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6.54KB ,
资源ID:65159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159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科学教材培训材料于玉霞.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科学教材培训材料于玉霞.docx

1、小学科学教材培训材料于玉霞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培训辅 导 材 料主讲 于玉霞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编排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地球与宇宙科学天气;物质科学溶解和声音;生命科学我们的身体。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但对有些典型的过程和方法需要展开充分的探究,也并不以1课时为限。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更需要加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概

2、念、澄清观点。“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进行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3、。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概念的理解。科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如“溶解”“音量”“音高”等;对这类

4、概念,需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或者用事例和实验说明。2、实验的操作习惯。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知识的掌握有很好的帮助,教学中要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以免学生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3、对现象的描述。科学现象的描述要恰当,内容要充实,文字要简练。4、对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学情简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

5、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二、溶解单元解读1、单元整体设计分析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4课,始终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

6、减少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从而使他们感知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去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问题,以使对溶解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扩展开去。期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也有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这里的物质既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的表面积、水的温度、溶液是否

7、被搅动等因素有关。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学习过程强调鼓励学生对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过程,经历设计简单的验证实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研究主题,不断提出一个个新的、值得研究的、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并通过自主的研究活动,解决问题。同时,期望在活动的经历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严格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体验到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相关知识补

8、充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又分为溶液和浊液两类。 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液的特点: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质均匀地分散到溶剂中,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化时,溶液长时间放置,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既不会沉淀析出也不会分层。溶液还是一种澄清的、透明的液体,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溶液的颜色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的颜色是紫色的。浊液有悬浊液和乳浊液两种。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物质以小

9、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特征:震荡后都成浑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3、教材重、难点解析(教材教法):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 教学目标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等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食盐、沙、面粉等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们他的观察、

10、实验技能。 活动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 本课强调对观察所得的描述,描述也促进学生的观察活动。 本课的过滤是判定是否溶解的依据,因此,要尽可能保证过滤实验成功。教师要做好过滤实验的讲解和示范。 为了使对比较更加明显,建议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对于食盐和沙能否溶解于水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知道答案。这项活动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对变化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要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这里共有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引导学生关注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和特征。观

11、察之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的描述,描述和观察可以相互促进。活动二:观察、比较面粉在水里的变化 学生对于溶解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像食盐放在水里会化开,这是溶解了,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沙子不会化开,没有溶解。这是学生已有的认识,是学生在非教育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认识。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矛盾,把面粉放在水里,更像盐水,还是更像沙与水的混合物?看起来,面粉在水里也化开了,似乎更接近于盐水,这里就介绍了新的观察方法沉淀和过滤。通过沉淀和过滤,学生发展面粉加水与盐水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区别指向溶解的概念。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告诉学生两种观察方法:一是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中的颗粒,

12、可以发现水中的面粉颗粒,但不能够看到水中的食盐颗粒;二是静置后观察,可以发现沙和面粉都会沉降到水底,而食盐不会。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向溶液的两个特点:(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的稳定性。观察之后,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描述与讨论。 1、 实验参考及易错点分析 实验名称:沙、食盐、面粉的溶解(课件1) 实验目的: 1)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2)使学生了解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 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食盐、沙子、面粉

13、、烧杯、搅拌棒、水槽(装水)、药匙等 实验过程: 1)取一小勺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观察现象(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溶解还是不溶解?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再观察。 2)取一小勺沙,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观察现象(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溶解还是不溶解?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再观察。 3)取一小勺面粉,观察现象(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溶解还是不溶解?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再观察。 实验结论: 面粉、沙进入水中,颗粒无变化,在水中分布不均匀,有沉淀,不能溶解。 食盐遇水即溶,颗粒逐渐变小并下沉,向四周不

14、均匀扩散,但轻轻搅拌后,颗粒(沉淀)消失,均匀分布,完全溶解于水。 注意操作要点: A溶解食盐使用玻璃棒搅拌过程中不要发出叮当之声; B玻璃棒在液体中上部搅拌。 正确方法: 操作时将烧杯平放在桌面上,先加入固体食盐,然后加入适量水,拿住玻璃棒一端的1/3处,玻璃棒另一端伸至烧杯内液体的中部或沿烧杯内壁,交替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速率不可太快,用力不可大,玻璃棒不能碰撞烧杯内壁发出叮当之声。 实验名称:实验名称:沙、食盐、面粉过滤(课件1) 实验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使学生学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漏斗

15、、玻璃棒、烧杯、过滤纸(3张)、剪刀、药匙、食盐、沙、面粉、水槽(装水)等。实验过程: 1)制作过滤纸: (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按1、3层打开)。 (2)将过滤纸浸湿,放入漏斗中,再向漏斗中倒入清水。 (3)如有气泡,用手轻轻挤压空气排除。 2)组装器材:将放有过虑纸的漏斗固定在铁架上,漏斗下端靠烧杯壁。 3)用玻璃棒分别将沙、食盐、面粉、混合物引入漏斗中 4)观察比较。 实验结论:面粉、沙不溶于水,可用过虑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食盐能充分溶解于水,不能通过的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规范操作要点:一帖二低 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可适当在滤纸外围加点水)。

16、“二低”:1、 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 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滤纸紧贴漏斗、漏斗紧贴烧杯壁、引流棒紧贴烧杯口。)1、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慢慢流入漏斗内;2、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稍倾斜,可呈45度角;3、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可避免食盐溅起来。应手持玻璃棒中上部注意点:1、过滤必须用玻璃棒引流,不可直接将滤液倒入漏斗。2、滤纸要完好,无破损,否则会影响过滤效果。3、承接滤液的烧杯要洁净,否则会使得到的滤液受到污染。容易出错点:1)漏纸与漏斗壁之间留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2)手持玻璃捧的位置太靠上或太靠下;3)玻璃捧下端靠在滤纸

17、上时:一是没轻靠在滤纸的三层部位,二是用力过大致使漏斗倾斜;盛放待过滤液的烧坏的尖嘴部位靠在了玻璃捧的中部甚至中上部。 正确方法:将滤纸贴在漏斗壁上时,应用手指压住滤纸,用水润湿,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赶走滤纸和漏斗壁之间的气泡,以利于提高过滤速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活动记录不搅拌搅拌后放置一会儿过滤后食盐颗粒变少颗粒消失没有沉降滤纸上没颗粒沙沉降杯底转动后沉降沉降杯底滤纸上有沙面粉慢慢下沉牛奶状沉降杯底滤纸上有面粉第2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教学目标1)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2)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2、教材分析活动一: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

18、的溶解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溶解现象,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分散到水中去有,最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缺乏感性认识,而这个活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对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观察是由静置的观察发展到变化的观察的过程。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糖和盐可能是怎么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学生的描述就是他们的初始想法,他们肯定非常想亲眼看一看物质是如何分散到水中成为溶液的。教师出示并介绍高锰酸钾,教师的取放演示一定要规范,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药品,要强调安全操作,不让高锰酸钾接触皮肤。让学生先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和描述,实验之前,先观察相关材料,应成为一个习惯。观察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分两个步骤,

19、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以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要引导学生借助溶液过程记录表对观察到的细节进行描述,这些语言描述越来越接近溶解的本质特征。这里让学生想象食盐在水里的溶解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把刚刚建立的认识进行迁移。活动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学生分别观察了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接着比较它们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对之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整理和概括,这里要充分发挥溶解记录表的作用,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

20、分离出来。让学生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3、实验参考及易错点分析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课件2)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高锰酸钾、水、药匙实验过程:1)将烧杯装上水。2)用药匙取三四颗高锰酸钾放入烧杯里。观察静置时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3)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搅拌。4)观察运动中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实验结论: 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能

21、否看见颗粒能能不能不能分布是否均匀否否是是是否有沉淀出现是是否否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能能不能不能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没有溶解没有溶解溶解溶解根据以上实验,总结什么情况下物质才溶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注意事项: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2)取水时,不要弄湿高锰酸钾药品。注意点: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2)高锰酸钾的取放要规范。取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上,取时用药勺,不能用手直接拿,没药勺可以用纸槽。3)勺子的使用:像高锰酸钾这样的化学物品,不能用手拿,要

22、用小勺拿取。为了避免起化学反应,在实验中一般选用药勺,尽量避免用金属勺子。4)玻璃棒的用途: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实验前后应及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碰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可以用筷子代替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是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2、本课重难点解决策略:1)使用关键问题,暴露初始想法,激发矛盾冲突使用关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更给教师如何把活动内涵挖掘深入的教学策略指明了方向。比如,在第一个活动中,让学生同时观察“沙子”和“食盐”,并呈现关键问题

23、:“食盐和沙子在水中分别是怎么变化的”,学生通过细致地对比观察后,描述到:食盐在水中慢慢地、慢慢地变少了,最后看不见了;而沙子在水中却没什么变化。在第二活动中,在关键问题:“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的引导下,仔细观察,从而激发矛盾,使学生的探究向更深层次行进。第三个活动的观察之前,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根据你的经验,食盐溶解后在水中是怎么分布的?”,学生意见不一:在水的下面,因为他认为盐比水重;在水的上面,像有些东西在中漂浮一样;而也有人认为在水中各个地方,因为喝盐水时,哪儿都是咸的。到底怎样分布?以高锰酸钾做类比,这时学生的观察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观察态度就会非常认真,对食盐在水

24、中“均匀分布”印象会特别深刻。2)重视观察描述观察和描述是形成概念之本。溶解是一个过程,教学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溶解过程变化的观察和描述。学生要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他们头脑中必须有丰富的有关于“溶解”事实储备。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是获取事实的最佳途径。因而在本节课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如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同时观察“沙子”和“食盐”在水中的变化时,学生通过细致地对比观察后,描述到:食盐在水中慢慢地、慢慢地变少了,最后看不见了;而沙子在水中却没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小情景,但如果,这样一个生活小情景不是呈现在课堂上,没有教师“仔细观察”的要求,又有几个孩子会那么静心地、郑

25、重其事去观察呢?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科学概念形成,有别于学生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概念。第二个活动: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学生仔细观察后描述到:刚放入水中时,面粉是一块块的往下掉,就像下雪一样,还不时有一些泡泡出现;搅拌后,面粉在水中就像牛奶。在“过滤”实验中,学生观察到面粉把漏斗的口“堵住”了,下不来了,留在了滤纸上,而食盐没有。原来面粉更是像沙子,这些微粒肉眼都能看见,是不溶解的!第三个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这个活动的安排意图是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食盐在水中的分布情况。正是基于这一系列观察的事实,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形成了“溶解”的概念。3)关注教学细节,力排干

26、扰本课有几处细节乃是教学的关键点:细节一:材料的准备首先是“沙子”的准备,要洗得非常干净,以免有其他杂质干扰观察;其次是高锰酸钾的量,要控制好,太多会导致过滤时颜色过多留于滤纸,太少,实验不明显;搅拌棒要每一种物质一根,分别搅拌,以免干扰。细节二:实验的细节指导实验的细节指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到溶解过程的变化。如当学生做沙子和食盐分别倒入水中观察时,教师让学生先不搅拌,静静地观察,1分钟后再搅拌观察,这里的停顿和分层实验的指导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观察到“溶解”作为一种过程的变化。如果缺少这个细节的指导,很多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搅拌,也不那么静心地、郑重其事去观察,怎能体会到食盐在水中慢慢地、慢慢地

27、变少了,最后看不见了的变化过程呢?这将导致观察过程的缺失。再比如当学生做面粉、沙子和食盐的过滤实验时,教师给学生两点温馨提示:不要用筷子在漏斗里戳;对混合物倒入漏斗的指导是倒一次就够了。这两点操作提示保证了实验结果更加容易被观察,防止盲目操作,尽管有人会质疑,难道不让学生有犯“错误”的经历?细节三:帮助学生选择恰当词汇进行概括溶解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作为“结果”的溶解,需要将概念进行描述、抽象、概括,使之普遍化。对科学的本质是解释的认识,使人们空前关注科学概念的描述。因为解释是科学的产物,概念是解释的表达方式。解释的产生来源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活动中,有这样一些细节值得关注,一是教师给

28、每一位学生一份表格,是对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等物质逐项小概念进行判断,每人需独立对本课学习进行梳理,使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然后请个别学生就关于什么是溶解这个科学概念进行描述,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则予以关键词的提示,如“微粒”、“过滤”、“沉淀”、“物质”等词汇。当然,课堂上,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整地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来描述溶解的具体概念。但不会完整描述不等于此时的学生在他头脑里面建立起的概念比原有概念不丰富或相等。所以,在课的结束时,教师出示新的研究物质滑石粉,让学生做判断滑石粉能否溶解,说出判断的依据。这,其实就是检验学生的概念形成情况,也是关注“结果”的

29、一个体现。第3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以溶解于水,有些液体不溶解于水。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2、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比较新,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胶水和洗发水溶解的过程。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水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胶水和洗发水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

30、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水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3、实验参考及易错点分析实验名称: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课件3)实验目的:观察、比较几种液体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实验器材: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烧杯(2个)、试管3支、3支滴管、清水等 实验过程: 1、在2个烧杯中加入两半杯水,分别取2毫升胶水和洗发液倒入杯中,观察现象,轻轻搅拌,继续观察。 (胶水和洗发液都有是慢慢进入水中并下沉,并向四周不均匀扩散、溶解,轻轻搅拌后,溶解加速,最终完全溶解)。 2、在

31、3支试管中加入10-15毫升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2毫升醋、酒精、食用油,观察现象,振荡后再观察。 (醋、酒精是缓慢进入水中,在水中不均匀扩散、溶解,速度较快,振荡后充分溶解,分布均匀:油不能进入水中,漂浮于水面,不能溶解于水) 3、收拾整理器材(器材的清洗、收拾、整理) 实验结论:胶水、洗发液都是慢慢进入水中并下沉,溶解速度慢,分布不均,必须通过不断搅拌才能充分溶解于水。 醋、酒精遇水即溶,扩散、溶解速度较快,只需轻轻振汇就能均匀、充分溶于水中。 食用油不能进入水中,只能漂浮于水面,不能溶解于水。 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溶解过程胶 水醋酒 精食 用 油怎样进入到水中先沉入水底并蜷缩在底部直接与水混合直接与水混合浮在水面上在水中怎样扩散缓慢扩散扩散较快扩散较快不扩散是否溶解溶解溶解溶解不溶解注意点:(1)洗发水要少一点,先装水,再把洗发水倒入,以免产生大量泡沫,影响观察。(2)有些洗发水会有杂质,要进行选择。(3)搅拌后,溶液中会有一些小气泡,对光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