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9.75KB ,
资源ID:64787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787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docx

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梳理命题分析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

2、周年。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

3、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易混易错知识 1、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成败的原因”。“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败)了”?改革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为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

4、仲改革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如少数民族的改革等。统治面临危机而缓和社会矛盾。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吸收先进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如少数民族的改革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如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等。改革成败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找: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改革必然挥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行之有效。当

5、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2、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对改革的认识”改革的历史作用一般主要从积极方面去分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如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等。对改革的认识要从原因、过程、启示等多方面思考: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还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生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于改革中去,共同推进卧果的改革开放。改

6、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1、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

7、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3、改革

8、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

9、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2)成功的改革:外: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 外:阿里改革、苏联改

10、革。 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

11、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

12、功的改革。一、商鞅变法本专题主要讨论战国时期的秦国变法运动,内容包括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颁布的主要法令及其特点、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等。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商鞅变法的实质与特点,认识变法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学习改革家商鞅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与历史的责任感。(一)背景: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二)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

13、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4.文化上: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

14、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三)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四)总体评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极

15、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五)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六)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一)背景: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

16、危机严重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3、民族大融合趋势;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二)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

17、定的徭役和兵役。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4、迁都洛阳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

18、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措施:易汉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三)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

19、重大,影响深远;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四)性质: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五)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

20、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三、王安石变法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使财政收入增加;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21、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王安石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如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二)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三)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四)措施:1.理财(富国):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

22、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2.军事(强兵)

23、: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选官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五)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六)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七)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

24、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八)启示与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

25、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本专题主要讨论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26、内容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等。联系俄国历史的发展线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结合世界其他国家近代化的特点,分析俄国近代化的特点,从而理解近代化的多样性。(一)背景: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二)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三)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政治

27、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废除旧的等级法庭。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3.地方自治改革: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四)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五)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

28、价: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3.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附: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 五、日本明治维新本专题主要讨论19世纪

29、中期日本的改革运动,内容包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主要过程与基本内容、历史影响等。结合历史背景科学地认识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从实现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双重角度认识明治维新的过程与内容。结合其它国家相关史实理解近代化的多样性,认识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明治维新的含义: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二)背景(历史条件):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内忧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四民(士农工商)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

30、、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外患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各国强迫签约,民族危机严重。)2.改革派武装倒幕成功。3.1868年明治新政府建立。 (三)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四)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1、主要内容:(1)政治: 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2)经济:殖产兴业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新”: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