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50.26KB ,
资源ID:64144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144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南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南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1、南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南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南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根据省、市规划要求和中共南昌县委关于制定南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编制的,“十一五”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全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努力实现拼争全国“百强县”、“文明城”战略目标具有深远意义。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五”期间,是我县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的五年,是我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五年,

2、是我县加快发展、迅速崛起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拼争全省“四个第一”和 “三年大推进”目标,大力弘扬“首府首县”精神,沉着化解“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容应对宏观政策调整产生的深刻变化,冷静驾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复杂局面,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争创全国“百强县”、“文明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07.5亿元(预计数,下同),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9.93%,“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5.39

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九五”期末的33.7:30.6:35.7调整到20.1:44.4:35.5。全县财政总收入7.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年均递增2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年均递增23.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比上年增长61.2%,五年累计投资99.2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一,基本竞争力迈入全国A级行列。经中国社科院等三家权威机构联合评审,我县位居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15位。园区快速崛起,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82亿元,比上年增长47.3%,“十五”期间年均递增

4、24.7%,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7.97%。规模工业企业在2004年实现了第一个三年翻番目标,2005年,完成增加值23.65亿元,销售收入77.6亿元,利税5.1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83家。小蓝工业园区“三年大推进”工程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3亿元,落户企业385家,其中开工325家,投产191家,基本形成了汽车汽配、医药医器、轻纺服装、电机电器、食品饮料等五大支柱产业。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销售收入61亿元,税金3亿元,出口创汇2600万美元,解决劳动就业3万人,成为全县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尤其是汽车工业城的启动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园区的

5、产业档次,增强了园区的发展后劲。先后被授予全省工业强县、全省工业园区发展专项奖等荣誉称号。农业发展增速,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全县粮食播面179.08万亩,总产78.2万吨,近三年连续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农业结构继续优化,“两带两园”初具规模。新增养鸭、网箱养鳝、无公害蔬菜和花卉苗木等规模示范基地33个,全县家禽年饲养量达3200万羽,水产品起水量9.43万吨,蔬菜播面20.5万亩,花卉苗木2.8万亩。发展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占全省1/5强,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2个,其中国家级定点市场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个。形成省级无

6、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一村一品”专业村77个,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品72个,农产品绿色品牌数和商标注册数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实施扶贫项目55个,争取上级扶贫资金257.9万元,9个重点村全面实现脱贫。五年共完成水利土方1710万方,改造山塘、门塘1150座,改造中低产田12.2万亩,新建沼气池4000多座,实施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3.47万亩。服务业迅速发展,经济呈现新的发展空间。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5.3%。房地产业快速成长, 2005年新开工商品房建筑面积134.56万平方米,占全市1/3强,涌现了梦里水

7、乡、大湖之都、绿地山庄、九里象湖城等一大批精品楼盘。新洪客隆、南昌百货大楼等大型商贸企业进驻莲塘,洁惠花园宾馆、桂花村大酒店等餐饮服务企业品位提升,洪城汽配、江南饲料原料等专业市场功能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9.49%。2005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4亿元,贷款余额54.2亿元,中介、保险、物管、信息等服务业成为新亮点。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融入全球化步伐加快。2005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36%。“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3.02亿美元,利用内资99.06亿元,引进内外资项目5

8、42个,其中世界500强、国内200强项目2个,知名品牌项目2个,投资超亿元项目45个。2005年完成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4.8%,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到25家。外经工作取得新进展,被确定为全省外派劳务输出基地县。个私民营企业完成总产值216.6亿元,实现增加值72.3亿元,利税14.4亿元。承办了全国性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先后与全国11个县(市、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彰显“昌南绿城”城市魅力。完成了县域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和16个乡镇、90个村规划修编工作。面向国际招标,编制了36平方公里昌南绿城和昌南商务区控规。县城莲塘新修道路40.1公里。老城区实施了美

9、化、亮化工程,安装新式景观路灯5700盏,开展了“双拆”工作,拆除违章建筑10万平方米,县城绿化面积达248公顷。五一路、向阳路、南高路等14条主干道进行了城市化道路改造。县城新区排水总涵工程建设过半。完成安居工程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澄碧湖公园南苑建成开放,昌南新水厂、昌南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新铺城市燃气管道8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7万增加到15万。向塘、蒋巷、三江等小城镇建设明显加快,启动了10个重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来,全县新修农村公路1364公里,89%行政村修通水泥公路,乐温高速建成通车。农村电网全面改造,投入资金1.67亿元,新建、改造线

10、路4494公里。信息化进程步伐加快,实现了农村通讯“村村通”。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发展的机制体制进一步理顺。粮食、供销、商业系统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改制面达86%,县属工业企业改制不断巩固和完善。以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成立了县城投公司。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税全面取消,减免农民税赋负担8195.39万元,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推动了乡镇机构改革,撤并乡镇场6个,精简乡镇人员达20%;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强力推进。教育、文化

11、、卫生等事业改革顺利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5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6万人,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享受城镇低保人数达18263人,发放低保金1334万元。启动了特困家庭救助工程,发放救助资金886.9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来,累计安置城镇新增从业人员2.1万人,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1万人,安置“4050”困难群体1110人,有组织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26万人次。200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08元,比上年增长14.1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

12、面积达37平方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县地位巩固。五年来,全县科技总投入近2亿元,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77项,获国家级专利发明金奖1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教育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6倍,其中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达 5.9亿元,莲塘一中、莲塘三小新校区投入使用,全县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一类危房得到改造。“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高中入学率80.2%,高考录取率达65.8%,莲塘一中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位居全省各校前列。建立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体系,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13、农民参合率达81%,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33%,完成农村改厕7.2万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全面展开。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4.13万户。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计划生育实现了人口控制目标,人口出生率为13.13。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重视,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个文明协调推进,和谐社会初步构建。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全面实施了“五大文明”工程,广泛开展了“五项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全省文明县城、“建昌南绿城、创文明莲塘”活动,建立了文明县城

14、长效管理机制,被授予全省“第三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蒋巷镇、塔城北洲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全面实施政务公开,“集中办公、联合审批”方式得到推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监督,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五年来共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874件。“四五”普法全面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推行了“10+2”维稳措施,开展了“平安昌南”创建活动,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快了“两所一庭”建设,全

15、县信访形势平稳,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调处,取得了无重大群体性事件、无规模性纠纷械斗、无恶性刑事案件、无“法轮功”人员进京滋事、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群死群伤治安灾害事故、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现状满意指数明显提高的“六无一满意”显著成效。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国防教育、民兵、征兵、人防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十五”期间,南昌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虽然经济增长幅度较高,但总量仍然偏小;虽然规模企业日益增多,但整体实力仍然偏弱;虽然居民收入提高较快,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虽然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但长效机制仍然缺乏;虽然发展环境大为优化,但比较

16、优势仍要加强;虽然机关作风大有改进,但办事效率仍待提高;虽然社会总体稳定,但影响因素仍然不少。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通过发展和改革着力加以解决。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县域综合竞争力较快增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的关键时期。我县面临着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1、加快中部崛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省政府还专门从财政上拿出一块资金,用于扶持县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省市在政策、资金、

17、机制等方面给予了县域经济发展更大的支持和更广阔的空间。2、南昌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地位和枢纽区位优势,以南昌为中心的六小时经济圈蕴藏着无限商机。3、随着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步伐加快,“四最”投资品牌效应明显,全市优良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为把小蓝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4、省委、省政府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发展战略,加快了江西与发达地区和世界的接轨,为我县承接区域中心辐射,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历史良机

18、。5、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亲民政策,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稳定意义重大。当然,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将遇到困难和挑战。 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紧缩地根、银根,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对起步晚,基础弱的县域经济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多,如何正确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利益,有效化解矛盾,对各级管理部门是一个严峻考验。 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县城莲塘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突出,聚集各类要素的效应越来越明显,但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重点建制镇和一般建制镇的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如何

19、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 全省各县(区)抢机遇,拼发展,你追我赶,且我县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拼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困难巨大。三、“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关键,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保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重要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外向化和市场化,着力构建实力昌南、魅力昌南、生

20、态昌南、和谐昌南。(二)发展思路围绕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全国文明县城”总目标,积极策应省会南昌中部崛起战略,着力建设以南昌为核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增强对接南昌,服务南昌的能力。按照“一座老城、三片新区,繁荣看市区、实力看城郊”的发展要求,发挥近郊优势,积极参与城市产业分工,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树立发展以富民为先,富民以创业为先,创业以环境为先的理念,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投资服务环境,实施环境先导战略;大力实施“小蓝经济开发区建设五年新跨越工程”,精心打造“外商来赣投资首选之地”和“江西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之一”。积极把握国际产业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

21、契机,主动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大力打造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型“昌南绿城”。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两园”、“两带”为载体,壮大特色基地、龙头企业,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十一五”期间主要预期目标1、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0.3亿元,分别年均增长4.5、20和13,三次产业比1

22、2:55:33。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6.8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累计完成165亿元,外贸出口累计完成2.4亿美元。2、 社会发展2010年全县总人口94万人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城镇化水平达45。高中阶段入学率90以上。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覆盖率80以上。城区建成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1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

2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大于85,空气质量达到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例90以上。3、 人民生活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6万人次,技能培训10万人,其中创业培训1.5万人,免费培训3.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经济总量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实现拼争“百强县”战略目标。在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再用十年时间,即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左右,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达到61-63%,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前进到中等位置

24、,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昌南新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四、区域发展布局根据南昌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建设“昌南绿城”的要求,按照“强化中心、点轴扩张、分区发展、功能互补”的思路,实行差异发展战略。莲塘、八一、东新、富山为县城组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莲塘、八一、东新、富山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区面积20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10年达到50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100平方公里。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发展城市产业为重点,促进各

25、类市场要素向城区流动,突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向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实施卫星城发展战略,北向发展加快与小蓝经济开发区对接。蒋巷、塘南、三江、武阳实施重点镇发展战略,一般建制镇和中心村实施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南高公路两侧、墨山立交桥至向塘公路两侧城市产业带的建设和“金十字”养殖产业带、“银三角”种植产业带的特色农业带建设。五、产业发展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产业发展,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联动发展”的思路,建设经济产业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工业强县,主攻工业求突破,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

26、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繁荣县域经济。(一)农业 农村经济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省委“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效益农业、都市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布局分为一圈两带。一圈指:八一、武阳、冈上、东新、富山等环绕莲塘的近郊乡镇,重点发展都市“菜篮子”工程、生态和休闲农业;两带指:以昌万公路、乐温高速公路沿线等滨湖乡镇分布的“金

27、十字”特色产业带,重点发展优质水稻、水产水禽,着重抓好南新、蒋巷、塘南黄鳝养殖基地,蒋巷、塘南、泾口、幽兰蛋鸭养殖基地,蒋巷良种生猪基地。沿105、320、316国道和温厚高速公路等南部乡镇的“银三角”特色产业带,重点发展优质油料、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着重抓好向塘、三江蔬菜生产基地,黄马、冈上等花卉苗木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创建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以国家优质油料生产基地主产区为重点,积极推广良种模式化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双低”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

28、油料作物播面稳定在20万亩左右。立足本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优农业。突出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反季节蔬菜,重点抓好“百千万”工程,即万亩莲藕、萝卜、大蒜生产基地,千亩韭菜、芹菜、藜蒿生产基地,百亩草菇、芦笋、香芋、田笋、西葫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优势产业,重点抓好蛋鸭、生猪、黄鳝、种草养牛、养羊、养鹅,珍珠、鳜鱼等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2010年,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90%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资源整合”的思路,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特色基地和农产品加工

29、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基地+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以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样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加强养殖示范小区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提高效应,辐射带动群众。以南昌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为平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作用。支持煌上煌、国鸿公司、昌碧米业、塘南鄱湖水禽、水产品批发市场、三江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优势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到2010年,市级以上(含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5家,稳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0以上。加强基础设

30、施建设 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改水改厕、圩堤除险加固工程、泵站改造、退耕还林、农村公路、水稻栽插机械化示范推广等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支持服务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农业发展。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商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商品经纪人的作用,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物流中心等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农产品示范基地为载体,加快

31、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国内外农业名、优、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放心菜”工程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和产地环境保护监测,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把农村经济信息网和农业信息网延伸到乡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劳务输出体系建设,加快农民工职业培训、就业环境、劳动力市场建设,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全面体现小康社会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和农民素质提

32、高为主要内容,把传统产业改造为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庄改造为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不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群众的参与度。科学规划乡村布局,推进中心村、生态村、特色村建设,大力实施“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淤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三整”(整屋顶、整墙面、整管线)、“三造”(造林、造塘、造栏)、“三通”(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路灯)、“三新”(新村庄规划、新管理组织、新服务中心)等“六个三”工程,建成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房屋美化、四旁绿化、卫生洁化、秩序优化的新型农村。“十一五”期间着重建设好6个文明示范镇、60个文明示范村。(二)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载体,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工业整体素质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产业布局调整和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一五“时期,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到2010年达到102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 47 %。大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