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2 ,大小:1.81MB ,
资源ID:64756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756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校文学社刊物第一期电子书 4.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校文学社刊物第一期电子书 4.docx

1、学校文学社刊物第一期电子书 4 期 盼双安镇中心学校校长 彭明华带着期盼,带着对梦想的追寻。本着为师生搭建平台,丰富内涵,激活双安文化,体现素质教育成果,展现校园生活,渗透德育思想的宗旨,双溪第一期历经三个多月的努力,以简朴的素身和大家见面了。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不乏有乳臭未干之气。但作为学校的一个校本文化载体,旨在牵引和激励,不断成长,日趋成熟,所以,我认为有这样已属不易。我更希望它能成为见证学校发展、记录师生成长的载体,成为外界了解学校的窗口,成为拓展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想,放飞学生梦想,净化学生心灵的沃土。希望她如同硒谷之水,清澈甘甜,源远流长。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论述人生中,把人的生活

2、方式分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阳光雨露,但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可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尽管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嫩绿小草和参天大树构成自然界的和谐生态,我相信俞敏洪先生并无“褒树贬草”之意,但他由此谈到的人生的定位、发展、做人的标准及成长的标准确实发人深省。联想到学

3、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双安镇中心学校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虽说校舍林立,部室齐全,场地宽阔,修竹茂林,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但在紫阳这个人文丰润的土地上,她正如幽谷里的一棵小树,急需成长和被发现。双安镇中心学校虽身处农村,出身年轻,文化底蕴薄弱,但我们有满腔的热情,一支团结奋进的师资队伍,和天资聪慧的学生后备军。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将年轻的农村学校办成文化氛围浓郁的书香之地。我们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培育特色,发挥优势,提升教育质量,正以蓬勃之势刷新着一个又一个可喜的记录。我们将不断求索,开拓创新,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一所学校、一位教师都能由“小树”变成“大树”,一所学校的文化和精神、

4、一个人的心灵和志向就像种子一样。如果是树的种子,尽管现在很渺小,但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成长力,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扎根乡村 立志教坛绘春色-记双安镇中心学校李平老师 汉江北岸,蒿汉公路之间的双安镇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凭着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农村孩子的无私爱心,他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在教育这块净土上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就是双安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李平老师。无悔选择 七八十年代,正值中国教育刚刚走出困境,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青黄不接,特别是偏远学校教师更是稀缺,教育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时民

5、办教师便应运而生了。许多知识青年选择了教书,梦想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时的他因高考落榜便回乡务农,正赶上大队挑选有文化的人推荐到公社当民办教师,他第一个被选中了,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一干就是三十四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不少教师来了又走了,不少教师改行了,而他却坚持耕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好多人不解:“别人都想门子调到条件好的学校,你为什么不去争取呢?”他们怎么知道李老师的内心:双安虽然贫穷,但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人民淳朴、善良,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舍不得这些孩子呀!他爱孩子,爱事业,爱双安人民。他把“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不负父老乡亲厚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6、。他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双安人民的养育之恩。 初为人师 初为人师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偏远学校任教,三位同行清一色的民办教师,清一色的男性,清一色的单身。开学时学习站派一名负责人到学校安排人事分工,然后就是报名、发书、上课,下午还要家访,动员贫困子女上学。那时候学校条件相当差,土墙瓦房,天穿地漏;简易桌凳,十张九坏;宿舍、厨房、办公室三位一体。虽然条件艰苦,但也生活得非常充实。由于年轻人精力充沛,思想灵活,在教学上舍得下功夫,每次全乡统考语文、数学成绩名列全乡前茅,深得家长的好评。 包班跟班 因教学成绩突出,一年后李老师被调到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任教,较前一所学校相比较条件较好:学校地处一条小河

7、边缘,地势较为平坦,周围人户较多,村民个个都憨厚朴实。学校五级五班五位教师,两百五十来名学生,在当地算生源较好的学校。在师资紧缺,办学条件落后的年代,一个学校有五位教师已经不错了,有的学校班级多人手少,不说教学质量,连维持好秩序都困难。因此,教师包办跟班在当时是大势所趋。每年度开始分课,校长不考虑你能力强弱,爱好特长,分一个班给你,你就是这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归你带。按上级要求所有年级的语文、数学都要参加统考、评比。在当时很多学校没有运动场地,没有体育设施,更没有音体美教师,教师和学生都很压抑,成天让人感到只有苦和累,没有喜和乐。 把关教师 所谓“把关教师”就是为学校争脸面,争

8、荣誉的教师。那时的他,尽管工资低,民办出身;但,爱钻研好学习,勤于积累总结,慢慢悟出一些提高教学质量的门道。每年小学升初中统考,所带学科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均居全区第一(当时还未撤区并乡)。其主要做法:一是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使用时具有全局性;二是备课不照抄照搬,而是根据班级实情,因地制宜设计教案,教学是具有时效性的;三是授课时紧紧抓住教材,讲解深入浅出,充分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好中差学生都学有所获;四是认真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并按时讲评,要求学生及时改正错字、错题;五是根据每年考试的题型和样式,自行设计出题,自行组织检测、阅卷,每检测一次,就认真分析总结一次,使之

9、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得到一次提高。就这样,他就逐渐成为领导心目中的把关教师。 任重道远 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学,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历尽沧桑坎坷,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康师范学校。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拿到了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成为真正的公办教师。由于他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无限热爱,工作尽心尽力,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受到领导好评和家长的爱戴。 他从一名小学教师提拔到初中任教,从普通教师走上领导岗位,从一个普通百姓锤炼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虽然现在已年过五旬,但在学校同事的眼中,它是一个“工作狂”,是个永远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看到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他担任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初二年

10、级组长,除负责学校党建工作、师德工作外,还担任初二年级组长并承担一个级3个班的地理课教学任务。他始终坚持教学与教研并进,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他申报了市级小课题: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他组织教师调研分析,听课评课,探讨反思,在课题组老师的潜心研究下,先后有5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得以发表。他所带班级的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年年考试,地理成绩都名列全县前列。 与事业为伴,与学生为友,笔耕不辍绘丽景,不曾硕果也满枝。李老师用辛勤的耕耘,为人生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一名乡村教育忠实的守望者在双安这

11、片贫瘠的土地上留下的不平凡的足迹。在双安只要提起他,人们无不啧啧赞叹。面对赞誉,他无暇细品,却早把目光投向了更为长远的未来。教育之路漫漫,但我们坚信,凭着他的执著,凭着他对乡村教育的痴迷,他定能放飞心中的教育梦想,定能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绿色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满园的花朵,让教育这块天地永远春色满园。用残疾之躯演绎无悔的人生 记双安镇中心学校袁桂萍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正是这样默默的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这片大山里的孩子。她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小时候父母为了供她读书,家里唯一能值钱的桌椅和楼板几乎全部卖掉。从小就学习优异的她在上世纪80年代本应该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可就因为寒楚的家

12、境和体弱多病的父母,高中毕业的她果断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去偏远山区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从1984年到2000年,她相继在双安镇农庄村小学和廖家河村坪岭小学任教。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很难想象她是怎样靠着双脚一步一个脚印走完这30里地崎岖山路的。这一走就是整整16年。她曾穿着解放鞋冒着狂风暴雨翻山越岭去家访,苦口婆心的挽留那些因为贫困辍学的孩子。她曾为学校运书,残酷的车祸致使她多颗腰椎压缩性和粉碎性骨折,出院后的第二天,她并未按照医嘱规定卧床休息,而是戴着夹板手杵拐杖为学生们继续上课。蓦然回首,那残缺不到三尺的讲台,那一颗颗舍不得丢弃的粉笔头,那张破旧办公桌上堆积的荣誉证书,以及

13、那一批批被她亲手送出大山的孩子们,这一切的一切都印刻着她最光辉灿烂的人生。看着昔日的学生一个个走进名牌大学的那一刻,她是欣慰幸福的。因为孩子们实现了她最初的梦想。她就是双安镇中心小学优秀的残疾女教师袁桂平同志。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是袁桂平同志三十年来职业生涯的座右铭。工作中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县级优秀教师到模范班主任,再到市级骨干教师。领导的认可,家长的肯定始终激励着她不断的进取。她常对年轻的同志说;“每一位学生在我眼里都是好孩子,好学生。学以智长,优于心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正如她所说,爱生如子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和使命,在乡村执教的16年里,为了能掌握每位同学

14、的心理变化和学习动态,她几乎每个下午由远及近的进行家访,和孩子沟通,为后进同学补习功课。每次家访回来时,已经到黄昏末了。她从未感觉过累,因为她明白孩子的成绩就是给她最好的回报。每年的期末考试,她所代班级的成绩始终位于全乡前列。也曾多次获得政府给予的表彰和鼓励。因为出生于贫困家庭,所以袁桂平同志的生活是很拮据的。工作还没转正的时候,她几乎每个月都会从微薄的工资里挤一点钱出来给那些特别贫困的孩子买学习用品。从小就受母亲影响的她有一手很巧的针线活,在鹅毛大雪的冬季,她常常用平时积攒下来的旧棉花旧布料为那些衣着单薄的孩子做棉衣。穿着老师为自己缝制的小棉袄,那些可爱的孩子总会流露出幸福感恩的喜悦。有了温

15、暖,孩子就更加勤奋努力了。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袁桂平同志从不满足既定的教学模式。她打破陈规,勇于探索,做出了一次次新课改尝试。无数次实践经验告诉她,用易懂的方式教学,必须自身从刻苦钻研教材抓起。她在数学课上创新了“一解一记一变通”模式。即,“上课要理解内容,课后要铭记脑中,题目变换要以敏捷正确的思维去解决”。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000年秋季开学的前一天,袁桂平同志和往日开学前一样去乡教育办为学校购买教科书籍,可是在返回学校途中不幸惨遭车祸,从几十米高的悬崖连车带人掉入河中,对她而言,这一次车祸就是在死神边缘转了一圈。当时她苏醒时,已经躺在县医院病床

16、上昏迷两天两夜了。当得知自己的腰椎多块骨头粉碎性压缩性骨折,如果手术将面临瘫痪可能的时侯,她毅然选择了躺在病床上保守治疗。由于伤势严重且失血过多。她被先后在紫阳县医院、安康市中心医院、陕西省红十字会医院进行治疗六个余月。凭着她坚忍不拔的意志,幸运的她最终站了起来!可遗憾的是,她将落下了终生残疾:常伴有四肢麻木,腰部疼痛,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等后遗症。出院后的第二天,已是春季开学的第三天了,她杵着拐杖,吸着新鲜的空气走进了教室,看着眷念已久的孩子们,她很艰难的上了一节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数学课。孩子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位坚强而亲切的老师。这半年来,他们何尝不想念自己的袁老师呢!2001年秋季,上级

17、领导考虑到袁桂平同志的身体及生活交通不便等问题,在领导的再三要求下,她被调入五林小学任教。从此便结束了16年的山村执教生涯。在五林小学一呆又是整整的九年,这九年中连续八年担任六年级平行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且每届都有一百多名学生。每届六年级毕业会考,她的教学成绩都列入全乡第一名。 2010年秋季,经组织研究,她被调入双安镇中心小学任教,担任五年级数学老师。当时全班60余名学生,在刚接手这个班时,她感到很是头疼,第一次摸底考试的及格率仅为21%,面临这种情况,她废寝忘食的利用午休,自习及周末的课余时间,从最简单知识入手。数十天如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的及格率一下上升到了百分之八十。这个班的

18、学生在2011年六年级毕业统考中获得了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由于中心小学的教育模式是跟班走。送走了上一届六年级,她又轮回到了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2012年8月13日,病魔再次伸向了她。腹痛难耐的她在紫阳县医院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由于耽误了病情,已经不能手术,只能吃消炎药,打消炎针来缓解病情。经过7天的极度消炎,白细胞急剧降到1.59,这是正常人体最可怕的数字,免疫力也随之降低。至此以后,吃了很多的升白细胞药物都无良好的效果。时常伴随感冒、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毅然坚守于工作岗位。多少次在讲课时的体力不支,多少次差点晕倒在讲台上。她总是用慈祥而温暖的声音坚守着每一堂课。“她常常笑

19、着对家人说;孩子一张张天真无暇的笑脸,就是我身体的支柱。我爱他们,也深爱着自己的这份事业。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为了教学治病两不误,两年来一直利用周末时间在其丈夫的陪同下到西京医院就医购药,仍然坚持出满勤,耐心辅导学生,同时还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工作。全班共67名学生,2013年下学期期末统考,她这个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名。从2000年车祸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这些年里她每天食用的一半是食物,另一半就是药物。也就是说每年需要高达两万余元的药物去治疗各种后遗症来支撑维系生命,这一切的高额负担她从未申请国家工伤补助,始终以学生进步为乐,与病魔抗争到底的精神回馈于党,回

20、馈于她神圣的教育事业。她总是欣慰的对儿子说;“我今年五十了,无愧于30年的辛酸历程,更无愧于双安的父老乡亲!”是啊!她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一辈子历经岁月沧桑,履步蹒跚,花发两鬓白,道道皱纹刻画着双安的山山水水,也蕴藏着孩子们的张张进步的笑脸。“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书人生”正是她对工作热忱执着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她为双安的教育事业献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为了大山的孩子她正在孜孜的追求着,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残疾身躯谱写着光辉的篇章。不言春作苦 愿化春泥护红花 记紫阳县双安镇中心学校教师鄢海燕梦想雄鹰的翅膀,梦想超越的辉煌,却发现我的翅膀早已给了我的学生。在每一次雏鹰展翅的试飞里,我听见理想叩

21、击天空的回响。 鄢海燕老师随笔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就是紫阳县双安镇中心学校教师鄢海燕从教12年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执着追求。三尺讲台,是他无悔的选择,在偏僻的乡间,他默默的守候着那份简单而执着的人生信念。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只是用责任书写着忠诚,用平凡铸就着绚丽,用行动谱写着一曲无悔的奉献之歌,对于曾经付出的心血,他感受更多的是充实和快乐,是春泥护红花的满足。“从教12年来,我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但扎根乡村、播种知识,实现了自己的站三尺讲台,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我感到无限满足。”鄢海燕老师这样告诉笔者。我愿做春泥,用爱坚守这片土

22、地,用爱守护那些鲜嫩的花儿。鄢海燕老师随笔漫漫育人路,点滴汗水情。从2002年9月师范毕业回乡任教至今,鄢海燕老师在双安初中已默默耕耘了12个春秋。“我的根在农村,跟我童年一样的农村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是鄢海燕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在十二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直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本来就又苦又累,但他认为苦的心甘、累的高兴,记得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刚过凌晨3点,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他。原来是他班的一名学生突发高烧,冬天的寒风刺骨,可他顾不了那么多,毅然跑到寝室,带学生到镇卫生所看病。看完病、吃过药,等学生睡着之后,他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

23、下了。十二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带学生去看病的事也不知有多少他知道,作为一名老师,他在用他的关心、他的爱哺育着学生。他的心也随着学生的成长一起飞扬。在管理班级琐碎繁冗的工作中,他深深体会到: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他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他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在工作中,“让小草和鲜花同样享受阳光”是他的育人信条。“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对于暂时的学困生他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他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他们,他总是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做到了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

24、,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他崇尚爱的教育,以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着每一个学生。下课了,在班级和学生谈心的是他;放学了,办公室辅导学生的是他;经常利用晚上、周末和假期走访学生家庭,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的也是他他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朋友般的新型师生关系。12年来,他的倾听,不知让多少学生将烦恼释怀,他的话语,不知打开了多少学生的心结,他的关爱,不知给多少学生送去了温暖他的付出得到了最大的收获,孩子们喜欢他,家长们信任他。而他看着学生个个进步了,更是欣慰无比。就这样,虽然面对的是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但是,他一直用智慧的爱去感化他们,教育他们。他

25、一直以教师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至美的人格浇灌着教育之树,让它开出智慧之花。鄢海燕老师不仅爱自己的学生,更诠释着对农村学生的大爱,2011年,当他听说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南下打工之后,多次打电话劝说该学生返校上学,并承担了该生返校的600余元的车费,在家访中,他了解到贫困成为孩子上学的“绊脚石”后,积极采取措施,联系到中山大学助学协会,为该学生争取到了每学期1000元的助学资助,每年暑假,他都会冒着烈日走访了解贫困学生情况,迄今,他走访了300余名贫困学生家庭,为贫困学生募得助学资金近20万元,受助贫困学生达100余人。他经常了解公益、慈善助学活动,努力参与这些公益活动。爱无止境,爱心行动

26、仍在延续,目前,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利用休息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收集整理着贫困学生的信息资料,总是为贫困学生忙碌着。助人于艰难之际,帮助贫困学生继续学业,让受助学生心中不留遗憾;援手于辍学之时,给受助学生带来希望,改变的是贫困学生的一生。2013年,他为患尿毒症学生向社会宣传发起了“用真情铸就希望 用爱心传递生命”的募捐活动,募得爱心善款4万余元。倾注心血于学生。2012年,在母亲住院做胆囊切除手术那天,鄢海燕老师正在初三毕业班的教室里为学生上课,这一天的鄢老师在学生眼里与往常并无区别,精神依然饱满,讲解依然清楚明确。上完了这一天的6节课和晚自习后,他匆匆赶往医院,到达医院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

27、多了,在重症监护室里,他看着手术后昏迷的母亲,很少流泪的他泪水无声地涌出。都知道毕业班的学生辛苦、压力大,毕业班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鄢老师担任初三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母亲住院期间,他依然坚守在初三毕业班的岗位上,没有耽误过一节课,也没有能去侍候过母亲一天是人子,怎能不念养育之恩?但鱼和熊掌岂能兼得?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在“痛并快乐着”的日子里,他含泪含笑走过。他说:“我不后悔当初对教育和大山的选择,我已经爱上这里的一切,我将永远做大山里的草根。”吮得山泉养自身,绽放山花溢芳菲,就这样,他怀揣着教育的梦想,怀揣着对家乡的爱,矢志不移的行走在大山里的教育之路上。每当节假日

28、一个个温馨的短信从千里之外飘来,当成家立业了的学生来看望他时,他知道,他的坚守和执着让自己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愿作春泥,汲取各方养份,让自己更为肥沃,来滋养花儿。鄢海燕老师随笔鄢海燕老师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英语教学工作,2012年以来负责学校团委工作,他常说:“人生要有高度,态度决定厚度”。在工作中,他勤于读书,乐于笔耕。“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些工作,多年来,他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认真雕琢自己。为了充实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他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在英语教学上,他注重在求实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同时超越,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注重

29、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他的教学特色。在学校优良教风的熏陶感染下,与热心英语教学,潜心英语教学的英语老师一起,在英语教学道路上且行且思,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尺讲台上一个个不眠不休的寒来暑往,一圈一圈无怨无悔的岁月年轮,为了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他用他那坚如磐石,韧如蒲草的事业心默默地耕耘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所带班级英语连续3届在中考中名列全县第一,2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面对成绩和荣誉,他没有沾沾自喜,有的是更多的冷静与思考。他清醒地知道,他执教的长河中刚刚掀动几个浪花,与“卷起千堆雪”还相差很远,他将用对学生的爱心,对事业的恒心,对人民的热心,继续诠释自己的美好的人生。“幸福与快乐、

30、责任与使命、挑战与激励、艰辛与压力”只有当过教师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一职业的美丽,教书育人对鄢海燕老师来说是一种乐趣,是一份痴迷,是超越了功利目的的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将无怨无悔地继续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一如既往地在教育天地里倾洒才情。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为“留守”孩子再建一个温暖的家记双安镇金川小学王兵老师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潮”的兴起,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顽疾。长期与父母亲分离的留守孩子,他们的教育、安全、健康成长、精神上的关怀由谁来完成?学校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问题用什么新的办法来有效地解决?针对这些问题,紫

31、阳县双安镇金川小学校长王兵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了一个做教师的责任和奉献精神,也用他的大胆尝试和探索,为农村寄宿制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为一个99年参加工作的小伙来说,他把青春的热血和激情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在这15年来,他在最边远、最贫困的学校任过教,当过多年的班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多次获得过县、镇级表彰,很多学生在他的培育下,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成为了社会的栋梁。2011年,他被教育局任命为双安镇金川小学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头雁,他深深地明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自己:不能辜负了领导的一片信任,更不能辜负学生家长的殷切希望。就在当校长的

32、头一年,学校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创建全县首所农村全日制寄宿制试点学校。面对困难和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走在了探索寄宿制发展的浪尖峰口。因为他明白:寄宿制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学生家长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在经过短短几天时间的准备工作后,180多名学生住进了学校。万事开头难,由于师资力量并不充足,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他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一百多名学生的吃饭、用水、洗浴怎么办?如何保证孩子们的在校安全?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如何提高教学成绩?接踵而来的问题让他烦心。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最艰难的一个时段,每天从早到晚都像绷着一根弦,睡梦中也常常被惊醒。他不仅要做好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各种方案,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偶发事件,有学生打架斗殴了,学前班的住宿学生又跑到学校外面去了,某某学生的钱被盗了,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寄宿制的长久发展,他必须亲自或协调来解决。住宿的学生离家都比较远,孩子生病了是最难办的,有些孩子父母亲都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年龄也大了,孩子有个小病小疼的只有带去医院治疗。二年级的冯某某就是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