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65.90KB ,
资源ID:64383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383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27页.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27页.docx

1、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27页 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内容精要第一章 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

2、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第二节 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 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考题) 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 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3、而不是意识的结构。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坚信人的一切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4、方法:实验室实

4、验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2、流行时间:1912年至20世纪40年代 3、主要观点:心理学研究意识体验,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着重研究人认识事物的知觉层次,提出格式塔知觉定律:相似律、接近律、良好图形原则等。 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 五、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reud) 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 3、主要观点: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无意识)现象,重视对异常行为的研究,认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4、方法:精神分析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5、: 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2、流行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今 3、主要观点:重视人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注重人的本性。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4、方法:思辨 七、认知心理学: 1、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 2、流行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今 3、主要观点: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如动机、思维(推理、决策、问题解决)、情感、记忆、语言、创造性活动。 4、方法:实验室实验法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

6、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概念: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特点: (1)优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是客观和真实的。 (2)不足: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发生,观察结果难以重复;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二、测验法: 1、概念: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

7、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2、特点: (1)优点:可用于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可用于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的之间的心理特征的差异。 (2)不足:心理测验的科学性是无法完全保证的 三、实验法: 1、概念: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2、特点: (1)优点: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切合实际;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可以得到精确的研究结果;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 (2)不足:实验情境带有很明显的人为特点,与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四、调查法: 1、概念: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

8、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 2、特点: (1)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节省人力物力,但问卷回收率、被试的不认真合作 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谈话法: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容易掌握。但耗时长,对象少,加上其他主、客观影响被试的因素,可能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部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考点小结: 1、心理学概念 2、心理学诞生标志 3、心理学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4、心理学的分支 5、心理学研究方法 6、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本章重点:

9、 1、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3、生物节律 4、睡眠与梦 5、催眠现象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1、概念: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能十分清楚地控制自己的意识去从事某项活动。(集中注意、有意识:精力集中)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行为已经自动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意识成分少,变成自动化:自动化) 3、白日梦状态:

10、低水平的意识努力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有一定意识,与未来活动有关:迷迷糊糊) 4、睡眠状态:意识并未完全停止,做梦时有意识活动。 第二节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选择某对象而忽视其他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对注意对象的精神贯注与兴奋性提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3、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指向性的体现 (2)维持功能:集中性的体现 (3)调节功能:体现在活动的转换过程中。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

11、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二者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1)可控制意识状态下,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 (2)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下,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参与成分也少。这是注意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 (3)在白日梦状态下,意识的内容不断变化,这些内容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低。 (4)在睡眠状态下,人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也基本停止活动,除非受到很强的刺激。 三、注意的种类 注意种类 事先有无目的 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不随意注意 无 不需要 随意注意 有 需要 随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1、不随意注意:引起的原因有 (

12、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客观):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 (2)主观原因: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影响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引起的原因有: (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越强,越具体,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2)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3)个体的知识经验:与它有联系并有一定新异性的事物容易维持注意。 (4)活动的组织:正确的活动组织影响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5)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良好者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具有上述二者的一个特点,即有事先预定目的

13、,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4种) 2、日节律: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认为划分24小时,实际为25小时) (飞行时差导致的困扰并非由于旅途困乏,而是由于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五个阶段 1、过渡期:17分钟 2、轻睡期:1025分钟 3、4、沉睡期:30分钟1小时 5、快速眼动睡眠(REM):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二

14、)失眠: 1、情境性失眠:主要由生活情境改变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失眠。 2、假性失眠: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觉,由睡眠时间的个体差异造成。 3、失律性失眠:生物钟受到干扰而无法及时调整造成。 4、药物性失眠:饮料、药物引起兴奋或对药物(如安眠药)的依赖造成。 三、梦 1、概念: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2、梦产生原因: 由某种刺激引起特定的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 3、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体现自我中心的特性。 (2)梦境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

15、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1、受暗示性:其高低影响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其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二是个体的身心特点与个性特点。 2、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四)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诺斯

16、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次。第一层是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其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层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1、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对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 2、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迷幻剂:使人的感知觉发生扭曲,产生快感,知觉错

17、乱。 考核知识点小结: 1、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于意识的关系 4、失眠的种类 5、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6、催眠的原理 7、睡眠的阶段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本章重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3、视觉、听觉的机制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概念: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感觉分类:根据感觉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成三类: (1)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 (2)近距离感觉:包括味觉、嗅觉、皮肤觉(触、温

18、度、痛) (3)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肌动觉、平衡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1、收集信息(环境中的刺激、辅助结构如耳廓、水晶体等) 2、转换(感受器,把刺激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 3、神经传导(将上述神经冲动经过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由复杂的神经网络在传递过程中对传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4、感觉中枢加工(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信息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1、感受性: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

19、例 (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从无到刚刚有的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三)差别感觉阈限: 1、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2、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3、韦伯定律: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关系的规律。(K常数) 4、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适宜刺激:可见光(红橙黄绿兰青紫),波长400750毫微米(考题)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 2、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

20、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的三属性是色调、饱和度、亮度。 色调是颜色基本特征(红、绿、兰);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三、视觉的机制: (一)眼睛: 1、眼睛的构造: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 2、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锥体细胞(专门反应光的波长)。 3、视觉适应的原理:暗适应是棒体细胞的功能,明适应是锥体细胞在起作用。 (二)色觉原理: 1、三原色说:不能解释视觉后像 2、拮抗理论:四色说。红绿、黄兰、黑白三对具有拮抗作用,一个停止,另一个激活。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2020000赫兹的声波。物

21、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音强(振幅决定)、音高(频率决定)、音色(由复合音决定) (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混合音、拍音、声音的掩蔽 三、听觉的机制: (一)听觉与耳: (二)听觉理论: 1、位置学说: 2、频率匹配学说:优化组合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考题) 2、知觉的种类: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 (2)根据知

22、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 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一)深度知觉:距离知觉,由一定线索引起,一是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包括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二是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视线的幅合(双眼幅合与双眼视差)。 (二)运动知觉:真动、似动、诱导运动 (三)时间知觉:第五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1、概念: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

23、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 (一)信息的搜集合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印象考核知识点小结 1、感觉概念及种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视觉适宜刺激与视觉适应、颜色特性、感光细胞的功能、色觉原理 3、基本听觉现象与听觉机制 4、知觉概念与知觉特性 5、知觉机制 6、社会知觉的概念、特性 7、社会知觉的一般过程。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本章重点: 1、记忆的过程 2、记忆系统 3、遗忘的规律及克服的

24、方法 4、学习的策略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何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术语: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1、编码: 2、保持:储存 3、提取:回忆和再认 三、记忆的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第二节 记忆系统 一、感觉记忆: 1、概念:又成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信息只能保持几十至几百毫秒。 2、信息存储形式: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即视象和声象) 二、短时记忆: 1、概念:又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信息一般在其中保持2030秒。复述是保证其功能的重要机制。 2

25、、编码的形式:以声音代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3、储存的容量:7+2(组块) 4、储存的持久性:复述对信息的短时保持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两种。精细复述与长时记忆关系密切。 三、长时记忆: 1、概念: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2、编码形式: (1)语义代码:长时记忆主要编码形式。 (2)视觉代码:视觉表象、遗觉象 3、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语义网络 记忆的三存储模型第三节 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研究,提出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

26、响因素: (一)遗忘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造成的。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相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境依存记忆、状态依存记忆 3、情绪的作用: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其作用等同于注意转移或否认一类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以保护人们不受伤害。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27、: 1、地点法:位置法 2、韵律法:口诀法 3、记笔记:第四节 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理解: 1、通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人获得经验。 2、学习的结果是使人发生行为的持久变化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3、学习的作用是使人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发展。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三、学习的分类: (一)依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 2、发现学习: 3、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划分: 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 3、社会规范的学习:

28、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要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过度复习达50% 3、复习的方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二)组织策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写标题、做笔记。考核知识点小结 1、记忆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2、记忆的类型 3、记忆系统:三种储存系统的特征与区别,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条件,长时记忆储存与建构的特征。 4、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的原因、有意遗忘的作用。 5、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组织复

29、习。 6、学习的概念与学习的过程(一般模型或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7、学习的分类 8、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本章重点: 1、思维的基本概念、过程与机制 2、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有关条件 3、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4、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5、创造性的概念、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一)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二

30、)思维的种类: 1、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划分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划分()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概念的定义: 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词)的形式来表现。 1、内容:每个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两方面。() 2、分类:根据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分为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明确概念) 3、概念的等级: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1、布鲁纳等提出的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 假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