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7.74KB ,
资源ID:6566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66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docx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包括: 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第二节 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 1.偏误分析 2.中介语理论假设 3.习得顺序研究 4.监控模式 5.文化

3、适应模式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 1.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视角 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二)90年代,习得研究研究范围扩大。1992年召开了首次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1.偏误分

4、析:语音、词汇、语法、句式。2.中介语理论的探讨3. 习得过程的描写分析:“了”“不、没”(三)90年代后,汉语习得研究大发展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 汉语习得过程研究 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汉语认知研究 海外汉语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 对比分析假设 “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Fries(1945)率先提出了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和仔细的对比的基础上。体现在他的著作:“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Lado(1957)提出对

5、比分析理论系统。标志著作“linguisitics across culture”。 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一、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对比分析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基础之上的,(一)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新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产生影响。学习第二语言是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旧的习惯会干扰新习惯的形成,产生偏误。 (二)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静态的、自足的系统,强调对语言的结构,强调

6、对一种语言的结构进行细致描述。对比分析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比较,因此语言差异受到强调。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1.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会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2)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会产生正迁移,两者有差异时会产生负迁移。这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3)差异=困难,差异越大困难越大。 2.基本观点(1)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2) 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3)理想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

7、以减少母语干扰的影响。 2.对比分析两种观点强势说:强调预测,认为母语干扰是学习者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弱势说:强调解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1.步骤 描写 选择 对比 预测2.语言难度等级列表埃利斯(1985)对等级的描述:等级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等级2: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第二语言的一个语言项。等级3: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不存在。等级4: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分布。等级5:第二语言的语言项在第一语言中不存在。等级6: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有两个或多个语言项与

8、之对应。四、对对比分析的评价(一)理论误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性。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造性。2.结构主义语言学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否具有可比性。3. 对比分析 的“虚假命题”:命题一:语言的“差异” 等于学习的“难点” ;问题: “差异”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 “难点”则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结论一:“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二)实证的不充分 实证研究事实证明,母语负迁移并非造成学习者习得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 对比分析预测的难点往往并不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语言项目,预测的学习错误并没有发生,而没有

9、预测到的错误却发生了。 并不是差别越大的语言,学习偏误越多,反而是两种相似的语言,更容易出现偏误。另外还发现学生的母语不同,但在学习同一种外语时往往会有类似的错误。由此得出困难和错误与对比分析预测不一定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塞林克(1992)认为: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学者们发展了对比分析假设,形成了更为客观、全面的看法。第二节 偏误分析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三、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

10、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四、偏误分析的程序和步骤1.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2.偏误的鉴别;3.偏误的描写;4.偏误的解释;5.偏误的评价。 (一)关于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语料收集的方式: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语料收集的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口语/书面语的、会话/叙述;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年龄/学习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三)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描写 语言偏误的归类方法:2.表层策略分类:省略、附加、类推、错序。3.Cored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

11、类: 系统前偏误 系统偏误 系统后偏误(四)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认知方面的。但是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这是对对比分析的完善)Richards1974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偏误来源把偏误分成三类: 干扰偏误: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 语内偏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造成; 发展偏误:因语言知识有限建立的错误假设。学者们后来归纳为两种: 语际偏误 语内偏误(五)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对偏误的评价涉及三个问题:(1) 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2

12、)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时是否有差别。(3) 评价的标准问题。 五、偏误分析的得与失(一)贡献1.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度泛化等语内干扰以及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学习环境所造成的偏误,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与程序。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二)局限1.偏误材料的收集方式。2.偏误分析的研究范围。3.偏误分析的研究角度。4.忽视了

13、回避现象。5.偏误分析的步骤。 第三章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认识到偏误分析的局限之后,塞林克根据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言语行为事件的观察,提出了“中介语”这一理论构念。中介语理论不是对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继承和发展。中介语这一理论构念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根本改变。埃利斯评价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恰当的起点,是第一次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解释的理论。二、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中介语”这个概念最初是塞林克提出的,但是中介语理论并非塞林克一个人建立的。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建设中,还应提及另两位先驱,即科德和Nemser。 1.科德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1971)把

14、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是一个由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向目的语系统过渡的过程。 通过观察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系统偏误来推测其内在的心理规则系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讲,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目的语的方言,而且是具有动态性的。总之,科德的中介语假设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继承上的,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色彩。2.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近似系统” (1971)“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1)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2)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3)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

15、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学习者在不断地加工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逐渐地建立起近似目的语的系统。 3.塞林克的中介语假设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2)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他认为大部分的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这种认知结构是潜在的心理结构。(3)“僵化”是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年龄大小、是否继续学习。产生僵化的原因:激活的是潜在心理结构,而非潜在的语言结构。外在因素,指社会环境对SLA产生的影响。与目的语社团接触较少,或学习的动机减弱,便出现僵化现象;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心理距离以及年龄的限制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语言的僵化。(4)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过程语言迁移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策略五、中介语的变异研究一、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