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9.79KB ,
资源ID:64434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434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ocx

1、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

2、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载体、社会团结的纽带,其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矛盾和纷争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安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要求人们必须认真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可以为当代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现象。民俗文化产业包括以边远地区旅游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

3、;以制造陶瓷、泥塑、紫砂壶等为主的民俗工艺产业;以制作剪纸、香包、挂毯等为主的民俗饰品产业;以制造春节春联、元宵节灯笼、端午节彩粽等为主的民俗节日产业;以制作粽子、月饼、饺子、元宵以及各地小吃等为主的民俗食品产业;以反映民俗生活的影视剧与纪录片等为主的民俗影视产业;以各种具有地方特色与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节目、戏曲节目等为主的民俗音乐产业等等。这些,对于我们中原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研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第一部分:中原民俗文化的分类与特点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

4、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按照这种分类法,中原民俗文化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类:(一)物质性中原民俗文化;(二)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三)精神性中原民俗文化。(一)物质性中原民俗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对。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作为农耕文明的传统区域,中原地区保存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多与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丰富的农业生产工具遗存,反映了中原地区农耕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史;制陶、冶铜、冶铁、牛耕、水利、交通、建筑等技

5、术的发明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则反映了农耕技术与农耕生活进步的历程;衣食住行的相关遗存则呈现出了农耕文明下多彩的生活画卷;而丰富的文化典籍、雕塑造像、宗教建筑、书法、绘画则反映了中原人民传统的精神创造和精神依托。中原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洛阳的牡丹、开封的菊花、郑州的荷花在不同的季节里装点着中原。自唐以来,洛阳牡丹便有了“甲天下”的美誉。北宋时期就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观花习俗。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竞相开放,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信阳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年前,信阳便成为我国八大茶区之一。自年起,信阳茶叶节便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节日;新郑是枣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源于枣树和枣

6、的各种风俗和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新郑枣树的枣风俗和技艺及培育出来的“新郑枣”,声名远扬,是千百年来新郑枣农世代沿袭的智慧结晶,具有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科学价值;从北宋开始,夜市就成为古城开封的一道亮丽风景,并延续至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香味四溢的小吃车便充斥开封各主要街道,婉转悠扬的叫卖声夹杂着餐具的碰撞声不绝于耳,各种风味的小吃令人胃口大开,流连忘返;多年前出现的洛阳水席、多年前出现的道口烧鸡,是中原美食一绝,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国内外知名的民间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如针法多变的开封汴绣、古老淳朴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神采飞扬的洛阳唐三彩、造型优美的南阳玉雕,诙谐有趣的民间泥玩,

7、线条流畅的烙花烙画,数不胜数。中原地区主食以米为主,信阳以北则多旱田,以面食为主。河南的风味食品很多,全国知名品牌有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武陟油茶、鲁山揽锅菜等,其中以开封的一品包子最为著名。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洛阳水席,相传洛阳水席起始于唐朝,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一般是逢大事招待宾朋才用。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可以根据设席者的经济状况,可简可繁,丰俭由人。二是有汤有水,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搭配合理。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

8、,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 (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 ) ,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鸡鸭鱼肉、鲜货、菌类、时蔬无不入馔, 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 中原的传统民居,豫西少雨区有窑洞,其它地区多砖石房及石板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有家庭盖起楼房。但由于用水的不

9、便,这种楼房并不实用。值得一提的是窑洞,在三门峡、洛阳的丘陵地带,以前人们多住窑洞,窑洞建筑有在平地上挖坑,在坑的下部四壁凿挖窑洞,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院内设施齐全,鸡舍畜棚都有,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马欢,却不见房舍村屋,所谓“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豫北太行山区的民居为石板房,盖房时,先砌好石墙,架上梁檩和椽子,铺上密实的荆条和泥巴,用绳子绑好石板,将石板吊上去,把屋顶盖严,一座石板房就盖好了。其它地区民居多为土石结构或砖房,房顶多为起脊房顶。这些物质性的中原民俗文化,实质上处处体现出了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

10、化时期。在中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中原人民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原文化的自身。中原也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徐光春同志在谈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原民俗文化有别与草原游牧民族民俗文化或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特点。(二)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原文化在岁时节日、制度礼仪、民间体育、特色节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内容和特征。

11、1、中原民俗节日:中原地区的节日大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二月二、清明、端午、七月初一、中元节、乞巧节、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先从冬天的节气说起。腊八这天都喜欢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做芝麻糖,三十晚上要祭祖、吃饺子,一家人在一起守夜。在除夕前其实还有一系列活动,用顺口溜说出来清清楚楚:二十三祭灶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敲锣鼓,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吃饺子。初一早上点上火就可以做饭了,初二开始串亲戚,先是成年的外甥去舅舅家,初三是干儿女去拜干爹干妈,初四是女儿回娘家,初五对农村妇女是很重要的节日,这一日不动刀剪、不干活。初六之后就按自家的习惯去串了。

12、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上元 (这是沿袭道家的说法,与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合称三元 ) ,又称元夕,都含有第一月圆之夜的意思。二月二被尊为土地诞辰,例有祀神之举,又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农村的妇女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了龙体。清明节都要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接下来可说的就是端午节了。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午、重五等,中原民间直接说五月当五。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五色线和香袋。这一天,所有的小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都被系上了有五种颜色配起来的线绳,还要戴上用五色线串起来的香袋,香袋是用花布缝制,有的还绣上精美的图案,被做成各种形状,里面装的是香料。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

13、统节日。这一节日起源于中原。这个节日在贫民之家也很受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出嫁的女儿都要归省,为母亲送去月饼等物。中秋节晚上是重要时间,祭月祭祖,然后全家人团坐就餐。(2、婚丧生育习俗 中原人家婚礼甚为讲究。传统迎亲活动全部过程由迎亲、嫁女、拜天地、入洞房等环节组成。男子娶亲时,要准备几十公斤的猪肋条或猪后腿肉,给女方送去,俗称“离娘肉”。新娘的嫁妆中必带一种事先由娘家准备好的随身饭。迎亲这天,迎亲队列前导是四根三眼铳,随后是四盏贴有双喜的大纱灯,象征着喜庆吉祥。八面锣鼓响彻云霄,五匹高头大马上坐着新郎、伴亲、送姑等显要人物,二班唢呐吹吹打打,唢呐后是一顶朱红八抬大轿,上坐凤冠霞帔的新娘,最后

14、是娘家人的米面盒等各种陪嫁之物。进婆家门后新娘子要坐在床上,豫西一带还要用被子把新娘裹起来,盘腿坐着,膝上放两个大馍,希望以后的日子轻松富足。闹洞房的孩子都会往床下钻,床下放有新罐,里面装着花生、枣子、桂圆、糖果、硬币等,预示着早生贵子,吃穿不愁。拜堂的礼节大同小异。新婚的当晚,闹洞房的人散去后,新房内必然留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晚上睡觉,三人一起,俗称“压床”,来年就有希望生一个大胖儿子。第三天新婚夫妇去女方家认亲,也叫“回门”。回门时,新郎、新娘必须走迎亲时的那条路,并且要为女方家人带四色礼,不论什么礼物,一定要四种。葬礼、葬俗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易,但在广大农村,对于正常死亡的人,活着

15、的后人,不仅恪守当地流行的葬礼,更重要的是还要遵从流行的葬俗。可以说,与丧葬有关的礼俗、仪式,其制度性尤为明显和突出。人不能超出礼俗之外,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因为礼俗和习俗是群体性的,由群体传承,群体认同的,你对祖先不敬,那你在生活的群体中就会遭到非议,心灵上道义上时时受到无法排解的谴责,严重的,甚至不能在此生存下去。葬礼和葬俗,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看起来是无形的,但其约束力是非常强大的。中原地区的生育习俗很特别。孩子出生后,女婿去丈母娘家报喜,报喜分大喜和小喜,大喜是生了男孩,小喜是生了女孩。报大喜和小喜送的礼物是不同的。信阳一带有送公鸡和母鸡的区别,豫西洛阳、三门峡一带有大喜送油条、小喜送油

16、饼之分,岳母回礼,男孩给布背心,女孩给手巾,均捎带鸡蛋。中原地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惯。民间有“不到花甲不祝寿”的说法,把六十作为祝寿的起点,六十岁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作“大寿”,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亲戚朋友来祝寿,儿孙要磕头拜寿,中午饭主食以面条为主,为“长寿面”。父母到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的年龄,儿女,特别是出嫁的女儿要为父母送去特别的寿礼,“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出嫁的女儿一定要给寿诞的父母送去一块猪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中原地区在老人过这两个生日时

17、,儿女买条活鲤鱼,吃了鲤鱼窜一窜,坎儿也就过了,以后就会太平无事了。豫南有些地方要炖寿鱼,炖鱼时不能翻动,待鱼汤煮成白色、鱼肉化在汤里时,将鱼汤盛出让老人喝,然后把鱼骨架放在河中顺水漂走,这样老人的灾祸就可以免除了。 3、民间游艺习俗 正月十三河南宝丰还要举行闻名远近的“马街书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便负鼓携琴云集马街。马街虽小,却是艺人心中的圣地。不论是曲艺名家,还是乡村艺人,到马街说唱,是一种化不开的情结。艺人们说书亮艺,以书会友,切磋技艺,争当书会状元。无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溪畔河边,沟坎连着沟坎,戏台连着戏台,书摊挨着书摊。艺人们或脸对脸、或背靠背,打起简板,拉起胡

18、琴,倾刻便陶醉其中了。在这神奇的乡音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听时神采飞扬,无人听时自得其乐。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风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台书摊汇成一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他们说古道今,唱者如在梦里,观者如痴如醉。在千把胡琴,万双简板的颤动中,艺人们演奏着世代相传的乡音大律,尽情地释放和宣泄内心的欢悦和悲苦。中原地区还有很多庙会,最富盛名的有太昊陵庙会和中岳庙会。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中岳庙会会期长达10天,人数最多每天达20万人次。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

19、。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剑、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从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来看,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的特征。中原民俗文化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中原民俗很古老,它上可以推到伏羲女娲,甚至可以推到盘古。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伏羲女娲神话传说,轩辕黄帝的传说,主要在中原。这些传说也最完整,在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可以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从产生看,中原民俗文化是华夏民俗文化之根。从发展来看,由于中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扩散,又不断地融合、吸收

20、外来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辐射、扩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基础和骨干,根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三)精神性中原民俗文化。精神性中原民俗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神话传说、民间艺术、信仰祭祀、寻根祭祖等。1、创世神话和民间传说:河南的盘古山是“盘古圣地”,淮阳伏羲太昊陵、新郑黄帝故里、神农、嫘祖、颛顼二帝、老子、火神都是群众心目中的信仰情结,而“女娲”更有女娲山、女娲城、女娲宫等诸多朝拜圣地。所以袁珂先生说:“中原古典神话乃是中国神话的摇篮”;已故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钟敬文先生说:“中原人民口头遗存下来的许多古典神话,便是一种文化史上的奇迹,是十分值得重视的珍宝。”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的故事发生地全

21、部在河南:孟姜女和范杞梁在杞县,牛郎、织女在南阳、鲁山,白娘子、许仙在鹤壁和博爱青天河,梁山伯、祝英台在汝南等;其他一些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也全都如此这般地有所依据。如花木兰在虞城,董永、张七姐在汝南和武陟,等等。无怪早在五四时期,冯沅君先生即断言:中国的民间故事大多由一个风物圈生发开去,而中原就是这个风物圈的中心。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举不胜举。这些,既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又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年,我国启动了为期年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河南则被列为首批实施省份之一,这对我省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2、戏曲艺术:中原民间戏剧在全国占主流地位。河南地方戏剧种类繁多,有锣戏、卷戏、梆子戏等,遍及全

22、省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每个村子就有自己的剧团,农闲时在村子的空场地搭起简陋的戏台,全村人过节一样热闹个三五天。主要剧种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怀梆、宛梆、大弦戏、道情等。这些剧种富有地方色彩,不论是剧情内容、唱词念白、行韵甩腔均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泥土的芳香会渗透在每一个细节。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主要剧种之一,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淋漓,大开大阖,音乐丰富多彩,表演风格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观众人数在全国所有剧种中为最多。除了这些剧种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曲艺形式,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三弦书等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

23、以前的农村,农闲的时候,每至夜晚就会有说书人在村庄的空场上就着昏暗的灯,脚踩动一个绳子拉动打板,击出节奏,拉动简单的琴弦,唱一段、说一段,形式简单,但每一个古老的故事就在这呕哑啁喳里走进乡民的心里。3、根祖文化: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大姓除了个别例外,大都发源于河南;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出自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从人祖太昊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算起,姓氏发展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据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大约6500年前,在以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为中心的黄淮区域,被

24、尊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统一了九大部落,奉“龙”为华夏图腾。但让伏羲颇伤脑筋的是,当时部落男女的交媾生育十分混乱,往往“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为了制止乱伦、乱婚等愚昧现象,伏羲开始实践“制嫁娶,正姓氏”。他首先自定为“风”姓。接着,又为当时尚存的母系家族定姓,如:姒、姜、姚、妫、姬等,这些皆带“女”字的姓意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他为庶民百姓定氏时使用了灵活、简便的办法。有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为氏的,如石、邱、高、沙、江、洪、谷等;有以驯养的动物为氏的,如牛氏、马氏等;有以周围常见的植物为氏的,如杨、叶、柳、花等,有以方位为氏的,如左氏、

25、南氏等;有以天象变化为氏的,如雷氏、阴氏等;还有的以生活用品为氏的,如柴氏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52。在占汉族人口9824的30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97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115个,二者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212个,占300大姓的7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49。概言之,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5以上。因此,可以毫不

26、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可以说,中原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追求。中原民俗文化表现出的精神追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比如春节,春节传统上叫做元旦、年,被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所构成的一个自然周期(年)中最为重要的“节点”。因为它是“一元肇始”,人们特别重视它。世界从冬季(神话中万物死亡的季节)向春季(万物复活的季节)的转换能否顺利,“万象更新”能否实现,关键是看作为“天地之心”的人

27、类的作为。人类合乎规范的仪式活动是实现这个重要转换的关键。从人类学的观点来说,春节是一个典型的“通过仪式”,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通过仪式”的礼仪,人类运用仪式襄助天地从冬季(死亡)向春季(新生)转换。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帮助世界实现顺利转换的手段,人类在操作时的失误或不合乎规范会导致“转换”出现麻烦甚或失败,因而我们的文化不但详细规定了春节期间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过年礼俗,也规定了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过年禁忌。其他传统节庆活动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二是浸透着强烈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原民间广泛流传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为了治理危害人间的大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灵

28、宝一带广泛流传的夸父追日神话传说、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愚公移山传说故事,也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三是敬天法祖思想。“祖有功、崇有德”,为了保护珍贵的文明成果,纪念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先人,民众将那些重大文明成果的发明者作为神明和祖先祭祀供奉,祈求他们护佑。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总而言之,中原民俗文化作为中原地区的精神内核,它具有以下区别于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特性:一是集体性: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中原民俗是中原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的流传、完善和创新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二是传承性: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中原民俗产生后,为人们

29、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三是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许多产于中原的民俗因中原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和便利传向四面八方,影响了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俗。如岁时节俗、一些民间文艺活动、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拳等。四是变异性: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原民俗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变异是中原民俗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二、中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问题近年来,河南省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文化事业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文化精品工程成效明显,涌现出了风中少林、程婴救孤等一批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优秀艺术

30、作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到2007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目前我们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初具规模,文化产业主体的培育工作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例子进行分析:1、开封的宋文化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古代称东京),地处中华民族历史发源地、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与郑州、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八大古都,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

31、帝王。 “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都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从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戏曲之乡”,开封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作为“书画之乡”,这里在宋代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现代开封书法绘画不断创新,有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近百人,开封翰园碑林已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宝库。作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国宝。作为“

32、盘鼓艺术之乡”,开封盘鼓参加了香港、澳门回归和建国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并多次在全国民间艺术大赛中夺得金奖。“宋文化”是开封市独有的文化资源,对于这一点,该市上上下下认识一致。 近年来,以“宋文化”为核心,开封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8年接待旅游人次2500多万,收入83亿元。2009年1至5月份,接待人次达到1300多万,收入44.86亿元,比上年同期双双增长。近年来开封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颇具规模和实力、具有地区影响力和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已经形成了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工艺美术业、饮食文化业、休闲娱乐业、传媒出版业、会议展览业、收藏文化业、文化培训业、新兴文化业等十大产业门类,且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开封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总收入达到86.6亿元,实现文化旅游增加值20.8亿元,占园区GDP比重达52.1%。截止2007年年底,目前园区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达到了融合共生的局面。以宋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是园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产业园区有龙亭公园、清明上河园、铁塔公园、开封府等17个旅游景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