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103.69KB ,
资源ID:65225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225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心理学笔记记忆版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心理学笔记记忆版汇总.docx

1、普通心理学笔记记忆版汇总普通心理学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个体心理特征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2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3能力与人格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2、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2.实验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3.测量法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4.调查法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用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5.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

3、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三)主要的心理学理论1.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学派:代表任务: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研究对象和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所有人类的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于是可以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它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经典研究:意识结构,内省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研究对象和重要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

4、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意识使人适应环境。对美国教育影响很大。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研究对象和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研究方法: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学习和经验决定你是怎样的人。经典研究:恐惧情绪,条件学习,观察学习4.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完型)代表人物: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勒温。研究对象和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

5、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5.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学)人物: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代表人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霍妮和艾里克森研究对象和和和主要观点: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研究方法:个案法。理论多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行为源于libido。早期理论强调儿童早期人格形成,泛性。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第三势力)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重视人格说行为

6、主义幼稚,说精神分析伤残。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人之初性本善。7.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和奈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认知过程的研究,把人看作加工认知系统,主张把人比作计算机,是当今最流行的派别。研究方法:实验法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脑干:维持个体生命 延脑:呼吸心跳消化 桥脑: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间信息桥梁,对睡眠有调节控制作用 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 网状系统:控制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 丘脑:信息输入的中继站,网状结构的一部分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平衡,控制内分

7、泌腺活动 边缘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 大脑皮层: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2.突触结构:突出前成分(轴突末梢)、突出间隙和突出后(树突末梢)成分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初级感觉区: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 视觉区: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 接受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 听觉区:颞叶颞横回处 接受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听觉 机体感觉区:中央沟后面的狭长区域 接受皮肤、肌肉和内脏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各种觉,左右交叉上下倒置。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核旁中央小叶前部 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

8、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左右交叉上下倒置。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觉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这个区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中枢,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右侧重,左侧灰质多。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三)脑功能演学说1.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61年法

9、国医生布洛卡解剖了一名失语症病人,发现他的左侧额叶发生病变。1874年,威尔尼克对失语症的研究发现,颞叶损伤的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听不懂别人话的意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医生潘非尔德用电极刺激病人颞叶的某些部位,病人回忆起童年的一些事情。另外,科学家还发现,杏仁核和海马与记忆有关。以上发现都支持了脑功能的定位说。具体功能各自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2.整体说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认为不存在功能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大小有关,而与特殊的部位无关。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

10、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3.机能系统说(定位说和整体说的融合)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

11、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4.机能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查里加提出。 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沈政,1997)。不同的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例如模式识别中

12、:面孔识别模板和物体识别模板。三、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种类3.意识的功能4.睡眠与梦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脑电波: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身体状态: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惊醒持续时间:10分钟。第二阶段:脑电波: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和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身体状态:较难被唤醒持续时间: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脑电波变慢,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身体状态:更难唤醒持续时间:40分钟。第四阶段:脑电波:出现更大、更慢的波身体状态: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

13、床等发生在此。更大更慢的纯波,睡眠者很难被唤醒。持续状态:越来越短快速眼动睡眠(REM):脑电波: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身体状态: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持续时间:第一次出现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越来越长。总之,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外加一个快速眼动阶段。每个周期一直持续90分钟,每晚会重复几次。深度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的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大约持续10分钟,而最后一次则长达1小时。睡眠

14、的功能理论: 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这种发现没有支持以上理论。 生态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 的反映。 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

15、识,称为梦境。(二)注意概述1.注意的含义定义: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3.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异刺激引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也不会发生了。它是最初级的生理机制。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被称为注意神经元大脑皮层的功能:主要通过大脑额叶对信息进行选择功能实现的。2.注意的外部表现人们在集中注意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

16、其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适应性动作。(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的变化。(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广度(数量)2.注意稳定性(时间)3.注意分配(几种项目)4.注意转移(灵活性)5、注意的紧张性(强度)(三)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后期选择理论提出者:多伊奇主要观点: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提出者:约翰斯顿 主要观点: 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

17、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提出者:布罗德本特主要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 1958)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教早的注意理论模型。他做了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如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个数字,(如左耳:6 3 7,右耳:8 4 1 )速度是每秒钟2个数字,然后让其再现。发现被试用两种方式再现:

18、(1)以左右耳分别再现,如6 3 7,8 4 1 ;(2)按双耳同时接受信息的顺序成对再现,如6 8;3 4;7 1(也可能是其他配对)。前一方式的正确率是65%,后一方式的正确率是20%。如果不事先要求,多数被试采用第一种方式。由此,布罗德本特提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会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则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存储。这一理论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Cherry(1953)应用追随耳实验支持了该理论。(2)衰减理论提出者

19、:特瑞斯曼主要观点:(现象:研究发现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能得到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鸡尾酒会现象):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3)认知资源理论:提出者:卡尼曼主要观点: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随刺激的复杂度占用相应的资源。当资源完全被占时,新刺激不能得到加工。(4)双加工理论:提

20、出者:谢夫林主要观点:在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的理论基础上,谢夫林等人(Shifrin et al ,1977)进一步提出了注意的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在两个同时进行的作业中,至少有一个作业包含自动化加工,两个作业才能顺利进行。但是,两个控制性加工的作业则难以顺利进行,因为两者都需要应用认知资源。这也是注意分配的条件。四、感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 感觉:人脑通过感受器接受并认识了客观事物个别属性。 2.感觉的

21、种类 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 近刺激 和 远刺激。近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苹果是圆的;远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如从侧面看苹果。3.感觉测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也可叫做最小可觉差JND,德国的韦伯对此研究发现了 韦伯定律:KI / 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

22、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费希纳对数定律:在韦伯率的基础上,假设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察来决定(该假设以被否定) P=KlgI(同样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史蒂文斯幂定律: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 P=KIn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4.感觉现象(1)感觉的适应(2)感觉的对比(3)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2.视觉现象色觉:关于色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

23、,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同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明暗对比: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颜色对比:物体颜色受周围颜色影响朝向它们补色的方向变化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用侧抑制解释)视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需要时间较长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

24、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过程进行很快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根据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的异同,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如日光灯、显示器)3.视觉的生理基础4.视觉理论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

25、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三)听觉1.听觉的含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2.听觉现象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

26、上,频率与音调几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3.听觉的生理基础4.听觉理论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

27、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

28、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 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四)其他感觉1.嗅觉嗅觉: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2.味觉味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被舌面的味蕾感应 人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3

29、.触觉触压觉: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触觉和压觉两种。人能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较两点辨别阈限。4.动觉动觉:也叫运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紧张程度5.内脏感觉内脏感觉:也叫机能觉,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 这种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定位,所以也叫“黑暗”感觉。五、知觉(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知觉: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它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和。2.知觉的组织原则(二)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恒常性分类:形

30、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条件: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作用(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图形组织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2.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邻近物体的大小能对对象物体起到对比作用,使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不相同(见错觉)3.深度知觉肌肉线索:生理上的变化引起的线索有调节和幅合两种 调节: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幅合:眼睛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将视

31、轴汇聚在被注视的物体上,是一种双眼机能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远近梯度与观察者运动方向的垂直与平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物体;当视像落在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m,两眼视轴平行,对距离判断失效)人们知觉物体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双眼视差。4.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2.运动知觉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与视网膜映像流回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似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有四种主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