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1.04KB ,
资源ID:63706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3706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

1、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兴起及失败,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二、教学重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较与评价;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三、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四、教学时间:3学时 五、主要内容: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地主阶级

2、的残酷剥削以及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的灾难,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反抗不断。第一,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需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第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

3、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第三,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喷发。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金田村起义(1851年1月)永安建制(1851年12月)转战湖南湖北(1852年4

4、月-1853年1月)攻占武昌定都天京(1853年3月),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力挽危局的苦斗(1858年8月1864年7月):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安庆失守,天京失陷、太平天国失败(1964年7月)。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其基本内容有: A、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

5、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 B、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两。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 C、建立圣库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者“皆颁国库以养”。 历史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它把农民千百年来渴望土地

6、的要求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系统化,纲领化,是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也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它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但这种方案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绝对平均的社会。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2)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一些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集中体现在资政新篇中

7、。其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历史评价: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

8、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但是,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资政新篇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旧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恢复原样。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有天地会及其支派的起

9、义;北方有捻军起义;西南、西北有各族人民起义。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余部仍坚持斗争达4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和坚决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农民阶级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使侵略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给了他们应得的教训。 3、对近代国家的出路进行

10、了可贵的探索。太平天国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4、太平天国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掉孔庙,砸碎孔丘牌位。太平天国还设立了由洪秀全亲自主持的“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具有世界意义,有力地支援了当时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

11、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A、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充分显示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然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拜上帝会虽然在太平天国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

12、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起义农民的事业带来了危害。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甚至认为“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自身的努力。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B 、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资政新篇提出的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乏实现的

13、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 C、 农民阶级自身有难以克服的保守性、落后性、散漫性和狭隘性等弱点,这使得他们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政权也未跳出封建专制政权模式的巢窠。建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领导集团自身腐败、贪图享受,内部无法长期保持团结,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这都表现除了目光短浅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很正确的。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D

14、、太平天国也未能全面地对待儒学。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而对四书、五经的删改,却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反而把儒学中强调的封建等级思想和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已经有了接触和交往,但在泱泱大国的心态下,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一切事物都加以排斥,认为西方先进科技是奇技淫巧。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僚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动了解和认识西方。在内外交困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

15、一些开明官僚在被迫与西方交往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希望通过局部的改革以自强,阻止列强的进逼,产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行动。这些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与恪守传统的封建顽固派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逐渐从中国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和洋务运动:“洋务”,一词的内容较广泛,重心在于外交。“洋务运动”,一词则有所专指,不包括一般的外交活动,而基本属于 “富国强兵”的内政范围。历史学家把部分清朝官员从19世纪60-90年代从事交涉和签订条约,购买洋枪洋炮轮船机器聘请洋人,雇佣外国军官,依洋法操练军队,用西法开矿筑

16、路设厂建造,兴办航运,电报业,以及学习外洋科学技术,兴办船政,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称为洋务运动。洋务新政又称“同光新政”。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訢是洋务的支持者而不是实践者,洋务派的主要势力和作为都在地方而非中央。地方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

17、李鸿章、张之洞、左宗堂等。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思。 洋务事业的主要内容: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 (一)兴办近代企业 1、军事工业 19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式军队,创办的军事工业。内忧外患的威胁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军事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时期,洋务派共建立近代军事工业24个,较重要的有: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的,1861); 李鸿章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最

18、大的,1865年),南京金陵机器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1865年,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崇 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1867年); 张之洞 湖北枪炮厂(1890年)。 军事工业的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 A 、生产经费来自清政府的税收,企业本身没有资本积累 B 、工人来源与清军士兵,企业管理沿袭封建衙门的规章制度 C 、生产目的是不计生产成本,不参与市场交换,直接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 (2)浓厚的买办性 技术、设备和原料,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3)一定的集团性 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是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牢牢掌握在创办人或创办集团手中。 2、民用工业 19世纪70-90

19、年代,除继续推行“求强”外,提出“求富”口号,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大力举办民用工业和筹建海军。 洋务派在兴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经费奇缺、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交通运输困难等困难,认识到必须发展民用工业以积累资金,建立了必要的经济基础,辅助军工企业的发展,并且希望通过兴办民用工业抵制洋商倾销洋货和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求富的目的。 这时期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有20几个,主要有: 上海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天津电报总局 李鸿章(盛宣怀总办) 汉阳铁厂 张之洞 民用工业的特点: A 、洋务派的军事工业采用的是“官办”形式,民用的工业大部分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少数企业采取官办和官商合办

20、的形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 、这些企业,大都具有垄断性,压抑民族资本的作用。 C 、经营管理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企业亏损。官方把持一切,商方无权过问。 D、 产品部分投放市场,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间资本和官方资本投资中国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创建新式海陆军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之议随之兴起。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筹划,80年代中期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共有舰船六七十艘,部分船只国产(可见洋务新政的军事工业的实效)。三支海军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

21、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为了统一海军指挥权,1885年10月成立了海军衙门。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洋枪队,使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创办新式学堂 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 (1)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2)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 (3)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 2、派遣留学生 (三)派

22、遣留学生 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历史作用 (1)现实意义。洋务新政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铁路、轮船和电报等新式交通业,建立了近代化海军,这在外国势力频繁军事入侵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它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打开了学

23、习西方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3)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其主流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它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导致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4)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

24、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不甘心国势衰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而采取的一次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活动,洋务派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首先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及自身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技术的层次,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后来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证实了这一点。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

25、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工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

26、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3)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徇私舞弊、贪污盗窃、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 3、启示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

27、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一)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加重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2、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8、。 3、西学传入和向日本学习的结果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习。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地高涨起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在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二)维新运动的过程 1、“公车上书”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络18省举人1300人集会,共同讨论由他起草的上光绪皇帝书,即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揭开了变法维新

29、运动的序幕,并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派(即改良派)开始登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 2、宣传维新主张,组织团体,网罗精英人才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1)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2)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4)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30、5)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6)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3、同保守派进行激烈论战 (1)论战的内容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

31、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任何事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对此,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又认为这种变革只能一步步来,“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新绅士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