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57KB ,
资源ID:64622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622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研究述评及展望.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研究述评及展望.docx

1、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研究述评及展望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研究述评及展望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 引言以教育评估认证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认证制度与政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没有一流的学科评估体系,也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建设。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学科,就必须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而学科的国际竞争

2、力必须在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下加以检验,而我国现在的评估模式及评价标准的国际可比性不强,有许多需要进一步规范的地方。为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点提出,要“加快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在院校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公布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科评估工作蓬勃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以及民间研究团体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评估项目,对于高校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导向、评鉴和促进作用。2014年1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发布,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审批权,使得这项推行了20多年的重点学科建设制度从此走进了历史。但是教

3、育部迄今为止尚未出台相应的落实与衔接政策措施。习惯了“等靠要”上级政策惯性思维的高等学校,有些不知所措,存在观望情绪。因此,在教育部关于重点学科建设的新政策措施出台之前,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应形成合力,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做法,总结国内外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经验,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致力于“后国家重点学科”时代我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的理念创新,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与实施方案,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对于高等教育评估的研究较多,但是专门研究学科评估或者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比较少,且一般都将学科评估或者评价作为整个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极小部分来进行论述,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越

4、来越重视学科国际评估研究,其理论与实践为进行学科专业评价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国内外学科国际评估的研究范式可以大体分为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与升华两种,研究内容可以大体分为中外评估比较研究和部分高校率先开展的学科国际评估实践探究两类。赵瑜、王战军等(1997)对于1995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的数学、化学、力学、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实施的选优评估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此次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周学军、王战军(2003)介绍了我国2002年4月启动的首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的目的、范围、对象、指标体系、评估技术与方法等,对评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如何开展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

5、进行了探讨。王兵等(2008)介绍了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的评估机制,分析了该机制设计的缺陷和危害,对学科评估机制设计的创新和完善提出了建议。朱允卫等(2006)介绍了国内已有的3家单位和个人发表的4个不同的有关一级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即武书连等人的一级学科专业排名,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魏晖等人的工科类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并提出了完善我国一级学科评估的合理建议。张光辉(2013)对英国、美国、中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学科国际评估的重要指标和因素,着重介绍了英国的学科教学评估QAA、学科科研评估RAE,美国的院系层面的评估与学生层面的评估,

6、我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水平评估、高校自发组织的学科国际评估。张光辉(2014)认为学科评估国际化进程一般有两个思路:一是制定的评估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相关学科专业的评估组织之间建立合作并实现互认。黄容霞,Lennart Wikander(2014)介绍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研国际评估的具体实施情况,认为开展学科国际评估,已成为全球高校提升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高校要将开展系统化、常规化的学科国际评估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米歇尔N巴斯泰德(Michael )在高等教育组织:大学治理的新纪元(2012)中论述了权力、政治和高等教育全球排名之间的关系。朱凌等(

7、2011)对于国内外高校的学科国际评估进行了系统考察并提交了研究报告。张杰(2007)主张用国际一流标准开展院系中长期评估。蒋笑莉等(2013)以浙江大学为例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评估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叶绍梁(2012)总结了复旦大学开展院系国际学术评估的实践。安勇(2012)将引入国际评估视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魏欢(2014)分析了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关键环节,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我国高校提出了今后开展评估的相关建议。从已有的中外学科国际评估比较研究来看,总体研究思路值得肯定,例如将排行榜作为大学学科评估的新方向值得肯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是缺乏概念辨

8、析,中外比较对象选取随意。例如将英国、美国等国的教学和科研评估、认证与我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及高校组织的学科国际评估等量齐观,其实有些评估或者认证是否是国际评估值得商榷。目前国内外的已有研究也存在需要继续探讨、研究的诸多问题,例如:(1)系统构建学科国际评估的理论体系;(2)进行不同体制、文化背景下学科国际评估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制度研究。因此加强我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的理论总结与实施探索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2 我国学科国际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扩大招生之后,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遂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评估是各国政府管理高等教育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

9、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评估实践中还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科评估工作蓬勃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以及民间研究团体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评估项目,对于高校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导向、评鉴和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先行先试,邀请国际同行专家,对部分学科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评估,其中部分高校已经将学科评估工作常态化。例如,在“211工程”三期验收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4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国际评估。北京化工大学邀请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对学校4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评判,对学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征求建议;2007年4月,

10、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系和数学系先后接受了国际专家组的现场评估;从2009年12月初至2010年10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进行了国际学术评估。至此,复旦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对11个院系进行了国际学术评估;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浙江大学物理系、材料系、光电系、化学系、基础医学系相继实施国际评估;2010年5至12月,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电子工程、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电气工程、设计艺术、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新闻传播学科等12个学科完成首轮学科国际评估,近百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评估专家组,从国际

11、同行专家角度,对学科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开展的学科国际评估仍集中在国际可比性较强的学科,多以理工科为主,而人文社会学科等具有较多中国特色的专业则因缺少相对公认的国际评估标准而尚未纳入试点范畴。因此逐步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学科评估标准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学科国际评估是一项高成本的工作,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将之制度化,并合理设计其实施周期。从我国学科国际评估的已有研究成果及实施现状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1)缺乏评估概念辨析,中外比较对象选取随意;(2)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学科评估标准缺乏;(3)学科国际评估的设计周期不

12、尽合理;(4)学科国际评估的理论体系及制度研究亟需加强。因此,今后我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研究的着力点应该放在:(1)构建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尤其是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估体系;(2)加强国际可比的中外评估制度研究,充分考虑国情、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3)合理设计评估周期,细化实施细则。3 国外学科国际评估的主要范式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既要立足于本国实情和已有基础,也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实践经验,参考国际惯例。国外典型的三种学科评估模式包括:(1)以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美国的专业认证体系为代表的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评估模式;(2)以英国的RAE、美国的ESI评估体系为代表的注重科研的

13、学科评估模式;(3)注重院校整体发展的综合评估模式。美国的院校认证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综合评估模式的典型代表。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认证(accreditation)来进行的,并形成一种较为独特的制度。目前,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主要有两类,一是院校认证(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二是专业认证(specialized or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院校认证又分为全国性院校认证和地区性院校认证。院校认证合格的有效期为10年,10年以后需要重新认证。专业认证的周期为5-7年。另外,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还包

14、括博士研究生教育评估和高等院校排行评估。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是由中介评估机构而不是依靠国家行政机构来实施,政府对评估机构进行监督;充分考虑各类别各层次学校的特点,鼓励认证标准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促进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逐步提高办学质量;政府不强制要求高校参与认证,高校自愿参与评估;注重高等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的参与,确保每一制度和过程均经过充分的研究与协商,使评估制度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日益科学合理。 美国ESI评估体系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一项文献评价分

15、析工具,是一个基于SCI,SSCI和A&HCI所收录的全球万余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只有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学科,方可进入ESI学科排行。ESI从引文分析的角度,针对22个专业领域,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它具有引文排序、高被引论文检索、研究前沿等检索功能,具有对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学出版物和科学学科本身的评价功能。ESI可以追踪预测学科趋势和热点,测定学科影响和重要性,分析学

16、科结构和学科关系,研究学科情报源分布。比较适合评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比较适用于国家、地区和科研机构等宏观和中观对象的评价,不大适合个人、单篇论文、期刊等微观对象的评价。虽然ESI诞生的时间很短,但是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认知,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目前,ESI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已经有一些单位尝试使用它来进行科研评价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国科研评估活动英国科研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是由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The HigherE

17、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出面组织实施的水平评估活动,每隔几年在全英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实施科研评估时,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成立专门的RAE评估小组,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同行专家评议方法,对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参评单位(相当于我国的学科点)递交的不同形式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并依据国家和国际的标准,将评估结果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分配次年的高校科研经费。迄今为止,科研评估活动(RAE)总共进行了6次,分别是1986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1年和2008年评估。参与评估的专家中约有一半来自国外,他们主要依据科研成果

18、达到国际、国内优秀标准的比例为参评的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书、论文、研究报告等)给出评级。为了克服推行了20多年的科研评估活动存在的诸如耗资巨大、指标落后、妨碍创新等缺陷,在2008年评估结束后,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决定于2014年之后实行在科研评估活动(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卓越研究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其重要的变革是引入了科研成果影响力这一评价指标,该指标在REF评估三项指标研究成果(output)、影响力(impact)和环境(environment)中所占的权

19、重为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ESI评估体系、英国RAE评估中,我国学科国际评估工作可以学习到下列成功经验:(1)评估应由中介评估机构而不是依靠国家行政机构来实施,政府的作用是对评估机构进行认可与监督;(2)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评估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参与;(3)开发、应用ESI评估体系等新的文献评价工具,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水平;(4)不断提高国际评估专家的比重;(5)逐步将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等量齐观。4 结论与启示 学科建设思路从重点学科向高水平学科转化作为一项推行了20多年的择优扶植政策,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对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系

20、统和国家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取得了巨大成就,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重点学科建设制度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随着国家、省级重点学科的取消,以前围绕国家重点学科进行的“211工程”建设,今后应转变为以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中心。根据高校学科发展历史与现有实力,在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分配制度与原则等方面建立动态竞争性机制。应及时调整、修订与完善高校现有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及政策,因为它们都是以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为建设目标而制定的。 树立学科国际标杆意识在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取消的新时期,应该明确高水平学科建设始终是我国高校的中心工作。而保证学科始终保持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就是树立国际标

21、杆意识,参考国内外学科国际评估指标体系,选择与自身体量、实力、学科发展水平相近的高校作为标杆院校,进行相应的学科指标对比,找出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将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制定“后国家重点学科”时代我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的指标体系与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审批”项目之后,上海教育部门正引入国际视野,建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绩效动态监测机制,并将依据动态监测结果对学科实行动态调整,实行“有进有退”,将投入与绩效直接衔接。对建设绩效明显的学科加大持续投入建设经费和项目激励,建设成效不明显、停滞不前的学科则将进入退出程

22、序。该计划实行“2+3”节点的5年建设周期。 将国际认证作为提高学科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成功经验,积极主动通过参与国际认证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评估工作的国际化水平。成功获得国际机构的认证,标志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科水平达到了国际教育界公认的标准。学科认证与评估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全球化下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借鉴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经验,有利于开展国际与地区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增强国际与地区间高校评估的可比性,更好地发现本国高等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中的优势和劣势。 培育高校内部的学科评估文化高等教育评估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建立一个强势干预高校内部事务的外部管制体系,而是要鼓

23、励高校建立和完善内部的评估制度,将外部的各种要求和预期转化为高校内部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自觉行动,从而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高校学科国际评估重在形成内部的学科评估文化,务必使全体管理者与教师将评估渗透于工作中的所有环节,并内化进日常的行为规范之中。而绝不能将学科国际评估视为一种时髦的噱头,仅仅为了跟风攀比,而并不是真正重视它。高校必须在国际同行评议专家遴选、评估标准制定、构建内部质量文化方面下大力气,认真对待,充分谋划,周密组织,力求通过学科国际评估使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赶超国际一流。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取消的新时期,我国高校应该转变思想认识,将学科建设的目标由国家重点学科转向高水平学科;在学科建设中树立国际标杆意识,对学科建设绩效进行动态调控;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认证,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评估工作的国际化水平;培育高校内部的学科评估文化,充分调动管理者与研究者的参与积极性,并使之将评估工作内化进自身的日常工作中。以此提高我国高校学科国际评估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实现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远大目标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进而为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做出自身的贡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