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2.47KB ,
资源ID:62744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744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3愚公移山.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3愚公移山.docx

1、23愚公移山23 愚公移山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

2、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

3、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渚渤海之尾。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

4、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

5、,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

6、,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

7、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

8、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9、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板书设计24 诗经两首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

10、,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教

11、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12、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13、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 ji)一种水鸟。 窈窕(yo ti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配偶。 荇莱(x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14、w m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关 雎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在河

15、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

16、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

17、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

18、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

19、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20、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

21、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

22、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3、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n ji y rn s hu x mi j ch s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蒹 葭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

24、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

25、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26、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

27、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

28、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板书设计关睢蒹葭蒹葭白露道伊人苍苍萋萋采采霜已长跻右水中央水中坻水中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