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1.48KB ,
资源ID:62713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713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竹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竹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

1、竹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竹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修订稿)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建设全省水电大县、茶叶强县”目标,坚持扬资源之长、举项目之旗、走招商之路、用服务之力,大力实施“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和“工农对接”发展战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多数指标提前一年实现,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主要指标超额完成。预计到2010年底,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均将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部分指标超出额度还较大(见下表),到今

2、年年底,生产总值将达到31亿元,超规划4.6亿元。财政收入将达到2.38亿元,超规划5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35亿元,超规划25亿元;五年累计投资总额将达到98亿元,超规划目标将近一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410元,超规划91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达到8981元,超划481元。招商引资将达到9亿元,超规划3亿元。(二)支柱产业稳步发展。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全省水电大县和茶叶强县”目标,突出水电资源整合开发和茶叶企业民营化改造,促进了两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预计到年底,全县累计投产水电站达到60座、总装机33万千瓦,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投产电站33座、装机21.6万千

3、瓦,完成水电投资20.8亿元,累计创税1.28亿元。预计2010年底,全县茶叶总面积将达到20万亩,基地规模居全省之首,与此同时,茶叶科技开发和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龙王垭茶业被认为定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湖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并成功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梅子贡茶业开发的有机乌龙茶填补了规模化生产的省内空白,改写了同纬度乌龙茶开发的历史。五年间,我县以“龙峰”、“梅子贡”为代表的茶叶品牌,先后20余次在各级各类会展评比中获得国际、国家和省级奖项100多个。指 标 名 称计算单位“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底预计完成指标完成情况描述2006年2010年年均递增(%)1、生产总值(GDP)亿元

4、15.226.414.931超额完成2、财政收入亿元11.816.12.38超额完成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1035超额完成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01025005.63410超额完成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720085003.88981超额完成6、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19.52910.542超额完成7、工业产值亿元172816.245超额完成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1010.615超额完成9、招商引资总额亿元669超额完成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10020026.6400超额完成10、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10025026.9160未完成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4%可完成12、人

5、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10未完成13、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93.8%未完成14、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76.8%未完成(三)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布局思路,全县农特板块基地总规模年底预计将达到92万亩,其中烤烟3.1万亩、魔芋7.5万亩、蔬菜20万亩、药材15万亩、洋芋12万亩、油菜15万亩、贡米5000亩。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达到21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有20个农业特色产品分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8家企业通过国家ISO质量体系认证,5个产品获湖北名牌产品,“龙峰”茶、“竹溪

6、贡米”获得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农民专业经合组织蓬勃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家。(四)特色工业初具规模。依托优势资源,通过实施“工农对接”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战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平台优势和政策机制优势,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水电、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和矿产建材四大工业体系。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将达到1113家,其中规模以上70家,产值过亿的6家、过千万的62家,全县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5亿元,年均递增27.8%;第二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3.5亿元,占到经济总量的43.5%,促进经济结构顺利实现了从“123”到“213”的转变。(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强力推进“一主三化

7、”战略,民营经济己成为县域经济的构成主体、税源主体和就业主体。预计今年底,民营经济户将从2005年的8159户发展到9500户,其中规模企业将达到60家,产值过亿的达到4家、过千万的40家;民营经济产值营业额将从2005年的7.3亿元增加14.5亿元,税收将从2005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9000万元,五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六)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十一五”期间,交通、电力、通信、农田水利、城镇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投入14.7亿元,完成公路路基路面443.3公里,建成大中小公路桥梁53座,新修公路隧道2座2128米,大中修公路27.4公里,改造危桥20座,通村路通达工程达

8、224.3公里、畅通工程达1993.5公里。投入1.56亿元,扩建变电站2个,新增配变容量1.3万kVA,改造35kV线路8.8公里;完成电网改造项目8个,改造配变容量1.8万kVA、配电线路820公里。通讯传输网络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光缆规模达到525皮长公里,电缆行政村覆盖率达70%,邮政网点乡镇覆盖率达100%。新建集中供水工程55处,解决了10.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城关防洪大堤五、六期工程;完成灌区和小农田水渠衬砌10公里、田间渠系配套16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41万亩。同时,实施了县污水处理厂、竹溪广场公园、鄂陕大道东头延伸工程、幸福路、环城路、工业园区东西干道

9、、月弓池周边道路整修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和305省道沿线的集镇建设。(七)生态环保切实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天保工程、农村沼气、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为主,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累计造林1.6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8.6%,植被覆盖率达到81.7%,空气质量总体达到二级标准,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三类标准,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龙坝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同时,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废气污染物处理装置、环境监测设备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环保能力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末,我县COD 削减量将达到681

10、吨、SO2削减量62.96吨,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指标任务。(八)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十一五”期间,全县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21个,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8项,申请专利265项,认定技术中心5个,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励12项,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70项,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20个,茶叶、黄姜等产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9年,竹溪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加大了以“两免一补”、校安工程和一中等五校迁建为主的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得以破解,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发展。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

11、遗产资源保护得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广播电视覆盖人口36万人,覆盖率达97%;183个行政村、150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915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二、形势展望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过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将更加重视实体经济。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

12、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等是发展的重要任务,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两大驱动力量,经济发展将依靠“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需求成为基本政策取向。湖北省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并启动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实验区建设。十堰市将“两带一中心”作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在上述背景下,“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实施“一统三分”和“工农对接”发展战略,推进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步伐的重要机遇期;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13、节改革、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建设,构建和谐竹溪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我县既有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不利因素。(一)从机遇看,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是中部地区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实施带来的政策机遇。作为享受“两个比照”政策的地区和地处中西结合部的区位特点,我县面临着国家诸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扶持的难得机遇。同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重点支持生态圈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县既有丰富的山水人文景观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又是连接鄂陕渝旅游圈的重要通道,为把我县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板块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二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发

14、展机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走内生性经济增长道路是应对后危机时代必然的选择,这将为县域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城镇化空间和内需潜力最为巨大,农民市民化和城镇化水平将为经济快速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随着扩大内需配套政策的实施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将为我县向上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提供条件,同时也为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选址竹溪成为可能,其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经济拉动能力不可估量。三是国家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仍将加大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中央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

15、施扶贫政策;对没有劳动力和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温家宝在“十二五”规划说明中强调: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扶贫减贫取得重大进展。我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特困县,将会争取到更多的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四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政策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我县被列为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国家将在产业发展、财政转移支付、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我县地处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水质影响控制区内,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和水土保持规划修编实施,为我县带来了

16、生态补偿、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得机遇;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县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大发展。五是竹房城镇带建设省政策扶持机遇。省委、省政府已决定比照仙洪实验区的办法和政策,把竹房城镇带作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实验区来建设,十堰市已把竹房城镇带纳入“两带一中心”来规划,省、市将会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我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将会迎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二)从挑战看,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县经济规模小、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动力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约因素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任务重,发展

17、压力大。二是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举步维艰。受资金、技术、人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我县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原始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市场主体培植效果不明显,经济发展缺乏引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三是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作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控制区,国家将抬高环保政策门槛,县域资源性项目难以进入,这必将影响县域处于起步和粗放阶段的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我县公路网络建设没有达到全覆盖且等级偏低;电力输送网络负荷重、设备差,稳定性和安全性急需提高;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公共基础

18、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均需大量的投入,方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设施完备、功能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五是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我县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亟待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总体编低且城乡差距较大。相当数量的群众居住在偏远地带,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信息闭塞,未能享受到与城镇均等的优质教育、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便捷的交通、文体休闲场所和物资购销市场。三、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全省生态经济大县”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

19、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建设、民计民生”为重点,以“工农对接、优化环境、人才开发、社会管理、党的建设”为抓手,统筹区域(率先发展示范区、特色资源开发区、生态旅游建设区)协调发展,着力建设“森林竹溪、能源竹溪、人文竹溪、宜居竹溪”,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二)基本原则:1、提速进位、加快发展原则。抢抓发展机遇,以硬、软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手段,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加快特色产业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总量,实现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调优结构、转型发展原则。着力推进工农对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

20、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稳定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3、生态为先、绿色发展原则。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抓手,促进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利用效能型转变。以生态、环保、节能为突破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4、民生为本、和谐发展原则。把民生改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富民、惠民、安民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人民福祉。5、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原则。打破思想禁锢,大胆改革创新,以超常的思维和方法谋求县域经济加快发

21、展。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激活人力和资本要素,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四、发展目标根据现实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结合中央、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初步规划我县“十二五”总体目标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总体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全县经济和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经济发展: 1、全县生产总值70亿元,年均递增16.2%。2、财政收入5亿元,年均递增1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年均递增15.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2、75亿元,年均递增16.5%。4、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年均递增17.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年均递增20.4%。6、招商引资60亿元,年均递增10.9%;利用外资2235万美元,年均递增13.9%;(二)人民生活: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5元,年均递增15.6%(或15828元,年均递增12.0%)。8、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6145元,年均递增12.5%。9、基本解决5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重点贫困村贫困问题,全面改善贫困难众生产生活条件。10、全面改造农村危房,农民住房质量明显提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力度,基本解决城镇困难居民住房问题。(三)生态环保:1

23、1、有林地面积达到43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80%,植被覆盖率达到86%,村庄绿化率65%以上,森林火灾控制在0.3以内,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75%以上。12、耕地保有量稳定在44.6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超37.5万亩。13、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85%,农村适宜沼气入户率达90%以上,地表水出境水质达到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减排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下降,并控制在省、市约束性指标以内。(四)社会事业:15、“一争创”:争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16、“

24、三基本”:基本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目标;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和消除乡镇空壳文化站。17、“五控制”: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8.5万人以内,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年均控制在110以下,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重特大事故发生数控制在省市约束性指标以内。18、“七覆盖”:对符合相应条件的社会群体,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独女家庭奖励扶助全覆盖。五、发展重点(一)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依托资源禀赋,走内生

25、型资源开发的路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年均递增8.2%;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6145元,年均递增12.5%。(1)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百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八大产业示范园”建设。百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巩固现有茶叶基地提档升级建设高标准茶叶基地20万亩;建设油茶、核桃、香橼、蚕桑、木本药材等林特基地25万亩;魔芋基地1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50万亩;马铃薯基地15

26、万亩;中药材基地8万亩;黄姜化工原料基地5万亩;库区水产养殖片区5万亩。八大产业示范园:县河生态农业示范园(茶叶、鲜果、香菇、观光休闲)、水坪楸木垭有机绿茶生态园、城关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中峰产企对接品牌农业示范园(有机贡米)、蒋家堰关垭子多功能农业示范园(魔林间套、特色农业种植、茶楼休闲、生态自然遗产观光于一体)、龙坝生态果茶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鄂坪观光和库区养殖农业示范园以及龙王垭、梅子垭高效生态茶叶生产示范园。(2)稳定粮油生产。“十二五”期间,全县粮油种植面积稳定在83万亩,其中粮食面积60万亩,产量25万吨,油料种植面积23万亩,2.5万吨。(3)发展现代畜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逐步

27、扩大养殖规模,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到201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8.5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8%;生猪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头、山羊10万只、生态鸡400万只、肉牛5万头、引进发展奶牛产业;培植标准化示范养殖园区5个、标准化专业养殖场2个。(4)完善农业支撑体系。一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农业机械化比率达到30%。二是建立完善以农技推广、农机具运用、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信息化网络为主的现代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三是培育规范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50个。四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突出职业技能培训、集中向外输出和维权服务三个关键环节,组织引

28、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2、发展壮大特色工业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壮大以新型能源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矿产建材业为主导的四大新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1)新型能源工业。一是稳步发展水电工业。白沙、洞沟、象鼻子等电站建成投产,开工建设杨寺庙、岔河二级、马鞭河等电站。到2015年,全县水电总装机达到60万千瓦(含潘口20万千瓦),发电量25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5亿元。二是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建设,建成生物质能源林基地50万亩,建成总装机6万千瓦、年发电3.

29、6亿千瓦时的生物质能热电厂和生物有机肥加工厂。(2)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加快形成竹溪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茶叶、特色农产品等)。茶叶加工以绿茶、乌龙茶、茶食品、茶饮料、茶微粉、茶多酚等为主,培植产值达2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产品年产量达到3000万斤;魔芋加工以魔芋面条、魔芋精粉、魔芋功能酒等为主,打造省级名牌产品2个,培植过亿元企业1家,年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粮特加工以有机贡米、豆制品、山野菜和果汁原浆生产等为主,培植过亿元企业1家;肉制品加工突出生猪、肉牛、山羊等重点,到2015年,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3)医药化工业。突出科技创新,坚持清洁生产,依托

30、创艺、华驰等骨干企业,开发以黄姜为原材料的皂素、双烯、沃氏氧化物系列产品,生产以地产中药材为原材料的药食、药膳和中药饮片,形成高、中、低端医药化工企业集群。到2015年,全县培植过亿元企业5家,产值达到22亿元。(4)矿产建材业。积极申报组织探矿工作,重点开发煤炭、板石、石灰石和瓦沧古生物大理石,稳步开发铁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形成节能、环保的矿产建材产业集群。加大矿产开发整合力度,推进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到2015年,全县培植过亿元企业3家,实现产值15亿元。(5)工业园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以县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一区八园”建设(工业园区及黄姜皂素产业园、地道中药

31、材产业园、有机茶业产业园、粮特休闲食品产业园、板石建材产业园、低碳林特生物能源产业园、魔芋产业园和鄂西北物流仓储服务产业园),逐步扩大园区规模,发挥园区中心平台和主阵地作用,加快发展生态资源产品深加工产业,全力打造“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15年,园区开发面积达到4500亩,入园企业累计达到35家,实现产值50亿元。3、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加快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一点两心”,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和鄂渝陕毗邻地区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和商贸服务中心。到2015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4.9%以上。(1)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围绕县域旅游资源,加快形成“一带延伸、两极驱动、三区支撑、四翼联合”的旅游产业格局即:构建一条南北走向的旅游经济带;形成南北(城关和向坝)两个旅游发展极;构造以十八里长峡为中心的原生态旅游区,以关垭子楚长城遗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鄂坪摩崖石刻、偏头山森林公园休闲度假旅游区为主的三大旅游片区;延伸四个联合发展翼(依托谷竹高速、汉十高速连接十堰、襄阳两城市,形成谷竹线旅游合作东翼;依托谷竹高速连接安康、西安等西北地区,形成谷竹线旅游合作西翼;依托238省道连接向西南陕西镇坪、重庆巫溪,形成238省道旅游合作翼;建设通往神农架机场的旅游专用公路,形成竹溪神农架旅游合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