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159.12KB ,
资源ID:63198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3198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docx

1、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LT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系人民福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

2、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

3、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从各地区的情况看,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如海南、云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以及很

4、多市县对民生的投入都超过50%,不少地方还达到70%以上。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文化体育支出从685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

5、9.2%;2009年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2010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安排合计8077.82亿元,增加651.34亿元,增长8.8%。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过提高工资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等措施,保持了城乡居民收入较

6、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9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0年我国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这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缩小为2010年的3.23:1。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政策力度大、群众受惠面广的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如对1.6升及以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四、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

8、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9、“十一五”期间,我国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 1200元以上,全国 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医改”迈出坚实步伐。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占全国50.7的县,2007年扩大到86的县,参合农民也从4.1亿人,增加到7.3亿人,合作医疗的推进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经过几年的试点,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并提

10、高补助标准。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35亿人和1.88亿人,人们对早日告别“看病难、看病贵”充满期待。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 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左右的县。目前,试点地区年满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81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

11、数43206万人,增加294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272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769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6898万人。2010年,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安居是民生之愿。近年来,我国政府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性购房,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为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2009年12月的“国四条”,到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4

12、月的“国十条”,以及9月底多部委联合调控房地产短短一年之内,从中央政府到各职能部委、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几乎没有停歇。2011年“国八条”的出台,再次掀起了房地产调控的高潮。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政府着眼于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税费政策,支持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少数民族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8年末,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000亿投向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用于廉租房、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在中国农村,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而大规模起步的公共租赁房,也圆

13、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2010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20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26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年之最。“十一五”期间,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了15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通过廉租房制度,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五、关注困难群众疾苦,加强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民间疾苦,枝叶关情。近年来,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大力加强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无论是身在城市,还是农村,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5年,针对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

14、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国有1509万农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400多万农村居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末,有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有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有554.9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从清欠到制定养老保险办法,农民工权益逐步得到全面的保障。工作在城里,过节回农村;年轻在工厂,养老在农村;贡献在城市,保障在农村这是农民工群体长期以来的生活状态。而最近几年,农民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全国开始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2006

15、年党和政府提出要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份 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2007年明确要求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2008年政府提出了包括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一系列措施。到2010年 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

16、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2950万人、4475万人、1811万人、5876万人。无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还是雨雪冰冻、干旱灾区,灾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回望“十一五”,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巨灾多发。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西南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据统计,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因灾死亡、失踪10.4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万亿元。在大灾大难面前,国家先后投入救灾卫生防疫投入近12.5亿元,自然灾害救济资金近850亿元,在汶川地震后抢救生还者8.4万余人,在玉树地震后抢救人员2000余人,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解救12

17、43人。更值得称道的是,汶川地震灾区2年就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为我国赢得了广泛赞誉。近年来,国家救灾补助政策不断完善,每次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在“十五”期间已有的应急救助、倒房重建、冬春救助等基础上,国家在“十一五”时期新增了旱灾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庭抚慰、“三孤”人员安置救助等项目。中央救灾补助标准也大幅提高,紧急转移安置补助由“十五”期间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台风灾害单列为人均70元,倒房补助由每间补助300元提高到户均补助1万元,高寒地区达到户均1.4万元,冬春生活补助由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不论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居

18、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达1250亿元,拉开了之后 5年为数亿农民减负增收的大幕。“十一五”时期,国家不断完善农民种粮补贴制度,增加补贴规模,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多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从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 2005年的 45.5%下降到2009年的41.0%。“十一五”期间,我国

19、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让至少1.5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500多元,还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十一五”期间,我国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等措施,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近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出台了大量富有成效的重大举措。除上述几方面政策措施外,还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方面,都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另需强调的是,我们既要看到党和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困难面前作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的艰难,也要看到这些重大举措取得的可喜成绩,还要看到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仍任重道远。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极不容易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极不平凡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必将激励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