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51.87KB ,
资源ID:62964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964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播学 核心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播学 核心理论.docx

1、传播学 核心理论1.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集合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

2、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3、基本观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

3、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2)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3)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6、现实意义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

4、,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2)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3)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2.把关理论1、把关的概念2、把关的原因3、把关的过程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把关的概念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

5、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使为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理由作出评价。2、把关的原因(1) 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2) 传播者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3) 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3、把关的过程(1) 搜集信息: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2) 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3) 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

6、,加工成信息;(4) 传播讯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认识影响把关因素可使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1)政治、法律因素: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2)经济因素: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文化开放程度。(4)技术因素:技术条件水平。(5)信息自身因素: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6)组织自身因素:必然以本传播组织要求规范传统标准进行把关。(7)受众因素:为实现传播目的对受众了

7、解。(8)传播者个人因素: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传播方式(能力水平,个人编码方式水平,个人传播能力)。 3.教养理论教养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3、评价1、提出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2、主要内容1)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

8、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3)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4)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5)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

9、鸣。3、评价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4)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4.沉默的螺旋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1、提出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10、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2、观点(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c.对何

11、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3、评价意义: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局限: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

12、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1、概述2、观点3、应用4、评价1、概述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

13、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2、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

14、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3、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4、评价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

15、要的作用。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局限: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5.创新与扩散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1、提出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

16、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并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2、观点1)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2)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3)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4)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3、评价1)提醒我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

17、尽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传播长处,而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充分把握以后,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以产生预期效果。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2)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问吻合等原因有着一些局限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1、介绍2、主要观点 3、评价1、介绍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2、

18、主要观点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

19、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3、评价意义:(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局限(1)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

20、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1、传播来源2、传播方式3、传播对象、传播来源1、知名度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的接受程度不一样,获得的传播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信源的权威性知名度越大其可信度就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2、可信度1951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并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即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明效果越小,此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3、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

21、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4、动机传播来源的动机与传播活动的效果二者关系,当传播者的动机同他本人的利益相反时,他的劝服力量才最大,即使传播者的威信不高,也能人们的态度改变。传播方式1、只说一面与两面都说(1)只说一

22、面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观点集中,简洁明快,但易产生心理抵抗。只说一面对于原来就赞同此观点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有较强的说服效果。(2)两面都说 在提示已方观点或有利材料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给对立观点的发言机会,有公平感,可消除心理反感;但论旨复杂,理解难度增加,不易把握。两面都说对于原来反对此观点,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有较强的说服效果。2、先说有利,后说有利 施拉姆认为首先提出论点在引起注意上是有利的,而最后提出论点在被记住上是有利的,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有利于唤起人们注意,金字塔结构则有利于加深人们的印象。3、结论由传者提出还

23、是由受众自己得出耶鲁研究表明:明白优于含蓄,直接表述更有效。但相反的观点认为:受众自己得出结论容易记忆,效果更好。因此得出结论:对于通情达理者含蓄暗示更有效,对于轻信盲从者直接给出结论的方法更有效。4、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研究表明,动感情的诉求方式较之逻辑理性的诉求方式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然而现实一般是两者并用。在现实的传播内容中往往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理性因素,前者打动动受众的感情,改变其态度,后者使受众认识深入,改变其观念与行为。将二者结合,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服的效果最佳。传播对象1、听从性听从性大的人容易被劝服,决定听从性大小的是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自我评价高的人听从性弱,自我评价低的人

24、听从性强。2、诉诸恐惧(警钟效果)所谓恐惧诉求,是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威胁性成分多少和程度如何才是有效的劝服手段存在不同的意见:贾尼斯刷牙防牙病实验说明轻度诉求效果最好,中度、重度最差;霍华德等人的实验证明最强的恐惧最有效;另外一种主导的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恐惧诉求导致最大的态度改变(如倒U形状曲线)。实际的情况多种多样,而决定恐惧度强弱的主要因素又在于具体的传播内容。3、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其基本观点

25、包括:他在研究中发现:当说服对象接触到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以及这些攻击的反驳(即反宣传)时,原先接受单方面讯息的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先接受正反两方面讯息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要增强一个人思想上的防疫力,可以使用滋养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息的观点,也可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观点,一般地接种法较前者有效。经过预防接种的人在接触到了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反驳)时会形成一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足以使这些基本信息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l 对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评价这些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它们对传播学的重要意义是很

26、明显的,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不能不注意这些劝服艺术。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耶鲁研究的弊端也是存在的,他们过于拘泥于实验性的论据,而实验环境大多是认为的,同实际的传播环境距离是很大的。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二)媒介即讯息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地球村(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1、内容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2、评价(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2)

27、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2、评价意义:(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缺陷:(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

28、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三)热媒介与冷媒介1、含义(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2、评价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

29、而非。(四)地球村1、内容: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2、影响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1、意义(1)他的理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将媒介

30、的概念扩大,不仅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而且包括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2)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因此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3)他的这些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4)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2、局限(1)只强调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2)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仿佛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3)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划分过于牵强(4)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5)其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划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