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6 ,大小:1.34MB ,
资源ID:65889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889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会考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会考汇编.docx

1、高中地理会考汇编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汇编(内部参考)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必修一部分 一行星地球1.天体的定义和基本天体:定义: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2.天体之间的关系及天体系统的构成:关系: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构成: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3.八大行星的类型:类地(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 (天王、海王)4.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大小行星互不干扰,日地距离适中,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层),内部运动产生液态水。漫长的演化(产生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6.太阳辐射现象解释:太阳以电磁波形式释

2、放的热量(光和热)。7.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表各种运动(如大气远动、水循环、洋流、生命活动等),促进生物生长,提供各种能源8.太阳的外部结构:由里向外,光球、色球和日冕层。9.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活动周期: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周期约为11年。10.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干扰无线通信,产生磁暴现象,极光现象的发生,与地震.水旱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存在相关性。11.地球自转的特点: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 速度:角速度(全球一致,极点为零)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12.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

3、:自西向东。 周期(1年) 轨道与速度(椭圆轨道,近日点(一月初,快),远日点(七月初,慢)13.黄赤交角的解释:自转轨道平面(赤道)与公转轨道平面的交角(2326)1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运动。15.两分两至日:春分(3月21日,直射赤道) 夏至(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9月23日,直射赤道) 冬至(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16.地球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17.晨昏线的概念:昼夜交替的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昼进夜为昏,夜进昼为晨。 18.地方时(区时)差异的原理: 自西向东自转,东早(先)西晚(后),东加西减。 1

4、9.地转偏向现象的基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0.地球公转的四大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五带。21.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直射何半球,则其昼长;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2)两至日,南北半球各地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3)纬度越高,昼夜差别越大。2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近大远小(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 H=90(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23.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4.地震波的分类: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三态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固态传播)25.不连续面的名称和地震波变化特点: 莫霍界面(地下29千米处,

5、纵波和横波速度突然增加) 古登堡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迅速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6.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27.岩石圈的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8.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二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受热的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但未被大气吸收,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辐射是直接原因(红外长波辐射能被大气完全吸收);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区间冷热不均(太阳辐射造成的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5.热力环流解释:冷热不均热上冷下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高压到低

6、压。6.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7.风与三种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2)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摩擦力:阻力,影响风力和风向。8.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定原则:高压到低压,北右南左偏一点,高空偏平行。9.三圈环流的基本模式:低纬、中纬和高纬环流(热上、聚下,锋上,冷下)10.气压带风带的基本模式:0赤道低压带(信风带)30副热带高压带(盛行西风带)60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风带)90极地高压带。11.1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与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北半球冬季偏南,夏季偏北。1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

7、阿留申低压);七月,亚欧大陆(印度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冬夏季风向和特点: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暖湿),冬季西北风(干冷)。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暖湿),冬季东北风(低温,降水少)。1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低压带多雨高压带少雨;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少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产生交界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气压带的断裂产生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15.世界主要典型性气候类型名称、特点和成因解释: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赤低控,上升气流。 热带草原气候:干湿两季, 赤低和信风交替控。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副高控制,盛行下

8、沉气流。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冬温雨夏热干,副高和西风交替控。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少,夏热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西风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深居内陆。 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干,夏热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17.常见的天气系统类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高压脊和低压槽。18.锋面的形成和结构: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19.锋面的类型及天气特征比较:冷锋(天气变化较剧烈,降雨在锋后,雨区狭窄),暖锋(连续性降水,降雨在锋前,雨区宽阔),准静止锋(绵绵

9、细雨,雨区面积广)20.比较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低压中心,四周流向中心,上升气流,阴雨天气。反气旋:高压中心,中心向四周,下沉气流,晴朗天气。 三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水的储量分析:地球上水的主体(海洋水),地球淡水的主体(冰川),人类广泛利用的主要水体(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2.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特点:(1)雨水补给(大多数河流,径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类似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径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3)冰川融水补给(类似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径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4)湖泊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起调节径流的作用,径流较为稳定)3

10、.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海陆间,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4.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人类改造措施: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及植物蒸腾等。 人类改造措施:主要影响陆地径流,措施有(修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打井等)5.水循环的主要意义:陆地水不断得到更新,维持全球水平衡,促进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和迁移,塑造地表形态。6.洋流的分类:性质分类(暖流和寒流) 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7.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度):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东西横穿的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冬季:自东向西逆时针,夏季:自西向东

11、顺时针)8.太平洋主要洋流名称:南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寒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9.洋流的主要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上升流海域形成大渔场(秘鲁渔场)。航海: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动力,寒暖流交汇冬季易形成海雾,影响航行。海洋污染:加快净化,扩大污染范围。10.水资源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12.水资源开源节流的主要措施: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宣传教育,节水意识;

12、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地壳运动的两大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运动:断裂带、褶皱山脉、裂谷和海洋扩张。 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3.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4.外力作用产生的主要地貌类型:风化作用:风化壳。风力侵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河谷、沟壑、瀑布和喀斯特地貌(溶蚀)。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等。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等。流水沉积:冲积扇、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风力沉积:沙丘和黄土堆积。海积地貌:沙滩海岸。5.岩石的三大成因类型

13、: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活动)岩浆岩(外力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7.山地的主要类型: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8.褶皱的两大形态和判断依据:背斜(岩层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下弯,中心新、两翼老)。9.板块学说的观点和主要板块名称:观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频繁。主要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特例板块:南亚、西亚和澳大利亚(印度洋板块),太平洋东南部(南极洲板块)。10.断层与断块山及举例: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 华山、庐山、庐山、泰山11.地质

14、构造的应用实例:资源勘探:背斜储石油和天然气,向斜储地下水,断层处常有泉水出露。 工程建设:背斜修隧道,大坝避开断层。12.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方式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线路走向: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多迂回状,避开陡坡、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13.河流侵蚀地貌的主要类型:上游(初期):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河谷剖面呈“V”型。 中游(后期):流速减缓,侧蚀为主,且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宽而浅,河道弯曲, 河谷剖面呈“U”型。14.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冲积平原(山前):冲积扇和洪积扇。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三角洲平原(入海口)。15.河流地貌对

15、聚落分布的影响:山区:山前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防御洪水、滑坡和泥石流)。 冲积平原:沿河呈线状,分布于洪水位之上,且与河流间有堤坝相隔。 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气候)、地形(地貌)、岩石、土壤、生物、水等2.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根本体现: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生物能),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3.生物对三圈的改造:大气圈:原始大气(氨气、氢气、二氧化碳为主)由于光合作用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现今大气(氮气和氧气为主) 水圈:改变陆地水成分,参与水循环。 岩石圈:参与沉积并形成化石,促进岩石分化形成土壤。4.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

16、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5.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表现:共同组成,各要素不可分割;产生新功能;统一演化。6.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热量为基础,沿纬度方向更替,沿纬线延伸)沿海向内陆:(水分为基础,大至沿经线方向延伸,沿经度方向更替) 垂直地域分异:(海拔变化造成的水热状况变化,沿等高线延伸,沿垂直方向更替)。必修二部分 一人口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数量少,缓慢。 工业革命前:加快。 工业革命后:快。 二战后:规模空前。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缓慢、零增长、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

17、快。4.世界人口超亿大国: 中、日、印、印尼、孟、巴基斯坦;俄,尼、巴西、美国。5.人口增长主要模式及特征: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6.世界人口增长类型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个别发展中国家(中、古巴、巴西、墨西哥、韩国;进入现代型)7.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前: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欧洲非洲到美洲,东亚到东南亚); 二战后:发展中到发达,外来人口增多,定居人口减少。8.新中国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有组织,有计划(黄河、长江下游到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计划经济体制,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后:

18、自发为主,流动人口增多(内地农村到沿海城市或工矿区)(务工、经商)9.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气候、土地、资源、淡水、灾害);经济(经济水平、交通、通信);社会(政策、文化、宗教、家庭、婚姻等)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主要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人才流失、劳动力缺失);迁入地:(劳动力充足、引进人才、增强经济活力)(城市问题增多、生态环境破坏)1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水平、文化物质消费水平。12.木桶效应解释:短板决定最终容量13.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力

19、不足、社会保障问题)14.我国突出的人口问题: 淡水紧缺、耕地不足。二城市和城市化1.城市三大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城市住宅区的分化特点:高级住宅区;外城、高地、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内城、低地、接近工业区或商业区、环境较差。 3.城市商业区的分布特点: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4.城市工业区分布特点:外缘,交通线附近(运输量,环境要求,土地面积、地价)5.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距离,交通通达度。6.城市的等级划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7.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及相互距离的关系: 级别高的城市:多,高、大

20、、少、远。 级别低的城市:少、低、小、多、近。8.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人口比重上升,人口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多。9.城市化进程曲线:S 曲线。(初期阶段:水平低,发展慢,中期阶段:增长快,问题很多,后期阶段:水平高,逆城市化。)10.当前,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逆城市化。1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2:废渣影响土地质量。3:水质水量和地下水发生变化。4:产生各种城市效应5:环境污染(大气、水、废弃物、噪声。) 三农业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

21、通、劳力、科技、政策。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农产品、生产特点和区位要素比较: 季风水田:东亚、南亚、东南亚; 水稻;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科技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市场需求大,劳力丰富),经济较落后等。 商品谷物:美、加、阿、澳、俄、乌; 小麦、玉米;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广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经济发达,工业支持,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大牧场:美、澳、阿、南; 牛肉,羊毛; 规模大,商品率高; (干旱、半干旱),地形平坦辽阔。地广

22、人稀,经济发达 乳畜业:西欧、中欧、美国东北部、澳、新西兰; 牛奶及其制品; 商品率高 自然:温带海洋性气候或终年温和潮湿的气候。社会经济:城市工业发达,交通便利,临近市场。 四工业1.工厂选址的准则:明显优势之地。2.五大导向型工业及举例: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导向型。3.工业区位的变化特点:原料影响减弱,市场影响上升;劳动力素质影响上升。4.影响工业的社会和环境区位因素:社会:政策、个人喜好等。环境:有大气污染的工业(下风向或垂直风向郊外),水污染工业(居民区的下游),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区)5.工业联系的种类:生产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6.跨国企业的分布特点及区位

23、选择:工业分散; 全球寻找最优区位。7.传统工业区的代表和区位特点:鲁尔区、英国中部、美国东北部、辽中南。(矿产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发达,市场广阔。)8.新工业区的代表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德国南部,美国硅谷等。9.美国硅谷的位置、主导产业和区位优势:美国西南部旧金山东南谷地。微电子工业。 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 ;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氛围。 五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各方式的优缺点: 铁路:运量较大,速度较快,价格较合理(适宜长距离大运输) 公路:方便灵活(适宜短途小量运输) 水运:运量大,费用低,速度慢(适宜有水路的地区的长距离大量运输)。 航空:速度快,费用昂贵。

24、 管道:安全,专业,运输量大(适于专业化运输)2.交通运输线和点的类型: 线:铁路、公路、航道。点:港口、车站、航空港。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 经济、社会、自然和技术。4.交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交通线的变化,引起城市空间形态变化; 沿交通干线出现城市发展轴,交通枢纽出现城市。5.交通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影响密度;影响分布位置(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高速公路沿线出现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以批发为主。市场最优原则:大城市中心出现商业中心,以零售为主) 六.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四阶段:(1)原始社会:平衡,崇拜自然(2)农业文明:出现局部不协调(生态破坏)

25、,改造自然(科学思想萌芽)。(3)工业文明:矛盾激化(全面不协调),征服自然(4)当今社会:谋求协调(可持续发展)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需要环境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自净能力。3.主要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4.全球性环境问题举例: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国际性河流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5.环境问题的城乡差异: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6.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的主要原因:人口发展的双重压力,经济落后,治理有限;发达国家污染产业转移。7.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内涵:生态可持续(基础),经济可持续(条件),社会可持续

26、(目的)。原则:公平性(共享),持续性(适度),共同性(合作)9.中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危机。10.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文明消费。必修三部分 一.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1.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边界的特点:自然区域:过渡性质 行政区域:明确。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生产、生活的特点,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特点:早期:条件限制,发展缓慢;中期:条件改善和克服,发展较快。 后期:条件改变,寻找新方向。5.三S技术:(RS):获取信息,监测和调查部门; (GPS):定位

27、,导航部门;(GIS):分析和处理信息,研究、规划、管理和评估及预测部门。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荒漠化定义及表现:土地退化。 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灌溉不当)。2.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干旱和半干旱。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特征,气候异常(持续干旱)。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5.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建立防护体系:(3)调节农业用地关系(4)解决农牧区能源(5)控制人口增长。6.森林破坏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恶化,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7.世界三大雨林区:刚果盆地,东南亚,亚马

28、孙平原。8.雨林的三大环境效应:(1)地球之肺(固碳放氧)(2)海绵(吸纳和滞蓄降水)(3)生物基因宝库9.雨林脆弱性的表现:雨林掩映下,易被淋失的土壤。10.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四大方式:(1)过度的迁移农业(2)商业性伐木(3)开辟大型农牧场(4)采矿、修路、城镇建设。11.湿地的类型和环境效应:类型:河流、湖泊、沼泽和滩涂。环境效应:地球之肾(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 三.区域资源开发利用1.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便利。2.晋煤外运的主要铁路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3.煤炭加工转换的两种途径

29、:坑口电站(输电),炼焦(输出焦炭)4.煤炭综合的利用的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5.矿区地表的恢复工作和农业特色:地表复垦工作。生态农业(蔬菜、水果、花卉等)6.田纳西河流域早期不合理开发的恶果: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7.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和作用:核心:梯级开发。作用:发电,防洪,航运等。 四.区域经济发展1.东北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丰富,但热量条件不足;地形:三大地形完整,平原辽阔;土壤:黑土和黑钙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东北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好,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周边市场广阔,生产潜力大。3.东北农业的三大区域分布及

30、主要农林牧产品:耕作区:三大平原,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水稻。畜牧区:西部高原和平原西部,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红松、白桦、兴安落叶松等。4.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机械化,地区专业化。5.东北农业的发展方向:平原区:优质、高产品种,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山区:森林保育为核心,特色农业。6.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条件:国际背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对外开放),良好的区位(邻港澳,近东南亚),侨乡(招商、引资)7.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及特点:第一阶段:79-90年,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31、产业。第二阶段: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配和零件生产)。8.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基础差,科技实力弱,人才缺乏;腹地狭小。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中村);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和管理。 五.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西气东输工程的气源地和目标市场:一期:轮南,长三角。二期:中亚 霍尔果斯,珠三角。2.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1)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东部经济发达,需求量大,能源缺乏;西部经济落后,资源丰富。)(2)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3)油气开发的重点在西部3.天然气的优点:清洁、方便、效率高。4.西气东输工程的影响: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增加就业。东部:缓解能源紧张,优化消费结构。全国:协调发展。环境:东部大气质量改善,西部环境生态压力。5.影响产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