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9.70KB ,
资源ID:65470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470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高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高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报告.docx

1、关于高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高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报告摘要: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结合新时期通讯便利的特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途径。关键字: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课题。1919 年的五四运动,使高校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高校在 90 多年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仰,辐射带动其他社会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扎根青年学生

2、头脑,而且深入社会民众心中,成为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成为引导我们夺取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一、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近几年来,虽然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但不能否认的是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参与者的现状、大众化载体的现状、大众化体制的现状的分析,探寻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3、。(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参与者的现状分析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参与者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学校领导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在校学生。这四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我们忽视。具体分析如下:1、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领导干部还是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仍有部分领导干部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缺乏一种正确的认知。存在表面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却背道而驰的现象,对待理论学习活动往往热衷于走形式,做表面文章。领导干部自身要求的不严格,

4、无法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这就极大削弱广大教职员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实现理论学习和宣传的预期目的。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个显著的原因是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过于重视学科建设,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这种教育观念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是相违背的,这就容易导致高校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为一种孤立的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将其与其他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势必影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另外,部分领导干部受专业背景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水平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

5、众化重要性的认识。2、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性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水平。笔者利用在江西某高校担任实习辅导员的机会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状况进行不完全的调查统计,约有80%的被访问者认为思想高校推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上课内容熟练或比较熟练,78%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表示不满意。约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内容无法与生

6、活实际相结合,1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教师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授课水平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但部分教师缺乏扎实的理论修养,影响了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足够的分析能力,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实践性的作用。其次,部分教师未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教书不育人,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清晰认识。再者,部分教师缺乏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即使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绝大多数也是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教师受社会不

7、良风气影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极大影响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3、部分高校辅导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缺乏针对性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辅导员队伍也不断壮大。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丸量,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组织保障。但部分辅导员特别是年轻辅导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缺乏针对性,无法熟练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学生工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对中国社会实际了解不透,难以透过社会现象抓住事物的内在本

8、质。与有经验的辅导员相比,他们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缺乏一种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的思维模式。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也难以将学生的现实问题提升一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自然而然也无法达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预期效果。4、高校大学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积极性不高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大学生做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刁一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越来越多样化。社

9、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所失望,甚至政治信仰产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怀疑。在这样一个复杂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政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不如以前高涨。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与听课率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甚至存在排斥倾向与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如何加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引导力度,如何调动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二)高校推动马克

10、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和校园舆论阵地这三部分组成。在这三大载体的协调作用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向学生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获取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信念和提高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精神支持与政治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要想被大学生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就

11、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近几年来,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远未达到预期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之所以需进一步加强,主要是由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授课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内容上仍仅限于书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极少涉及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手

12、段上授课手段单一、落后,音像资料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2、高校党团活动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不强党团活动做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高校党团活动主要是通过举办组织生活、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活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虽然高校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由于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党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从而导致党团活动的理论学习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正逐渐被削弱。部分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将党团活动娱乐化和边缘化的现象,从而无法保证党团活动的质量与严肃性。部分高校的党团活动缺乏创新,没有切合当前高校学生的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了党团活动理论教育的有效性。3、高校校园舆论阵地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有限目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努力塑造校园强势舆论,通过各种与大学生生活空间息息相关的事例:使大学生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对中国特色

14、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7因此,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课堂作用,更要积极开发校园舆论阵地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校园舆论阵地的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广播站、网站、宣传橱窗等传播媒介来进行理论宣传教育。通过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事例,将理论宣传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认同感。但是,目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校园舆论阵地的建设有所滞后,理论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和信息载体缺乏了解,无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大学生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削弱了校园舆论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影响力。(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现状分析完善的机制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部保证。目前,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建设主要涵盖三个部分:经费保障机制、评估机制与激励机制。在这三大机制的良好运作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建设有所滞后。1、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随着高校的扩招与发展规模的扩大,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发展。但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16、班人的重要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就很难对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也给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带来诸多现实问题与困难。高校之所以出现经费紧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国家财政投入不足。虽然,近几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人均GDP的比重有所增长,但仍无法满足高校发展所需。其次,高校负债情况严重。目前在我国高校建设中,负债办学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已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也影响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2、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估机制有待完善高校为更好的

17、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近几年越来越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估。但由于评估机制的不完善,致使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无法进行准备有效的评估,从而极大影响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自身的特殊性,无法像经济发展那样在客观上加以量化,从而难以从制度上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评判和考核。“高校其他专业课程与其相比,由于便于进行量化统计,从而对教学质量能进行准确有效的质量评估。因此,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健全。3、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完善的评估机制是确保激

18、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由于目前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估机制尚不完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无法进行准确有效的评定,从而导致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动力与工作效率,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估机制得以完善的前提下,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健全。二、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条件和重要意义(一)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受了严重曲折。可以说,以苏东剧变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19、遭受了严重挫折,有人担心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为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来说,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30 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

20、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概括来说,这一重要表述是指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 “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发展”三个基本问题进行探索和回答,并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战略思想。在“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和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经历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严

21、重挫折后,我们党迫切需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邓小平围绕这个基本问题,“领导我们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问题得到解决后,在“党的建设”这一基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党面临着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等问题,因

22、此,“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又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此外,在“如何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因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党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发展了这个问题,形成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体系。可见,我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方面,就是不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3、建设的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掌握,实现大众化。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促成了十七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国际背景下的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越南、

24、老挝、朝鲜、古巴五个国家经受住严峻考验,坚守住社会主义阵地,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其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格外光彩夺目。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取得这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为中国的发展乃至为世界的发展都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25、发展,为当前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现实条件。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为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现实可能2008 年 9 月 15 日,美国雷曼公司破产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关于资本发展的规律得到了实证。危机使人们要求重新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国家引发了新一轮热潮,如马克思位于德国西南边陲特里尔市的故里一度成为旅游热点;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度成为畅销书。同时,许多人甚至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救市计划”称之为社会主义计划,认为美国等国“已经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危机也使一些人试图用社会主义方案替代现有的资本主义,

26、有的学者认为,美国这次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危机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失败,美国从哪方面讲都逃不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局;甚至有些学者在讨论美利坚合众国(USA)是如何演变成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USSA,the United Socialist States of America)的。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政府购买 7000 亿美元的债务的事实,让世界上更多人尤其是美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这就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一个良好国际环境,为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现实可能性。(二)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高校推动当代

27、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这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思想,但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在孤立中成长和发展的。当代中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有以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中国沉渣泛起的封

28、建残余思想及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这些思潮力量不一、共同竞争、互相影响,且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认同危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同度的下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2、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需要2005 年月 1 月 17 日至 18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

29、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充足的准备。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理论要掌握群众,根本的条件是理论必须具有彻底性,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

30、就是人本身,即理论只有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才能真正为群众所掌握。在 1848 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旨和终极诉求,体现了人的本质要求。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应该而且可以为广大大学生所掌握。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掌握,离不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正如列宁所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广大大学生理解、接受,才能发挥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31、转化为创造历史的物质力量;才能激发广大大学生的热情,为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贡献力量。3、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要求充分发挥广大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众所周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绩,但又积聚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从党的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等都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机制和体

32、制性的问题也在逐渐凸显出来。广大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来保证少走弯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科学理论,为广大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指明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当代中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引导大学生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三、从传播学角度思考当前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一)更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实现传播媒介现代化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传播者( 教师) 居于传播的中心地位,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传播优势。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师的这种地位,教师不再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来源; 在互联网上,由于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正面的和反面的、高雅的和粗俗的,可以说良莠不齐。因此,要使大学生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就要求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媒介。根据受众选择某种媒介的或然率公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更新传播载体,增加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开通校园网络、鼓励学生自办理论刊物等。特别是要注意手机的传播功能,现在,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比例最高的群体,几乎每个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