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211.75KB ,
资源ID:62795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795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6.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6.docx

1、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62017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2015年江苏)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答案】B【解析】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多个计数室,A错误;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B正确;盖盖玻片之前,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C错误;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D错误。2(2015年广东)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D【解析】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由图可知,1 mL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3(201

3、5年北京)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

4、的数量增长,A错误;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说明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正确;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4(2014年福建)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

5、】B【解析】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年样方中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5(改编)下表是某同学对某云杉林种群每一等级对应高度及植株数量的调查结果表,则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等级高度(cm)数量(株)a级h10120b级10h3062c级30h10032d级1003

6、006(注意: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A稳定型 B增长型C衰退型 D随机分布型【答案】B【解析】从题干提供的表格信息: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较少,可以确定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增加。6(2015年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B【解析】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

7、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根据两次捕获鹿群中标记个体所占总数的比例相等可得该鹿群的总数为:(Mn)m只。7(2015年河南郑州模拟)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因素的调节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

8、以降低病毒感染率【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而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它们之间呈负相关;题图显示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因素的调节;在家禽养殖中,可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8(2015年河南开封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项目捕获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只初捕50282250重捕5032181

9、0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约为32【答案】D【解析】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505010250只,但总面积为2 hm2,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2125只/hm2,A错误;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弱、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由种群密度NMnm可知由于被捕捉一次之后,若田鼠更难捕捉,则m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N增大,大于实际的种

10、群密度,C错误;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2832)60,雄性个体数量是(2218)40,即雌性雄性的比例为32,D正确。9(2015年安徽蚌埠二模)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能适应咸、淡水环境。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d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注:K0是罗非鱼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A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

11、纳量接近K1【答案】C【解析】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c点时罗非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B错误;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开始近似于“J”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C正确;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所以其环境容纳量接近K2,D错误。10(2015年浙江重点高中联考)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

12、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B【解析】图示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变化,为“S”型增长,A错误;在第5年时增长速率最大,即K/2时,所以K值为400,B正确;在第5年到第9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适合防治鼠患,D错误。11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

13、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种群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支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负相关,因此4支试管内

14、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12(2015年宁夏银川模拟)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如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死亡率增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导致的B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C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中的K值D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答案】D【解析】种群死亡率增加是由

15、食物、空间、自身疾病、天敌等因素导致的;图1中的B时刻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S”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图1中的B时刻相当于图2中b点;图1中D时刻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最大容纳量,相当于图2中的K值,因此A、B、C三项是正确的,而D项是错误的。13(2015年江苏盐城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

16、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B错误;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分布,C正确;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14(原创)在山区,经常由于持续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在新植被生长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泥石流过后的区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由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原因是乔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D次生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群

17、落没有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泥石流过后的区域植被虽然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泥石流过后的区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乔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草本植物阶段,群落中从小环境看,受光照强弱等影响群落也会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15(2015年山东潍坊质检)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答案】D【解析】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

18、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能力差异较大);图丙中两种群落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16(2015年陕西宝鸡九校联检)右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等内容,考查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引入七星瓢虫后,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会使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正确;蚜虫活动能力较弱,应采用

19、样方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b点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正确。17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解析

20、】解题时要以曲线反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投放丙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投放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该种群最可能是藻类,即甲种群。18(原创)下图为生物群落的结构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草被层中不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体现了分层现象B该生物群落中有明

21、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图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D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利用【答案】C【解析】草被层中不同杂草的高矮差异不属于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该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该图主要体现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图中植物为动物生存提供了食物、栖息场所,故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植物的分层现象提高了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并不改变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19(2015年山东青岛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

22、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答案】D【解析】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山坡地带的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20(改编)下图为某两个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3、()ADE段可能是弃耕后的农田开始的演替Bb曲线中所示群落中生物的数量呈“J”型增长CAC段与DE段的优势种可能发生改变DC、E点都可代表群落内部种群数量达到平衡【答案】B【解析】a曲线代表群落演替是从有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是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从没有任何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后的农田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C段与DE段相比,生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可能发生改变;C、E点时生物多样性最大,说明群落演替达到了顶极群落,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图中的两个群落生物由于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1(2015年广东深圳调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

2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取样地点取样时间动物种类及数量蚂蚁蚯蚓蜈蚣溪边土壤上午10点很少较多非常多晚上10点少多较多山地土壤上午10点非常多较少较少晚上10点较多少很少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答案】D【解析】蚯蚓为分解者,A错误;土壤动物体型小、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不用标志重捕法,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调查法,B错误;土壤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不同土层中分布着不同的土壤动物,C错误;根据表中所示,自变量有温度和水分,所以该实验探究

25、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22(2015年全国新课标)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

26、;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23(2015年浙江)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B【解析】在灌木的生长进程中,其分布型由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再到均匀分布,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A项

27、正确;大灌木均匀分布主要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即它们互相争夺空间、水分、养料等,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项错误、C项正确;幼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D项正确。24(2015年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

28、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错误;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据图离石头越近,蝗虫的干重越小,因此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25(2014年海南)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

29、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可知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又因二者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具有竞争关系;该种成年鱼取食底栖动物,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生物,由此推知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属于不同种群,其栖息的水层、取食的食物不同,因此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属于同一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6、(2014年全国新课标)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

30、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27(2013年江苏)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