的套路来束缚古人思想的魅力,会造成哲学的混乱,但是笔者认为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来发掘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为后世所用,善莫大焉。【关键词】二元论无为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正文】老子在其传世着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曰道,二曰无,这在中国哲学史上都

2、还是第一次。庄子在其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时,如是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庄子也是用无太一即道来总括老子的哲学。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这二者入手。又因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所在,要想讨论无与有的关系,则绕不开道,所以在此从老子的道入手。什么是道呢?老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道的确切定义,而是以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等词语代之,道是混成之物,是先天地而生的,用老子的原话说,则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那里,道具体有三种含义世界本源、世界存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后来王弼在给老子道

3、德经做的注中说所谓道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道没有形状,没有名称,它作为万物的根本而存在,所以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什么是无呢?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中提到无的就达四十章之多,无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在老子那里,无是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什么是有呢?说文解字中有的解释为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也。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在老子那里,有则是指形而下之实有,是实实在在的。老子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4、无。四十章其意思是说,有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任继愈先生在其老子绎读一书的前言中说,无也是道,道也是无二者均为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无常用来指称最高本体道的特性,这也是道德经中最常见的用法。10如道德经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之能臣也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总的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为最高的原则,而无总是被看作是次等的、派生的、消极的否定性的,有高于无、优于无11而在老子道德经里,有与无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5、,前后相随。明确提出有无相生,认为有与无是相互对立而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提出有生于无,12所有的物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13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从这一点也可看出,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并非一时之功,就老子有无关系的前后变化亦可拆穿老子一夜便作道德经之传说。在讨论关于有与无的具体关系时,许多学者都困惑于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第四十章中提出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这是与第一章中有无相生的观点相矛盾的,如陈鼓应先生说今本有生于无之说,显然与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法对应。第1章的无、有是同出而异名

6、地指称道的。14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故在此将对无与有这一二元辩证的关系加以详细的论述,并阐释其与西方哲学的具体不同,意欲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老子思想精髓。有与无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无相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有生于无的阶段。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世界亦即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或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一第一阶段有无相生有无相生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7、后相随。正如其后几对关系一样,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相生相随,相互生成的,相互对立而生的,有可以生成无,无也可以产生有,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二者的相互生成应该是同一层次上的循环的过程。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二句则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起始之处,是与道相同的概念,是万物生成或存在根源。此处天地与万物应为异词同意,都是指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然而,何为母也?说文解字中关于母的解释是依礼记释文补,其意禁止其言曰母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婚礼,夙夜母违命,古文母通无,是古文礼作无,今文礼作母也,凡母之属皆从母。15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8、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对道的解释,所谓母者,河上公注母,本也。16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魏朝王弼注曰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17因而,始与母皆为根本,本源的意思,无与有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魏朝王弼注曰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18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陈鼓应先生说,此处就现象界层面来谈有无之相互依待的关系

9、,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19因此,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并且无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无与有都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有与无是相互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无相生从相反相成这一观点,间接地呈现出老子的整体观与和谐观。20下面,我们将进入有生于无这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有和无的关系。二第一阶段有生于无老子在其道德经的后半部分中直接了当地说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21天地万物都是从有形之物开始的,有形之物是天地

10、万物得以存在,并被人所感知的凭借和载体如人的身体是有形之物,属于有的范畴,而有形之物是从无形之物中产生出来的,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所在,是有形之物的本源如灵魂是无形之物,属于无的范畴。灵魂要依靠身体,然而身体有了灵魂才变得有意义。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形势与内容质料相比,形势更为重要,形式是决定某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根据。22有形之物即是内容质料,无形之物即是形式,没有内容质料的形式,就如没有身体的灵魂,无所依托;没有形式的内容质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是作为有形之物而存在

11、的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因而,在这一阶段,无是高于有的,无成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则。引用哲学大辞典中的说法,老子认为,无名比有名更能反映道的性质。23无作为老子哲学最根本的范畴,其最明显之处则在于老子对无为的极大推崇。在这一阶段中,老子的思想是崇无抑有的这和西方哲学中的崇有抑无的观念恰好相反,从老子对无为与有为的态度上即可窥其一斑。下面,我们转入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讨论中,从侧面来对老子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崇无抑有的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说明。那什么又是无为呢?在谈论无为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母猴也,引伸遂为凡有所变化曰为。24就是说,为是引起事物变化的行为。任继愈先生说,无具有

12、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25因而,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不仅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功用,而且还是指导政治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辞海中关于无为的解释是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要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老子的无为是从道出发的,因而与其后的孔子的无为而治大不同矣。26可见,老子的无为是合乎道的,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在笔者看来,老子的无为指的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仅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还要在遵守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对于能够提升人类福祉的事有所作为。也就是说,无为不是毫

13、无作为,它强调的是要有作为,但是统治者的作为不能超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还是要从道出发,在道的基础上有所作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如果人的行为是出于无为,就没有什么是治理不了的,只有统治者按照自然规律地有所作为,才能治理天下。即是倡导无为而治27,就是要让按照自身的规定性而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妄加干涉。万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展现自身、检视自身,但万物最终要复归于无极28老子教导我们应以自然无为为本而不妄为。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拥有上德的人,即思想崇高者圣人,常常是无为,是无所表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

14、又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道常常是无为的,它总是顺应自然,而天地万物无不由为生成。正因为顺应自然,虚静恬淡,道的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能生出天地万物。不仅天道是如此的,而且人事也是如此。29因此,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魏朝王弼注曰;此四者指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崇本以息末也30仅就无为来说,统治者做到无为,民众则可以得到教化。老子建议统治者要顺从民意,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弃民意于不顾。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六十四章在此,无为与无执并举,而劳思光先生认为无为所包含的意义更广,应包括无执,自觉心驻于无为,遂无所执,无所求。31要想成为圣人,就要通过不断地改正自身,以身作则,正己而物自正,这样做了,虽不主动去取得天下,天下也是莫之能属,天下将自归于为无为者。总而言之,从无为这一哲学范畴中,更能清晰地窥视老子在此阶段对无这一哲学最高原则的推崇。在这一阶段,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无与有的关系是无高于有,有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无上升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本源,无为也成为了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