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6.23KB ,
资源ID:64733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733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1、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9.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认真地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孟子又是怎样因势利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想一想: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2人常说文如其人,阅读这篇文章,想像一下,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文章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3“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

2、者就是孟子。想一想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你觉得这样说比起直接讲好在哪里?【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了解的重点是孟子及其思想。2掌握的重点是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掌握“数”、“直”、“发”、“胜”、“兵”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学习掌握一定的论辩技巧。按教材要求背诵全文。3应用的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用于阅读文言文。训练突破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训练1 你知道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点拨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

3、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亦终不见用。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孟子死后,他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社会纷争。2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把握内容训练2 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点拨2 首先

4、对照注释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反复朗读23遍,注意一些句子的读法,例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等,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句与句的关系。初步把握文章内容。3进一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训练3 默读一遍课文,看看对话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起的?孟子又是怎样环环相扣,论述自己的观点的?点拨3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对话一开始,梁惠王就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接着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然后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设喻,启发对方: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

5、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接下来,孟子具体阐述了“仁政”的具体内容,提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在此基础上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则为“王道”之成。最后,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了自己的主张,阐述为人君者使民加多应持的态度。结尾,“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回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疑问。4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训练4 如何理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点拨4 这两句表现

6、了孟子对暴政虐民的批评。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构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委,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5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训练5 反复朗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特点有利于快速背诵。点拨5 这篇课文是对话,一边读一边要在脑子里设置场景,把课文内容分给“角色”,这样更形象,便于记忆。第5、6两段有几组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记住一个就可以带起一串,这两段后面的

7、句子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把握这些结构或意义上的关系特点,背诵就容易一些。6理解孟子运用比喻说理的特点训练6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点拨6 “五十步”、“百步”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临阵逃脱。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比其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使民加多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这一点,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余邻国。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

8、量,同时,运用比喻说理,也使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课文阅读指导】知识存储1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2一词多义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数罟不入池(读 c 细密) 范增数目项王(读 shu 屡次) 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命运,气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发 百发百中(发射) 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出发,启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阐明) 涂有

9、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不弯曲) 荀有宝剑,可直百万(价值,价钱)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只是)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张良)所,直堕其履圯下(特意,故意)兵 可汗大点兵(士兵,军队) 弃甲曳兵而走(兵器) 穷兵黩武(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指军事) 公不论兵,必大困(兵法)胜 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尽)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制服,战胜) 风景名胜(美好,优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胜过)之 邻国之民不加少(结构助词,“的”)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填然鼓之(语音助词,不译)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

10、,代百姓)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与,介词) 青,出于蓝(从,介词)3特殊句式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为“不是我,是年成啊”)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句意为“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能力升级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

11、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1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面B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攻打C诛其君而弔其民 通“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动词,扩充一倍2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

12、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 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3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斧斤以时入山林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王好战,请以战喻A B C D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是动天下之兵也A B C D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

13、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答案提示:1答案为A(“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2答案为B(例句与B均指代燕国。A代商汤;C代诸侯;D代明君。) 3答案为D(为介词,“凭借”、“用”;为介词,“按照”。为连词“来”。) 4答案为A(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这是孟子对这

14、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5答案为A(B 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读写链接下面两题任选一题。1以“理想的乌托邦”为题,展开想像,扩写寡人之于国也第五、六两段,500字左右。2就身边某一现象,编写一则寓言,字数最好不超过500字。提示:孟子的“施仁政,行王道”作为政治主张在他的文章里有较为充分的论述,扩写五、六两段是为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理解这一内容,也是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联想想象能

15、力。扩写时可以先预设一个特定的环境,如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等,内容应该以描写为主,避免枯燥的说教和机械的翻译。编写寓言是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转化的很好的方法,写寓言时对写作主旨要了然于胸。这一主旨要有现实针对性,具体叙述描写时,力求生动形象,不要生硬的图解概念。【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出生距离孔子之死大约百年左右。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汲)的再传弟子。他自己曾声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并常常以“孔尼之徒”自居。他曾

16、游齐、宋、滕、魏、鲁等国,一度担任齐宣王客卿。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跟论语一样同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与论语相比有明显的发展。论语往往以简约含蓄取胜,文字精炼概括而语焉不详,孟子却以详申细辩著称,展开议论而淋漓尽致。其中很多辩论,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很有鼓动性;常用譬喻或寓言故事说理,尖刻锐利;争辩中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以退为进,先纵后擒,层层穷追,步步紧逼;语言上生动明快,从容自如,流畅明晰。这些都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孟子的仁政思想孟

17、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1)性善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

18、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2)“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

19、下莫不与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在孟子万章上中记载有孟子与万章的一段对话。“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孟子还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这种“敬天保民”的思想也是有其进步性的。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0、。”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义,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臣民诛杀独夫民贼,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还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与梁惠王谈论“乐”,孟子说:“人不得,则非其上

21、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指出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能称王于天下。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以“仁”胜之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2、”他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精彩搜索1巧妙的迂回与严密的逻辑。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似乎散漫无纪,实际上却是段落分明,环环相扣,层次井然。例如:孟子对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问题,不直接作答,而是运用迂回战术,用他熟悉的事例设喻,诱使对方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毋忘民之多于邻国也。”自然引入第二部分: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从“王道之始”到王道之成,最后,“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回应开篇梁惠王提出的疑问。既迂回曲折,又逻辑严密。2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

23、,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例如第5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创新平台1在课文中,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对现实中的“五十步而后止”者与“百步而后止”者可不可以有不同于孟子那样的评价

24、?2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其本意是说要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但其后两句却与现代社会当中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谋而合。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思路提示:1这个题属于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对书上的“圣人之言”大胆质疑,能够联系实际,对一些“定论”提出挑战。比如,解一道难题,有的同学一看题难就放弃了,而有的同学却认真钻研,最后可能只做了一步或几步,虽然从结果上看都没做出来,但肯付出努力的同学显然要比一开始就放弃的同学要值得肯定。如此等等,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注意分析时要言之成理。2学习古代

25、圣贤之作,要善于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如文中第六段,孟子说道,行王道不仅要发展生产,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与我们今天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很多相似点。当然,古代的“孝梯之义”与今天的精神文明其本质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命题趋势分析】1怎样背诵课文? 一要抓文章论证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迂回引导,再到水到渠成,侃侃而谈,始终把握住孟子在各个阶段说话的意图;二是要突破倒数二、三段,即孟子对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的论述和描绘,这是文章的思想核心,利用其中的排比、对偶等语言形式,背诵全文。2重视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孟子散文长于论辩的特色,感受文章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领略文章的气势,坚持朗读优秀的作品,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很有帮助。3要结合现实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孟子这篇文章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一些观点主张在今天仍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联系“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能更清楚的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而光彩照人,文章距我们也将不再遥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