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1.33KB ,
资源ID:65507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507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技写作课程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技写作课程标准.docx

1、科技写作课程标准科技写作 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9030001 课程类别:公共课程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授课单位:基础部文化素质教研室学分:2 学时:30 编写执笔人:王倩 编写日期:2011年2月 审定负责人:许小丽 审定日期:2011年2月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本课程遵循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文件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课程标准的依据。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要针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本课

2、程标准突出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同时,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各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着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服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一)课程的性质 科技写作是面向全院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科技写作课程是一门促进写作技能的提高,以写出规范的文书为目的的高职高专的公共课程。应用写作课程具有鲜明的技能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二)课程的作用 写作能力逐渐被纳入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成为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是企业所要求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因此,应用文写作

3、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课。1.本课程包含了学生顺利毕业、就业及就业后继续发展所需的各种文体(如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报告、求职信、个人简历、学习/工作计划和总结、调查报告、合同等)的写作教学。2.针对不同专业的特殊需要,在教学内容上的详略侧重有所调整,灵活处理,体现专业特色,为各专业的专业课学习打下有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方面的基础。3.本课程还包含行政公文等能在公务员考试中应用的文体,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需求。4.在课程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必须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服务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本课程不仅可以

4、服务于各专业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可以为学生现实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指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放弃普通高校常用的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多看、多说、多想、多练、多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力和创造力。而教师作为指导者,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并及时提醒学生的失误,调节学生的学习进度,使学习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2坚持以实践应用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突出能力培养指适当减少写作理论的讲解,加强对具体文种的学习。鼓励学生多练,

5、要尽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工作情境,必要时模拟工作流程,使学生感知学习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必要时可以根据模拟的工作流程安排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顺序。在模拟工作流程中突出能力培养,以写作能力为中心,辐射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其他各种能力。 3针对学生专业特点,进行特色教学本课程虽然是面向全院的公共基础课,但仍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在制定授课计划时采取一个专业一份计划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兼顾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特色教学。除了必要的几种文体外,教师可以在经过集体讨论后,根据所教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合理增加或删减文种。4坚持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本课程注重

6、与适量的课外写作实训相结合。尽可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内有关处、室、系、部实习,利用寒、暑假,深入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扩大应用写作训练领域,增加应用写作经验,达到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课程,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目的。 本课程还将学生公务员考试和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关文书写作的备考,纳入训练计划。5考核方式创新,加重过程性评价比重过程性评价主要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体现和态度表现的综合性评价。其不同于以往的一次考试定乾坤的做法,而是让考核体现在平时,体现在多个方面。合理的实行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避免高分低能。(二)课程设计思路1.

7、根据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内容顺序。本课程各个文文种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在课程内容顺序编排上,不必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地安排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实现写作能力的递进。总体内容编排顺序设计为:实用写作基础理论、日常文书、事务文书、行政公文、科技文书。2.把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基础课不同于专业课,无法实现“工学结合”,也不能安排大量的实习、实训内容。但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更应把新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如专业课中常用的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都应借鉴。可以发挥想象力,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境,也可以把竞争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3.把能力

8、训练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把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而是以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把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真正把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实现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突破。4.在突出写作能力训练的同时,兼顾素质的培养在训练写作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工作方法、人文素养等素质方面的教学目标渗透其中,使学生协调全面发展。5.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课程评价体系和方法要能合理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既要突出能力考核,同时要兼顾知识和素质的考核;既要注重学习效果的考核,同时要兼顾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考核;既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同时

9、要适当考虑学生自评、互评的结果。达到以练代 考、以考促练、考练结合、多向互动的目的。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表1 与前期课程的关系序号前期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提供的能力支撑备注1创新能力为本课程提供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如模仿工作情境的方法)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写作提供政治保证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本课程提供职业道德的教育及部分写作素材表2 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序号后续课程名称本课程提供的能力支撑备注1普通话与口才训练讲话、演讲时的逻辑性及布局谋篇的知识2中国传统与地域文化文字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并且是母语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进一步学习本民族文化3美学

10、基础与艺术欣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查找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五、课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对各类常用文种的教学,使学生了解1.应用文的概念、历史、作用,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了解其在主旨、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上的特点。2.各类文种(即日常文书、事务文书、行政公文、科技文书)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写出与自己所学专业和可能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文书。(二)能力目标:1.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熟练写作申请书、感谢信、启事、海报、个人简历等日常文书;计划、总结等事务文书;掌握行政公文的格式,能够写函、请示等简单公文;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学术

11、论文,能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毕业论文。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更多能力。如策划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加工素材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素质目标:1.培养对写作的正确态度及兴趣。2.培养严谨求实的文风和平实准确的语言风格。3.提高对其他人文素质课的认同及期待。六、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序号单元名称要求(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建议教学载体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教学环境说明考核评价备注1第一讲 应用文概述1正确理解和认识应用文的内涵、外延2了解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等的不同提高学

12、生思想理论修养,提高认识和辨别问题的能力1. 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2. 应用文的历史沿革3. 应用文的作用4.应用文的分类2信息媒体讲授法、举例法多媒体2第二讲 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原理1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原理2正确理解应用文体的语言要求提高准确、简洁、质朴、得体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1.应用文的主旨与材料2. 应用文的思路与结构3.应用文的语言和表达2同上同上同上对学生的理解力、辨别力进行评价3第三讲 日常文书1.了解条据的用途2.了解启事海报的用途掌握启事海报的写作要求;掌握各种书信的写作格式并学会写作掌握条据的写作格式并学会写作。1.日常文书概述2.条据3.启事 海报4.介绍信 证明信5.申请书

13、2课堂活动海报的制作与评比讲授法、举例法任务驱动法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写作能力1认识求职信和简历的性质及作用2提高对适当自我推销重要性的认识3提高综合概括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高质量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求职信、个人简历的写法2模拟人才招聘会情境教学法普通教室布置成招聘会会场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角色扮演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创新能力4第四讲 事务文书1认识计划的内涵和外延2提高对计划重要性的认识能够为自己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计划的写法2课堂教学讲授法;举例法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理规划的能力1.了解、掌握总结正文的结构、内容及写法和要求;2提高简洁、准确、具体的语言能力;3提高归

14、纳总结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合格的学习总结总结的写法2同上同上考核学生从经验中总结规律性认识的能力1.了解文种的含义、特点2掌握其基本写作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及准确、简洁、平实的语言表达能力调查报告的写法2同上同上考核学生收集资料及分析概括的能力5第五讲 行政公文1.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全面、准确地把握公文这一文种概念;2提高对公文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行政公文的一般写作格式行政公文的内涵和外延;行政公文的作用;行政公文的格式2自学格式并在黑板上演示讲授法;举例法;自学指导法普通教室考核学生的模仿能力;理解能力1.明确通知这一文种的适用范围、常用类型。2分析概括不同种类通知的写法,提高认识及

15、归纳、概括能力。能够写会议通知通知的写法2分配任务分组竞赛讲授法;举例法;项目教学法同上考核学生团结写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了解请示、函的文种属性及适用范围掌握请示、函的格式和写法请示、函的写法2独立操作互相审核的教学模式讲授法;举例法;项目教学法;同上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改错能力6第六讲 财经文书1了解合同的内涵和外延2认识合同要素及合同的格式3提高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能力。4概括归纳合同的基本写法掌握一般经济合同和的要素;可起草简单的合同经济合同2两人一组模拟制订、签署合同讲授法;举例法;项目教学法同上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和全面性及语言的简练性。7第七讲 科技文书1掌握实习报告基本写作

16、方法2.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及准确、简洁、平实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实习报告的写法;能够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写法2讲授法;举例法同上考核学生收集材料、组织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实习报告的写作能力1掌握毕业设计的格式和内容要素2能撰写本专业知识领域的小型报告掌握毕业设计报告的写法;能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报告毕节设计报告的写法2讲授法;举例法同上考核学生收集材料、组织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毕业设计报告的写作能力七、课程实施条件(一)教师基本要求1.任课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任课教师的教师,要求中文相关专业毕业,具有完备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教学能力。3.任课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改革的意识

17、,主动将新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引入课程(二)教学硬件环境要求实施课程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三)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教材的选用:高职高专实用写作教程(校本教材)主编:张晓磊 2.参考书的选用:尹相如写作教程(第2版)(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杨文丰高职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岳海翔公文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张孙玮、吕伯昇、张迅 主编科技论文写作入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精品课网站:国家级写作精品课网站http:/222.200.11.4/kean/e/index.htm 八、其它说明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占40%(按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情况、能力体现情况、学习态度等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6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