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明明课堂实录背篼杨明明课堂实录背篼四年级的学生上了五年级的教材背篼一课,她扎实的训练风格和 精湛的教学艺术使观摩者深受启迪,获益颇丰。笔者不揣谫陋,撷取 她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进行赏析。教者使用的是江浙版的小语教材,为便于大家了解课文内容, 特附课文于下:4. 背篼黄昏,蜿蜓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满满一背篼 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 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
2、家的小院。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 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天一早去镇上换几个钱。 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哩。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揩去他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他抬起头, 抿着小嘴微微笑。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一、运用猜想开启智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 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跳跃性的创造思维,教学中适当地 运用猜想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勤思多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智能。在这节 课中,杨老师就较好地运用了猜想教学法一一师
3、:(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的课题。 “背”在这里怎么念?(生:b i) “篼”是个什么头?(生:竹字头)与什 么有关?(生:与竹蔑有关)那么,请同学们想想, “背篼”会是一种怎样的物具?(当地无“背篼”的说法,城市孩子更是少闻。在教师的启 发下,同学们猜想可能是一种用竹蔑编织成的,像箩筐形状的,可以 背在背上装柴禾物品等的物具。老师对同学们的推测猜想给予肯定。)师:课文中描写的山道是“蜿蜒”的。“蜿蜒”是个新词,这 两个字都有个虫字旁,由虫字旁我们会想到什么爬行?(生:蛇,蚯 蚓等虫类爬行的样子。)那么,“蜿蜒的山道”会是一种怎样的山道?(生:弯弯曲曲的山道:曲曲折折的山道。)师:打
4、柴的山里孩子归来了。说他“背满满一背篼柴禾”是 可以理解的,可作者又说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联系开头的时间词“黄昏”来想象理解。(同学们先想象推测,后讨论发言:有的说是山里孩子从西 山打柴归来,背后晚霞满天;有的说是既提示了黄昏的时间特点,又 描写了很美的背景环境;有的说这样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山里孩子的 喜爱。老师对同学们的想象猜测逐一评价,给予肯定。)从以上的教学片断可知,运用猜想法,学生能积极思维,学趣盎然,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猜想法的步骤一般是提出(出示)问题后,教师还应有所定向(如提示“篼”的竹字头和“蜿 蜒”虫字旁的表义范围) ,然后让学生
5、在教师提示和导引的区域范围 里猜想,最后教师进行臧否中肯的评价。概言之,猜想法的一般流程 为:出示定向猜想评价。二、抓住中心纲举目张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先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思想内 容,然后再看看文章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技巧来表达这一思想内容 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思想内容入手,或 说从中心思想入手(此说可参见上海小学语文教师 1998/2 朱雪 春从中心思想入手进行阅读教学一文) 。要把握准课文的中心思 想,就必须善于寻找文中的中心词句,然后再以中心词句为“纲”提 起具体内容之“目”。杨明明老师深谙此道,她采用变序法,快捷地 引导同学们抓住中心词句,据此“一点突破”
6、、“纲举目张”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提示全文主要意思的重点词句。 找到后不用举手说,老师说一、二,然后大家齐读出来,看看大家读 的是不是同一个词句。生:(默读、勾划、齐读课文末段)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 一个勤劳的童年。师:同学们都找对了。在这个全文的中心句里,重点词又是哪一个?生:勤劳。师:为什么说山里孩子背篼里盛着的是一个“勤劳的童年” 呢?大家可按下面的学法提示深入地理解课文。 (出示板书)我们在阅读时抓住重点词句后深入理解课文可以这样做: (1) 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 是表达重点词句意思的; (2) 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 围绕重点词 句,想想课文主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7、“纲”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张“目” ,教师又设计板书 写出这样的完型填空:勤劳体现在 还体现在 更体现在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讨论,懂得了文中山里孩子的 勤劳体现在打柴禾归来“沉甸甸的背篼(第 5 节)上,还体现在采回 红红的山柿子分给邻家小弟弟们和把采回的药材交给爷爷上, 更体现 在“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上。 )上面的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直奔中心”和“一点突破”的 教法特征。杨老师引导同学们从末节找出中心词句后,出示学法,再 让同学们从 5、6、7 节中找出具体事例体会“山里孩子勤劳”这一中 心。这一侧重于理解内容的片断又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学生自读 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寻找中
8、心词句分寻具体事例。 这样的 流程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内容 阶段具有普遍的教学指导意义。三、品词品句多读多背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加强语 言文字训练绝非是简单地多搞些练习、 多做些作业, 而应是形式多样 地、生动有趣地进行品词赏句、感情读背等训练。在这些方面,杨老 师的教学亦颇具特色。 下面先请看她所运用的几种品词赏句形式1.运用选择法品味词句。师:当“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揩去他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 时,这位山里的孩子“抬起头,抿着小嘴微微笑” 。此时此刻,他会 对妈妈说些什么吗?下面这四种可能你选择哪一项?为什么? (出示 选择题)a.“妈,你看
9、我多能干!b.“妈,我打的柴够烧一阵子了吧! ”c.妈,我不累。d.无言,什么话也没说,就是“抿着小嘴微笑”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应该选 d 项,因为上山打柴禾是经常 做的事,无须都要说些什么, 而且这样更体现了山里孩子特有的朴实 性格。教者“无中生有”地让同学们选择山里孩子会说些什么,目的 正是为了让同学们体会作者这种 “无声胜有声” 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写 作技法。)2.运用表演法品味词句师:山里的孩子背着 “沉甸甸” 的一背篼柴禾归来了。他“拐 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 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你们能体会出“沉甸甸”是怎样的一种感 觉吗?谁愿上来试着背
10、一背 “沉甸甸的柴禾”,也来“拐过”、“绕过”、 “走过”、“跨过”、“走进”一下?个大背包,作打柴归来的表演。 各走一圈后,一生的感受是 “背真酸”, 一生的感受是“腰都直不起来了” 。同学们对“沉甸甸”的词义有了 深切的感受。)3.运用比较法品味词句。师:这个山里的孩子如此朴实、勤劳,你们喜欢他吗?(生: 喜欢)妈妈喜欢他吗?(生:喜欢)从什么地方看出妈妈喜欢?(学 生讨论发言略)作者喜欢他吗?(生:喜欢)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喜 欢他呢?(生:从作者的描写中知道他喜欢)说得好。下面我们进行 原句和变句的比较,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山 里孩子的喜爱之情的。 (出示比较题)(
11、1)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2)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水声。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3)鸟儿在树上叫着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原句与变句的比较,体会到作者由于采 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文辞生动活泼、充满儿童情趣;另外还懂得了 写作时对主人公的感情不一定直接叙说, 可以通过遣词造句自然地流 露出来。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法的确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词句最主要 的方法之一。在理解品析每一句段后,教者都要求学生感情朗读,且 当堂背诵,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 阅读教学要求。四、读写结合文道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阅读中与片断练笔
12、的 写有机的结合,这是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思想素质与提高学生读写水 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对上述的读写结合、文道统一的教学要求,杨 老师是这样做的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懂得了这个山里孩子是 一个朴实、勤劳、能吃苦的好孩子。如果你是老师,课文学到这里你会给大家布置一道怎样的作业呢?生:谈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生:和山里孩子比,我们少了些什么?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就用 5 分钟的时间写一篇短文,题目就叫和山里的孩子比,我们少 了些什么。感到写起来有困难的同学不一定要写成有头有尾的短文, 也可以写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同学们用 5 分钟的时间进行写作,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5 分钟后
13、教师请同学们念读短文, 4 位同学的短文从山里孩子勤劳朴 实、体贴妈妈、 对邻家弟弟们很友好、采药材自己积攒学费等几方面 比照自己,联系实际,找出差距。 )杨老师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较好地把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 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随机的、 渗透性的结合方 式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 教者在教学中还采用换位法, 让同学 们设想如果自己是老师, 学完课文后该布置一道怎样的作业, 换位方 式使同学们感到新奇,马上转换角色,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这 样的方式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 此外,对学生的 写作有不同的要求,既可写成短文,也可写成句子,这些都充分体现 了教者“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素质教育思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