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0.58KB ,
资源ID:63984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3984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docx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二:区域的基本特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 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 区域的内部具有统一性 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区域的划分: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

2、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也称为同质区。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结节区:或 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四、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五: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区域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结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六:区域分析的

3、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区域经济分析: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区域发展分析 :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4、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二、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的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四: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

5、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五、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区域资源的丰饶度。指资源的质量、数量及相关因素。2.区域资源的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城市、交通、消费区)和政治地理位置。3.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的

6、可能性和方式。需要从自然可能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4.资源对社会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分析资源对当前需要量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保证程度。5.资源利用效果分析。资源开发利用效果包括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六、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性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七、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八、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在评价、生态环境

7、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指数法(单一指数法(标准型指数、等级型指数)分类指数、综合指数)2、模糊综合评价法 3、灰色关联分析法 4、景观生态法。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方法:1、类比法 2、专家评价法 3、综合指标法 4,、图形叠置法 5、系统分析法九、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十、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的解决对策:1、政府的直接管制 2、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 3、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 4、社会准则和良心效

8、应。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建立起来了的具有区域的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二、适度人口: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2)适度人口因地而异;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三、人口密度: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定区

9、域范围内人口疏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千平方米或每公顷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四、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要点: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作为消费者,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五、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

10、类型。要点: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原始型。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六、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人口

11、容量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劳动力资源率反应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指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反应实际适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对量指标。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一、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

12、宝,变害为利。(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四)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虽然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

13、包括劳动力)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进而可以认为,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二、技术引进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技术引进的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 吸收型的技术转移 垂直转移 水平转移。引进的方式:无偿引进和有偿引进。引进的障碍: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技术选择的原则1. 必须适应当地的技

14、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 。2. 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4.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5.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一、反映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其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

15、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区域竞争力的意义:扩大了研究的视野,讨论如何提升竞争力,创造竞争力优势,来为本区经济发展在大区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战略与决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型国家实力。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机构:

16、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四大要素: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要素。霍夫曼定理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对外开放、人口竞争力、生活质量、政府效率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SWOT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1、 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区域竞

17、争力的的关键3、 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4、 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二、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库兹涅斯理论认为,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之中;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相对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不一定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基本上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规律是:农业趋于下降,工业趋于上

18、升,服务业变化趋于不明显。库兹涅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解释产业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首先,就需求方面来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幅度是不相同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消费结构又进一步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其次,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技术进步影响着生产成本及相对价格,影响到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从而对产业结构发生影响。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农业需求收入弹性低,必然使农业处于低价格、低附加值的处境,从而使农业的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其他产业转移。简述并简要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要点:美国经

19、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而非工业主导,生产力水平很低;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商业开始发展,政治上也应有相应变革;3.起飞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4.向成熟推进阶段。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6.追求生活质量阶

20、段。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上述6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如文教、卫生等)。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经济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这种直线模式,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

21、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能不同,在主导部门的选择、发展政策目标的制订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今天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然而,罗斯托研究中所揭示的投资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对不同时期经济成长的作用规律却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很有意义。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使该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区域分工

22、的特点:1、去生产的专业化 2、区域经济的联系性 3、区际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模式:垂直模式 水平模式 混合分工 二、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一、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或为它们的综合。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

23、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社会消费 、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合理产业结构应具备的特点:1、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 2、技术先进的适用 3、内部协调 4、应变能力强 5、经济效益高。主导产业的一般特征: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 3、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 4、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4增加价值。 5出口潜力。 6环境影响。(二)竞争能力 1技术先进程度。 2产品

24、质量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市场占有率。 5利税效果。简述主导产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意义。要点: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应领先增长。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要点:一般来说,主导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2.前瞻影

25、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即主导部门将促使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和发现,以便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3.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简述配弟克拉克定理主要观点。要点: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步增加。他认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

26、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所造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该理论奠定了分析产业结构演替的基本框架。论述题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库兹涅斯理论认为,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之中;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相对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不一定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基本上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规律是:农业趋于

27、下降,工业趋于上升,服务业变化趋于不明显。库兹涅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解释产业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首先,就需求方面来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幅度是不相同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消费结构又进一步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其次,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技术进步影响着生产成本及相对价格,影响到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从而对产业结构发生影响。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农业需求收入弹性低,必然使农业处于低价格、低附加值的处境,从而使农业的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其他产业转移。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国家产业政

28、策的影响、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主导专业部门化的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状况的变化。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结构效益分析法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采用产出模型和线性规划

29、方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第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力量。第三,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一、区域规划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国际文献对区域规划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欧美国家多作此理解,而我国多为狭义理解。二、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

30、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各部门、各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4)规划工作队伍由多专业、多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 (1)规划时间跨度长;(2)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3)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产生深远的影响。3、地域性(1)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区情,应反映出本地区的特色,不能机械地套模式;(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三、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2、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 5、自然

31、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7、区域空间管制 8、区域发展政策四、区域规划类型: 按规划功能分类(一)认识性的区域规划(二)应用型的区域规划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一)策略性的区域规划(二)物质性的区域规划(三)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按规划区域属性(一)自然区区域规划(二)经济区区域规划(三)行政区区域规划(四)社会区区域规划五、区域规划的方法()系统法 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方法可供利用。(二)传统综合方法 传统综合方法是系统分析相反的逆向思维方法。综合平衡法是传统综合方法中的一种,也是国际上区域规划

32、方法中最基本、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 (三)比较法1选择比较对象。必须注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客观条件的差异,切忌生搬硬套。2确定比较标准。比较标准一般应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境效益进行综合。3分析评价。规划工作中通常要对所选的方案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作纵向的比较并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横向的比较。(四)数学模拟法二、区域规划的程序(一)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 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 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 4筹措规划经费。5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地图的比例尺,视划区域的大小和规划任务要求而定。(二)规划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