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2014 年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 (2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5% )时事政治( 7% )选择题 240=80 分辨析题 210=20 分简答题 310=30 分论述题 120 分- 0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 也称宇宙观,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方法论:运用世界观来分析具体事物, 就是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以概念、 范
2、畴和逻辑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 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 另一方面, 任何具体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 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 所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哲学上的党性原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 意识和物质谁先谁后、 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把历史上的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
3、派别。 这是哲学上的党性原则。 思维和存在是否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派别。其中,第一方面是最基本的方面, 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 休谟认为 “我们关于原因的知识只是心理习惯的联想”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在一切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贯彻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从实际出发。 第三,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可知论,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
4、。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人们或者片面夸大主体的创造性和精神的能动作用而陷入唯意志论, 或者是因为对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无知和屈从而陷入宿命论; 认识根源是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形式, 颠倒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阶级根源是社会上反动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反动统治,总是掩盖事实真相,歪曲事物本质。 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 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回答的则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的斗争从属
5、于前者的斗争,但是这两个“对子”也有交织之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见后文) 。 5. 哲学中的基本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直观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 近代唯心辩证法 (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 、- 1 -唯物辩证法。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暴露了社会唯物辩证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
6、量登上历史舞台英国的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并将其贯彻到历史领域;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性质。 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的科学” ,也不是那种缺乏具体科学基础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真正统一, 是唯物辩
7、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学说。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领域, 科学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类求解放的实践哲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
8、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能力,提高理论思维水平。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19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宁面对物理学领域的革命,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重大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从而同一切唯心主义、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认为物质是可以
9、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从而同一切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从物质的多样性中找到了普遍性,从而坚持了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五种形态: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静止是相
10、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是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2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区分事物, 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度量运动的状态,从而理解运动。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 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经历了非生命的反映形式、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发展到人的意识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劳动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使人直立行走, 使猿脑变成人脑; 劳动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劳动推动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及其发展。 5.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
11、映象,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则是客观的;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6. 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四个表现: 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第一是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第二是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三是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如工具) 。 7.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关系,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规律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 必然性(即重复性) 和本质性 (即深刻性)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必然受到它的惩罚导致实践的失败。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创造条件,利用和驾驭规律,实现人的目的,为人类造福。8.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 必然性和本质性的特点。 但是两者也有区别:社会规律是人自身活动的客观性的一种表现。 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 是完全可以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 社会规律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随着客观条件的消失而消失。而
1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一般是没有阶级性的,较少受到阶级利益的影响。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管纷繁复杂、多种多样, 但却具有统一性。世界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 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 那么我们办任何事情,都应当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只唯实,不唯书,不唯上。世
14、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事业成功的保证, 它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工作思想方法上的具体化。- 3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认识工具,又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普遍本质的科学理论体系。 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 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观点。 它们主要分歧表现三方面: 唯物辩证法坚持用矛盾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世界, 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
15、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 否认矛盾, 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 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普遍联系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唯物辩证法坚持用永恒发展的观点来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来看世界, 既使承认运动变化也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永恒发展也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以及与系统论的观点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联系的客观性:
16、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同把握条件的复杂性密切相关的。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联系的、 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 斯大林有句名言: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系统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指的是事物前进性的运动和变化,特别是指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
17、的产生。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 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是由事物的辩证本性和新生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第一, 任何新生事物从产生时起就孕育着适应环境变化的、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 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是一种新质, 比旧事物更有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而旧事物是注定要灭亡的,所以,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恒的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4. 矛盾及其两个根本属性矛盾即对立统一, 指的是任何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既相互对
18、立又相互统一, 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两方面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辩证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性, 即矛盾双方以一定条件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构成由此达彼的桥梁。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寓所,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但是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 5.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矛盾双方互相利用、 互相吸收对方的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
19、 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 使矛盾双方的量发生变化, 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斗争突破某- 4 -一事物的界限, 使旧的统一体瓦解, 促使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
20、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即矛盾无处不在; 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 即矛盾无时不有。 三是指同类事物的矛盾具有共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坚持 “两点论” 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
21、”和“均衡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又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质、量、度和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 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又表现为数量和结构序列量。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
22、。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是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的基本形式:一是爆发式飞跃;二是非爆发式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和转化,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这两种形而上学观点都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
23、我们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把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过程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因素都可以划分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当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时, 事物的肯定方面起主导作用; 当事物处于质变阶段时, 事物的否定方面起主导作用。 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渗透, 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而不是- 5 -外力作用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
24、的环节。 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 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自我“扬弃” ,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 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道路和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实际工作
25、中,我们要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前, 结果在后; 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反对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宗教宿命论。原因产生结果; 结果反作用于原因。 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中, 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则是结果,两者会相互转化。因果联系是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即复合因果)等。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果联系,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果联系
26、, 才能提高预见性。必然与偶然。 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 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所谓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 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必然性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居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只起促进和延缓作用。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的,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它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着必然性的制约。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科学研究的主
27、要任务就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必须重视偶然性的作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可能与现实(或然率) 。现实性是指事物中包含着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存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的、 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度(或然率 =偶然事件的数目 / 全部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 。现实性是已经展开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是尚未展开、 尚未实现的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革命实践中, 我们要从现实性出发,对可能性作全面分析; 要争取好的可能性, 避免和克服坏的可能性的发生。内
28、容与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同一事物在一定关系上是内容, 在另一关系上又可以成为形式。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当形式适合内容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 要抛弃旧形式选择和创造新形式。 当前我们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洪流中去。- 6 -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本质的
29、直接表现, 假象则从反面表现本质。 假象不同于错觉。本质是抽象的、深刻的、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的、表面的、多变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要表现本质的,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现象和本质的对立, 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要反对不可知论和诡辩论。第四章:实践与认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形式 :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
30、阶级斗争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所以说,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主体的活动的对象, 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起主体客体的认识关系, 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主体和客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规定,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第一次把实践的范畴引入哲学, 引入认识论, 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