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真题及答案解析0416探讨20162004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2016会 明 沈从文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
2、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
3、即刻就下。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
4、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
5、。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
6、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13.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与解析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此题是信息筛选题,要求筛选出“原因”。这种题目的答案,文中会或明或暗地告知的;另外,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等潜在原因,如会明是个士兵,他所在的三十三连有着悲壮的历史,而且后文中他还向别人夸耀。所以答本题,要结合“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
7、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等组织答案。学生可能会受题干中的“第段中”的影响,而遗漏要点。)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与解析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精神状态”近似于心理状
8、况,作答时要充分考虑小说背景和相关情节。第一处画线句,是作为士兵的会明在无仗可打的前提下,去小村落向村民讲十年前三十三连的光荣故事,并吹嘘说与蔡锷见了四五次,看着听者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就“得意”了时说的,“得意”的背后,人物内心是非常空虚的。第二处画线句,是会明有了事做、忘了战事的前提下,心理不再空虚时说的话,“言为心声”,人物“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话,其内心是满足、充实的,与前一处形成鲜明的对比。)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答案与解析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这是常
9、规题“作用”题,应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回答。但参考答案似有不妥之处:“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这“效果”到底是什么?不够明了。以下答案才是具体的:内容上:接受任务而牢记“插军旗”,表明会明作为一位士兵时刻不忘军人的使命(有荣誉感);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表明会明在无仗可打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历程由空虚到充实,倾向于“非战主义”。结构上:“插军旗”是行文线索,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由渴望到不抱希望,使情节产生波澜,生成起伏有致的艺术效果。)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答案与解析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
10、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关键词“微笑”是一定要精准把握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微笑”,必有内心之喜,如物有所获、心有所得等。具体答题时,结合文章内容便可知晓:会明由原先的空虚转为现在的充实,该“微笑”;所在三十三连没有一人再受伤、腐烂,该“微笑”;喂鸡,不让鸡受到伤害,他渐渐倾向于“非战主义”,也该“微笑”答案主要来自后两段。任答三点,只要理由充分而不重复如“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着眼的是自我的提升,基本不会扣分。)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201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11、。比邻而居 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
12、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
13、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
14、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
15、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12.文章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与解析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答题时注意:一要审清题干要求:是通过两段写的草药味来分析这家
16、人的生活风格。二要在相应文段中筛选出重要信息:第段写草药味出现,应留意总结句“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段写草药味消失,应留意总结句“火爆爆地,照常进行”;第段也不能忽视,如果说段具体写生病时的生活风格,那么第段则是概括写平时的生活风格,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要注意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概括性词语,如“认真劲”“实打实的”等。)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答案与解析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解答此题,一要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通过“闻”几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几家邻居的生活风格。第段
17、是作者通过闻第二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第二家的生活风格“孱弱”。二要联系语境,与“孱弱”相对的词语为“实惠”“实用”“叱咤风云的气势”等,二者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的,从第段语境看也确实如此,第二家的生活风格正是在与第一家的比较中见出特点的。联系具体内容,主要是从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方面比较的。这样,“孱弱”含意就比较容易把握了。)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与解析(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文
18、章线索主要包括:时空连“线”、因物取“线”、反复出“线”、以情导“线”。显然,本文属于因物取“线”,这物就是“气味”。由“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等关键句,可知以“气味”为线索,既有结构上的串联作用,也是显示文章主题的需要。)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案与解析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如果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的
19、话,不难看出四家油烟机里排出的不同“气味”,最终统一在弥漫散开的艾草味中,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风格,在相同的文化背景(端午节)中亦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第1点);如果从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的角度探究的话,由端午的艾草味覆盖了其它气味,可联想到传统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下文气味(芬芳)、色彩(灰、白、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出古朴、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传统文化生活的认同(第2点);如果结合文本产生时代,作进一步探究的话,可思考面对当前多元化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不难看出作者在该句话中的态度是理解和包容,主张“和而不同”,由此可得出第3点。)五、现代文阅读(一
20、)(20 分)201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
21、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
22、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
23、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
24、,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 分)答案与解析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由“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可见“先已绝望”;由“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等,可见“彻底绝望”;再由“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25、”等,可见“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 分)答案与解析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包括“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以及“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这些描写都染上了安娜的主观色彩,意在间接表现她神思恍惚、失魂落魄。)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
26、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 分)答案与解析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上帝,饶恕我的一切”,这三句分别体现其“恐惧”“迷惑”与“悔恨”;内心活动正可表现安娜之死的偶然性。)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 分)答案与解析“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
27、的喟叹同情。(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蜡烛”由“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到“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这是喻示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这是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作者用这句话总结安娜之死,并深含了喟叹同情之情。)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2013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
28、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
29、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30、。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
31、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一九三五
32、年十二月【相关资料】本文主人翁何容,笔名老谈,上世纪三十年代与老舍、老向齐名,合称“文坛三老”。他原名何兆熊,字子祥,出生于河北,从小有语言天赋,1918年考入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乙班,入英国文学系,师从林语堂先生。后又弃学从军,南下武汉,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二次北伐。北伐战争结束,老谈回北京大学复学。他的脾气不好,所以改名“何容”,希望做到“何所不容”;又取字“谈易”,隐去的自然是“做难”,可见他是很注重实际的。依字他又自号“老谈”。将“谈何容易”经拆分组合,化为自己的字、号,寓意深藏,其人诙谐的性格也展露无遗。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答案与解析点题;引领全文。(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内容上:这句话是对何容等一类人是何许人进行回答。结构上: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阅卷时将答案修订为:“内容上,点出何容等人的身份特征;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何容的叙写。”)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