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32.80KB ,
资源ID:63419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3419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民日报议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民日报议论文.docx

1、人民日报议论文人民日报议论文 篇一:作文素材:人民日报美文选粹(101页) 从上甘岭到小木岭(放歌年) 徐贵祥 人民日报 ( 2009年10月5日03 版) 是谁最先发现了这个可以藏身逃命的地方,已经无法考证了,也许是不约而同吧。地震后短短3天,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里已经聚集了700余人。可是很快他们就陷入新的绝望,随着余震不断,老天爷把通道退路全部齐刷刷斩断,700多人拥挤在涵洞里,犹如蹲进了水牢。有几个头面人物四处探路,全都无功而返。 这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小木岭这块山坡成了一座孤岛,700多人坐以待毙。 到了这个时候,出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等死。一位老大娘痛心疾首,一直后悔不该

2、走上这条路,地震那天她都已经爬到雪山的半山腰了,就算是冻死在雪山,也比挤在这里要安静得多。一位被砸断双腿的中年男子气息奄奄地对妻子说,你已经背了我这么多天了,你已经仁至义尽了,假如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你就逃生吧,再也不要管我了,再背着我,你也活不成。妻子说,要死一起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你撇下。一天,两天?五天过去了,小木岭上每天都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危险。 希望之光一天天黯淡下去,直到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意外。 月日上午,一个在洞口观察的妇女,发现引水洞洞口下方出现了异常,起先只是一个黑点,在云雾中晃动并且逐渐地放大,很快就有十几个人挤在洞口,一个人嘀咕,那是谁?另一个声音不假思索地回答,还

3、能有谁?一定是解放军!解放军来救我们了!这个爆炸性的喜讯迅速传遍了涵洞。尽管只出现了一个解放军,也还是天大的喜讯,一个人的背后一定有一支部队,对此人们深信不疑。小木岭上的人们是幸运的,确实,来人是解放军;这支部队还当真是空降兵;他们最幸运的还是,前往营救他们的,是一支在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赫赫声威的英雄部队。 早在月日,黄继光生前所在的某部团长孙向东就接到报告,地震发生之后,尚有几千群众被困在深山,孙团长派出两路人马,一路由政治处主任曲凡东率领,沿水路进发,侦察前进道路;另一路由上甘岭特功八连十几名党员骨干组成,突击进入黑木岩,果然搜寻到一名逃生群众,报告小木岭水库上方的涵洞里有大股被困群众

4、,小木岭发电厂背后有一条引水渠道,可能就是通向涵洞的惟一通道。 孙团长当即组织突击队,由作训股长吴雪冰带领名战士先期抵近小木岭,可是抵近之后才发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从山脚到涵洞,高差约米,坡度约度,山路全被震塌。整个山坡,就像一堆蓬松乱石,一触即垮,踏上去就是死亡陷阱。幸好还有一块长不到米的混凝土石壁,这大约是过去 用来固定山体的,然而石壁上光溜溜没有依托,只有一些零星散布的钢筋头,最短的仅厘米。这些钢筋头,奠定了700多受困群众得救的基础。 第一个上去的是七连班长刘彬。刘彬是四川人,仗着在山里长大,动作轻巧,背着捆绑绳,开始了短暂却又漫长的攀登。 在攀登的过程中,一块石头砸到刘彬手

5、背上,他心里一惊,把脑袋紧紧贴在石壁上,试图躲过可能随后而来的更大的打击,幸亏没有大面积的泥石流。刘彬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一块石头下来,你就完了。我攀爬的时候,幸亏没有余震,哪怕小小的余震,也会引起泥石流,那我今天肯定不能坐在这里了。是的,危难之中,容不得他多想,就像他的前辈军人,当年黄继光纵身扑向敌人的机枪眼,那也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假如他粉身碎骨了,其英勇程度和献身精神,同黄继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仅仅是方式。刘彬经历了多少艰难坎坷,不用细说了。他最终爬上了洞口,并且用捆绑绳把战友拖了上来,那副用废弃电缆和木棍捆绑的、米长的软梯也随后架设成功。这就是小木岭大营救的“生命天路”。

6、解放军来了,就像一剂强心针,霎时就把昏沉的人群激活了,就连那些等死的人也不再等了,争先恐后涌向洞口,终于演变成吵闹、厮打、冲撞。大家都想尽快逃生啊,那样的迫不及待,又是那样的不顾一切。负责维持秩序的战士秦钱和殷金良几次被人流冲倒,秦钱还被咬了一口。新的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旦群众涌向洞口,挤出涵洞,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后果不堪设想。吴雪冰当机立断,指挥仅有的5名战士,首先封锁洞口,对山顶小路实施警戒。吴雪冰抓住短暂的安静,给群众做动员。吴雪冰说,乡亲们,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把所有的人全部救出去,因为我们是黄继光的部队,我们是上甘岭特功八连,只要还有一位乡亲没有救出,我们就绝不下

7、山。吴雪冰的话很简短,但是效果明显。上甘岭,黄继光,这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上甘岭黄继光的部队,那还有错吗?大家相信黄继光,也相信他的传人。 经过一番努力,群众被组织起来了,按照先伤员、老人、妇女儿童的原则,开始下山。吴雪冰对仅有的人重新分工,他和刘彬扼守涵洞至洞口之间的通道,一个一个放人,秦钱和殷金良为群众捆绑保护绳,杨万忠在山下接应,老弱病残者则亲自背送。战斗从月日上午开始,至日傍晚,历时天夜。据刘彬回忆,战士李华南至少背了200人。当第名被困群众身上的绳索被杨万忠解开之后,这个还算强壮的汉子,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参与指挥小木岭营救的黄继光生前所在团政治处主任曲凡东以后用深情的笔

8、调记叙了大营救最后一个片段 直到14时左右,已经从山上下来740多人,还是没有她的丈夫,她泪已流干,已经不抱希望了。14时20分,又下来一批人,听说这是最后一批了。她慢慢地坐起来,远远地无神地看着。这时,人群后面冲出来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 她眼睛一亮,风一样的跑了过去,两人抱头痛哭。那情景叫我今生难忘,眼泪一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 被泪水模糊了双眼的还有我们的战士。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看着这一幕人间悲喜,内心涌动着巨大的温馨。57年前,他们的前辈黄继光在朝鲜战场惊天地、泣鬼神;在新中国成立近60年的今天,他们作为继承者,仍然不辱使命。他们在小木岭上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置自己生死于不顾,他们

9、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中间仍然会站出无数个黄继光。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书里书外) 本报记者 董 阳 人民日报 ( 2009年10月6日04 版) 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颇为艺术、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贝壳。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到这并

10、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是源自孩童天性,这种热爱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 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

11、为心爱的宝书。” 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少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是的,鲁迅并不是美术家,但谁能说鲁迅与美术没有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3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琵琶,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显现了一个为人夫者的温情眷恋,

12、一个人间鲁迅的亲切面庞。或许,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嬉笑怒骂”,而在鲁迅的艺术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爱,对艺术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朋友和万千青年的爱。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 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

13、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

14、人生。而这一点,鲁迅不正是最好的例子? 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阅读可以很个性(读书管见) 孙小宁 人民日报 ( 2009年10月6日04 版) 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会”、读经会也颇多抵触,别人拉我入伙,我总是挑剔地问:和谁读啊?同样,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

15、书媒记者借此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说到底,阅读是文化私生活,你家的厨房不可能炒出和别家同样的菜,同理,你的阅读需求怎么可能恰恰就和排行榜上的书吻合呢?有些人不迷排行榜,但迷一些专家列的必读书单,这也大可不必。年轻时听人劝吃饱饭,权当给生命补充ABCD,但若一直跟着别人走,那不用说,思想也会像浮萍一样没个定处。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甚至一本不起眼的书,也会在某时某地,起到适时的功效。我身边就有例子存在。当年生病时一位主治大夫,后来我们成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棒是说,你找他看病,他不仅会开出恰切的药方,而且会给你讲出病的治愈原理。如此对

16、病人的耐心,已是时下罕见,所以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递他,只说未必都有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他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他其实焦虑不堪,几近崩溃边缘。是这本书点醒并拯救了他。坦率说,如果不是他说出书名,那本书我几乎想它不起(否则它也不可能被我列为闲书)。另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也不认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

17、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小说写得不错,但并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相反,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狠是狠了点儿,但我相信,九泉之下的那位作家有知,也会颇感欣慰。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书就是一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

18、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由此,开始理解,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类似LP这样的旅游书,被“驴友”奉为在路上的圣经。 篇二:2020年高考作文与人民日报文章 达则独善其身(大地漫笔编辑丛谈) 马涌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24 版) 一个词语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语义演变,往往显得意味深长。引发我这番感慨的是“独善其身”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出处是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今,“独善其身”常常被当作“置身事外,自

19、得其乐”之类的意思,用起来也常常是套用一个否定句式,譬如“大势之下难以独善其身”云云。但是倘若追寻其本义,以孟子亚圣之德,对于君子穷困时的要求,会是仅仅只要自得其乐便可了吗?恐怕并非如此。 孟子这段说辞,原话其实是颇为慷慨激昂的:“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见於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赵歧注曰:“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加上语境和注解,其实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所谓“独善其身”,并不是说要你“独自”过得“好好的”就行的,而是要“穷不失义”,要“修身”,要“立于世间,不失其操”的。再穷困潦倒,道义操守仍

20、然是底线。 可叹的是,随着岁月流转,大家对孟子的话,似乎也开始换了一种理解:都已经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了,还要讲道义,实在是迂不可及。“兼济天下”那是身世显赫之人要操心的事,穷困小民只要把自己伺候好就不错了。如此解释,多了些市井的狡黠,少了些理想主义的 担当。于是乎,又有许多人觉得,应该是先说“达则兼济天下”,再“穷则独善其身”,逻辑才说得通。这顺序一颠倒,就更有些“退而求其次”的意味了。 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以为然的。倘若理解了孟子的原话,其实“独善其身”恰恰应该放在前面,因为“独善其身”乃是前提,是原则,是根本;”达”了,“兼济天下”的人,当然也要“善其身”,自己的操守不能丢,然后才谈得上为

21、天下。反观今天许多鲜活的案例,恰恰是飞黄腾达了,人前“兼济天下”,人后却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场合里丢了道义,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由此观之,恐怕今天倒是要讲“达则独善其身”更为适宜。毕竟今天,“兼济天下”的风光人人称羡;我们更稀缺的,恐怕正是顺境之中不忘“独善其身”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心灵御寒(金台随感) 孙君飞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24 版) 对冬天的寒冷,有人抱怨,有人骂,有人暗自哭泣,但也有诗人说“寒冷有益于我的健康”,另一位沿着初雪漫步的诗人还渴望在柳树的枝杈上“也嫁接上我的两只手臂”。 这两位诗人我都爱,是他们教给了我心灵御寒的功课。

22、 寒冷,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本身谈不上好与坏,人却擅自做了区分,看到寒冷有益的一面乃是“达观”,能够把寒冷变成好事更是了不得。我们总是奢望四季如春、暖阳加身,实际上正是在选择容易,回避困难。在冬天,买更厚的衣服穿到身上,同时跑跑步,打打雪仗,心血来潮的时候甚至爬爬树,身体暖和了,活络了,心里的怨气也就少了。将消极的避寒变成积极的御寒,于身于心都是大有裨益的。这就是诗人寒冷有益于健康的信念了。 面对现实的冷酷,心灵自然也会感到寒冷,就要想办法给它加些穿戴,譬如那顶叫智慧的帽子,那双叫勇敢的鞋子,那根叫坚韧的腰带,那身叫爱的衣服,还要想办法让心灵一直健康地跳动,让血液运行出热量和活力。怨天尤人没

23、有用,何况同样的现实对所有人都是冷酷的,它不会特意跟你过不去。人在怨尤的时候特别容易留意身外之物,从身外找原因,譬如“我为什么拼不了爹”“我为什么遇不到伯乐”,甚至“我的?颜值?为什么这么低”,偏偏不思 考“我为什么成不了我”。“我”才是最大的条件和财富,才是通往自由人生的通道。过去的人说话更狠,他们说“富不过三代”,什么意思?代代人都在追求的财富最终变成了空虚的东西,它并不是真正叫人依靠的宝贝,自己才是自己终生的依靠。你是弹簧,就会跳得很高。你是雨水,就只能从天上落下来。你是花朵,在空谷里,没有人看,也会开得自自然然、漂漂亮亮,自己的鼻子嗅到自己的花香。 我相信寒冷比温煦更能教给人智慧,或者

24、说更能激发出人的聪明才智。“暖风熏得游人醉”是集体事件,在这个集体中,“众人皆醉我 独醒”特别难。一个人读了许多书,最终才明白,未必是读书越多越智慧,乡野的童叟妇孺也有智慧。有的智者甚至根本不劝你读书,因为你偏信书了。偏信一样东西,实际上是放掉自己,依赖上这个东西,而一旦习惯于依赖,自身的御寒能力就会降低,别说什么“寒潮”“白灾”,连普通的寒冬都没法过。总不能天天躲在棉被窝里怀念暖风(这也是一种依赖),人总要走出去,现实总要考验人,考验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依赖暖风,就不能从暖风里走出来。 直面寒冷,清醒地对待寒冷,而不是幻想以一个人的力量改变整个冬天,或者催促冬天赶快过去,就会想办法善假于物,

25、想办法提高自身的御寒能力。因为不这样做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就会浪费掉整整一个冬天,而冬天是同样美的,同样宝贵的,同样的叫人心情激荡,以至于让诗人要将自己的手臂嫁接到跟冬天赤身相迎、肝胆相照的柳树枝杈上。 接受寒冷,并且走向更广阔的寒冷,沿着初雪漫步,发现美,发现世界的不同面貌和层次,从心灵最深的地方滚涌出生命的激情和爱,甚至成为时空运转的一部分,跟世界同冷同热,跟一棵柳树同生同长,这是我们更应该尝试去做的。 当依赖炉火的时候,就会越烤越冷,越离不开自己狭小的房间。书中的经验、别人的经验都是纸船,“如果你从来不去航行,纸做的船和真正的船是一样好的”,而我们必须去造一只真正的破冰船,必须找到“

26、我”,让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船长兼水手。什么时候都能够 航行才是人生,才是存在,才能够证明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彼岸和新的陆海。 活动运动变动进取,这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御寒。 致信太阳的诗人(品书札记) 我读你是一束年轻的光 吴思敬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24 版) 吴重生的诗集你是一束年轻的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以 来,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好评。特别是在作者的家乡浙江,可以说是掀起了一阵写诗、读诗、评诗的热潮。我通读了整本诗集,为他澎湃的诗情所感染。 吴重生是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有不少优秀的新闻作品问世。不过,写诗需要有另一种笔墨。如果说新闻是走路,那么诗就是跳

27、舞。走路有明确的目的,有明确的指向性,新闻的针对性就非常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缺一不可。诗在求真这一点上和新闻是一致的,诗说到底就是掏自诗人心窝的一句真话。不过新闻强调的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而诗歌则更强调表现主观世界的真实。何况,诗光强调“真” 篇三:2020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 (2020?)阅读选文,完成2024题。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

28、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舍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

29、要旨相葜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汪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

30、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厘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请分析选文

31、第段与第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22.选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圈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24.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一言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段补据: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砰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

32、甫范仲淹辛弃疾 为什么不读经典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