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62.49KB ,
资源ID:63021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3021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docx

1、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5人)于润沧毛用泽王仲奇王思敬王德民古德生叶奇蓁乔登江刘广志刘宝琛多吉孙才新孙玉发孙承纬安继刚朱光亚朱建士汤中立衣宝廉许绍燮阮可强何多慧何继善余贻鑫岑可法张光斗张宗祜张勇传张信威张铁岗李立浧李庆忠李焯芬杜祥琬杨奇逊杨裕生沈国荣沈忠厚苏义脑邱中建邱爱慈(女)陈念念陈森玉陈清泉陈毓川周世宁周永茂周邦新罗平亚范维唐范维澄郑健超郑绵平金庆焕洪伯潜胡见义胡思得赵仁恺赵文津闻雪友倪维斗唐西生徐大懋徐旭常秦裕琨翁史烈袁士义钱绍钧钱鸣高钱皋韵顾心怿顾金才傅依备彭士禄彭先觉彭苏萍曾恒一童晓光蒋洪德谢和平韩大匡韩英铎韩德馨常印佛康玉柱梁维燕黄其励雷清泉翟光明裴

2、荣富鲜学福樊明武潘自强潘垣薛禹胜 金翔龙于润沧(1930.3.20 -) 矿山设计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浑源县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任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矿山设计方面造诣颇深,善于将先进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设计,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在高地应力、矿岩破碎的金川镍矿的设计中,开发出棒磨砂高浓度胶结充填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创了大面积机械化下向胶结充填法,解决了控制巷道坍塌和“采富保贫”等关键技术,扩大了矿山生产能力,提高了矿山的经济效益。对实现金川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起到了保证作用。198

3、7年资源综合利用和采选冶联合设计,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承担膏体充填新技术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实现工业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特大型深井矿山冬瓜山铜矿的设计中,采用“探采结合”原则促使矿山得以提前建设,缓解资源紧张;按废石不出坑、尾矿不入库的原则设计采矿工艺技术,为创建我国第一座大型无废矿山做出重大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用泽(1930.9.1)核技术应用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1954年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参加创建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早期核辐射与放射性沾染效应参数测量

4、技术、现场辐射防护监测以及高空核烟云取样技术,并组织指导现场实施。参加创建并发展了我军核监测专业的核爆辐射防护剂量学、核爆探测学、核监测装备系列与军用标准化等,获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参加创建我国核电站场外应急辐射监测的科学技术研究。参加创建我国核仪器标准化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国家标准等重要成果。建立了完整的核监测专业系统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基地与队伍,培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仲奇(1932.6.29)热力叶轮机械专家。河北省唐县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60年至1962

5、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时,提出了一种新型叶片弯扭叶片,使叶栅中的能量损失下降了3050%。该项科研成果在原苏联发明与发现委员会进行了登记,并获该委员会颁发的“发明优先权证书”。弯扭叶片已成功地应用于蒸汽轮机,航空发动机和弹用涡喷发动机上。出版透平机械原理、透平机械三元流动计算及其数学和气动学基础等三部著作。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1934.12.27)工程地质专家。原籍安徽巢湖市人,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环境

6、地质、和岩体力学专家,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长期致力于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生产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若干重大水电工程进行研究和论证,为解决关键的地质问题提供了依据。对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做出了论证。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的地质论证方面取得成就。在矿山及环境工程方面也作出了成就。为开拓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地质新领域,发展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作出了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1937.2.9 -) 采油工程专家。河北唐山人。1960年在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毕业。大庆石油管理局原总工程师、原副局长。从1968年到1978年研制了一

7、整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分层注采和分层测试工艺;1979年至1985年提出和组织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工艺”的系统工程,使大庆油田开采技术在总体上具有世界水平,为大庆增加原油可采储量6亿吨;1986年至2000年大庆进入高含水后期,为再稳产10年而作技术准备的八个系统工程的主要提出者及组织者之一,为大庆提高采收率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是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增加可采储量三亿多吨,年产油1000多万吨;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正在推广之中。这些工艺都是世界上油田开发方面意义最大、难度最大、工艺最先进的技术,为油田稳产到2000年提供了技术保证。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

8、奖一项、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两项、省部级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24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 (1937.10.13)采矿工程专家。广东省梅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教授。创立和发展了振动出矿技术与矿床连续开采技术的理论体系,其振动出矿原理、振动出矿机设计理论、采场连续工艺优化理论在我国强化开采的工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明了颠振型振动出矿机、移动式分节振动运输列车和多功能振动给矿筛洗设备。使旧工艺一直无法解决的矿石卡堵、组拱、堆滞、管流等事故基本消除,给物料处理工艺带来一场变革。他创新了地下金属矿山多种采矿方法和多项采矿工艺,始创地下矿连续开采技术和

9、难采矿体开采环境再造大量崩矿技术。成果大面积推广,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1934.9.16 -) 能源科学技术其他学科专家。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浙江省海宁市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核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任秦山二期工程总设计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委员,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60年代参与我国第一座生产堆的设计,70年代参与生产、发电两用堆的设计,任设计总工程师。86年开始筹建秦山二期600Mw核电站工程,任工程总设计师。参与技术路线、堆型选择、主要技术指标确定工作,主持可行性研

10、究及总体设计,组织并实施自主设计及其重大技术方案的审定。确定堆芯设计方案、主回路参数选择、核安全系统改进方案,以及汽轮发电机组、主变优化方案审定。组织科研攻关,主持研制方案及技术措施的审定,包括驱动机构、装卸料机的攻关,乏燃料格架、超级管道、电站计算机系统,以及常规岛数字化控制系统的国产化等。堆内构件系新设计,按规范要求需对其进行流致振动的堆上实测,为此主持、实施了国内的首次堆上实测。处理、协调了大量技术接口问题。秦山二期按国际标准,自行设计建造,一次成功达到商业化。2003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 (1928.3.8)核技术应用专家。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总装备部西北核

11、技术研究所研究员。30多年来从事核技术应用工作。获得了地下、大气层、中高空(2040公里)、高空(80公里以上)核爆炸所生成的瞬态和持久的核环境系统结果,并反映在“核爆炸物理概论”等著作中;对目标的冲击波效应,电子元器件及系统的辐射效应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将成果编写成手册;完善了核试验安全保障和评估理论;提出了新的措施和意见并开拓了新领域;在数值模拟并使之与实验模拟相结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广志(1923.3.11)探矿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中国地质部门探矿工程奠基人,从事探矿工程58年,是我国涉足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钻探、掘进工程专家,国内

12、外有一定的知名度。解放初期,他奔波于白云鄂博、铜官山、攀枝花等大型矿山,组织多工种综合勘探,做出重要贡献。鉴于当时我国探矿工程落后局面,领导人造金刚石小口径钻探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1985年获国家级一等奖;领导研究推广定向钻探、绳索取心钻探、空气钻探、反循环钻探、孔底动力机钻探五大技术,使我国钻探工程不仅居世界先进行列,还为一批老矿山探明了深部备用储量。创造性的为上海治理地面沉降、用小型钻探设备治理广西田东煤田严重喷气失火事故、钻成松辽盆地第一口油井等做出突出贡献。为促使我国地质学向地球深部发展的世界总趋势,倡议开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科钻1井已于2005年6月胜利完工,井深5118米全用金刚石

13、取心钻探,居亚洲首位,获地球深部众多最新信息。主编中英文版金刚石钻探手册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科学钻探信息资料三卷8集计250万字。论文200余篇,一生专著32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1932.7.20)采矿工程专家。辽宁省开源市人。1962年毕业于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所获博士学位。长沙矿冶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随机介质理论的奠基者及其应用的开拓者。发展创建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将其应用于建筑物下、河下及铁路下开采地表保护工程。使在本溪、抚顺、阜新等矿区从“三下”安全采出煤炭达千万吨以上。打破了苏联专家规定的太子河保安煤柱禁区,采出煤上百万吨。

14、又应用于铁矿、金矿及磷矿,从“三下”采出大量矿石,解决了北京地铁建设预疏水地表沉降预计问题,获巨大经济效益。出版专著5本,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硕士7人,博士37人。1994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多 吉 (1953.9.10-) 地质学专家。西藏加查县人。1978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西藏地勘局总工程师。从事地热、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及科研工作。参加完成西藏羊八井热田浅层热储资源勘查及评价工作。负责实施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资源评价,提交110MW发电装机容量。主持完成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资源开发性勘查项目,负责实施完井的热田

15、深井ZK4001孔,单井发电潜力达12.58MW,是目前我国第一口地热高产井。主持完成的该热田深部高温热储形成机制研究,填补了我国高温地热成因机制领域的空白,建立了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系统模型,提出了变质核杂岩系中高温地热系统形成及热流体运移的新理论,确定了大陆非火山型高温热田新类型。参加完成了西藏重点地热田含铯硅华地质调查,参加编写新型水热成矿西藏铯硅华专著,该成果获地矿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负责开展西藏西部贵金属矿产的找矿工作,在黄金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岩金找矿获得了重大线索,现已求得岩金资源量大于50t,为下步以热泉型岩金矿找矿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

16、术人才称号。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才新(1944.12.13 -) 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工程(高电压与绝缘及故障诊断技术)专家。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196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曾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访问研究。曾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重庆大学副校长,现任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专长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特别是在高电压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对高海拔、污秽、覆冰(雪)、酸雨(雾)等复杂环境中高压和超特高压输电的外绝缘特性及放电机理、绝缘配合原则及防止事故

17、的技术措施等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推进了外绝缘放电理论的发展,被国际大电网会议专家工作组引用为制定标准的技术支持和国内标准引用,并被西电东送等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及运行采用,效益显著。主持了大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系统研究,解决了在线监测多种特征量提取、故障分类及模式识别等系列技术关键,研发成功实用的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多参量多功能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与系统,实现了成果产业化,效益显著。提出和开展了以能量可控陡脉冲对肿瘤不可逆电击穿机理及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

18、260余篇。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发(1937.5.24 -) 反应堆工程专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市。196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项目副总设计师,副院长。现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撰写科研论文和报告上百篇。他领导和参加完成了多项核电和核动力工程的设计科研项目,对控制棒驱动线、堆芯水力模拟、组件热工水力特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数据和验证。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多座大型核动力实验装置的设计建造,为核动力技术研究和工程验证提供了平台,为我国核

19、动力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承纬(1939.12.12 -) 爆炸力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国家863计划八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炸药爆轰、激光辐照效应、应用脉冲功率技术等研究,并从事材料动态响应和高能量密度动力学等基础研究。爆轰物理方面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为核武器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提出激光辐照效应新模式,为激光应用技术做出重要贡献。倡导我国的电磁发射、高电压爆磁发生器和电磁内爆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发表专著二部、译著一部,技术报告和论文300余篇,

20、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奖40项以上,国防发明专利一项。培养博、硕士生30余名,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继刚(1938.1.18 -)核技术应用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天津市武清县人。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研究员,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及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清华大学核研院应用核技术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内充气电离室领域主要开创者,为反应堆及用核仪表发展做出贡献。在费米所研究SQS室,获重要成果。八五主持总体技术和发明阵列探测装置,研制成功中国首套加速

21、器集装箱检测系统。九五发明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达到同领域国际前沿,装备海关、码头,并出口。十五发明集装箱CT检测系统,为公共安全提供更有效检测手段。获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北京市及教委科技进步1等奖、中国专利金奖、香港国际发明展大奖和九五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已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60余篇,有中国发明和国际专利12项获权。讲授“电离辐射探测学”,培养博士生20名,硕士生7名。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光亚 (1924.12.25 -) 核物理学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9年获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22、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及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建士 (1936.3.28)流体力学、爆炸力学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1958年毕业于

23、北京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及检验核武器爆炸性能的试验结果分析工作。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第一代核武器的改进和小型化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研制任务;完成一系列有关理论研究,为以后小型初级中子点火的理论工作奠定基础。在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中,参与的核武器初级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国核武器的物理设计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从目标规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取,组织实施到具体技术工作都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各次核试验的成功和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193

24、4.10.30)地质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安徽省安庆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甘肃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并任长安大学教授。在陈鑫先生指导下,依据找矿线索,发现金川镍矿。评价了第一矿区特大型勘探基地。发现第二矿区深部厚大富矿体,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铜镍矿。研究总结了金川矿床模式和中国镍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学说,促进新的镍矿勘查工作。以上工作一举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局面,步入了世界镍资源大国的行列,为金川镍工业的产生奠定了资源基础。198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金昌市,从此昔日的荒山戈壁,变成了名扬四海的镍都。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衣宝

25、廉(1938.5.29 -) 燃料电池专家。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66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室主任,现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工程中心总工程师、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燃料电池责任专家。主要从事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及相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开发。七十年代参加并共同领导了航天氢氧燃料电池的研制,八十年代,将燃料电池技术用于电解工业节能、电化学传感器与超纯气体制备领域,开发的技术与产品已进入市场。“九五”期间作为科技部攻关与中科院重大项目“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领导了质子交换膜、融熔碳酸盐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开

26、发。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方面,申报了34项专利,组装出从百瓦至30kW电池系统,30kW电池系统成功用作我国第一台燃料电池轻型客车的动力源。推动大连化物所与国内企业联合,成立了由大连化物所控股的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该公司旨在开发燃料电池批量生产技术,促进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十五期间作为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燃料电池责任专家,组织完成了发动机测试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与工程中心和公司一起研制成功净输出30100kW车用燃料电池系统。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七项,申报专利49件,授权22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4篇。撰写出版了燃料电池专著“燃料电池一原理、技术与应用”。先后培养了博士后

27、、博士和硕士30名。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1932.-) 地震学专家。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511956年在南大、北大物理系听课学习。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震灾害与预报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执行局委员等职。从事核爆地震与天然地震监测工程技术研究。研究地震事件的监测、判别;创建标准钟用铁木铜补偿摆,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连接器,581型电子微震仪;组建微震台网,与他人合作创建北京电讯传输台网,首次实现了地震准实时速报;提出地震相关、缺震、等间距性、地震发震时刻与日月星辰宇宙环境有关等震兆,创

28、导地层屈曲变形模式以解释地震的分布图像;提出地震预报能力评分方法;主持编写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方法程式,中国地震震级标准化;首先用非几何相似定震相定测点测定我国(首次)核爆当量;成功组建侦察国外核试验速报体系;创建多种测定核爆地震方法;代表我国参加禁核试地震核查的国际谈判;提出的识别核爆筛选方案,被接受纳入国际禁核试条约。发表论著百余篇(部),主要有地震分布特点与地层屈曲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级项,三等级项。部委级与科技大会奖多项。年荣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二等功。年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1994年国家地震局授其有贡献的地震预报专家称号。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9、。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阮可强(1932.12.19)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原籍浙江省慈溪市,出生于上海市。1950年至1951年于清华大学学习,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一直在反应堆物理和核安全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工作,负责过多个反应堆的物理研究、设计项目,以及核设施的临界安全研究、设计和审查工作。负责完成了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的建造和物理启动,为我国快堆研究的起步奠定基础。作为物理设计负责人研制成功微型反应堆。为核工业中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后处理、燃料元件制造、铀钚冶炼加工和核电站等多个重要工厂的设计、投产、运行,解决了大量的临界

30、安全问题。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多慧(1939.2.21) 粒子加速器专家, 生于四川省仪陇县,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校学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理事长。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何多慧是我国同步辐射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从1977年开始,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的预研、设计、建造和调试,开创了我国的同步辐射科技领域。所建实验室是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1983年至今,还从事自由电子激

31、光研究,进行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探索。目前正进行基于储存环和基于直线加速器的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研究。曾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安徽省重大成就奖等多项科学技术奖励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1934.9.1)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原籍湖南省湘乡县,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中南大学教授。创立和发展了以伪随机信号电磁法和双频激电法为特色的资源勘探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一重大事件。发明和研制出一系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其中双频激电仪仅1980年至1985年间就创价值418万元,他的理论、方法和仪器在全国应用,已找到一大批矿产,据专家鉴定已探明储量计算,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其系列仪器在地勘和工程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承认与高度评价。创立“拟合流场法”探测堤防、大坝、矿山、建筑物等的隐蔽渗漏,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1936.11.6 -)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1963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