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72.57KB ,
资源ID:63312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3312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届 四川省绵阳市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2020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1.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B.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答案】C【解析】【详解】修筑规模之宏大的宫城、水坝,制作大量珍贵玉、陶器等,可见良渚有着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非国家无以为之,故C正确;A项中“完善”表述不恰当,排除

2、;材料信息也不能得出手工业技术先进、生产力发达,排除BD。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己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 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B. 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C. 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D. 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认为,人们都指责秦朝专制,但秦人完成了国家统一,秦人所做的,也是当时形势所需要的,不宜有更多的非议,说明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故C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郡县制制有利于实现君主集权,B错误;专制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

3、,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A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 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北方的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D正确;A项中“开始”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排除C。4.明

4、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A. 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B.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C. 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说明儒家文化追求名利的功利化倾向,故A正确;明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B错误;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排除D。5.康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祭孔子,褒扬孔子为“万世师表”。雍正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爵,

5、敬避孔子名讳。至乾隆将孔庙的大成殿改铺黄色琉璃瓦,意将孔子与帝王同尊。清朝尊孔旨在A. 恢复传统儒学教育B. 消除满汉部族界限C. 革新传统祭孔礼仪D. 强化国家一统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清朝尊孔旨在强化国家一统意识,维护封建统治,故D正确;ABC都不是清朝尊孔的根本目的,排除。6.进入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凸显出江南地区A. 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B. 经济结构变动剧烈C. 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D. 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答案】B【解析】【详解】清末

6、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说明江南地区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变,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分工信息,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排除C;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无法反映城乡差距,排除D。7.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A. 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B.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C. 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D.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A

7、【解析】【详解】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南京条约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清政府的税收标准实际上提高了,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故A正确;马关条约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排除B;材料不能得出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排除C;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南京条约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8.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向美国政府辞职,成为清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此后两年多时间内,他率领使团出访西方十余国,宣述中国正在发生的进步,呼唤整个西方世

8、界公平合理对待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A. 西方加紧干涉中国外交事务B. 清政府昏聩丝毫不懂外交C. 洋务运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D. 部分西方人希望中国自强【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人蒲安臣率领使团出访西方十余国,宣述中国正在发生的进步,呼唤整个西方世界公平合理对待中国,可知他希望中国自强,希望西方国家平等对待中国,故D正确;材料反映蒲安臣作为的清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开展的活动,并非西方加紧干涉中国外交事务,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昏聩,排除B;材料信息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率领使团出访西方十余国,宣述中国正在发生的进步,呼唤整个西方世界公平合理对待中

9、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9.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A. 推翻君主政体B. 批判封建伦理C. 进行思想启蒙D. 传播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梁启超旨在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故C正确;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推翻君主政体,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梁启超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

10、排除D。10.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宣称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把帝国西部政权“赠与”教皇。长期以来人们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事件A. 打击了教会的权威B. 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C. 推动了各国的革命D. 体现了新教徒的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君士坦丁赠礼作为教皇权力的凭证,而学者瓦拉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否定了教皇权威,否定了教权主义,故A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精神独裁,但没有要求取消宗教,仍然信仰上帝,B错误;材料强调对教皇权威的否定,不能体现推动了各国革命,排除C;1517年的宗教改革出现新教和新教徒

11、,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文件”“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1.18世纪以来,奢侈消费经济在英国兴起。有人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这场大讨论A. 导致了西方人文精神缺失B. 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C. 激化了英国社会阶级矛盾D. 不利于社会消费的增长【答案】B【解析】【详解】18世纪以来,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认为奢侈消费促进经济繁荣,这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B正确;奢侈消费

12、体现满足个人欲望、追求现世享乐,符合人文精神,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奢侈消费促进社会消费的增长,D错误。12.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德国青年作家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据此可知,这一运动A. 深受法国革命影响B. 对理性主义有所反思C. 旨在批判拜金主义D. 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可知,这一运动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浪漫主义注重对情感的挖掘,反对理性,故B正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与材料无法,排除;20世界出现现代主义,排除D。【点睛】

13、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联系所学浪漫主义流派的风格分析解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强大的军事技术、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统称为“大一统”技术。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5-7世纪负有盛名: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

14、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特点。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的原因,并说明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

15、答案】(1)特点:大一统技术和手工技术比重大;古代技术为大一统政治服务。原因:农耕文明的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中国重实用的文化传统。(2)原因:古希腊重视理论思辨影响;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贡献;资本主义兴起,市场的推动;笛卡尔和培根哲学思想的影响。(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影响:重视理论试验推动了西方科学革命;理性主义推动了启蒙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过份追求物质财富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特点:由表格数据看出,中国大一统技术和手工技术比重大,古代技术为大一统政治服务。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农耕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重实用的文化传统等

16、角度分析总结。(2)原因:根据“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得出古希腊重视理论思辨影响;根据“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得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贡献;根据“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得出笛卡尔和培根哲学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资本主义兴起为近代西方科学产生奠定物质基础和动力。影响: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推动西方的科学革命、理性主义推动启蒙运动、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以及过份追求物质财富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14.阅读材

17、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以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来说,前者注重革命,固然遮蔽了历史的其他一些层面及主题,在评价上也存在偏颇,但它所叙述的历史无疑是真实的,是不容否认的,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但它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是挑战一回应范式的具体化。以之取代或否定革命范式,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无法反映和揭示近代中国真实的历史。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摘编自崔志海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观点: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

18、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此观点正确。评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但是,近代史上,除了革命这条主线以外,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也进行了不懈奋斗,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革命史观无法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全部。结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路径、一个前提。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实现之可能。(材料中的其它观点如“革命确乎是中国近代

19、历史的一个主题”、“现代化范式固然可补革命范式之不足”、现代化范式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等。)【解析】【详解】首先,根据“事实上,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概括出材料观点:材料认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个范式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互为补充,不相排斥的”。然后,亮明自己的态度:此观点正确。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评析,可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说明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独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主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各阶层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追求说明实现国家的富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在近代历史的中国,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

20、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中国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01年4月清政府设都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拉开帷幕。前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到宪政的轨道。当时的编制馆按照立宪国制,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的原则,在中央设置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与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于法部,以大理寺审判,以法部督之。这一草案遭到了顽固保守派的反对。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依循军机处不议、内务府不议、八旗事不议、太监事不议等

21、五不议改革官职,下谕进行改制,由此逐渐厘定了中央官职。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中央官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经验;改革循序渐进;本质上服务于皇权。(2)评价:一定程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为后世官制改革提供经验;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筹备立宪”得出借鉴西方经验;根据“前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到宪政的轨道”得出改革循序渐进;根

22、据“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得出本质上服务于皇权。(2)评价:根据“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得出一定程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到宪政的轨道”得出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根据“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得出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还可从为后世官制改革提供经验总结其影响。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翁(前187一前110)庐江舒地人。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

23、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免除他们的摇役,把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据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翁治蜀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社会发展的贡献。【答案】(1)国家统一与安定;西汉国力的强盛;儒学地位的提升;四川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2)特

24、点: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贡献:推动了经济发展,使得蜀地百姓安居乐业;改变了风气,形成了向学局面;推动了蜀地文教昌盛;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解析】【详解】(1)根据“汉景帝后期”得出国家的统一与安定,西汉国力的强盛;根据“仁爱好教化”得出儒学地位的提升;根据“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得出四川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2)特点:根据“遣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得出派遣学习;根据“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得出言传身教;根据“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得出各地实践。贡献:可从推动经济发展、形成向学风气、蜀地文教昌盛、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等方面分析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