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政治重点问题总结分析 高中政治重点问题专题总结王通整理使用说明:本材料可用于一轮复习对重点问题深入理解。二轮复习对专题知识全面把握。三轮复习对长效热点准确剖析。特点说明:经济生活基本涵盖重点热点问题,有所扩充,并进行分类归纳。政治生活由于主体知识基本在书上,未做知识整理,只写纲目,以供复习参考,做到纲举目张。文化生活分意义、措施两类题型总结,结合高三复习所做大量习题,涵盖长效答题点。哲学生活进行哲学原理细致剖析,以供当前高考小切口哲学类型题目所用。四册书均有全书纲目总结,可对全书整体把握,构建知识网络。最后:建议同学结合日常所做习题及时补充,并结合最新时政热点及时整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
2、系,才能在答卷过程中信手拈来,任意提取,获得高分。此外,除笔者整理的体系外,同学还可以从题型(如计算类、图表类等)角度进行进一步整理,更可提高应试能力,做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祝:各位同学高考金榜题名!高中政治重点问题专题总结一、 经济生活专题一:物价与消费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含义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2)实质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卖方市场)通货紧缩: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买方市场)(3)表现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
3、,经济萎缩(4)后果通货膨胀: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过度则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通货紧缩:适度通货紧缩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经济过热;过度则物价下降,虽短时间内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的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5)抑制措施通货膨胀:根本: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供给。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纸币发行量,缩小信贷规模。通货紧缩:积极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扩张性财政政策:发行国债,
4、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提高出口退税率)我国现行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6)共同点:均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造成的,均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秩序。2、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生产成本)(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3)纸币的发行量(两种情况)(4)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市场竞争(囤积居奇,游资炒作,伴随国家宏观调控及市场监管不力)(5)受宏观调控的影响(税收、价格政策等)(7)消费心理(8)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传导。3、价格变动(上涨)的影响(1)对生活:a价格变动引起
5、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情况下,价格上涨/下降,需求量会下降/上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价格上涨导致人民购买力降低,生活成本增加,恩格尔系数提高,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下降)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对相关产品: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两种互补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导致该商品的替代品消费量上涨)价格上涨使人们更关注商品的质量,对人们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产生影响。(2)对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胜劣汰。调节生产规模(价格影响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决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出售
6、价格上涨商品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 对以价格上涨商品为原料企业:增加生产成本,生产经营困难,降低经济效益。 (3)对社会经济:加剧通货膨胀,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盲目扩大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混乱,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优化。4、稳定物价的理论依据(1)价格影响需求:扩大内需的要求(2)物价水平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生活,提升消费信心的需要。(3)价格变动影响生产:减轻企业生产负担,调节生产规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4)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的需要。(5
7、)通货膨胀典型表现为物价上涨: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5、稳定物价的措施(答题时用影响价格因素的理论依据)A国家:(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有效供给。(2)合理控制纸币发行量,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3)加强宏观调控(常分别结合材料说):A经济手段:加大对-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如:增加住房供给量,加强廉租房建设)B行政手段: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打击恶意囤积、哄抬物价、变相涨价、合谋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C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打击市场
8、炒作。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价格监管法规,打击炒作和哄抬物价行为。(4)加强宣传,引领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理性购物。B企业:(1)企业应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开启“绿色通道”。C个人:(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2)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各种违法涨价行为做斗争。6、如何正确看待企业间的价格竞争(1)认识:A可取方面及作用: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降价,是可取的。 有利于优胜劣汰,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质量 B不可取
9、方面及措施:哄抬物价,实行价格联盟,价格垄断,违背了价值规律,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映了市场调节的弊端,同时,也是违法行为,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2)作用:对企业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增加收入。 对个人消费:对消费者来说直接受益。(3)由于价值决定价格,因此,降价空间是有限的。7、影响消费的因素 客观因素: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决定消费)主要因素:(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反之亦然。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联系(2)物价水平:一般来说,物价与消
10、费水平成反比(3)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4)其他:受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的影响。主观影响:消费心理、消费观念。8、为什么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综合分析消费的作用)(1)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新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形成新的需要。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3)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4)消费与全面建
11、设小康社会。9、怎样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答题时用影响消费因素的理论依据)详见扩大内需的措施专题二:生产、劳动与经营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新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形成新的需要。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企业如何生产经营(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产品质量、服务
12、水平、品牌效应)。(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4)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5)进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7)转变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革(股份制)。(8)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9)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
13、责任。(10)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3、企业的几种意识(结合企业如何生产经营)(1)消费者意识: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充分利用消费者消费心理。(2)市场意识:依据: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实现资源配置。要求: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3)质量意识:依据: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诚信是企业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成败。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4)价格意识:价格竞争。(5)忧患意识:与企业破产有关。(6)品牌意识:打造自主品牌。(7)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8
14、)责任意识: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9)规则意识:市场规则及市场交易原则。4、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就业问题(1)理论依据: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必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2)现实依据: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紧迫,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3)劳动者就业的意义(
15、对社会)a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劳动者)a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企业)获
16、得必要劳动力,促进再生产发展。5、怎样扩大就业(1)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从根本解决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宏观调控,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开辟就业门路;第一,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要途径);第二, 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就业途径;第三, 调整企业结构,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继续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第四,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五, 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第六, 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灵活
17、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第七, 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内鼓励跨地区劳务协作,对外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就业的调节作用(市场引导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从法律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企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3)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提高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18、,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6、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2)提供实习机会,为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供平台,创建一批就业的见习基地。(3)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创业大学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财政税收支持。(4)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增加财政投入。(5)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吸纳大学生。(6)允许高校的一些科研项目和科研单位的一些科研项目,吸纳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来延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时间。(7)各地除直辖市
19、外,取消落户限制。7、关于小微企业(一)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渠道: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税费负担重,环境污染严重,缺乏科学管理技术支持和自主品牌。(二)国家为什么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理论依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微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重要形式发展小微企业可以利用分散的社会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与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
20、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劳动者:有利于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方便生活,增加人们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国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对对外关系: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管理人才和资金;有利于扩大出口。对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激发公有制经济活力,促进优化资源配置。)(三)怎样帮助小微企业:A国家:(1)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高利贷行为,合理引导民间借贷。(2)加大对小微企业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21、。(3)适当对小微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4)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5)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B企业:(1)树立正确经营战略,定位准确,合理控制发展速度与投资规模。(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以及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3)提高经营者素质,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形象,承担社会责任。(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引入利用外资,防范游资危害。 (四)融资难对小微企业的影响;A不利:不利于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为社会创
22、造更多的财富。限制企业研发投入,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小微企业低竞争力,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B有利:迫使小微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迫使小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附:国务院出台九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金融政策措施:(一)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贷款监管和最终用户监测,
23、确保用于小型微型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二)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三)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小型微型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小型微型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四)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放宽机构准入限制,
24、允许其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专营机构网点。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在计算存贷比时可不纳入考核范围。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五)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强化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社区、居民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引导小金融机构增加服务网点,向辖内县域和乡镇地区延伸机构。(六)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有效遏制民间借贷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违法活动。
25、严格监管,禁止金融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减少行政干预,防范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财税政策措施:(一)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二)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
26、5年底。(三)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更多运用间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业。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专题三:收入与分配1、维护社会公平的经济意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与消费: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升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引导生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27、的目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小方面意义:提高两个比重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意义(书P61):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2、企业职工工资提高的作用辨析;(1)短期不利,企业劳动力成本提高。(2)有利
28、:体现对劳动的尊重,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成本提高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改进技术、强化管理,提高竞争力。3、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
29、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发挥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只有推动经济较快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根本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国家财政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的作用,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分配差距,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财税措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
30、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区域、行业、群体、城乡等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4、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矛盾含义不同: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存在矛盾性:过分强调效率,会使收入差距拉大,损害公平的实现;过分强调公平,会导致平均主义,损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5、财政的作用(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4)集中力量办大事。6、税收地位作用分析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