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198.06KB ,
资源ID:64175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175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用CMOS传输门和CMOS非门设计D触发器.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用CMOS传输门和CMOS非门设计D触发器.docx

1、用CMOS传输门和CMOS非门设计D触发器用CMOS传输门和CMOS非门设计边沿D触发器姓 名 周路 所在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班级 通信1002 学 号 10211061 指导教师 侯建军 日 期 _2012.12月_ 目 录第一章 电路组成结构 1第二章 电路工作原理 2第三章 特征方程,特征表,激励表,状态图 2第四章 激励信号D的保持时间和时钟CP的最大频率 3第五章 设计的D触发器转换成JK触发器和T触发器 45.1 设计的D触发器转换成JK触发器 45.2 D触发器转换成T触发器 4第六章 CMOS D触发器CD4013和TTL D触发器74LS74区别 5第七章 CMOS D触

2、发器的应用CC4013触摸开关 7第八章 感想以及总结 8参考文献 9 摘要:本文用CMOS传输门和CMOS非门设计边沿D触发器。说明电路组成结构;阐述电路工作原理;写出特征方程,画出特征表,激励表与状态图;计算出激励信号D的保持时间和时钟CP的最大频率;将设计的D触发器转换成JK触发器和T触发器。比较C4013和74LS74的区别,简述CD4013的一个应用。最后阐述自己的感想和对未来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些展望设想。关键词: CMOS非门,CMOS传输门,TTL与CMOS,展望未来。一、电路组成结构传统的边沿D触发器电路已为大家熟知,在此基础上,用CMOS传输门(TG)和CMOS非门(G)设计;

3、由此该电路的整体构造如下图所示.图1 D触发器原理图图2 仿真CMOS传输门和非门构成的D触发器,非门G1、G2和传输门TG1、TG2组成了主触发器;非门G3、G4和传输门TG3、TG4组成了从触发器。TG1和TG3分别为主触发器和从触发器的输入控制门。根据CMOS传输门的工作原理和图中控制信号的极性标注可知,当传输门TG1、TG4导通时,TG2、TG3截止;反之,当TG1、TG4截止时,TG2、TG3导通二、电路工作原理1.CP=0,TG1导通,TG2截止,D端输入信号送人主触发器中,G1=,G2=D此时触发器尚未形成反馈连接,不能自行保持。Q1、Q2跟随 器形成反馈连接,维持原状态不变,而

4、且它与主触发器的联系被TG3切断。2.当CP的上升沿到达(即CP跳变为1)时,TG1截止,TG2导通,切断了D信号的输入, G1输入端电压不会立即消失,于是G1在TG1截止前的状态被保存下来;同时由于TG3导通、TG4截止,主触发器的状态通过TG3和G3送到了输出端,使Q=G4=D, =G3=。3.在CP=1期间,Q=G3=D的状态一直不会改变。4.直到CP下降沿到达时(即CP跳变为0),TG2、TG3又截止,TG1、TG4又导通,主触发器又开始接收D端新数据,从触发器维持已转换后的状态。可见,这种触发器的动作特点是输出端的状态转换发生在CP的上升沿,而且触发器所保持的状态仅仅取决于CP下降沿

5、到达时的输入状态。正因为触发器输出端状态的转换发生在CP的上升沿,所以这是一个CP上升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CP上升沿为有效触发沿。若将四个传输门的控制信号CP和极性都换成相反的状态,则CP下降沿为有效沿。三、特征方程,特征表,激励表与状态图特征方程: Qn+1=D图3 特征表 图4 激励表状态图:图5 状态图四、激励信号D的保持时间和时钟CP的最大频率图6 原理图这个CMOS D触发器是上升沿触发器,根据CMOS管特性可得,上图中所示四个传输门具有传输延迟t1,五个非门也具有延迟t2,传输门控制端在导通和截止转换时会存在延迟t3。但是其实传输门的的延时很小只有纳秒,而非门却有几十纳秒因此,t1

6、t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输入信号D只有在CP跳变之前的时间里准备好,触发器才能将数据锁存到Q输出端口,因此建立时间等于t1+t2。在CP跳变为0之后的一段时间内,D信号不能发生变化,也就是所说的要保证信号的保持时间,大小应该是传输门的截止导通时间t3。因此D的建立时间应该为(非门延时)。CP时钟周期,低电平时间应该D的建立时间+两个非门延时(传输门忽略不计),才能保证D顺利到达G1和G2之间为。高电平时间应该为从触发器的两个非门延时。(传输门忽略不计)因此如果时钟周期是占空比为50%的方波,那么最大频率应该为;若为占空比任意的方波,则最大频率应该为。五、设计的D触发器转换成JK触发器和T触

7、发器5.1 D触发器转换成JK触发器图7 D触发器转JK触发器J触发器特征方程:D触发器特征方程:比较得:若用与非门实现,则: 5.2 JK触发器转换成T触发器T触发器特征方程:J触发器特征方程:只要将JK触发器的JK端相连作T端即可实现六、CMOS D触发器和TTL D触发器区别 常用的TTL型双D触发器74LS74引脚功能如图8所示,CMOS型双D触发器CC4013引脚功能如图9所示。 图8 74LS74引脚功能图9 CD4013引脚功能电流/电压控制74LS74电流控制器件CD4013电压控制器件传输延时74LS745-10nsCD401325-50ns功耗74LS7420mWCD401

8、3与输入脉冲频率有关电源电压74LS745VCD40133V15V输入电压74LS742V以上(高)0.8以下(低)CD40130VVDD工作温度范围74LS74 70CD40134085极限值电源电压74LS747VCD401318V输入电压74LS747VCD4013VDD+0.5V储存稳定74LS7465150CD401365150输出电压74LS747VCD4013VDD+0.5V我们可以看到,74LS74输出高电平2.7V,输出低电平=2.0V,输入低电平=0.8V,噪声容限是0.4V。C4013逻辑电平电压接近于电源电压,0逻辑电平接近于0V。而且具有很宽的噪声容限。因此C4013

9、的抗干扰能力很强。再看工作环境74LS74的工作环境要求比CD4013苛刻,只能在070,而CD4013却可以工作在4085的环境下,在寒带作业的工作可以交给CD4013完成。对于要求高速低延时的应该用74LS74,只有510ns,对于功耗要求高的用CD4013。七、CMOS D触发器的应用CD4013触摸开关M为触摸电极片,手指摸一下M,使人体泄漏的交流电在R4上的压降,其正半周信号进入IC1的第3脚即单稳态电路的CP端,使单稳态电路反转进入瞬时,其输出端Q即1脚由原来的低电位跳变为高电位,此高电位经R1向C2充电,使4脚即R1端的电位上升,当上升到复位电位时,单稳态电路复位,1脚恢复低电位

10、。所以每触摸一次电极片M,1脚就输出一个固定宽度的正脉波。此正脉波将直接加到11脚即双稳态电路的CP端,使双稳态电路反转一次,其输出端Q即13脚电位就改变一次。当13脚为高电位时,Q1的基极透过R2获得正向电流而开通,使继电器动作,进而以它的接点来做控制。由此可见,每触摸一次电极片M,就能实现继电器“开”或“关”的动作。图10 CD4013触摸开关电路原理图八、总结以及感想总结:CMOS D触发器的原理很简单,是由两个CMOS反相器和CMOS传输门构成的触发器,组成的。用CP和,控制传输门的开关,原理与TTL不同,但实际思路与TTL一样特征表,激励表,状态图,特征方程与D触发器一样,延时和非门

11、延时有关, D的保持时间为(非门延时时间,传输门忽略不计),最大周期为占空比50%的方波,或 TTL和CMOS,在电平,原理,使用方法都有异同,二者各有好坏,对立统一。感想: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重新温习了很多以前渐渐被淡化的知识,让我充分理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有时候课本上不太理解的东西,光靠看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只要实践、仿真、学习,就可以理解明白。这次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我独立自主思考,合作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发散思维看实际生活中的“数电”,充分学习学以致用的思想。参考文献【1】 XX文库.CD4013应用.【2】 侯建军.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侯建军.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4】 74LS74芯片手册. 国家半导体公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