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6.23KB ,
资源ID:645281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528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湿地公园设计导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湿地公园设计导则.docx

1、城湿地公园设计导则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10月前 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促进城市湿地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生态园林建设质量, 保障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在总结国内外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本导则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栖息地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基础工程设计、设计成果。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园林建筑

2、规划设计院、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等。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目 录1 总则.12 术语.23 设计原则.34 总体设计.4 4.1 基本要求.4 4.2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4 4.3 定位与目标.5 4.4 功能分区.5 4.5 游客容量计算.6 4.6 用地比例.7 4.7 湿地保护与修复.75 栖息地设计.9 5.1 基本要求.9 5.2 动植物保护.9 5.3 栖息地系统设计.9

3、 5.4 栖息地要素设计.96 水系设计.11 6.1 基本要求.11 6.2 水域设计.11 6.3 驳岸设计.127 竖向设计.13 7.1 基本要求.13 7.2 高程控制.13 7.3 挖填方设计.13 7.4 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138 种植设计.14 8.1 基本要求.14 8.2 植物选择与配置.149 道路与铺装设计.16 9.1 交通组织.16 9.2 道路设计.16 9.3 铺装及场地设计.1710 配套设施设计.1811 基础工程设计.2012 设计成果.21编制说明.231总 则1.0.1 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资源,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指导公园有序建设和可持续

4、发展,特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相关工作。1.0.3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 语2.0.1湿地 Wetland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2.0.2 城市湿地 Urban Wetland符合以上湿地定义,且分布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水陆过渡生态系统。2.0.3栖息地 habitat 维持生物整个或部分生命周期中正常生命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它是野生动物集中分

5、布、活动、觅食的场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4 城市湿地公园 Urban Wetland Park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为目的,兼具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游览等功能的公园绿地。 3 设计原则3.0.1 生态优先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应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围绕湿地资源全面保护与科学修复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园设计方案,始终将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公园的首要功能定位。3.0.2 因地制宜在尊重场地及其所在地域的自然、文化、经济等现状条件,尊重所有相关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公园设计,保障设计切实可行,彰显特色。3.0.3 协调发展 通过综合保护、系统设计

6、等保障湿地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荣;保持公园内不同区域及功能协调共存;实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良性发展。4 总体设计4.1 基本要求4.1.1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基础设施之一,公园应以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首要任务,兼顾科教及游憩等综合功能。用地权属应无争议,无污染隐患。对可能存在污染的场地,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估采取相应的污染处理和防范措施。对水质及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湿地,需经治理达标后方能进行建设。4.1.2 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满足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要求,具备湿地生态功能与公园建设条件。公园规模与湿地面积指标要求

7、如表4-1所示。表4-1公园规模与湿地所占比例公园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公园面积50公顷50200公顷(不含)200公顷湿地所占比例50%50%50%4.1.3 依法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及其它生态环境敏感区内的相关建设。坚决杜绝在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大面积开挖等人为干预措施,或以旅游开发为导向进行湿地公园建设。4.1.4 综合考虑区域防洪及其它水利要求,在保障游人安全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实现对区域水系统的有效调节。4.1.5 尽量避免向市政管网排水,保持自然水体径流过程,合理收集利用降水资源;雨洪管理相关设计应与竖向设计、水系设计、栖息地设计和游憩设施设计相协调。4.1.6 根据详细的基址

8、踏勘,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4.1.7 依法保护特有的栖息地、古树名木与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场地原有自然与文化资源,体现地域特色。4.2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场地的现状及历史进行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与基址相关的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数据、水资源、土壤环境、生物栖息地等。根据各地情况和不同湿地类型与功能,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现有资源类别、优势、保护价值、存在的矛盾与制约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与设计重点,形成调研报告及图纸。有条件的可建立湿地公园基础数据库。(内容详见表4-2)表4-2 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内容分析评价类型分析评价内容

9、备注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功能特征、代表性、典型价值、敏感性、系统多样性、生态安全影响、生态承载力等。重点分析基址生态本底所面临的干扰因素与程度,恢复可行性。生态环境敏感性、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应作为指导公园设计的必要内容,。水资源与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特点、水环境质量、水资源禀赋、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土壤环境等。须从区域到场地,尤其注意对小流域水系现状及湿地水环境的分析评价。生物资源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典型群落、生境类型、主要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特点、生物多样性、生物通道、外来物种等。注重对现有及潜在栖息地的分析。景观资源资源构成、资源等级、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等。注意文化遗产的

10、发掘与保护。人工环境用地适宜性、建设矛盾、周边居民分布、人为干扰状况、公众活动需求、交通状况、建构筑物、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现有基础设施、与湿地有关的人文、历史、民俗等非物质遗产等。结合现状与上位规划进行分析。注: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应在基址现状特征基础上,遵循评价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尽可能反映研究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与生态状况。常用因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水体污染程度、土壤质量、不透水层比例、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可根据湿地类型和所在区域不同,增加相关影响因子,并研究确定各因子影响权重、敏感性等级和不同敏感度区域的具体分布和边界,以指导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4.3

11、 定位与目标明确公园建设定位,设计目标,主要特色,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时间安排和项目拟投资规模,设计成果等。重点明确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栖息地类型及保护与修复目标等。4.4 功能分区公园应依据基址属性、特征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分区,至少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及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二级功能区。分区应考虑生物栖息地和湿地相关的人文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缓冲区及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内的栖息地应根据需要划设合理的禁入区及外围缓冲范围。4.4.1 生态保育区 对场地内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和恢复的,或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敏感性高的湿地区域及其它自然群落栖息地,应设

12、置生态保育区。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活动,禁止游人及车辆进入。应根据生态保育区生态环境状况,科学确定区域大小、边界形态、联通廊道、周边隔离防护措施等。4.4.2 生态缓冲区为保护生态保育区的自然生态过程,在其外围应设立一定的生态缓冲区。生态缓冲区内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可合理开展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生物种类和自然景观为重点的科普教育活动。生态缓冲区的布局、大小与形态应根据生态保育区所保护的自然生物群落所需要的繁殖、觅食及其它活动的范围、植物群落的生态习性等综合确定。区内除园务管理车辆及紧急情况外禁止机动车通行。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适当设立人行及自行车游线,必要的

13、停留点及科普教育设施等。区内所有设施及建构筑物须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4.4.3 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在场地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立满足与湿地相关的休闲、娱乐、游赏等服务功能,以及园务管理、科研服务等区域。可综合考虑公园与城市周边交通衔接,设置相应的出入口与交通设施,营造适宜的游憩活动场地。除园务管理、紧急情况和环保型接驳车辆外,禁止其它机动车通行。可适当安排人行、自行车、环保型水上交通等不同游线,并设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及停留点。可安排不影响生态环境的科教设施、小型服务建筑、游憩场地等,并合理布置雨洪管理设施及其它相关基础设施。4.5 游客容量计算 公园游客容量根据不同分区分别计算,具体方法见

14、表4-3。表4-3 城市湿地公园游客容量计算方法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区0人按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算,5-15/人。按公式C=(A1/Am1)+C1计算,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A1公园陆地面积();Am1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C1开展水上活动的水域游人容量(人)(仅计算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内水域面积,不包括其他区域及栖息地内的水域面积)。陆地游人容量宜按6080/人,水域游人容量宜按200300/人。4.6 用地比例公园用地面积包括陆地面积和水体面积。水体应以常水位线范围计算面积,潜流湿地面积应计入水体面积。计算时应以公园陆地面积为基数,分区进行。其中陆地面积

15、应分别计算绿化用地、建筑占地、园路及铺装用地面积及比例,并符合表4-4的规定。表4-4 城市湿地公园用地比例(%)陆地面积(公顷)用地类型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综合服务与管理区50绿化1008580管理建筑-0.50.5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18580管理建筑-0.30.3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0.59085管理建筑-0.10.1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0.39085管理建筑-0.10.1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0.20.3园路及铺装场地-3558注: 1.上表用地比例按相应功能区面积分别计算。 2.建筑用地比例指其中建筑占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屋顶绿化和铺装面积不应重复计算。 3.园内所有建筑占地总面积应小于

16、公园面积2%。除确有需要的观景塔以外,所有建筑总高应控制在10m以内,3层以下。 4.林荫停车场、林荫铺装场地的面积应计入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 5.生态保育区内仅允许最低限度的科研观测与安全保障设施。4.7 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修复应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修复与保护相结合,树立“保护也是修复”的理念,首先从历史资料收集、现场取样调查、人类经济活动干扰度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岸带侵蚀度分析、微生物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湿地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价湿地面临的威胁与退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按照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近期与远

17、期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修复方案,明确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对象、位置、规模、技术措施、实施期限等内容。对需要实施修复的区域,合理利用生物、生态、物化、水文等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具体措施包括土壤治理、湿地水系修复、植被恢复与多样性提升、水体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入侵物种管理等。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泛滥河流和潮汐循环协助输送水分和营养物,增加湿地流动性,应采取减量化设计,尽量减少后期维护投入。5 栖息地设计5.1 基本要求5.1.1 公园应结合不同的湿地类型与现状条件,包括野生生物资源、动物生活习性及潜在动物栖息地等的情况进行栖息地设计。连片栖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