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90KB ,
资源ID:62736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736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4 我 和 诗.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4 我 和 诗.docx

1、14 我 和 诗14 我 和 诗第一部分 课文解读内容解读本文主旨鲜明:“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作者现身说法,表明诗歌不是硬做出来的,而是心中有了诗意、诗境,有朝一日喷薄而出,形诸诗句,所以,是写诗而非做诗。作者自述从小就有“一些性情的特点”,对自然景物达到酷爱的地步,多感受,多“幻想”,善联想,善想象,情思绵绵,情感细腻而又广袤深远。所以,眼前的世界,在他心目中一切都诗化了,心中总有诗意诗境涌起。诗意、诗境毕竟来自外部世界,作者的阅历正是诗意诗境的源泉。作者自幼生活在六朝古都、文化名城南京,17 岁到海滨城市青岛,后转上海同济大学,中学时期两个寒假,到浙东风景异常幽

2、美的小城过年,1920 年出洋留学德国。丰富的阅历使作者拥有了一颗诗化的心灵。洋溢于心中的诗意和诗境一旦被激发,诗情就汹涌奔流。“我和诗”的另一层关系是读诗的经验。对诗歌风格的爱好,取决于欣赏者的情感倾向。作者读诗有自己的选择,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古今中外优秀的诗篇,也孕育着作者创作的冲动。结构思路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作者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个观点,终点是作者对于诗和现实关系的见解。文章主体则是作者从幼年到老年心中的诗意、诗境,从中学起喜欢读诗,到留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的经历,思路大体顺着经历走。但是,说中学时期的三段文字却置于同济大学时期之后。说中学时期的三段文字中说到“这时我欢喜

3、读诗”,上文却说到上海之后“生平第一次翻读诗集”,思路稍有错乱。语言特色这篇文章讲的是写诗的条件是心中要有诗意、诗境,标题是“我和诗”,讲自己从小心中怎样富有诗意、诗境,所以文章语言也极富诗性,是诗性的语言,文采斐然,优美动人,正所谓“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以“在中学时”一段的文字为例来说,写四周的山色,先是两个四字句,“秾丽清奇,似梦如烟”,不仅是视觉感受,而且是心理感受,是眼前的美景,又是心中的诗境。又写山的色彩:“初春的地气,在佳山水里蒸发得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这一笔着色将“秾丽清奇”的形象明晰了。这还不算,又一句“湖光峦影笼罩得人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透明体”,拿自己的感受烘托明丽的

4、湖光峦影。“而青春的心初次沐浴到爱的情绪,仿佛一朵白莲在晓露里缓缓地展开,迎着初升的太阳,无声地战栗地开放着,一声惊喜的微呼, 心上已抹上胭脂的颜色。”这个比喻,喻体就取眼前一朵白莲,将心理描写与景物描写巧妙结合起来。上文是远景、全景,这里是近景、特写。描写白莲开放的动态,细致入微,“缓缓”写速度,更有“战栗”二字,难以觉察的动态也表现出来了。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说“心上已抹上胭脂的颜色”,透露自己内心异样的喜悦。这样的语言,极富诗情画意。写作技巧在“我和诗”的标题之下,开头突出主旨,重要的是心中要有诗意、诗境,主旨之外,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读诗,一个方面是思想境界,可以说一主两辅。三个方面

5、的组织,显出写作的技巧。如果单打一,主旨就是主旨,读诗的经历也不写,思想境界的形成也不写,就很难理解作者怎样有这样的诗歌创作。三个方面都是在作者的履历中安置的,时而突出这一方面,时而突出那一方面。全文在心中的诗意、诗境上着墨最多,但是上海期间,突出读诗一面。思想境界的形成主要放在留学期间写,这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写了自己的信仰,篇末关于诗人应是“人类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的主张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二部分 教案示例(自主学习式)教学目标一、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二、品读文章诗性的语言,积累写景佳句。教学重点在对文章语言的品读中,准确把握本文主旨。教学难点

6、在对文章语言的品读中,准确把握本文主旨。教学时数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恬淡平和,中年人的生活像小说,复杂曲折,而你们年轻人的生活更像诗歌,富于激情、浪漫、快乐、幻想。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就像你们一样,有着一颗年轻浪漫的诗心,他认为只要心中有诗意、诗境,为情感驱使而不能自已,便能自然而然吐露出诗样的言语成就了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代哲人宗白华的心灵,倾听他的诗心,感受他那份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二、目标聚焦本文是宗先生为自己唯一的诗集流云小诗所写的一篇自传文章。他把自己对诗和艺术的一往情深,归功到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性情体验中。在他的笔下,诗不是“

7、做出”的,而是“写出”的,该如何理解这两者间的区别呢为什么“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在作者眼中,诗又该如何“写出”呢让我们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和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三、学生自学(一)作者简介有关作者的知识可以在课前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在课堂上请学生发言,教师进行补充介绍(参见“相关资料”)。(二)速读全文,认读字词杪(mio) 癖(p)好 秾(nng)丽 冲淡(dn)俳(pi)句 灵犀(x) 风驰电掣(ch) 孤迥(jing)横亘(gn) 恍惚(hungh) 慰藉(ji) 惆怅(chuchng)(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结构属于纵式结构,思路的起点

8、是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个观点,终点是对于诗和现实关系的见解。作者围绕“我的写诗”,回忆了自己幼年时性情的特点、中学时读诗的经验、青年时四处游历并开始诗歌创作的经历,将“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这一主旨娓娓道来。教师可适当指导:1. 本文不宜齐读,可以请学生分组,在组内分工朗读,或在班内择几名学生分别朗诵。2. 本文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用词优雅,富有诗意。个别语句较长,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3. 学生在朗读中要注意领略作者心中的诗意、诗境,将自己带入情境之中,注意语速、语气、声调的控制。(教师可进行范读,并搭配音乐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四)设计学案,概括文意课文开篇说“我”

9、写诗是一件偶然的事,但紧接着又说“我后来的写诗却也不完全是偶然的事。”这是否自相矛盾请结合作者的经历,围绕以下问题自主设计学案。1. 领略作者的写诗都经历了哪些不同的时期2. 作者心中的诗意、诗境是经由哪些事逐渐产生的3. 结合文中语句进行分析并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诗是“写出的”而不是“做出的”设计学案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从文中发掘观点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品读佳句的同时,将文中富于诗意的语句摘抄下来,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学案示例不同时期“我”和写诗的关系(诗意、诗境的产生) 佳句小时候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这时我的心最快乐。一种罗曼蒂克的遥远的情思十三四岁诗是

10、更没有听过读过;只是好幻想,有自己的奇异的梦与情感。17 岁病后的神经是特别灵敏,青岛海风吹醒我心灵的成年。我喜欢月夜的海、星夜的海金碧的海。有时崖边独坐,柔波软语,絮絮如诉衷曲。青岛的半年 没读过一首诗,没有写过一首诗,然而那生活却是诗,是我生命里最富于诗境的一段。青年的心襟时时像春天的天空而自守着明爽的天真。从青岛回到上海,转入上海同济(华严经)那庄严伟大的佛理境界投合我心里潜在的哲学的冥想。我对哲学的研究是从这里开始的。( 陶冶诗心、诗境)后来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中学时两次寒假这时我欢喜读诗,我欢喜有人听我读诗。那四围的山色秾丽清奇,似梦如烟心上已抹上胭脂的颜色

11、。19181919 年德国浪漫派的文学深入我的心坎。康白情、郭沫若的创作引起我对新体诗的注意。但我那时仅试写过一首问祖国。1920 年广大世界的解除和多方面人生的体验时常做做古典的浪漫的美梦。生命的悲壮令人惊心动魄静寂的神明体会宇宙静寂的和声。1921 年开始了写诗的冲动。我常常被一种创造的情调占有着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一颗战栗不寐的心兴奋着又似恍惚。四、互助解疑学生分小组,品读本文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主旨。(一)重点理解“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思路点拨:结合本文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通过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品读,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关

12、键语句如:我也正是因为不愿受诗的形式推敲的束缚,所以说不必定要做诗。无限凄凉之感里,夹着无限热爱之感。似乎这微渺的心和那遥远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广大的人类,打通了一道地下的深沉的神秘的暗道,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我不是诗人,我却主张诗人是人类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写”,是一种在不断的积累和感悟之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冲动和创造的欲望,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生发。所谓“写”,是心中有诗意、诗境,凝结而成诗句,诗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所谓“做”,是心中本无诗意、诗境,硬做文字游戏。“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换言之,就是不可

13、不审美。缺乏审美的情趣、眼光,那就只能停留在笼统地赞叹一句“太美了”这样的浅表层面。(二)探究: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诗意明确:1. 具有审美的眼光,审美地看待大自然和生活。2.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大自然当成生命体去观察和欣赏。(讲解参见“练习参考答案”,可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适度点拨。)五、教师释疑(一)结合本文作者对“云”的描写,理解宗白华对“流云”的喜爱作者自幼年时,便对云极为偏爱,后来的诗集更是以“流云”为名。“云”包括了诗人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为何独喜“流云”,而不是花草、风雨呢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找原因:1.“云”意象在历史文化中的内涵是宗白华向往“云”之境的背景。“云”作为中国古典

14、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从诗经到楚辞,人们对“云”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已赋予“云”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浮云”喻飘浮不定的高志、理想,屈原悲回风有“怜浮云之相苹”,宋玉楚辞 九辩有“仰浮云而永叹”。到汉魏唐宋,“云”的文化意蕴更是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深化。丰富的“云”的意象内蕴激荡着宗白华的情感,那些充满着中国文人普遍心态的“浮云”、“白云”、“青云”同样是宗白华的心态,因而对“云”的追逐正体现了诗人对古典诗歌的热爱。2. 宗白华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态度是他喜爱“云”的根本原因。宗白华以“美”的目光参照自然景物,追求自然之美,自然中的景物便成了他内心的外在表现。“云”表

15、现出的温和,时起时伏的形态正好契合诗人的审美态度,因而对“云”有了独特情感。对“云”的向往正体现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另一方面,占据诗人心灵的“流云”在于“流”和“云”所固有的内蕴,“流”有流动、流逝的思想倾向,“云”则包含了诗人对物理世界流逝的淡淡的忧愁和生命情感的表现。因此,对“流云”的酷爱,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二)赏析本文诗性的语言美文章语言极富诗性,文采斐然,优美动人,正所谓“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提示:教师先结合“课文解读”中有关语言特色的分析讲解示范,再结合课后“品读”题或学生学案中摘抄的佳句品读文章诗性的语言。六、反馈总结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诗不是做出来的,不能

16、受到诸多约束,生搬硬套。诗源于每个人不同的生命经验或性情体验,诗意、诗境的产生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宗白华的文章中总回荡着灵动的气息,读他的小诗,观其物象意境,其广阔之面直至世界千千万万。在其微小的诗歌文体之内包蕴的是阔大的世界生活,有如夜观星火,渺渺小小之光遍布天宇,令观者收览宇宙之众物象。缘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体悟,作者体现在诗里的物、意充满着古典的艺术气息。同时因其美学家的独特目光,对世界渺小之物无限之美的挖掘,在流云小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齐读生命之窗的内外一诗,品读其意象。七、布置作业1. 摘抄文中富有文采的语句,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2. 请同学课下搜集阅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17、。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篇自传散文,重在赏析和感悟,建议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文章旨在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性,让学生感悟诗意、诗境在心中的流动;学会在生活中丰富阅历,开阔眼界,不断积累,做一个“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本课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学案,或是在教师指导下设计表格式学案,以深入把握文章观点,充分了解课文内容,品读语言。教师适度点拨。本课也可设计为活动课。可以考虑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专题研讨会,请学生结合本文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实施建议:在课堂上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先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流云小诗,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辅助设计,如制

18、作电子书、配乐诗朗诵等等;对部分进行介绍和展示,其余作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品读欣赏。课堂教学辅之以各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比面面俱到、零打碎敲的做法更有收益。第四部分 练习参考答案感 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以至到酷爱的地步,心中才可能有诗意。酷爱,才会赏玩,才会审美。缺乏审美的情趣、眼光,那就只能停留在笼统地赞叹一句“太美了”这样的浅表层面。审美,才能发现美,细观景物的静态、动态,才有发现。时间不同,或一天不同时间,或一年不同时间,景色也不同。月夜的海、星夜的海、狂风怒涛的海,清晨晓雾的海,落照里几点遥远的白帆掩映着一望无尽的金碧的海,各有各的特色。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大自然

19、看成跟我们一样的生命,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心头就容易萌生诗意、诗境了。品 读1. 所谓“写”,是心中有诗意、诗境,凝结而成诗句,诗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所谓“做”,是心中本无诗意、诗境,硬做文字游戏。2. 人把自然物当成自己一样的生命,当成至亲至爱的友人恋人,自然会写出拟人句。3.“胭脂的颜色”与初升的太阳,即鲜红的朝阳契合,表现惊喜的感情。探 究可以谈论诗人气质。诗人自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与众不同,是一种天赋,一般人学也学不来,所以,诗人总是极少数的。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是可以培养、提高的。可以谈诗意、诗境。从外在的物象到心中的意境,不是照相,而总是心中的情、理与物象的交融,诗人总是善于联想、想象

20、、幻想,形成心中富有诗意的诗境。可以谈诗的创作。写诗是倾诉,有灵感,有冲动,不吐不快,并非刻意为之。积 累(略)第五部分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宗白华(1897 1986),原名之櫆,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 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 年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 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主编。宗白华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 年宗白华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 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

21、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参考文章诗 闲 谈宗白华诗不能以灵感为主,灵感忽来忽去,倏起倏灭,岂能为我们所主诗人之所努力不在灵感,而在准备灵感来临底条件,把握灵感底敏捷手腕,表现灵感于一首艺术品诗中的技术。灵感是恩惠,可遇不可求。若每首诗以灵感为主,陆放翁写诗万余首, 岂不被灵感所淹没乎,或被灵感之火所燃烧,以至于神瘁骨焦乎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希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底平常情绪。眼前之景,即景之情,一经诗人道出,点石成金

22、,大地山河,顿然改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寻常“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非奇境。这种“境遇”,这种“情调”,人人可有,却不是人人能写出的。这两句诗的文字,拆散也很平凡,并非七宝楼台,璀璨照目。然而诗之为诗,就在这不期然而然,可一不可再的如是的“字句的组织”,在这组织中所流荡的风韵,奇趣,不可思议的因缘会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就是诗的灵魂,诗的肉体。每一个字有她千年的历史, 历劫了无数的生命境界,潜藏着多方面的情调意趣。她曾经在每一句话中,显露过新的色相,新的表情, 新生命,新姿态。在每一个大作家的腕底,重投一次胎。一位诗人要召请这班千年不死的妖精,为我粉墨登场,演我心灵的脚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把握这每一个妖精深不可测的个性,洗涤她的尘垢,改正她的恶习,扫除她的庸俗,使她真正重投一次胎,新鲜活泼, 好像第一次看见天日。这一种技术,它的悲哀,是被人看出它是一种技术。“真气远出”并不难, 难在“妙造自然”。“妙造”是艺术,是诗。陶渊明的高情逸韵,中国诗人尽有之,而陶渊明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节选自考文叙事录,解志熙著,中华书局2009 年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