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49KB ,
资源ID:64698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698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9 说木叶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9 说木叶解析.docx

1、9 说木叶解析说木叶说课稿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进而提高

2、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积累古诗句。 2、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 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三、本文的课时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为:归纳总结,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袅袅兮秋风

3、,洞庭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提出的问题采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大方向,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 宏观问题是: 1、 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 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

4、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 7段:总结 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微观问题是: 1、我们可以看出“木叶”与“树叶”相比,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1)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2、 这两个艺术特征,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3字词语概括一下? 暗示性 3、 我们大家一

5、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斑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为什么“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现在你明白了么? 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三、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 (一)首先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青青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碧玉妆成一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人。 枯藤老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寒梅白玉条,迥离村树傍溪桥。 碧玉妆成一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

6、花开淡磨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晚春) 枯木傍溪崖,由来岁月赊 草木无情亦可嗟,重开明镜照无涯。 (二)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

7、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四、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 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

8、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让学生看这几句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 第二个意象是柳,柳,又名杨柳,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柳是春的使者。 韩翃在寒食中

9、写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人贺知章有一首咏柳名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问得新奇,答得有趣,精妙传神,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对春的喜爱之情。 清代高鼎的村居这样描绘春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歌前两句写草长莺飞、醉柳拂堤的景色,后两句写一群活泼儿童飞纸鸢的情景。短短四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饶有趣味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 柳条藤蔓系离情。 最早写柳的诗,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作者以轻柔优美的杨柳,反衬辞别家园的依恋伤感之情。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

10、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就有了折柳相送的习俗。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歌先写青青的杨柳,再写漫漫的飞絮,然后以折尽柳条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雨过,轻尘不起,房舍青青,沐雨后的杨柳清新翠绿。后两句笔锋一转,以美酒劝慰友人,方把“送”意表露。这是一幅十分感人的送别情景。 送别时要折柳相赠,所以柳便成了分别时的见证。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 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

11、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五、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 意象艺术特征 木-空阔黄色 树-饱满绿色 梅-高洁坚贞 柳-柔美依恋 本课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以树叶的画面切入,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

12、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一组诗歌让学生思考,在拓展部分,用梅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教学设计: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素养,领悟国学奥妙。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 2、 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道理。 教学方法 1、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读懂课文,掌握

13、知识; 2、 比较阅读法; 3、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设计 总 体 构 思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鉴赏诗歌的示范作用,以“木叶”说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古典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钻研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弄清“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及区别。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鉴赏例解,教会学生明确理解古诗的关键是解读意象。最后,将学生学习古典

14、诗词的兴趣引向深入:教师将自己平时的诗词作品给学生示例,要求学生课外学习仿写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领悟国学奥妙,传承国学文明。 研 读 课 文 一、 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 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

15、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 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左边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反映的是秋天的景象,而 右边的诗句没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有的只是“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反映的是夏季枝繁叶茂的景象。 2、 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

16、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都是秋季;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 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3、 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我处特点?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色 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三、要求学生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归纳明确: “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

17、性格; “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鉴 赏 例 解 一、 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赏析杜甫的登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

18、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请同学们思考该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1) 学生思考、试答; (2) 教师讲解明确: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颔联则以传神会意的笔法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秋意甚浓甚浓了,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铺垫张本。颈联表现情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

19、“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 (3)知识小结: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鉴赏古诗时,如果诗中出现了“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一般来说,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 二、 上面一再提到“意象”一词,那么意象是什么呢?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 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又如: 落花、流水 古人

20、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常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鸿雁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

21、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形象的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然是讴歌的对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凌雪傲霜坚强之意;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如坚守自我的气节。王维竹馆里:“独做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22、入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花以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 、芭蕉 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23、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象“得不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而是寄托了诗人无限愁绪的意象了。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

24、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月光、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

2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当然,古诗中的意象远不止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积累这样具有相对稳定意义的意象的常见含义,这样才会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准确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读懂古诗蕴含的深刻含义。 三、 诗歌鉴赏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6、 (1) 学生思考、试答; (2) 教师讲解明确: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 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1) 学生思考、试答; (2) 教师讲解明确: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 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学 以 致 用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了很多古典诗词,现在,又通过这样的理论性知识小结,大家应该对我国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形

27、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把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引向深入:由原来的只是读古诗上升到学写古诗,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歌颂我们的新生活,歌颂我们家乡建设的新成果,或者抒发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我们姑且就称之为“旧瓶装新酒”吧。这方面啊,毛主席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课后的作业是:每个同学都学写一首古诗。要求:主题积极向上,以歌颂家乡美景、歌颂家乡建设为佳,诗体(古风、近体诗、词、曲)不限。 二、教师示例: 老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偶有感悟,填词几首,现在愿与大家共勉:总之,就一个目的,把学习国学、领悟国学之妙的活动落到实处,引向深入。 咏 秋 三 首 西江月 野炊 戊子八月,余与初中时代同学数人驱车佛

28、坪沙窝,聚于天花山麓农家乐。时山风柔漫,烟岚在岭。宴酣之余,又行野炊乐事。同学似回少年,畅诉别情,兴尽晚归,遂有感怀,涂鸦记之。 沙窝云雾怡人, 村舍田畴水滨。 觥筹声中话别情, 图取热闹十分。 七八个人结伴, 二三辆车飞奔。 热情农家备木榛。 点燃篝火香喷。 天净沙中秋夜游山城 柳堤幽径栈桥, 碧水霓虹曲谣, 仙街晚风车轿。 中秋月皓, 游人情漫山坳。 踏莎行登韩盘山 绿瘦郊野,红叶漫山,途中登者频频见。 落木飘飘秋风寒,高阶层层接碧天。 凭栏思绪,绝顶目断,朝阳隐曜神怡远。 平素幽恨生无缘,此日竟得开心颜。 三、教学反馈:学生作品选录、交流 喜己丑年二月二初雪 戊子一冬,佛坪无雪,天旱人怨

29、,急盼甘霖。岁进己丑,天竟有情,二月初二,雨夹雪飞。人们莫不拍手,余亦感慨万端,打油一首以抒怀。 去岁整冬天气暖,暖冬病虫无收管。 农人心忧盼天寒,来年丰收粮仓满。 往昔一冬雪满天,风光无限人欢颜。 眼看冬暮春即临,无雪干燥心不安。 正月正,年过完,春旱日暖伴愁眠。 二月二,气温变,天竟有情乌云翻。 雨雪兄妹携手来,普降人间如霖甘。 民俗二二龙抬头,预示风雨顺来年。 满心欢喜将发剪,祈求上苍保平安。 环境恶化地球暖,人人有责御污染。 发展莫丢环保念,人类长青万万年。 桂枝香登佛光寺 谷底瞻望,与山顶大佛,对接目光。崎岖云阶万仞,碧空朗朗。登天征程始晨曦,踏朝露,心潮昂昂。极顶人聚,梵语盈耳,轮燎沉香。 喜今朝,经济发展,念太平盛世,百姓福享。自古闲游,但为平民奢望。极左思想不复返,乃贫富官民相仿。旅游兴县,至今才有,佛事盛况。 注 即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城,2009年6月9日遭特大洪水袭击,在温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现已建设得非常秀美。佛坪县城郊的一处游览景点,有通幽曲径盘山而上。佛坪县城后山上新近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山顶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雕像,俯瞰全县城,是全县佛教信仰者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市民登高休闲的好去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