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47.79KB ,
资源ID:62502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502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纲要.docx

1、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纲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提纲前言一,试题覆盖面100的章,70的节二、能力层次要求识记20%;领会40%;简单应用25%;综合应用15%;三、主要题型1. 填空 2. 单项选择 3. 解释4. 判断5. 简述6. 论述 7. 案例分析三、助考原则1. 紧扣备课精神2. 实事求是四、助考目标1.理清心理学知识的结构2.明确重难点3.揭示考试方向4.提示记忆方法五、助考办法1.讲授2.问答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

2、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3.1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P3.1.5-8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 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

3、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

4、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年)第二章

5、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发展概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P13.D22.特征P13.D1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11、12岁14、

6、15岁,初中阶段)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

7、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学习准备.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P15.D1.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关键期P16.2.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

8、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奥国生物学家劳伦茨(1937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观察鸟的行为,于1937年写出鸟类的感情世界,首先提出“印刻”(Imprinting)。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形成某些心理特性或行为方式最有利的“时机”或最佳时期。.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P16.2.D6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P16-18.代表人物:皮亚杰.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

9、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P18-19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

10、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P19.3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

11、.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P19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P20.2.4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过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

12、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见书P20-21(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P22-23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

13、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P23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P23.2.23.发展阶段P23-24(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四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P24.D12.认知差异表现: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P25.2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

14、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 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P25.D1智力差异.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最有名(不是最早)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P26 最早是1905年法国比奈、西蒙编制的比奈量表 后经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修订而闻名于世。 I

15、Q=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差异表现: (1)个体差异(P27.11)智商呈常态分布(见图),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2)群体差异P27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目前的结论如下:男女智力总体大致相等,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有优势领域。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D2.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P282.差异表现P

16、28(1)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2)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30(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

17、经验引起的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P32.1.D2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P32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

18、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P33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 ;态度3.我国的分类: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P34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

19、间的联结;.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P35.2.1-3P35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基本规律:(理解)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P39)基本规律:(理解)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

20、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P38.D1经典性条件作用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P39.2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五)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P40)“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操作性条件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教学改革运动。(六)程序教学P40.D11.教材分为小步子2.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3.反应后有即刻反馈4.尽量低的错误率5.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七)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1.理论要点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

21、控制(认知策略)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三、认知学习理论(一)理论要点P34.3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二)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基本内容:1.学习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2.完形派在肯定

22、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P45-47)1.布鲁纳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3.教师应如何做(P47)(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

23、联系。P48.D1.1-2意义学习的条件P49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中要求)P51-53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2.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第四章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 、学习动机概述(P5458)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54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激发个体

24、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54.D11.组成: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P55.12.种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P57.23.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58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P59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

25、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需要层次理论P59-60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观点:附:需要层次图)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3.成就动机理论提出者:阿特金森观点:成就动机(P61)教育意义:4.成败归因理论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观点:(P61-62)三维度、六因素评价:5.自我效能理论提出者:班杜拉观点:(P62-63)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26、 自我强化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三、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四、学习动机的激发P67-70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四章 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与教学(一)学习迁移的概述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P712.种类(P72-74)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2.作

27、用(P74)(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P75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P75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P76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2现代的迁移理论P77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加特纳、吉克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促进迁移的产生三、迁移与教学(P78-83)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P78-81)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促进迁移的教学P81-83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概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一 知识学习概述(P84-88)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