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86.12KB ,
资源ID:63017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3017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的空间结构转型研究1.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的空间结构转型研究1.docx

1、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的空间结构转型研究1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的空间结构转型研究王 雄 昌摘要:论文阐述了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分析了目前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存在的缺陷以及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远郊工业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途径即开发区工业社区化,并具体分析了远郊开发区工业社区化的发展之路,为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的转型提供了现实的参考和依据。关键词: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转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开发区对城市的影响日益显著,已成为促进城市地域空间优化,加速城市空间演进的重要因素。依托城市而设立的开发区无论处于什么区位,采用怎样的方式发展,它首先是作为城市的经济功能

2、区域而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以开发区为特征的郊区工业园建设成为城市发展工业的核心力量。建立在新制度和新政策基础之上的开发区,在政策和政府的作用下,通过降低制度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形成洼地的集聚效应,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对孤立的产业空间。首批开发区的选址与规划理念有着特定的历史基础,虽然目前新设立的开发区或多或少结合国内实际形势的变迁而适时地改变,但是深受首批开发区的影响,模式没有根本的变化。从而使这种圈地式的开发区发展模式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迫于产业配套和失地农民安置等的需求,远郊工业开发区在产业发展、空间上不断膨胀的同时,城市功能也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用地结构发生分化,

3、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分化,催生出新城市空间。远郊工业开发区从产业空间形成到综合性城市功能空间的催生,有着其中的必然性。伴随着开发区的不断成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开发区亟待向新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型。一、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分析(一)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国内学者常常把开发区的生命周期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四个阶段,认为开发区最终要向城市转型,从而完成从诞生到羽化的整个过程。 开发区设立的最初5年时间内主要以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主,辅以产业项目逐渐进 入。在这一时期,开发区工业空间逐步形成,内部结构空间和功能十分单一,建设有较多的标准厂

4、房,具备的空间要素只有生产空间和政府的行政管理空间。除 了和母城联系紧密外,开发区和其周边的空间没有太多的联系。这个阶段的开发区在经济上对于周围地区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开发区对其母城更多的是依赖与索取,需要母城提供的资金、人员、技术、基础设施来启动、运转,生产要素的连接通道是通过从母城流向开发区,而开发区所需要的城市功能,也只能从母城取得。此后的五年到十年时间里,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完成了基本发展模式的探索后,开发区进入了成长期,规模不断扩大,空间开始向外拓展,从开始的几平方公里扩张到十几乃至几十平方公里。开发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辐射扩散效应开始显现,开发区与周边区域前、后、侧向产业

5、联系开始增强,逐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开发区开始承担和发挥更多的功能,空间的功能开始综合化,但是由于国家所批准的红线所限,开发区越来越多地使用红线外土地,为自身配套科研、贸易、商业和居住功能。这一时期内,开发区的空间功能依然以工业为主体,虽然出现了较多的城市功能,但是这一切功能都是为开发区的工业配套的,处于辅助的地位。开发区完成了生产空间、研发空间、居住空间、行政管理与服务空间、生态空间等空间要素的拓展,结构趋于丰富,基本完成了作为城市新产业空间的功能布局,但是空间形态上生产空间依然占绝对主导。在完成了从单一的工业空间到工业为主、其他配套功能为辅的综合性空间后,开发区进入成熟期

6、,首先面临的课题是转型的问题,即产业向集群化转型,空间向城市化转型。从空间上看城市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要素逐渐得到完善。其表现是工业生产空间不再占主导地位,但是已经形成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空间分布,居住空间、第三产业服务空间拓展迅速。城市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基本相匹配。开发区向城市转型,将以先进的城市功能、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和强大的经济活力形成了区域的竞争优势。(二) 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的特点首先,开发区在空间上是有严格界线的,国家设立开发区是有严格的边界和四至范围的,因而开发区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城市而言,开发区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独立的区片。区片内根据开发

7、区功能定位进行细分,形成开发区内部的功能分布。先期的开发区规划中通常把开发区界线内的面积大部分用于工业,少量用于需要享受开发区政策的商贸服务业,同时辅以少量的管理与服务空间。居住和商业则通常在开发区外的配套地块来解决。由于开发区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隔离,这类规划在先期实施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开发区的居住、商业等功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开发区是以大规模生产空间为主体的,作为实行特殊政策的开发区,政策的引导对开发区内部空间功能的布局影响是显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功能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国际资本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开发区与城市的互动研究表明生产空间成为开发区空间的主体,这一

8、点在出口加工区功能分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各开发区基本形成了工业区和城市其他区域完全分离的布局模式。在工业区内部,一种特殊的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企业需要自己来解决职工的居住和生活空间,大量来自农村的产业工人,宿舍成为他们的主要栖身之地,工厂区和宿舍区共存的这种“前厂后院”空间结构成为开发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第三,远郊工业开发区城市功能空间的设定是有限的,且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政策的限定导致了开发区在城市功能的规划设定上是有限的,但是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远离母城的区位,不断对远郊工业开发区的城市功能配置提出要求,开发区被动地从专心致力于工业建设中,开始配置城市功能。起初这些配置都是被动

9、应对式的,但是2001年之后的房地产浪潮改变了这样的局面,开发区通过变更土地使用性质,开始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从而使居住配套逐步完善起来。二 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的内在缺陷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建设的步伐丝毫没有减慢过,作为城市的功能区一直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向城市转型的历史机遇,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在空间结构上仍存在着许多内在缺陷。(一) 功能规划的缺失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生产、休憩、交通,居住是城市的首位功能。我国将土地利用形式分为10个大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

10、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及其它用地等。开发区的工业功能是第一位的,一切规划都是围绕这一功能而展开的,因而除工业用地和相应的道路交通用地外,开发区内其它功能空间的规划是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是缺失的。2000年前后的部分远郊工业开发区规划中,工业用地的比例依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占五成以上,辅以适量的居住用地,约占12成。而包含商业用地在内的公共设施用地仅在210。(二)用地控制的失灵开发区的土地一直是采用使用权有偿出让的方式进行市场配置的,但是由于土地采用协议的方式出让,激烈的竞争使得大部分开发区的土地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出让,甚至是零地价出让。低地价导致以下三个结果:项目选址控制在投资者手中、大规模的

11、低价圈地和低投入强度的土地利用。直接引发了工业用地在空间上的蔓延。开发区的大量土地资源迅速地转移到了企业手中,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给城市空间的整合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三) 商业功能形成的缺陷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做法对开发区商业空间、特别是零售业空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前厂后院”的办厂模式,大量的产业工人常年栖居在厂区内,城市商业无法吸引其消费。人口的集中是形成商业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开发区内外来人口几乎等同甚至超过本地人口,但是在“前厂后院”的模式下,这只是一群分散了的群体,无法形成有效的消费能力。但这部分人占了开发区工业企业总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占用着大量的开发区土地

12、资源。其二是拆迁农民的安置,通常也是让其自成体系地集聚在主城区的边缘地带,不仅分散了消费群体,也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三 我国远郊开发区空间结构转型面临的现实问题(一)空间的功能单一性问题前面已经提到,由于远郊工业开发区规划定位以工业为主体,因而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重工业轻服务业,通常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因而服务功能通常依托区外空间来解决,从而形成了小则几平方公里,大则数十平方公里的工业连绵带。在开发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外资成为各开发区主要的考核指标之一,不断增加的外资考核指标使得各开发区用地都向工业项目,特别是外资大项目倾斜,工业用地的比例也由此居高不下。空间功能的单一

13、性直接导致的两个问题:公共交通规划问题和厂区规划问题。首先是公共交通问题,开发区内虽然规划了公共交通网络,但短时间的高峰时段,公交容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很长时间的公交线路又处于闲置状态,低效率的运行机制,通常使公共交通难以为继。其次是厂区规划问题,外部配套的不足或滞后,滋长了“前厂后院”的办厂模式,降低了公交的效率,使大量的外来民工滞留在厂区内,与城市主城区形成了隔离,减少了这一群体参与城市活动的热情,缩小了群体在城市中的消费规模,降低了群体对城市的归属感,进而延缓了这个以开发区城市资源为支撑的群体实现真正城市化的脚步。(二)产业经济的隔离,集群经济难以形成传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空间,通常

14、体现为自然式增长,远郊工业开发区虽然一开始就在区域内构建仿真的国际市场环境,但是招商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开发区产业空间的机械式增长(见图3-1)。自然式增长的产业空间内,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着相关企业进入产业空间,企业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交流和互动,相互的依存度高,企业对产业集群环境的依赖度远远大于对其它要素的依赖度,空间的凝聚力较强。机械式增长的产业空间是通过政策的优势将企业迁入特定的空间内,虽然在一个开发区内,由于企业往往因势所需,采用前厂后院的办厂模式,各自为战,不仅在产业链上难以呼应,甚至在社会资源的利用上也难以形成联系。空间内的企业往往着眼于降低生产成本,缺乏自组织能力和持久发展

15、的能力。远郊工业开发区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构建产业集群的经济基础,经济空间和物理空间上的孤岛效应使得开发区不仅无法充分地形成区域内企业间的充分交流与合作,对于母城的优势资源如金融、信息、人才等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为产业集群提供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交通流等支持平台,可以加速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三)拆迁农民和民工的城市化问题劳动力问题始终是困扰开发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发区设立初始,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惠的税收政策来吸引企业入区运作。土地拆迁所形成的大量需要安置的劳动力使用成本相对较高、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无法原地就业,大

16、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开发区劳动力的主力军。开发区设立初始,为了减轻其压力,居住安置和就业安置都留给了开发区以外的地方政府解决。二十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累积的社会压力已经使很多地方政府无力解决开发区发展带来的负担,同时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得土地利用规模不断扩大。针对这些问题都开始由开发区自行解决,许多地方将开发区和地方行政在空间上和体制上合而为一,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机制。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都已经和城市的行政区域合署办公。因而,被拆迁农民的就业,使之真正融入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居民,成为了开发区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相对低廉的农民工成为开发区劳动力的主力

17、大军,“前厂后院”的办厂模式让这些工人的生活空间始终在圈定在厂区的范围内,和所在的城市很少甚至不发生交流。他们的生产居住空间内很少或者没有城市的文化,这个群体始终认为自己是进城务工人员,过高的城市进入门槛让这个群体望城兴叹。其直接结果是劳动力的不稳定和城市群体的不稳定。在宁波开发区,2008年常住城市人口为37万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员39万人,而每年这些外来人员约有1020发生更替。如何使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扎根开发区,使其对所在的城市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大难题,光给他一份工作是不够的。四、远郊工业开发区空间结构转型途径开发区工业社区化(一)开发区工业社区化的意义首先,构建工业社区是在社区中

18、心创造了商业空间,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在规划上为开发区的分阶段实施开发建设提供了依据。把城市综合功能延伸到工业区内部,可以针对我国开发区产业工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外来人口的实际,切实地就近解决产业工人的集中居住和提高生活水准问题,消除“前厂后院”的阶段性发展状态,有效地整合城市空间。工业社区化将原本分散在工厂内部的居住群体集中规划,在工业社区内形成居住中心,进而开发出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群体,在工业用地的内部产生了部分的居住、商业服务用地,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居住和商业空间的形成,也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以工业社区为单元的规划使“工业区社区基础服务业开发区居住与商业中心”的分阶段开发成为可能,有

19、助于工业区片综合功能的迅速形成,从而营造稳定的工业环境,有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工业社区的建立是将开发区内现实存在的居住、生产混杂的空间相对有序化,在工业空间内形成一个微缩的功能分区空间,形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其次,为开发区内现有工业连绵区片的改造升级、完善城市空间提供了可行方案。工业区片一般距主城的距离相对都比较远,通过工业社区中心的建设,可以使城市的服务功能延伸入工业区内。对于建成的工业区,可以通过整体的规划,按照“商业文化休闲居住”的步骤进行建设。首先在选定的社区中心位置设立商业网点,集中提供生产性服务和商业服务,然后逐步向居住集中过渡。很多开发区的工业区片内已经自发形成了马路市场点,流

20、动摊贩在工业区内的特定地点集中,给工业区的市容和食品卫生管制带来极大的困难。但这些自发形成的集中点往往是工业社区中心可以选址的地点,现行的商业网点也能够较快地形成规模,为社区中心的加速形成创造条件。第三,在工业区创造了城市社区生活环境,形成社区节点,促进产业工人的城市化进程。就目前的开发区而言,工厂内的集体宿舍、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房、城中村等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栖息地。在这些地方聚集的务工人员,虽然身份上已经完全转化为产业工人,他们生存的资源和条件均来源于城市,但是自我意识上依然是农民,这些产业工人对他们所在的城市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再加上城市的户口以及长期居住生活进入门槛过高,因而最终他们还是

21、会回到乡下,形成一个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的循环,从人口城市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失败。工业社区中心仿真的城市空间会更强烈地让社区居民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工业社区内较低的城市长期居住生活进入门槛,可以让产业工人真正便捷进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台阶,这为产业工人个人和家庭从农村迈入城市生活提供了中间平台,对产业工人的城市化起着促进的作用。第四,开发区与城市的整合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供了基础条件,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推进建设的,通常会遗留下来,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包括居住安置和就业安置。由于在征地的过程中通常难以做到一次性征收农民的所有土地,同时农民的恋地情结不愿意被远距离安置,

22、因而工业开发区管理机构通常采用就近安置失业农民的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村落成为被工业包围的区域,早期的安置区成为现在工业区内最难动迁的区块,昂贵的动迁成本无法在地块内实现资金的自我平衡,也成为了社会综合治理的重点,同时低密度住宅的大量使用产生了土地的巨大浪费。工业社区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提升土地的价值,同时商业区块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极为合适的自主创业机会,就地解决其就业问题。第五,为建立产业的社区中心,完善生产性服务链提供可能。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开发区产业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如何突破经济上的孤岛效应,不仅要和母城形成功能上的互补和连接,更重要的是在区域内部形成企业根植的土壤,形成

23、区域的企业本地化网络,营造创新发展的氛围。产业集群首先是企业的集群、企业家和人才的集群、是产业文化的集群。工业社区的建设在地域空间上形成产业的社区中心,通过在社区中心提供生产性服务平台、企业家交流平台等,强化产业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信息、文化、人才、资金互动空间等,通过社区中心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社区文化,从而促进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我国远郊开发区工业社区化的发展之路凯文林奇认为,一个好的城市空间应该有细致用途和个性,对场所、人、服务、信息等有好的可及性,是一个多样化的地方,一个工作、居住、休闲能够密切结合的地方,一个密度低和开放空间及繁华的中心区相邻的地方

24、,任何城市的新模式一定要把价值观的说法和物质关系的说法整合在一起。开发区构建和谐的城市空间还必须从宏观区位、中观定位和微观区划入手进行分析。远郊工业开发区的宏观区位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无法改变,但是通过科学的交通网络组织,合理的建设时序,可以改善母城和开发区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合理的微观区划,构建工业社区网络,是形成开发区城市空间的有机整体,加快开发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和谐持续发展的新型园区的重要步骤。和国内外一般的工业城市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开发区从建设初始就是没有具体的产业定位,初始产业的引进、门类和规模完全是随机的,更是不可控的,在规划上缺少一个逻辑开端。在开发建设的时序上,除了对基础设施的大

25、规模投资外,开发区都是需要什么建什么,因而功能配套的整体性较差。要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一个好的城市空间,按照凯文林奇对其的定义,开发区需要和母城有良好的通达性、具有自身的多功能的城市核心、区域各功能空间有良好的自我支撑能力和互相交流能力。从工业社区中心、开发区城市中心和母城三个空间层面来完成开发区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支撑。1、改善开发区和母城的交流能力王慧把开发区的发展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四个阶段,针对四个时期开发区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了开发区和母城相互作用机理,认为无论开发区处于吸附阶段还是反哺阶段,开发区和母城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开发区的发展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空间的影响

26、,最终体现将为城市空间的重构,牵引着城市向轴线方向生长。开发区所带动的城市经济结构与产业空间的调整势必引发城市就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工作场所的转移、居住和工作空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对配套服务功能的需求,一方面加快了开发区城市综合功能空间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开发区和母城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慧,2003)。王兴平认为,开发区和母城之间一体化程度和交易成本、空间的开放度及功能存在相关律,和母城的一体化程度越高,两者空间的共享性就越高,空间交易成本就越低,空间交流也就越频繁和便捷。通过快速的交通网络、通畅的信息流可以加速开发区城市综合功能的实现,从而推进以开发区为形式的城市郊区化进程,促进开

27、发区从纯工业空间向综合城市空间的转变。事实上,改善开发区与母城的交流能力,形成协调发展的低成本交易模式,两者之间必须以竞争和互补为前提,竞争可以促进相互的发展机制的改善,互补可以避免重复投资,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要解决好这两个方面问题,首先,开发区和母城之间必须建立通畅的“流”通道。包括交通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在内的各种“流”在开发区和母城之间交流通畅,两者才能在各自的平台上更好地利用对方的资源加快发展。其次,开发区在功能特性的构建上应该和母城形成互补的格局,避免功能重复后形成的低水平恶性竞争,同城的开发区应该在母城的协同下互为补充,形成各自的发展特色。第三,开发区应该利用自身在产业、

28、资金、体制、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甚至是外来多元文化的优势,促进母城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化,同时通过和母城之间的合理分工,承担母城的部分城市功能,来不断发展自己,拓展自身的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2、提升开发区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功能远郊工业开发区从工业园到新城区的“城市化”转型,是开发区发展进程的必然,是开发区自身的进化,也是开发区走出“孤岛”、实现多种形式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一个新的城市区域,一个工作、居住、休闲能够密切结合的城市空间,开发区必须拥有自身的居住、商业、休闲的核心圈,实践证明,那些一开始就以建立现代化新城区作为战略目标、或者后来及时选择这一战略目标而及时

29、转型的远郊工业开发区,整体上都处在较好的发展势头,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城市空间布局日趋合理。苏州工业园在起步时期,首先开发工业空间,居住和服务业则依托市区,在产业开发形成规模、土地价值上升而房地产需求市场成熟后,启动商住用地的开发,在完善园区城市功能的同时,实现土地的市场价值。在外围产业的用地和商住用地都形成规模之后,开发价值最大化的中心商务区,既取得了核心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也符合城市功能提升的内在发展规律。然而这种规划和开发时序需要开发区在区位上与市区具有便捷的联系,使得园区在开发初期能够利用母城的非产业功能支撑,这不是远郊工业开发区所能照搬的。采用“飞地”形式的远郊

30、工业开发区,应该着重推行工业社区的开发模式。3、构建开发区工业社区网络对于远郊工业开发区而言,工业社区的开发模式,是建设城市综合功能型开发区比较现实的模式,并且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和其它城市社区一样,工业社区具有社区在地域、人口、社会心理、社会组织、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必须具备以下五大要素: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域范围;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有相应的工业企业以及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异质性人群;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层次和文化背景;有活跃的工业经济活动以及与之相辅的其它经济活动;企业间有着相互的交流与合作,集居的人群有着某种共同的利益和凝聚力,企业和人们按照

31、一定的秩序共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在规划建设工业社区单元的同时,要注重相邻单元之间的交流,形成开发区工业社区的组织体系。在连绵区片中,企业和产业工人很难获取城市的服务功能,这就需要在工业区片中,通过空间整合,构建多个同质的工业社区单元。单元之间互通有无,每个单元以通畅的交通流将社区中心和通往开发区城市中心的交通干线相连接。工业运输的交通流应当禁止穿越社区中心,并尽量避免和社区中心间的交通流互相影响。工业社区单元就如一个个排列的有机组织,通过毛细血管、血管和心脏保持着健康的联系,社区中心和开发区城市中心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生命体。整个开发区在城市空间上就形成了功能分级的空间网

32、络,从而有效地提升城市空间的活力(见图41、图42)。参考文献1. 陈建华.我国城市蔓延问题成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4):762.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的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与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3):20253.王劲松.城市空间变迁的资本动力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9(12):614.郑静.城市开发区发展的生命周期兼论广州开发区现状及其持续发展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1999(l):265.皮黔生、王恺.走出孤岛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2006中国投资发展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顾朝林等.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9. 徐力行 高伟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8(12):5310.梁仁彩.论工业区的地域结构与地域类型J.地理研究,1993(2):19-261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高伟凯.论自由贸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