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7.26KB ,
资源ID:64144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144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实证研究神塔的倒掉.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实证研究神塔的倒掉.docx

1、论实证研究神塔的倒掉论“实证研究神塔”的倒掉韩巍2012-8-22 11:22:15来源:管理学报2011年7期【内容提要】 从实证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所遭遇的质疑出发,以四本流行的研究方法论著作为样本,分析了实证研究在基本承诺上面临的巨大困扰;并通过构造一个“问题-分析”框架,进一步讨论了实证研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局限性。希望更多的管理学者意识到,当下学术界把实证研究尊为最具合法性的研究方法论,是一种明显的误导,存在重大的危害性。要想切实推进中国管理学术研究的品质,实证研究应该走下神坛。【关 键 词】实证研究 局限性 科学主义 误导1管理学者不一定会做得更好,但至少不应该更糟用这样一个有些哗众取

2、宠的标题,其实另有深意:向对中国社会有深刻洞察的鲁迅先生表达敬意,因为中国管理学术界太缺乏先生身上的那种“批判精神”;表达长期以来对于实证研究“话语霸权”的质疑。希望更多怀有“科学精神”的管理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能够认真思考一个已经“惯例化”甚至“制度化”的谬见实证研究几乎是“科学方法”的同义语,几乎没有自信另寻他途,尽管在美国和中国,它的确是主流研究的基本范式。习惯上“empirical research”被翻译成“实证研究”,如果将其再对应地翻译成英语,则应该是“positivist research”。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empirical research”是通过感官,以直接观察或体

3、验来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精确地分析所获的数据,在科学研究中,是“empirical research”效度的关键;“empirical research”产生客观的“empirical evidence”。“positivism”即“实证主义”,则是指一系列认识论观点和哲学主张。“positivist research”在英文中并不及“empirical research”那么多见,但可以认为两者是基本一致的。尽管“实证主义”的流派众多,但看法比较相近,均认为“无论是在物理世界还是人类生活中,科学方法是最好的揭示其过程的方法”。而“科学方法”在这里就是通过观察、测量获得“数据”

4、并进行统计分析,因此,通常实证主义(研究)就等于“定量研究”。学术界把那些接受“人类社会生活受到普遍的因果律制约(本体论),研究者必须保持客观、中立(认识论),遵循特定规则,研究结果可复制”信念的学者划归为“实证研究者”。他们所惯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测量获得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验证理论假设。很大程度上,也即定量研究方法1177-178。尽管并非所有的实证研究学者都能意识到其看待管理世界的基本立场,但他们倾向认为,只有具备“文献综述(理论基础)提出假设数据分析假设验证”样式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观察中国近年来的管理研究,无论是学术杂志(作者意指那些较为严肃的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

5、还是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实证研究已经蔚然成风!作为学术研究的看门人,有杂志建议“非实证研究的文章不发”2,所以,采用“非实证研究方法(比如现象学、人类学、建构性扎根理论等典型的质性研究)”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而那些“聪明”的学生、学者们也发现,只要“阅读英文文献的水平够好”,只要“对统计分析有一定的了解”,从理论到“猜想”,从成熟的量表到便利的数据收集,再交给越来越界面友好的统计软件,从事主流管理研究的难度远远不如想象中那么让人生畏。简言之,大家从“实证研究”那儿领回了一张“准生证”,大批疏于了解管理实践,更勿论对管理有深刻思考的硕士、博士、学者被批量化生产出来了。不过既然纽曼都

6、说:“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除了(实证研究)这个研究取向之外,从没听说过还有其他的研究取向”390,那么这一切值得大惊小怪吗!更令人遗憾的是,管理学术界一方面鼓吹所谓的“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却不怎么关心一个“更加全貌、更加多元”的国际学术版图134,也无心认真对待来自国际学术领域越来越多对实证研究的质疑和批评:“在国际组织管理学术界,乃至国际社会科学界,实证主义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实证主义所标榜的研究者的中立性/客观性,研究结果的可复制性,概推/普遍性均遭到质疑。”“在本质上,管理知识都是局部性的而非普遍性的”,“定量研究方法也无法处理复杂的、应景的和动态的问题,而这3点恰恰是社会和经营的最基

7、本特征”,实证主义研究方式把研究对象的特征从场景中抽象出来,用均值抹杀了个案的丰富性,“忽视了作为人类生活的世界,因而总体上使他们的知识不可能得到应用”5。米尔斯6212说:“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持续不断地审视它,解释它。”也许是对个人生存状态和组织生活经验的一种自觉,也许是对于某种普遍、深远的社会现实的“偏见”。长时间困扰笔者的是,在组织文化、关系、组织理论、领导、战略、消费者研究等领域,广泛使用“量表”所发表的那些实证研究,为什么常常徒有严谨的外表,而没有深刻的启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商学院/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几乎成为了中国大学最常被大众关注的“业务部门”,但为

8、什么远从美国、欧洲,近至中国内地,“尖锐的批评声”越来越烈呢710?纽曼387声称:“正是研究方法论使社会科学成为科学”。在一个“管理科学”、“科学管理”铺天盖地的时代,为什么主要采用了“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的中国管理学术界,依然会被讽刺为“自娱自乐”、“与实践严重脱离”呢1113?本文是对管理研究中“实证研究”的一个反思: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方法论”偏好,从自身的学习史中选择4本影响较为广泛的“方法论”著作,解析了“实证研究”在基本承诺上存在的困扰;通过构造一个“问题分析”框架,进一步阐明了“实证研究”作为主流管理研究范式存在的缺陷。作为对徐淑英所提出的“范式革命”的进一步回应14,希望引起更

9、多学者的关注、思考和争鸣如果不能正视“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不能建立多元范式合法性的共识,无论研究方法多么具有“科学样式”,要想建立起令人尊重的中国管理学术共同体,相信会和孔德的物理主义理想一样遥不可及。2应该有一种更加诚实、自洽的“实证研究”按照纽曼的说法,知识的来源除了“研究”外,不外乎几种途径:权威、传统、常识、媒体、个人经验3510。人生经历有限,传统、常识仅有助于应付日常生活;媒体、个人经验又偏见过多。对于学术而言,“权威”自然是更好的选择。必须承认,中国的大多数管理学者并不关心研究方法论这一基础问题,比如,与国外同类书籍的出版量相比,国内的数量几乎微不足道。就笔者十分有限的了解,如果

10、包含“译著”,从时间顺序上讲,有几本影响比较广泛,也是本文意图解析的样本。最早的一本是李怀祖15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接着是巴比16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领域,当前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陈晓萍等17的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当然,在笔者的方法论学习过程中,也阅读了纽曼3的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以及邓津等1的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这本对实证研究冷嘲热讽的著作不在笔者的讨论之列)。任何一本称作研究方法论的书籍,理论上讲,应该反映作者本身较为深入的哲学思考:他/她如何看待“管理(社会科学)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甚至“意识形态”的视角,当然也包括他/她所认为必要的具体研究方法的介

11、绍。对这4本书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划分方法:聚焦于管理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取向的、多元范式取向的;多人合著的、单人独著的。每本书都有不同的侧重:李怀祖特别强调一些基本概念;陈晓萍等则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并提供了范例,指导性更强;两本译著的视野更为开阔,更具有哲学色彩。一个人会不会毫无经验、理论预设地去阅读方法论书籍呢?应该不会!因此,读者只需要把本文的解析当作是一种典型的“主观诠释”。2.1分析思路的提出选择这4本著作作为分析的样本,考虑到著者知识背景、研究经验、著者构成、读者对象的差异,事实上,不大可能把它们放在一个相对一致的哲学视角下加以比较,比如邓津等所做的那

12、样1177178;180183,当然也无意涉及具体研究方法的细节。笔者感兴趣的问题是这些著作是如何为“管理/社会研究”提供“合法性”辩护的?这些著作是“科学主义”的吗?这些著作是如何指导读者的?据此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及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问题2如何看待管理研究的特殊性或局限性?问题3如何开展管理研究?样本分析的顺序遵循贴近“实证研究”的程度。2.2对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的解析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是近期出版的一本专门介绍实证研究的论文集,也是一本很好地指导人们从事实证研究的手册。其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当下比较流行的实证研究方法,尤其是测量统计方面的知识,并提供了很多比较经

13、典的研究范例。2.2.1科学研究及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徐淑英等18认为:“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解释并且预测自然或社会现象。从科学方法中得到的真理既包括逻辑,也包含证据,逻辑与证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陈晓萍19认为:“做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其实来自寻找问题的答案和探索事物的真相”;樊景立等20进一步指出:“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果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恒定存在的(constant conjunction)”。徐淑英等18认为:“科学研究是实证的,因为它利用实证观察来证实理论解释的效度”,樊景立等20指出:“实证主义的观点强调因与果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果对因的依赖”。由此,

14、科学研究,即实证研究的手段就是:直接观察借助测量工具(无法直接观察)测量工具用于可观察的行为,并声称“这三种数据的收集方式使客观世界和符号系统在实证研究中实现了一一对应”20。至于管理学研究如何成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来源于徐淑英等18的“科学的价值或终极目标是寻求真理,是为了准确、有效地理解并解释周围的事物。终极目标是在所有领域内改善人类生活,包括企业管理。通过科学创造知识和技术,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对于管理学者而言,科学能帮助组织效率更高、产出更多、利润更高,也能帮助组织成为友善的雇主,为员工提供有回报的职业。能够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做出这样的贡献是学术生涯最有意义的回报”。2.2.2管理研

15、究的特殊性或局限性在此特别指出,这些在国际管理学术界已功成名就的海外华人学者,在其著述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学术素养。正如该书的主旨在于“组织与管理研究实证方法”的介绍,但他们并没有回避管理学术研究中一些明显的困扰。比如,他们承认自己的科学观建立在所谓“现代观点”的立场上18;也承认,“本范式对于在中国研究管理不一定是最合适的”18。“实证主义思想更多强调的是理论检验,而不是发展新理论”20。尤其是樊景立等20的表述:“虽然实证主义者强调研究资料是客观的,她/他们的研究致力于对外部世界进行客观的描述,但是实证研究所依据的数据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们根本无法在一项实证研究中有效囊括所有可能的变量。而

16、我们在社会科学中的研究对象往往又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收集资料。当我们使用本身带有误差的测量工具去研究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时,这样的实证研究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20。“在管理文献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构念有许多种测验量表”20,很不幸,按照陈晓萍19的说法,“大部分的管理学研究都是用问卷法完成的,因为在现实中变化的因素很多,能够在变量之间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对我们理解现象的发生已经具有很大的意义”。“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在管理学研究中面临着很多方法论上的挑战:研究方法的局限使我们无法对变量间因果关系做出清晰的界定、对研究的变量无法进行直接的测量、人类组织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等。同时,

17、管理学自身的特性也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企业、接近企业员工去得到研究必需的资料。而这又往往超越了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和角色。”202.2.3如何开展管理研究的建议“为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年轻的学者会发现遵循主流的研究范式是必要的或者是理想的方式”18。陈晓萍19指出,“记得以前自己在国内刚刚开始研究生涯时,常常喜欢问一些宏大的问题”,后来发现“研究得越深越细,对理论的贡献和实际的意义就越大”。2.2.4点评本文无意在此展开对“科学”及“科学研究”复杂面向的深入讨论,仅仅从科学(研究)3个基本的约定出发,对“客观性(价值无涉)、普遍性(情境无涉)、可重复性(恒定的关联)”加以关照。该书作者承认“管理

18、世界的复杂性”,却并没有对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与自然科学可能存在的差异加以鉴别。因此,当他们承认“无法直接测量,无法囊括所有可能变量,超越能力和角色”的时候,显然无法保证“客观事实与符号系统的一一对应”。当人们“用问卷完成大多数研究,而一个构念存在多个量表,数据带有主观色彩”的时候,也无法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可重复性”。该书特别对管理研究的“情境”约束性做了讨论18,从现有文献也可知管理研究的复制率是多么离谱21,22。那么,如何能够确信主观选择的那部分(可测的)变量恰恰是对客观真相,甚至真理的有效逼近呢?如果可以“主观”地把特定构念,指向不同的属性(多个量表),又如何通过可复制性进一步检验主

19、观判断呢?还有,到底是追求“相关性”还是“因果性”呢?至于为了国际论文那样的号召,相信它本身并不太符合该书作者所秉持的“科学研究信念”;那种只关注“小问题”的倡议,或许与剧变中的中国管理实践也有些脱节。如果那些所选择的“变量”不能与中国组织管理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在特定情境中复杂的内在机制关联起来,即使测量了再多的变量,也许依然离题万里。当然,这本书唯一的例外,是撰写“建构中国管理学理论的机会与挑战”一篇的黄光国教授,笔者较为熟悉他的想法,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他所谓的“素朴实证主义(naive positivism)”23。2.3对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解析李怀祖的管理研究方法论(2000年,第1版),是

20、国内成书较早,较有影响的方法论著作。当年拿着这本书的“草稿”学习研究方法论。至今对其中“假设树”、“种差”等概念还有印象。当然,作为国内早期的探索性著作,虽不乏洞见,也存在一部方法论著作不可避免的对于相关哲学讨论的不足。2.3.1科学研究及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李怀祖对于“科学(研究)”没有过多的讨论,而是直接援引了牛津辞典的解释:科学是“通过观察、调查和试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151。并认为,“在各种类型的求知方法中,以客观、实证和规范为特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获取新知识的最精确方法”1510,甚至断言,“不能通过观测解决和验证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范围”156。2.3.2管理研究的特殊性或局限性“管理

21、研究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管理研究离不开人”,“而作为管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则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这就和艺术一样涉及到寻求人生意义的问题”151718。李怀祖在书中给“管理研究”设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位置,在一个“逻辑-直觉”谱系中1515,把“管理研究”放在了比“社会科学”更远离“自然科学”的地方。笔者推测这是他对“管理研究”本质属性的一种洞察吧!他特别提到思辨方法,“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思辨法”159。他也认识到“思辨研究”的价值159;35,“在主观的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人生意义等社会文化现

22、象,则主要是靠思辨即直观的研究方法”1511。他甚至转引汪丁丁的观点,指出“科学主义”的潜在危害1531。2.3.3如何开展管理研究的建议李怀祖的方法论课程要把大家从“我认为”式天马行空的研究带回到现实世界的“精确刻画”中,是这本著作在特定时间的主要贡献所在。所以他反复告诫,“研究生论文以实证为宜,把基本功锻炼扎实,为今后在学术研究上做出原创性的贡献打基础”15127128。“对研究生来说,在学习期间培养实证研究这类基本功更为重要”15225226。2.3.4点评以今天对管理哲学的理解看来,李怀祖没有对与方法论相关的“认识论”问题以及范式问题做出讨论,为这本著作一些明显的“自我矛盾”埋下了伏笔

23、。比如,如果按照他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科区别”的强调,以及按“科学研究-思辨研究”关系所构造的谱系,既然“管理学”更接近“思辨、直觉、本体、情境交融、艺术”,那么,为什么“管理研究毕竟旨在寻求人类共享的管理领域中的新知识,还要靠众人能清晰理解的科学研究”1532?事实上,从这本著作的字里行间还是能读出他对管理研究“多元化”的认识,他也提出针对研究对象的差异,应该选择适宜的方法,比如,针对“战略”、“领导”的研究应强调“直觉、洞察”,而不是“科学方法”1533,但又认为,“科学研究总是企图侵占思辨研究的领域,而且总会取得成功”153。上述问题在西方哲学的框架里,恰恰对应于不同的“本体论

24、-认识论-方法论”路径,如果管理本质上更倾向于“艺术”,却硬要“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岂不恰恰是一种“科学主义”的泛化吗!当然,比较“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的简化讨论,或许还应该有另一个谱系,从而囊括类似“案例研究”式的实证研究,以及其他偏质性的实证研究(扎根理论研究)。笔者理解李怀祖尽管意识到“非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但还是希望学生专注于打好基础,接受实证研究的长期训练的良苦用心。但不大认同的是,对于创新研究成果,应冀望于“一般出现在思维更成熟、研究经验更丰富的年龄段”15225。因为学术研究存在“路径依赖”效应长期的实证研究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从理论到理论验证的基本套路,在当下的学术氛围里

25、,也容易滋生以“科学性”、学术主流自居的盲目性。其结果很可能是,那种“扎实的训练”已经消磨了他们跨越范式的好奇和勇气,所以就很难看到什么原创性的东西,而只剩下各种变量的关系。尽管变量对应的构念可能不断在变化,尤其是统计的方法会不断更新,比如今天,还有多少人没有“SEM(结构方程模型)”着“实证研究”!2.4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解析该书是研究方法论的经典之作。与上文介绍、评析的两本聚焦于“管理研究”的著作不同,它是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更准确地讲,是一种社会学视角的方法论著作。2.4.1科学研究及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很显然,巴比对于研究方法的思考明显地延续了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对“科

26、学研究以及方法论”的哲学思考,因此,巴比对科学的定义就显得比较保守。他选择的定义是,“我们把科学视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者说,学习和理解我们周围事物的方法”163,并强调“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1)言之成理,并(2)符合我们的观察”1612;或者说,“一个论点必须有逻辑和实证(empirical)两方面的支持:必须言之成理,必须符合人们对世界的观察”166。这与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的认识一致,而且,可以认为巴比是倾向于寻找因果关系并进行预测的161622,换言之,他是更倾向于实证研究的。2.4.2管理研究的特殊性或局限性因为这本著作没有专门为“管理研究”提供指南。假如承认“管理学”更接近“社会

27、科学”,就同样具有参考价值。与对于自然科学“确定性画面”理解的不同,巴比认为,在社会研究中,“同一种事物,通常会有多种解释方式”1633。其基础就是范式,而且,“在社会科学中,范式更替的模式与库恩所说的自然科学并不相同”。“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很少会被完全抛弃”。“范式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观察的方式,它们只有用处上的大小之分”1634。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管理世界”有那么多“冗余的理论”。巴比罗列了几乎涵盖所有“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不同范式,尽管他并没有给以“平等的对待”,“早期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冲突范式、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女性主义范式”16354

28、0。对于实证研究,巴比指出,“实证主义者对客观世界的真实的信仰最后要诉诸信念,而这是客观的科学无法证实的,因为客观的科学本身就是问题。而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客观的,至少感觉不到客观的真实体就是事物本身的真实”1642。“任何明确的定量测量,都比相关的定性描述要肤浅”1626,而且他借用康德主义者的概念指出,“个案式(idiographic)(会觉得完全了解案例之所以发生的所有因素。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视野也局限在个案上)和通则式(nomothetic)推理(解释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社会研究都是有力的工具”162223。“你们会发现有一些研究情境和议题最适合使用定性方法,另一些则适合用

29、定量方法”162627。2.4.3如何开展管理研究的建议“定性研究比较倾向于个案式解释模式相结合,而定量研究比较容易达到通则式的解释”1627。巴比建议要将两种取向结合1627。他还指出,“当我们认识到自己运用的某种范式时,有两个好处:首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采取不同范式的人所做出的、看起来很奇异的观点和行为。其次,我们还能够时不时地跨出我们的范式,并从中获得意外的惊喜”1634。2.4.4点评不能站在巴比的立场上去苛责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与管理研究方法论在视角和认识上的不足。巴比也没有提供类似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那么具体的研究示范,以及管理研究方法论在关键细节上的处理。但可以从巴

30、比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著作中,清楚地感受到,多元范式优于单一范式,这不仅是从信念、立场出发所获得的结论,面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面对人类对“科学”、“科学研究”的深入理解,没有比视野和心胸更重要的了。很遗憾,这本已经传世多年的经典,也未必能全然唤醒某些偏执的“实证研究科学工作者”。2.5对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的解析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是笔者比较推崇的著作。因为著者背景、传统的接近,它与巴比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更有可比性,也是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最特别地,它是一本更加“平衡”的方法论读物。2.5.1科学研究及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相比较前面的3本著作,即使与巴比的

3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比,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更具哲学色彩,他认为“科学是种社会制度,也是产生知识的方法”310,“科学同时是指产生知识的体系与由此体系所得到的知识”311。进而,他指出“研究方法论使社会科学成为科学”387,但他同时也承认,“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有着一段充满争议的漫长历史”,“尽管经过了两个世纪的讨论与争议,到了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387。“科学的意义不是写在石头上的,也不是以一本圣经的方式流传至今的。它一直是个不断演进的人类创造物”388。“科学共同体在最大程度上同时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313。2.5.2管理研究的特殊性或局限性在纽曼的思想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可能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