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52.69KB ,
资源ID:62455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455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教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教纲.docx

1、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教纲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一任课教师:邱翔二0一0年九月一、学习本课的意义(1)专业核心课程;(2)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3)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须熟读的基础课程;(4)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研究是从事相关历史保护规划的基础研究;二、本课重点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脉络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特点。3、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尤其是都城的规划布局特征,了解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城市规划的重大转变和布局特点的不同。4、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特征、居住区布

2、局特征、商市布局发展演变的特征,以及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构成。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手法有哪些,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6、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各个类型,及各个时期城市发展或衰退的动因。7、外国独占城市的特点,日据时期城市规划特点,及变化的传统城市特点,由铁路或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城市特征。8、近代近代城市的工业布局、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市政及公用设施近代城市建筑面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9、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类型。三、本课难点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解释及都、城、廓、市、邑、城市的释义。2、曹魏邺城、唐长安、建康、北宋开封

3、、宋平江城、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特点。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主要类型。4、近代上海、南京、长春、青岛、大连的城市规划布局特点,近代城市规划图的分析。5、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脉络与工作内容。四、本课内容结构及授课安排1、内容结构(1)古代篇侧重于都城介绍和总结(2)近代篇侧重近代城市发展各类型介绍和案例分析(3)现代篇侧重各时期介绍与类型分析2、授课安排顺序每 课 内 容 摘 要习题或实验第一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城市第二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秦汉时代的城市第三讲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作业一:对汉长安和唐长安进行比较(5%)第四讲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课堂作业第五讲宋元时代的城市

4、第六讲宋元时代的城市 明清时代的城市第七讲南宋博物馆、南宋御街、河坊街参观第八讲明清时代的城市第九讲明清时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总结第十讲古代城市的总结作业二:分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占总评5%第十一讲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城市第十二讲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作业三:近代城市规划图的分析第十三讲变化中的传统城市、日本帝国主义占据的城市第十四讲近代城市总结及现代城市第十五讲现代城市发展史第十六讲复习总结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傅崇兰, 中国城市发展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申茨

5、著,梅青译. 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 庄德林.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这是最初的原始社会。(约发生在中石器晚期) 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于是形成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 1、穴居 竖穴 袋穴 “上古穴居而野处”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2、巢居 如树居 、干阑式建筑

6、,实例有余姚河姆渡、浙江吴兴钱山漾 3、半穴居 西安半坡村 为巢居与穴居的结合 4、地面建筑 有方形、圆形两种 仰韶文化 与 龙山文化 建筑技术:木骨泥墙 火烤草泥灰 白石灰应用 原始建筑平面:方形、圆形、向长方形演变 结构:多种形式 屋顶形式 :人字形 和圆锥顶第三节、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是成群的房屋和穴居的组合。范围较大,居住较密集。三个主要特点(1)一般位于南坡 、靠近水面,有利于农业和鱼牧业,居民点大都在沿河的第二台地上。(2) 有一定的分区: 居住区、墓葬地 和窑址,外围有防御性的沟壕。(3)建筑布局有一定的规律: 聚落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

7、。体现了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分区实 例 :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居民点 ,文化层厚达3-4米,住区中央有一较大房子,约10米12米,系圆角房屋,一般小屋住45人,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距今约6600-6400年,面积约5.5万平方米 ,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外围有壕沟,100座左右房屋分为5个组群,房屋分为小、中、大三类,平面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多为半地穴式,少为地面式的。同时发现与居住建筑交错的窖穴。 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的原始群落的代表。第四节 、原始时代的城市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城廓沟池的性质上都是有防卫性质的。 市、市井:有了剩余产品就需要交换,

8、起初这种交换场所是不固定的,后来逐渐有了固定的场所,这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小 结 人类最初只能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和巢居穴居的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农业的发展及原始部落的聚族而居,才产生了原始固定居民点的村落。 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得需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一般分为墓葬区、居住区和烧制陶器的陶窑区等,村庄布局有统一的规划,十分注重防御,以沟壕和栏栅围护。建筑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和组合,有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濠 墙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第二章

9、 殷周时代的城市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城市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社会经济进入青铜时代,农业迅速发展,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逐步增多。奴隶和奴隶主是奴隶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还有一些自由民,这些在城址中有很大的反映。商朝和周朝的都城经常迁徙,这是由于统治者的利益纠纷及自然天灾因素等造成。 一、商都商朝中期的商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墙长约7000米,有11座城门。城内分布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还有农业居民点和墓葬区。城内铭功路发现一奴隶主住宅,面积最大16.2米*7.6米,小的为5米*4.5米,平民的房子是半地下的穴,还有处全地下的穴,可能是奴隶居住的,居室面

10、积的大小悬殊甚大,可以看出阶级的差别。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建筑技术的一大进步。夯土白灰面对建筑室内起到美观的作用。二、殷墟 以小屯村为中心的夯土房屋台基,是当时宫殿建筑群的遗址,沿洹河两岸成带状分布,长达5公里。未发现城墙。 王宫的基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全为地面建筑,比商代的白灰面夯土建筑又有进步。“茅茨土阶,四阿重屋” 房屋形状多为矩形和凹形,面积大的有40*10米,中小型的有28米8米,朝向为正南北,有测定水平和定向的技术,无瓦片屋顶。柱下有垫石,直径为30-60厘米的天然鹅卵石。未发现瓦片。 城市背面、南面均发现有较大的制铜、制骨、陶器及

11、酿造作坊等。第二节、周代的都城 丰京 镐京:在今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农业发达,至今发现较集中的周代遗址和窖藏的大量铜器。 成周:在今洛阳。 洛邑:在今洛阳西涧水东岸,遗址为十分规则的方形,城市建设体现了周礼的城制要求。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前堂后室 轴线对称两进四合院形式 三朝五门 及 阙 瓦片出现 板瓦 筒瓦 栌斗-斗拱的雏形第三节 、殷周时代的邑 、都、市、城、廓 、国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所住的为大邑,田野农夫所居的是小邑。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有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城与国:城是防御性的构筑

12、物,城与国意义相同。城与 廓 :廓比城大,城在内,廓在外,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城与市及城市:有城不一定市,市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第四节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 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 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对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

13、等。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 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第一节、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1、历史背景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2、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铁工具的出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城市发展概况城市数量增加,交通要道和封建主集中的主要都城发展成繁荣的商业都会;战争频繁,城市的防御功能重要, 筑城高潮。4、城市建筑技术方面 夯土筑城,宫室高台建筑,宫殿建筑壮观华丽; 瓦的发展,砖的出现;

14、木结构建筑技术发展和艺术的提高;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 1、燕下都 河北易县东南,现存战国最大遗址。 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城墙用版筑。 有手工业作坊区、居住遗址、墓葬群、窑址等遗迹。 建筑建在夯土台上,规模很大。2、赵邯郸 宫城在今邯郸市区东南。 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 宫城建筑建在基台上,几处形成一条轴线。 宫城东北有大城。3、齐临淄 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目前尚有遗址,临淄是战国时最大最繁华的都城,人口据统计在30万。 城址形式险要,城墙宽厚高大;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 小城内南半部有手工业作坊; 小城内为宫殿建筑和齐国庙寝所在,大城为贵族和平民所居。4、曲阜鲁

15、城 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南面较直,东、西北均成圆形的弧度, 古城共11座城门,东、西、北各三门,南面两门。城内已发现10条主干道,东西各5条。5、郑韩古城 城分主城和外廓城两部分; 主城内为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部,居住区北有烧陶遗址。外城廓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6. 淹城 淹国的都城,在江苏省常州市南,分为王城、内城和外城,内城、外城外有护城河。7. 楚都 湖北荆州北岸,城内井的遗址较多;小 结 都城都有城和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 曲阜鲁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郑韩古城和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 廓为一般市民住宅 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建在人工夯筑的

16、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威严。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第一节、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1、社会背景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统一了度量行。汉朝时期,边界扩大,社会稳定, 城市分布广。东汉因战乱城市数量减少。天人感应、五行风水、 神仙思想2、城市发展状况 各国都城被拆毁,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咸阳。 汉代时期城市数量达到1700多个,除长安、洛阳外,分布 在关中、三河、巴蜀、齐鲁、燕赵和南阳六个最发达的地区也名噪一时。东汉以来长江以南的城市逐渐增多。 在军市基础上边境城市发展起来。第二节、秦朝都城咸阳 1、 在今西安市北面,主要建于渭水以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

17、前350) 开始营建,作为秦都历经七世,共 144年。 2、秦时大规模建造宫殿,渭南有兴乐宫,后又建信宫、阿房宫等。渭北有咸阳宫,有六国宫殿区。3、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首先在城内营筑冀阙,以后历代秦王又增建了许多宫殿。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模式,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了皇宫。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宫殿群之间,就象是银河亘空,十分壮观。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4、布局特点 咸阳原先未有市,后逐渐有集中的工商区,有管理机构“市亭”,有专门的市官,对货币收入有严格

18、的管理制度,出售的商品还标明产地。 居民区位于城南,对闾里进行严格的管理。 城北宫殿区附近有手工业作坊。 南面的终南山为皇帝的禁苑,其中尚有不少离宫。 第三节 、西汉都城长安 汉袭秦制,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由杨城廷主持西汉都城长安的建设。 面积36平方公里,自东汉迁都至此,隋朝被废弃。 最盛时人口达30万一、整体布局 1、城墙为黄土夯筑,高12米,宽4-6米。城墙为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矩形,周长22公里,共12个城门,俗称斗城。 2、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除长乐宫、未央宫,其它尚有桂宫、北宫、明光宫,占去全城的2/3面积。 3、城南有大量礼制建筑,为皇帝祭祀专用,城外有离宫、苑囿。二、道路系统

19、 城门12个,宣平门使用最为频繁; 城内道路东西向和南北向直交; 通向城门的均为主要街道,宽度在40-50米间;通向城门的道路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三、市肆 城内外设有集中的市,位于城西北的有东市、西市。其他据载有九市四、居住区 一般居住地段称闾里,有160里,有些在城外,设弹室专管,里外有城墙,闾即为里的门。五、其它 城郊建有不少皇家苑囿,有不少离宫,以建章宫为最。 长安周围有类似卫星城的陵城。第四节、东汉都城洛阳 建在原来周代成周的位置。 城墙为黄土夯筑,是一座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窄而南北宽。城市共12门。 城中仍以宫殿为主,南北两宫占据了城墙内主要的用地,加上园林、官府

20、、太仓以及武库,一般市民用地范围很少。 城门南面为祭祀建筑,包括太学在内。 街道成方格形,东西、南北向大街各5条。 方整的闾里,据推测约140个。 城内还有几座皇家园林,如芳林苑,城外还有七、八座皇家苑囿,如上林苑、昆明池。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第一节 社会经济背景及城市概况1、社会经济背景 统一格局破坏,三国时期,建康有所发展,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南北朝时期尤为盛行,成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建筑群。2、城市发展概况 在长期的战争中,长安、洛阳一线的城市破坏较大,而以建业为代表的江南城市迅速崛起,南方发展起来的城市主要有京口、山阴、江陵、襄阳等 河西走廊相对安定,城市发展也很快,北凉、西凉迅

21、速发展起来,平城和统万城是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城市。 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三级管理体系,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南方郡县数量增多,南北朝末期,州郡县濒于崩溃。第二节、曹魏都城邺城 及邺南城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邺南城特点: 完全中轴对称、宫城正门多门、坊里市完全对称 第三节、北魏洛阳 平城今大同因地域不具备发展大都市的地理条件,最终被放弃; 在汉魏城址上改建、扩建; 宫城分为宫城、大城和廓城,宫城以北为北宫 及帝王专用园林; 铜驼街为城市中轴线,两侧分布着重要公共建筑; 道路成不规则的方格网状; 市:大市、小市、四通市; 太仓:皇宫粮仓 租场 寿丘里 金镛城 第四节、建康(建业

22、) 一组城市形成,包括宫城、东府城、西州城以及军事堡垒石头城、越城,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形; 宫城具有一定规划制度,其余具有自发性; 主要商市在秦淮河北与雨花台之间; 以玄武湖周边建设皇家园林; 城内佛寺甚多。 第五节、隋唐都城长安一、社会经济概况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 都城长安和洛阳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经济中心南移江淮,与政治中心分离,运河沿线出现“淮、扬、苏、杭”四大都市,汴州、宋州、泗州也是重要商业城镇。 边远城市有所发展,如高昌、交河故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二、隋唐长安 地理位置:南对终南山,北临渭水,东有灞 二水,城西为平原,东北

23、较高为龙首原。 面积:城墙范围内面积约8300公顷多,算上大明宫约8700公顷左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总人口在百万以上,人口毛密度120人/公顷。 由宇文恺主持规划。 1、整体布局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宫殿建筑。2、道路系统 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直角相交。 道路宽度超出实际需要,为突出帝都的宏伟。 坊里还有十字街和一字街。 东市、西市有商业街。 城市路面多为泥土,路两侧有水沟。3、坊里 109个坊里,坊里面

24、积之大空前绝后; 每个坊里象一座小城,有两个或四个坊门,夜间坊门关闭,便于管理; 一般居民只能坊里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朝大街开门。4、市肆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街道各两条,市中有肆和行,东市集中着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多外国商人的店铺。5、水系和绿化引水入城作为城市饮用水,绿地最好的是曲江池和芙蓉苑。 第六节、隋唐东都洛阳 全城面积5300公顷,基本上呈正方形,不对称布局; 皇城和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居高临下,南临洛河,宫城有四重城墙; 坊里107个,形状划分规则; 道路系统为以正对城门干道为骨架的方格网,道路宽度较长安城窄; 三个集中的市,南市最大。第七节、隋唐其它

25、城市一、扬州 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商贸发达,对外港口。 城分子城和罗城。子城为衙城,罗城为居民坊里和商市所在。 路网为棋盘状,坊里同长安,无坊墙。 罗城内两条南北向水道是运河的一部分,两侧为码头街市,城南有大市。二、 新绛 三、高昌第五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第一节 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概况1、基本概况 经历了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朝四个时期。 自北宋以来,讲究开垦、兴修水利,商业,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五代十国至宋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城市有开封、杭州、苏州、广州、泉州、明州、建康等。 经济文化继续南移,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 少数民族国家也建立了一些城市,如辽上京、辽中京、辽南京、金中都。2、城市

26、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 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由于商业的发展,传统的坊市制度逐渐向街巷制度转变。 由于火药的发明,城墙防御体系有了很城大进步,如砖石城墙、瓮城、马面箭楼等。 城市人口多、密度大、规模相对较大。 宗教建筑发达,对城市面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运河对北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节、北宋 东京(开封)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郑庄公命郑邴筑城,战国为大梁,汉陈留国,北周因城滨汴水,名汴州,唐仍置汴州,五代除后唐,均在此建都。 元朝在此设汴梁路,明清为省会城市。2、后周世宗柴荣进行了开封的改造和建设 主要措施有扩大城市用地、改善旧城的

27、拥挤现象,展宽道路、疏浚运河,以及制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等。 改建计划很杰出,没有着力改善宫廷建筑,而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生活的要求进行改建。3、城市平面布局 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整,南北较长,东西较短。 三套方城,分为内城、里城、外城三重。 宫城居中,四面开门, 里城:城门10个,各城门有瓮城,通御路的城门有三重,各城门正对,其余城门有四重,各城门不正对。 外城:水旱门共20个。 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4、道路及河道系统 道路:井字形方格网,其它多呈方格形,还有几条斜路; 主要干线为御街,主要有四条。 道路宽度以御路最宽,道路宽度较长安、洛阳窄。 四水贯都,河道较多,河道间距小。 河道

28、桥梁多,共有桥梁33座,其中汴河13座,蔡河11座5、市肆与商业街 不在限定在市内,分布在全城,商业行会集中在街巷,形成商业街。 潘楼街、土市子一带最为繁荣,集中的市在相国寺一带。 有夜市、晓市,城市中瓦子、酒馆甚多。6、居住区和居民生活 人口达110-13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人口密集,面积却只有长安的一半,建立了完整的防火制度。 为厢房管理体制,设八厢管理80余坊,无坊墙、坊门,与长安封闭的坊里不同。 居民房由私人建设,建筑朝向街巷开门。7、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 注重街道绿化和园林建设。 汴京八景:金池过雨、大河涛声、州桥明月、相国霜钟、铁塔行云、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繁台春风 园

29、林建设:艮岳第三节、南宋 临安(杭州)1、历史沿革隋代运河修通后商业繁盛起来, 公元509年筑城垣。五代时,修建罗城。北宋时,城市属吴越城,南宋时,为都城,当时城市约有居民130万余人。2、城市总体建设 在吴越城基础上修缮,城垣形状不规则,全城13个城门,分宫城和罗城两部分。 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布置,宫廷规模较小,前朝后寝。官署行政机关较分散,多利用原有建筑。 城内河道众多,城市的运输依靠运河,仓库集中在北门。 居住区共分八个厢,共68个坊 商业街市繁荣,城中也有集中的市和团行。自和宁门至观前御街店铺集中,瓦子、酒楼甚多,遍布城内,与汴州城市生活类似。 道路系统也较为杂乱,多结合地形。 城市风景优美,分布众多私家园林。 宗教建筑也分布较多,如寺院、道观、庵舍等。第四节、宋代 平江府 城市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城门5个。 主要道路成方格形,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 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向的直线,有东西三条、南北四条主要的河道,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衙城外筑有城墙,在城中东南,分为分六区。 居住街坊无坊墙,仅为居住管理单位。 寺院在城市中占很大的用地,常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 私家园林甚多,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城市在原址上不断重建,这与苏州河道的格局有关。第五节、广州 泉州 和宁波1、广州 又称“羊城、穗城、楚庭、仙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