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6.41KB ,
资源ID:64409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409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docx

1、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八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 米德的生平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 年,米德 16 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因为父亲在 1881 年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 4 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

2、学生开除。18831887 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 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有趣的是,虽然当时 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1888 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888 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

3、论的中心概念。在霍尔的推荐下,1889 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理心理学的学习。1891 年 10 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 1892 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斯的女儿结婚。从 1891 年秋到 1894 年春,米德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在这里,他结识了 C.库利和 J.杜威,并和后者成为好友。1894 年,杜威经塔夫斯推荐出任新成立的

4、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任,受杜威的邀请,米德也来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助理教授。1902 年升任副教授,1907 年任教授直至去世。米德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构建了他的理论体系。在其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用主义、进化论和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子。在哲学上,米德的基本倾向与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等实用主义者一致。詹姆士的机能主义趋向及其在哲学上的运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和试验探索的方法,都为他所接受,此外,他还接受了柏格森和怀海特的倏忽概念和过程概念。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即他人的态度充当了镜子的作用,通过他人可以看见并评价自己,自我的发展就是对于他人的客观评价的反映也被米德吸收并融入了他的“角色扮演”

5、概念中。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米德影响很大,尤其是前者。达尔文认为,我们必须在不求助于自然解释的情况下理解世界。他还认为人是一种动物,是社会进化的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的产物,具有独特性,具有推理的能力,能用符号和他人交流。在心理学上,米德在冯特的关于手势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的思想上形成了他的语言概念,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就是手势。此外,受华生行为主义的影响,米德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在芝加哥大学期间,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论家之一。米德生前从未出版过著作,米德去世后,

6、他的学生把他的讲稿和文稿编成 4 卷文集:当代哲学、心灵,自我及社会、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和行动哲学。第二节 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 米德首先是一个社会思想家,他最感兴趣的是社会问题。他认为社会高于个人。因此他对研究个人机体与他所从属的社会集团的关系这个老问题采取了新的见解。他主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是分析个人机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是孤立地加以考察的,而是在每一个具体场合都作为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因此,米德把他自己的观点称为“社会行为主义”。 社会行为主义是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立场。米德认为,人,不仅仅是动物中的一种,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有意识地组织经验。他主张从较广泛的

7、社会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个人机体的行为乃是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行动要作为整体过程来理解,而不能理解成个别特殊刺激和反应的累加。米德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说他的“社会行为主义”不同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决不否定意识是人的经验的内在方面,不否定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只是否定意识的实体性质,不承认内省有重大的认识作用。他主张对心理是现象(意识)的发展及其在人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客观的研究。 米德认为,不应当用意识的术语来说明人的行为、行动,而是要以行为、行动的术语对意识作出唯一科学的说服。所以他强调社会心理学所要解决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说明意识的发生过程,从而也就是要说明人“自身

8、或“自我(the Self)”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 (一)“自我”的发生 在米德看来,个体有机体,包括人的有机体在内,决不能与“自己”混为一谈。人的有机体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人的神经生理结构不过是“自己出现的一个条件。只有当人的个体成为他自身的客体,成为所谓主体一客体时,自己才能出现。同时,只有在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对待时,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个性、“自身”或“自己”。没有对待自己的这种无个性的、客观的态度,就不可能有人的任何理性行为,“否则,可能有意识,却不可能有自己意识”。但是,人之成为自身的客体,唯有在他开始像别人对待他那样来对待自己的时候,即当他了解、领会并再现别人对

9、待自己的态度的时候。这就是说,自己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如果我们希望有我们本身的自己,那么就必须有其他的自己。” “自己只存在于同他自己的关系之中。”换句话说,个人将自身置于他人的地位,开始起他人的作用。当个人采取了任何一个他人或一个“概括化 (一般化)的他人的立场时,这一过程便告结束。“实际上,只有当他在一定意义上将各种角色(他以这些角色的身分与自己打交道)的立场结合起来时,他才能获得个性的统一。” 总之,自己不是单个有机体的个人所有物,而完全是社会性的,自己只可能存在于社会和人的交际过程中。 (二)自己的特殊交际手段手势和语言 自己是运用特殊的手段,即语言符号进行交际的。因此,语言对自己

10、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米德认为,口头的有声语言是进化的产物,为了理解语言,必须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原始形态。米德同意冯特的思想,认为语言的原始形态便是手势。他们之间看法上不同的地方是:冯特和达尔文一样,把手势看成情感的外在表现;米德则认为手势是行为的要素,即行动或动作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真正的语言还不存在,因为手势还没有社会约定的意义。当一个人开始对自己的手势作出与别人同样的反应时,手势便具有社会约定的意义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意识到他的手势会起什么反应,能够对手势作出解释,换句话说,他了解手势的意义,并为了一定的意图而利用它。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特殊类型的手势,即有声手势或词语出现并得到广

11、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词语比其他各种手势优越之处,在于词语对一切人,包括说出这些词语的那个人在内,都发生同样的反应。由此可见,一方面个人像别人那样对待自己,即成为自己的客体;另一方面,明确的意义开始与有声手势或词语相结合。 (三)意义的理解理论米德所提出的意义的理解理论,在他活动的25年间,不断发生变化。事实上,他的意义观的实质,总是通过行为主义的术语表达出来,而且完全符合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意义在于某一客体、手势等在它所针对的人,以及在作出该手势的人身上所引起的那些反应(“实际后果”),或者是在于作出这种反应的准备(姿态),在于“以手势所要求的方式行动的准备”。“意义乃是姿态(att

12、itude、态度)的意识。”米德曾经强调,意义不是主观的东西,因而不应当在个人的心理中寻求意义之所在。意义属于社会过程,它是“某种客观上现有的东西的发展,是社会行动一些特定阶段之间的关系”。意义在其展开的形式中,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特定个人所作出的手势;社会行动 (即一个人作用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的后果,手势在该社会行动中是初级阶段并且是它的象征;另一有机体对该手势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估计到上述意料中的行动后果的。虽然手势的意义最初与具体个人的某一具体反应有关,但是它就基本性而言是社会的,因而显示着普遍化的倾向。“有意义的手势或符号,为了具有含义,总是要求有该手势或符号得以产生的社会经验过程和社

13、会行为过程”,即要求有一个范围,“在该范围内,这些手势或符号对于特定集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同样的、或者说共同的意义,而不论他们是运用这些符号与他人交际,还是作为他人的符号的接受者而对之作出反应”。另一方面,米德指出,对符号意义的意识是自己形成中的决定性环节。所以他说:“对意义的意识与自己意识有密切的联系。”他还认为,这种有意义的符号在为人类带来自我意识之际,也为人类社团随带来了语言成分。正是通过语言,作为人类才能充分掌握思想的智能。通过和他人的姿势交流。大至人类的文化发展,小至具体的个人生活圈子,都出现了语言。正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的发展和使用,它首先用于相互交流,之后用于内心思考(思维),以致我们

14、就成了现在这个独特物种。人类动作的社会性和符号性最为重要。这也就是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来由。第三节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论理论一、自我概念的脉络最早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是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认为自我是指行内省功能的心灵的一个组成部分,执行这一功能的主体为主我,其对象即客我。后来,米德借用了他的主我客我这一对概念,但意义却有很大不同。(这种自我完全是个人化的,每个个体的自我是独立的,米德借用了这对概念,把自我一分为二使之互相审视) 库利 (Chares Horton Cooley)沿着社会自我的方向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看法。他指出,我意味着自我感觉及其表现,主要指的是观

15、点、目的、愿望、声明等而非物质的东西,也非躯体,这一点不同于詹姆斯认为的自我可以分为生物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自我是经验的,可以用曰常观察来证实和理解。同时,自我是一个发展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像其他原始的感觉一样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库利最著名的论断即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也即想象他自己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的。这种自我包括三部分:对别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对这形象的判断的想象;某种自我感觉。 库利镜中自我概念有几个要素:第一、自我是放在社会环境中的,源于同他人的交往,即具有社会性;第二,说到底,自我仍然是个人的

16、感觉、意识,是一种对他人观点态度的想象以及就此产生的主观感觉。这些都影响了米德的自我概念。(库利将自我放到了社会互动中,但这种存在于人与人互动的片段中,是简单化的,米德仔细考察了自我如何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形成,这一过程与人的社会化过程是相结合的) 二、米德的自我(一)自我:主我、客我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米德的概念)自我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两面。用米德的概念就是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者的主体,是创造者、创始人。客我是一个人采取的影响他行动的他人态度。换句话说自我是社会化的结果,客我反映了文化、法律、道德、规范等

17、等,对任何特定人类个体来说,无生物和其他人类有机体一样,都可能会成为泛化的和有组织的他人的组成部分,只要此个体对这些对象从社会上或运用思考的机制作出反映客我充分表明了自我的社会性。米德之所以是社会心理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正是在于他认为社会是人存在的条件,自我的形成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实现的。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主体采取了一组影响行动的他人的态度,这就是客我。客我分为两部分:一是自我的关于他人对自我形象的心理表象;二是自我对他人对自我的期望的内在化。两部分相对应的正是自我形成的两个阶段:玩耍(play)和游戏(game)。在人的社会化初期,即玩耍阶段,自我通过扮演特定的他人角色而获得。到了游戏阶段,也

18、就是自我形成的最高阶段时,他人不再是特定的几个人物,而具有普遍性,即成为一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自我通过扮演一般化他人,了解一般化他人的要求、期望,即制度化期望。有人曾经将库利的镜中自我等同于米德的客我。我觉得仔细分析下来,镜中自我更确切是对应着客我的第一部分,也就是自我的关于他人对自我形象的心理表象。它是产生与行为之后的,即扮演他人角色之后对获得效果的反映。客我的第二部分则是先与行为的,即对一般化他人的态度的预期想象,并会直接影响到主体接下来的行为。例如,在图书馆里,每个人静悄悄地看书,因为他们知道他人期望自己不要大声说话,并且这种期望转化为规则内化到他们的行动中去

19、了。当然,这种先后顺序只是逻辑上的。事实上,自我与一般化他人经过互动过程才形成第二部分的客我。比如,一个头一次去图书馆的小孩大声叫嚷,被母亲或管理员叮嘱不许说话,之后,小孩就明白在图书馆里是不可以大声说话的。主体通过扮演一般化他人形成客我是米德用以连接主体和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等宏观观念的重要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是人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一面。主我被描述成反抗的、创造性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预知。主我作为对某一情境的反应,与包括在他所采取的态度中的客我形成对照,它是不确定的。而当这一反应发生时,它便作为一个记忆意向出现在经验领域里。可以说,向未来前进,是

20、自我、主我跨出的步子。它是客我所不具有的某种东西。和宏观的结构理论将主体淹没掉不同,米德的互动论通过主我给人以希望,即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和现实,而是通过主我的创造性,不停地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改变、创造制度和结构。令我十分迷惑的是,如果说客我代表的是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控制,那么主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不可预知性究竟来源于何处?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由于对心理学知识的缺乏,而使我无法做进一步探讨。 主体和他人的互动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即是主我和客我的互动,结果就是产生自我。通过了自我的概念,主体便和周围人联结在了一起。也通过将自我一分为二,主体同时获得了主动性和被动性两面。米德指出

21、,自我的本质是认知的:它是内在化的姿态会话。个体通过扮演他人形成自我,这个扮演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互动不是像库利所说的完全凭主体对他人态度的想象,而是经由理解姿态完成的。姿态(guesture)分为身体姿态和有声姿态,前者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后者即语言。姿态必须成为有意义的姿态,也就是双方都理解这种姿态的含义,并引起共同的反应,才能进行互动,进而产生自我。此时,有意义的姿态被称为符号。因此互动论又被称为符号互动论。米德用进化论的观点揭示了语言产生的过程,将语言对于互动的作用凸显出来。 (二)自我与社会 米德决不把社会看成是僵硬的、压制的,而认为它是一种构成现象源自于个体间的调试和互动

22、。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和共同体中的活动。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个体将组织中的所有其它人泛化成一般化他人,采取一般化他人的态度并将之内化成组织的规则,并依此来行动。一方面,个体唯有如此才能在这样的组织当中生存下去而不被他人排斥,另一方面,组织的复杂合作过程、各种活动以及职能成为可能必须依赖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采取一般化他人的态度才能实现。米德曾经以政党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个体把自己同整个政党密切联系起来,对政党中的其他人,对该党在特定社会情境中面临的问题,他都采取该党的有组织的态度。结果他据此做出反应或反响。组织以此达到了对其成员的社会控制。成员与该组织其它人结成的一系列的特殊联系即

23、社会关系。将组织和共同体扩大到最大就是社会。 用米德的话说,社会是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化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彼此调试和协作,这种调试和协作之所以看起来可能,全在于心智能力和自我能力,组织的维持和变动就是心灵和自我过程的反映。 对米德的社会和社会组织,有以下几个要点: 1、为什么社会成员必须参与社会互动?在米德看来,自我只有在与其他自我的明确关系中才能存在,因此自我离不开社会。人因为自我的获得而天然成为社会的一员。否则,我们无法形成自我,也无法享有社会权利。 2、社会的相对独立。社会源自于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如结构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受着稳定的社会规律的支配、社会结构制约

24、着个人。一方面,行动者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中获得的,另一方面,由于主我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体对于社会的建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并非受稳定的规律支配,而是由无数个个人的细小的互动推动的,使得社会变迁常常是未知的和不可侧的。 制度的产生与对情境的共同定义(用微观来考察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可以解释一个断面,却无法将历史文化等背景性因素加进去) 关于米德的社会概念,他解释了以社会、社会组织为背景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解释了社会控制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但却无力解释微观的社会互动如何建构起庞大的社会组织。仍以政党为例,米德说明了在一个政党中人们如何代表政党活动,但政党的形成自有

25、其经济的文化的因素,属于同一阶级、同一阶层的人如何通过自我的获得、人与人的互动将特定的经济文化因素搓揉进去而必然结成一个政党?人们有是在怎样的互动中产生阶级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米德都没有回答。反观米德建立在自我概念之上的社会互动理论,他企图由无数块砖头砌成摩天大楼,却无力解释这些砖头将以怎样的方式和结构组合在一起,在微观和宏观之间缺乏有力的中层支架。但毋庸置疑的是,米德的观点并非一无所是的。从每个个体对自己的把握和感受出发,人们也不愿去相信这些活跃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主体必然被宏大的社会结构淹没成为傀儡。尽管互动论解释社会结构是不被人信服的,但在解释社会中层理论时却表现出重要性,比如对社会问题的

26、描述、社区理论的建构,我们都能看到米德互动论的基石性地位。自我概念无疑是米德互动论最为核心的概念,通过自我,互动论将主体与周围的每个个人联结起来,企图进而构造出宏大的社会组织与结构。他找到了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点,成为社会心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有力地影响了后来的符号互动论传统。米德以其符号互动论闻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符号”为媒介的间接沟通方式,以此方式进行的互动即为符号互动论(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与 J.华生的机械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主义不同,在米德看来,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富有意义的。许多社会行为不仅包含了生物有机体间的互动,而且还包含了有意

27、识的自我间的互动。在人的“刺激 - 反应”过程中,人对自己的姿势可能引起的反应有明确的意识。当一种姿势对其发出者和针对者有共同意义时,它就成了“有意义的姿势”,即符号。人类互动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动物只能通过无意义的姿势,即记号进行互动,而人类既能通过记号又能通过符号进行互动,正是符号互动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米德自称是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社会意义建立在对别人行为的反应基础上。他重视日常生活情境中人们如何交往,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在心理学界及社会学界有较大的影响,成为 20 世纪 20 年代

28、美国社会学中一个重要学派。米德指出,理智的发展、自我的形成都是互动的过程。互动包括自我互动和社会互动,自我互动指“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互动,社会互动指自我与他我,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互动双方的双向交流活动,交流是通过姿态,特别是有意味的符号语言来进行的。语言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米德把人的本能冲动(感性)和人的反思性理智(理性)联系起来,实际上是把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它是动态的和社会性的,与内省式的、以想象为基础的个体主义自我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米德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而注目于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

29、。生活世界又称“日常世界”、“社会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并且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它首先是我们进行多种活动的场所,是对他人行动做出反应的场所,我们不仅在这个世界活动,而且也影响着这个世界。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是这个由日常生活世界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这个世界的实质性存在是理所当然的。米德认为自我是在自我互动和社会互动这内在与外在两类互动中产生的。概言之,米德兴趣的焦点是社会互动中的自我。正如柯林斯所言,对米德来说,“自我不是悬空存在的静态统一体,而是动态的、

30、历史的过程,包含了主客体的关系并且是在与其它自我的互动中产生的。我们对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的我们自己认识得越清楚,我们的类意识就增加得越多。”米德认为自我是由个人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或是在一种有组织的共同体中所产生的自我意识构成的。个体在共同体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自我的特性。自我意识是内心反躬自问的结果,因此自我概念产生的首要条件是个人对自我下定义。米德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认为,个体应当对他自己采取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态度,他应当成为他自身的一个对象,但他没有就此止步。他进一步将自我引进生活世界中的个体交流的过程,从而更完备地阐述了自我概念。在他看来,自我是可塑的,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它

31、不会停留于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自我的未完成,蕴含着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人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创造之中。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世界,从而也不断塑造自己的新的形象,不断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自我的进化发展过程。因此,人对自我的内向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这种认识不会停留在某种绝对的完满的终极标准上,它总是适应人的不停顿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并随着人的新的形象、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的产生而不断发展的。米德根据这种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的自我,提出了其自我理论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人类的理想是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社会:在这种社会中,

32、所有人类个体都具有完美无缺的社会性智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够通过其各自的个体意识,同样地反映所有各种社会意义。简而言之就是建立一个人人和睦共处,人人自我实现的大同世界。米德建立于理想交往基础上的自我理论,开创了结合自我的社会性内容来分析社会的新思路,是自我理论发展的重大突破。与近代自我理论相比,米德的自我理论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它一方面被理解为在社会情境中的“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理解为自我与他我、自我与人类社会整体的互动。因此,米德把互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过程,认为自我是在人类社会的交往中形成的观点,以及他对自我交流和社会沟通过程的细致分析和创造性解释,大大推动了人际交流与个体社会化、语言符号与意义关系的研究。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约翰华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广告大师。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