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507.01KB ,
资源ID:63484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3484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东北年俗.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东北年俗.docx

1、东北年俗年俗年味儿过大年 从前的人爱说: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过年曾经是一个细致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是趣味;而对于大人而言,是精力与金钱。辛酸与欢乐混合成年关的空气。 然而在今天,它不再是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而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带表演性质的仪式。人们如果想体验过年的氛围,似乎必得参加旅行团去至今还十分封闭的乡村去看别人过年,或者到一些旅游景点去观赏过年的庆典。但有趣的是,那个闭塞的乡村一旦被旅行社选作游览点,村民们发现他们平常的行为只要被人“观看”就可以赚钱,那种所谓的习俗其实也已经从现实里抽离出来,成为一种表演。 21世纪新年的天空中,飞扬的还有多少鞭炮的碎屑、多少孩童的惊喜?举风车的

2、小手与唱社戏的灯火,已是渐行渐远。每一个年,都是对年味儿的一次忧伤的告别;每一次过年,都是对旧日子的一次变形的模仿。可我们毕竟不甘心,保留真的有那么难?记忆真的将成为记忆?不,不!不。还是要再一次地回头,看看陪伴我们长大的-年 俗还是要再一次回头,轻嗅尚未远去的-年 味 儿老东北人春节如何吃 东北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

3、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东北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东北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东北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

4、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东北”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东北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

5、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古代东北人过年 古代东北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纔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

6、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像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

7、最初的爆竹并不是像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 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纔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

8、汤、柏酒、椒酒、五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合家团坐守岁。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

9、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宵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 发现迎春花开了。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着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

10、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纔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纔渐渐平静。东北拜年习俗 拜年是东北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

11、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

12、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 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

13、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 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年俗变化看“小康” 过年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中国年俗源起于农耕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活内涵。但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劳作方式、家庭结构和通信交通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因素自然也促使年俗发生了变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生活逐渐走向富足,过年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仅仅从拜年方式的变化便可窥一斑:先是电报,后是电话传真,如今又多了电子

14、邮件和手机短信息。在老百姓的“年货单”上,以往团圆饭必备的鸡鸭鱼肉成了配角,而蔬菜和水果等绿色食品却很热销。而且不用像过去那样急着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去采购,天天开业的超市品种齐全,数量充足。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年俗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浓浓的年味。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不再“忙年”,甚至将团年饭从家里搬进了酒店。用一位老先生的话说:“年虽然越过越闲,味却是越来越浓!”以往过年是马不停蹄地走亲访友,一坐下来就打牌喝酒,而现在选择的花样多了,有的全家老少自驾远足旅行,有的相约健身美容,还有的甚至策划一场生动有趣的家庭演唱会。在东北许多企事业单位,员工春节前夕催促的已不是工资、奖金等问题,而是把集体海外

15、旅游排在了首位。一些家庭早早就奔波于涉外旅行社,有的市民还将春节海外旅游机票作为新年厚礼送给亲朋好友。来自各大涉外旅行社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今年将有近一万人在海外度春节。中国人过年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所反映的追求团圆和“有余”的文化观念却并没有改变。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正是中国人生活走向“小康”的体现。(完)回 娘 家 在东北的年俗中,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

16、真正的“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贴窗花 逛庙会 感受年俗新景观 又一年新春翩然而至,在东北,过年的习俗如剪窗花、贴年画、逛庙会等又愈发变得显眼起来,实在生动起来,红彤彤的剪纸,烫金的春联,庙会上的捏面人、抖空竹等,将过年的气氛渲染得暖暖的、浓浓的,勾起人对家的留恋,对未来岁月的憧憬。过年,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气氛,一种喜庆。新春临近,年俗里漫溢出的新景观,伴随着街面和胡同里传出的吆喝声,以及

17、“宝炬争辉,玉珂竞响”的热闹场面,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万物勃发的生机和传统文化的韵味。剪纸依旧风光剪纸是东北地区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乐意用剪纸来营造现代生活气氛,而且花样年年翻新。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故事,记述周成王用梧桐叶剪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汉晋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演变成民间美术形式,有了专业艺人和专门的剪纸手工业。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窗花、门笺、团花,除象征吉祥喜庆外,还用作鞋花、枕花、梳妆镜上的喜花,陶瓷器具上的边饰等。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之中,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

18、寓意象征手法和变形夸张手法,结构简洁,风格明快,表现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现在剪纸的种类很多,黑白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刻金彩衬等。内容也很丰富,花鸟虫鱼、瓜果飞禽、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戏剧脸谱等。近几年来,剪纸的发展变化更大。题材更宽了,“小区新貌”、“申奥之夜”等现实生活内容能在纸上迅速得到体现;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介入,借鉴国画、年画等表现形式,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除大红纸和金纸外,又配以电光彩纸衬托,剪纸变得新颖精美,金碧辉煌,渐渐朝着高档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现代剪纸不光具有观赏性,还有时代性,装饰性,受到现代家庭包括年轻人的喜爱。东北风格的剪纸已在不少国家办过展览,剪纸不光承载着

19、欢乐与理想,还走向世界一展风姿。年画春联紧跟时代过年,年画春联也会红火一时。年画是民间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民族风格。传统的年画,多用木版水印,以单纯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表现热闹、欢快的场面。年画起源于汉,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明清时最为著名的年画是天津西郊杨柳青镇的年画,全国各地也都有年画生产。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年画亦各有自己的特色。而杨柳青和桃花坞以古法炮制颜料,所绘年画古雅艳丽,经久不褪。年画题材相当广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民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应有尽有。现在,年画售况已远不如昔了。留意如今的年画摊儿,印刷更精美,内容更丰富,只是画摊儿前

20、少了当年那种痴情的观众和热闹的争相选购的场景。其实,年画折射出一种心境,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时代在变,发展中的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美更大的文化生活空间,从这个角度讲,画摊儿的冷场,又令人欣慰。在我国东北广大城乡,特别是农村,每逢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不光自己贴,还要送给别人贴。现在的春联题材丰富多彩,有科技春联,法制春联,揭批邪教春联,甚至还有网上春联,有的乡村,车队都贴上了红红火火的春联。今年的春联与往年相比,祝福吉祥的老词旧话少了,歌颂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多了,“三代坚持三代表,九州岛齐庆九州岛春”,“盛世欢歌兴国祚,春风浩荡满新程”,极其富有时代气息。使今年的春联品位更高,文化

21、科技味道更浓。现在虽然城里贴春联的少了,居家由传统的两扇门变成一扇门,不好贴,但在农村却依然很火。近日团中央开展的以“学讲话、颂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挂主题年画,贴时代春联”活动,据说响应者颇多,佳作不少。含蓄的中国人将满心的欢喜都写在了纸上,这是欣逢盛世佳节的由衷喜悦。逛庙会有了新乐趣过年时的庙会像一道流动的风景,惹人心醉。庙会里悬旗结彩,百货杂陈,戏曲开场,人潮如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庙会里逛上一趟,你可以窥见当地的风土人情,领略传统节日的欢快热烈气氛。庙会是民间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的优势在于杂而全,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什么都有,咫尺之间,万物皆备。有人指责如今庙会

22、里的东西良莠不齐,积压品多,吃的东西太多,有味道的民俗少。尽管这样,过年的乐趣依然可以从中“掏”出来。民俗文化浓缩了整个民族繁荣的现在与美好的未来,集中张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自信,使人们在精神上把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近年来,虽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古老悠久的民族传统艺术,依然在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已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传统的东西不能完全丢弃,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要有自然的调整力,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其内容,但变化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根。也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说过的,浓厚的民俗中,人们能感受到生活的充

23、实,是不可缺少的民族凝聚力。 1.春 节 拜 年 的 由 来 大 年 初 一 ,人 人 都 早 早 起 来 , 打 扮 得 整 整 齐 齐 , 出 门 走 亲 访 友 , 相 互 拜 年 , 恭 祝 来 年 大 吉 大 利 。 关 于 拜 年 习 俗 的 由 来 , 传 说 远 古 时 代 有 一 种 怪 兽 , 头 顶 长 独 角 , 口 似 血 盆 , 人 们 叫 它 做 “ 年 ” 。 每 逢 腊 月 三 十 晚 上 , 它 便 窜 出 山 林 , 掠 食 噬 人 。 人 们 只 好 备 些 肉 食 放 在 门 外 , 然 后 把 大 门 关 上 , 躲 在 家 里 , 直 到 初 一

24、早 晨 , “ 年 ” 饱 餐 后 扬 长 而 去 , 人 们 才 开 门 相 见 , 作 揖 道 喜 , 互 相 祝 贺 2.春 节 守 岁 的 由 来 守 岁 , 即 除 夕 之 夜 人 们 通 宵 不 寐 , 打 牌 、 聊 天 、 放 鞭 炮 、 包 饺 子 守 岁 习 俗 始 于 南 北 朝 , 梁 朝 的 庾 肩 吾 、 徐 君 倩 , 都 有 守 岁 的 诗 文 。 “ 一 夜 连 双 岁 , 五 更 分 二 年 。 ” 古 时 , 守 岁 也 叫 “ 照 虚 耗 ” , 人 们 点 起 蜡 烛 或 油 灯 , 通 宵 守 夜 , 象 征 着 把 一 切 邪 瘟 病 疫 照 跑

25、驱 走 , 期 待 着 新 的 一 年 吉 祥 如 意 。 这 种 风 俗 被 人 们 流 传 至 今 。 3.鞭 炮 的 由 来 无 论 是 过 年 过 节 , 还 是 结 婚 嫁 娶 , 进 学 升 迁 , 以 至 大 厦 落 成 、 商 店 开 张 等 等 , 只 要 为 了 表 示 喜 庆 , 人 们 都 习 惯 放 鞭 炮 来 庆 祝 。 这 个 习 俗 在 我 国 已 有 2000多 年 的 历 史 了 。 荆 楚 岁 时 记 曾 经 这 样 记 载 , 正 月 初 一 , 鸡 叫 头 一 遍 时 , 大 家 就 纷 纷 起 床 , 在 自 家 院 子 里 放 爆 竹 , 来 逐

26、退 瘟 神 恶 鬼 。 当 时 没 有 火 药 , 没 有 纸 张 , 人 们 便 用 火 烧 竹 子 , 使 之 爆 裂 发 声 , 以 驱 逐 瘟 神 , 这 当 然 是 迷 信 , 但 却 反 映 了 古 代 劳 动 人 民 渴 求 安 泰 的 美 好 愿 望 。 到 了 唐 朝 , 鞭 炮 又 被 人 们 称 为 “ 爆 竿 ” , 大 概 是 将 一 支 较 长 的 竹 竿 逐 节 燃 烧 , 连 续 发 爆 破 之 声 。 南 昌 诗 人 来 鹄 的 早 春 诗 句 : “ 新 历 才 将 半 纸 开 , 小 亭 犹 聚 爆 竿 灰 。 ” 写 的 就 是 当 时 春 节 燃 烧

27、竹 竿 的 情 景 。 后 来 , 炼 丹 家 经 过 不 断 的 化 学 试 验 , 发 现 硝 石 、 硫 黄 和 木 炭 合 在 一 起 能 引 起 燃 烧 和 爆 炸 , 于 是 发 明 了 火 药 。 有 人 将 火 药 装 在 竹 筒 里 燃 放 , 声 音 更 大 , 使 得 火 烧 竹 子 这 一 古 老 习 俗 发 生 了 根 本 变 化 。 北 宋 时 , 民 间 已 经 出 现 了 用 卷 纸 裹 着 火 药 的 燃 放 物 , 还 有 丹 响 和 双 响 的 区 别 , 改 名 “ 爆 仗 ” , 后 又 改 为 “ 鞭 炮 ” 。 4.年 夜 饭 各 种 吃 食 的

28、由 来 除 夕 之 夜 , 无 论 相 隔 多 远 , 工 作 有 多 忙 , 人 们 总 希 望 回 到 自 己 家 中 , 吃 一 顿 团 团 圆 圆 的 年 夜 饭 。 有 时 实 在 不 能 回 家 时 , 家 人 们 也 总 是 为 他 留 一 个 位 子 , 留 一 副 碗 筷 , 表 示 与 他 团 聚 。 这 年 夜 饭 也 叫 “ 合 家 欢 ” , 是 人 们 极 为 重 视 的 家 亭 宴 会 。 按 照 我 国 民 间 的 传 统 习 惯 , 年 夜 饭 的 吃 食 很 有 讲 究 , 通 常 有 馄 饨 、 饺 子 、 长 面 、 元 宵 等 等 。 新 年 吃 馄

29、饨 取 其 开 初 之 意 。 传 说 盘 古 氏 开 天 劈 地 , 使 “ 气 之 轻 清 上 浮 者 为 天 , 气 之 重 浊 下 凝 者 为 地 ” , 结 束 了 混 沌 状 态 , 才 有 了 宇 宙 四 方 。 再 则 取 “ 馄 饨 ” 与 “ 浑 囤 ” 的 谐 音 , 意 思 是 粮 食 满 囤 。 饺 子 是 我 国 的 传 统 食 品 之 一 。 也 称 作 扁 食 或 煮 饽 饽 。 古 来 只 有 馄 饨 而 无 饺 子 。 后 来 将 馄 饨 做 成 新 月 形 就 成 饺 子 了 。 在 唐 代 吃 饺 子 的 习 惯 已 经 传 到 我 国 的 边 远 地

30、区 了 。 除 夕 夜 , 十 二 点 钟 声 一 敲 响 , 就 开 始 吃 饺 子 , 因 此 时 正 是 子 时 , 取 其 新 旧 交 替 , 子 时 来 临 之 意 。 长 面 , 也 叫 长 寿 面 , 新 年 吃 它 , 预 祝 寿 长 百 年 。 古 代 的 一 切 面 食 都 叫 做 饼 , 所 以 汤 面 起 初 也 叫 汤 饼 , 开 始 的 面 片 不 是 擀 成 或 压 成 的 , 而 是 将 和 好 的 面 , 用 手 往 锅 里 撕 片 片 , 和 现 在 北 方 吃 的 “ 乌 鸦 头 ” 、 “ 猴 耳 子 ” 等 的 做 法 差 不 多 。 到 唐 代 以

31、后 开 始 用 案 板 擀 面 , 才 逐 饯 有 了 长 面 、 短 面 , 不 少 地 方 在 吃 年 饭 的 时 候 还 搭 配 些 副 食 品 , 要 想 讨 个 吉 利 的 口 采 。 吃 枣 (春 来 早 ), 吃 柿 饼 (事 如 意 ), 吃 杏 仁 (幸 福 来 ), 吃 豆 腐 (全 家 福 ), 吃 三 鲜 菜 (三 阳 开 泰 ), 吃 长 生 果 ( 长 生 不 老 ), 吃 年 糕 (年 糕 年 糕 , 一 年 比 一 年 高 ) 当 然 , 现 在 的 年 夜 饭 品 种 就 更 加 丰 富 了 , 什 么 鸡 鸭 鱼 肉 、 山 珍 海 味 , 大 约 一 年

32、中 能 见 到 的 最 好 的 菜 肴 都 摆 上 了 餐 桌 。 5、红 色 表 示 吉 祥 的 由 来 在 中 国 人 心 目 中 , 红 色 意 味 着 吉 祥 。 过 节 过 年 , 要 张 贴 大 红 对 联 ; 嫁 女 娶 妇 要 披 红 挂 彩 ; 生 了 孩 子 要 送 红 喜 蛋 ; 送 贺 礼 要 有 红 纸 包 裹 ; 开 张 奠 基 , 要 剪 红 绸 缎 。 总 之 , 一 切 表 示 喜 庆 、 吉 祥 的 , 都 离 不 开 红 色 。 其 实 , 中 国 并 不 是 从 一 开 始 就 用 红 色 表 示 吉 庆 的 。 早 在 远 古 时 代 , 我 们 的 祖 先 曾 用 过 黄 色 代 表 吉 庆 , 也 曾 用 过 黑 色 和 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