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知识与能力道易错题【中学科目二】50道易错题 2016-10-26 俺要考教师 中学科目二 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安排教学所进行的评价称之为( )。 A.形成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C 【解析】题目中考查的是配置性评价的含义。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作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 ) A.意向的发展 B.情感的发展 C.意志的发展 D.思维的发展 【答案】A
2、 【解析】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情感、意志属于意向,思维属于认知。所以本题选A。 3.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答案】B 【解析】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课本):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3、。 4.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B.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答案】B 【解析】(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共有四个:遗传,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而这四个因素中,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学校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故选择B。(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三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四)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内涵基本一致。 5.下列不属于替代性评价方法的是( ) A.量表评价法 B.表现性评价 C.概念图 D.档案袋评价法 【答案】A 【解析】替代性评价最初是针对传统纸笔标准化测验评价方式的不足而提出的。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生活情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法、概念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性评价方法。 6.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是( ) A.论语 B.大教学论 C.学记 D.普通教育学 【答案】A 【解析】考察
5、对教育史的知识掌握情况。B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端的标志。C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着作。D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7.影响受教育者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A.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生产力 【答案】C 【解析】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也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8.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知如接枝”体现了教学的(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B 【解析】直观性原则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原本难
6、懂的理论知识。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强调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正是直观性原则的体现。故选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重点,讲最关键的部分,促进学生的理解,体现了( )原则。
7、A.循序渐进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重点,讲关键,遵循学科内部逻辑,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
8、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10.“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正是( )的“教育学”思想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答案】C 【解析】德国着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在晚年将自己有关教育的讲演稿交给学生编纂发表.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他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无所希望,一种学业 11.“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
9、性结合起来”,这是贯彻德育( )的基本要求之一。 A.连贯性 B.疏导性 C.一致性 D.导向性 【答案】D 【解析】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贯彻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2.我国的职业教师是从( )开始出现的。 A.夏 B.秦 C.商 D.汉 【答案】C 【解析】我国的职业教师是从商朝开始出现的
10、。 13.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 ) A.所接受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所学科目的总和及社会实践活动 C.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D.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答案】C 【解析】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本题选C。 14.下面对班主任工作基本职责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 B.全面了解学生,确保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C.与家长保持联系,教育好每个学生 D.根据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班集体得以良好发展 【答案】D 【解析】班主任工作基本职责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使学生
11、班集体得以良好发展。 15.“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规定出自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A 【解析】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的内容有:“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本题选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
12、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1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提高道德认识 B.陶冶道德情感 C.培养道德行为 D.组织活动和交往 【答案】D 【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所以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
13、检验。(3)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17.把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根基与资源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个体的能动性 D.教育 【答案】B 【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先天可能性,要把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还有赖于后天生活中的环境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主观能动性起的是决定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学校教育(教育)起的是主导作用。由题干中可知,题中强调的是起现实作用的环境,它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资源。
14、所以选B 18.下列不属于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是( ) A.加强综合性 B.突出科学性 加强实践性C.D.加强弹性 【答案】B 【解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是:(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本校课程方案。B项突出科学性不属于,本题选B。 19
15、.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儿童成长和发展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家庭教育 B.自我教育 C.社会教育 D.学校教育 【答案】B 【解析】对儿童成长和发展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答案】B 【解析】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有三种方式:阅读,即教师自己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着;合作,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
16、行动研究,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21.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知识,发挥( )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A.复习 B.积极遗忘 C.过度学习 D.精细加工 【答案】B 【解析】积极遗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这种遗忘所失去的是细节,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C.过度精细加工。D.学习。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
17、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2.课堂教学的本质是( ) A.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B.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的过程 C.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过程 D.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教学过程的“认识-实践”说认为:1.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为(1)学生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2)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3)学生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2.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表现为(1)实践目的的特殊性;(2)实践环境的特殊性;(3)实践方式的特殊性。所以,统一来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了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特征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18、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过程。选A。 23.人们能够感知到事物远小近大的透视关系依赖于( ) A.距离感觉 B.差别感受性 C.深度知觉 D.立体感觉能力 【答案】C 【解析】深度感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差别感受性是感受物体最小差异量的能力。选项ABD均属于感觉范畴。 2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面向全体学生 C.强调创新教育 D.取消应试教育 【答案】B 【解析】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
19、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换言之,素质教育不要求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 25.在儿童手指上涂上辣或咸的东西,以矫正儿童喜欢咬手指的习惯,只要儿童咬手指得到不愉快的体验,那么该行为就可以被纠正过来,这属于行为治疗中的( )理论运用 A.刺激-反应学习 B.操作学习 C.社会学习 发现学习D. 【答案】B 【解析】辣或咸的东西是厌恶刺激,导致不良行为的减少,题干案例应用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因此属于操作学习。选B,其他
20、选项为干扰项。A.刺激-反应学习,属于经典条件反射。C.社会学习,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D.发现学习。现代认知学习观中着名的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6.胡老师抱怨她班上的学生:“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 )观点来加以解释。 A.正强化 B.负强化 C.给予惩
21、罚 D.消退 【答案】A 【解析】从胡老师的表述中,可以了解到,每次胡老师对学生大吵大闹之后,学生的违反纪律的行为增加,这个可以用行为主义的不良刺激正强化来解释,即施加一个刺激,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 27.教师讲课时,一位小学生一会听教师讲,一会儿翻书,一会在本子上写什么,你认为小学生这时的注意状态是( )。 A.稳定的 B.起伏的 C.转移的 D.分散的 【答案】C 【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题干中这位小学生的注意力在不同的活动之间转移。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注意的起伏很多时候是因为
22、生理节律的影响,注意的分散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题干中的是有意识的行为,故ABD错误,选C。 28.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秒,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 ) A.暂时性 B.深刻性 C.概括性 D.形象性 【答案】D 【解析】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记忆容量2()有鲜明的形象性;1(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进入瞬时记忆;(3)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1秒钟,听觉信息不超过2秒,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因此,题
23、干中问的是瞬时记忆的信息贮存的方式特点,即形象性。而A选项暂时性是瞬时记忆的存储的时间特点,不符合题意。B、C选项明显不符合瞬时记忆特点。所以答案选D。 29.“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是一种( )。 A.再认 B.有意再现 C.直接再现 D.间接再现 【答案】D 【解析】间接再现是指通过中介性联想方能唤起过去的经验,“称名忆旧容”,这是通过名字间接再现旧面孔。故选D 30.我国小学低年段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 ) A.活动型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校本课程 【答案】A 【解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规定:品德与生活课
24、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干扰选项中,分科课程则指的是小学的语数外。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综合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是( ) A.营养 B.遗传 C.教育 D.环境 【答案】D 【解析】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发
25、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遗传、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要把握。遗传的作用是为个体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胜利前提,学校是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作用。 32.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 A.列宁 加里宁B.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答案】B 【解析】这句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的 33.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答案
26、】B 【解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抓关键期。 本题中,题干问的是阶段性规律的要求,因此应选B。 34.在人的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前,生殖系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之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个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答案】B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
27、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差异性指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顺序性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5.教育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答案】D 是心理科学研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
28、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解析】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赫尔巴特要求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正是因为心理学是建立是实验的基础之上,是客观的。谈话法在心理咨询中又称会谈法,是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面对面的谈话,口头信息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6.对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的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 ) A.程序性记忆
29、 B.陈述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种类,选D。A选项中的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与题意不合,不选。选项B中的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它可以通过言语传授而一次性获得。与题意不合,排除。选项C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与题意不合,排除。选项D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
30、。与题意相符合,所以本题选D。 37.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具有社会本质倾向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 B.涂尔干 C.凯兴斯坦纳 D.赫钦斯 【答案】C 【解析】选项中几个人物都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但其观点有所不同。柏拉图确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和军人,涂尔干强调教育应按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来培养人才,凯兴斯坦纳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思想,赫钦斯是永恒主义教育的的代表人物。综上所述,题干中的是凯兴斯坦纳的观点,故选C. 38.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有领导的认识 D 【答案】【解析】选项中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四个表现,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教师指导下”,不难选出教学过程是“有领导的认识”,领导即是教师。认识的间接性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学生大量的间接经验。认识的交往性是指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认识的教育性是指教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